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方法:选择小儿川崎病患者3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患儿均有发热,并以眼结合膜充血、口唇皲裂发生率最高,21例典型KD中发生冠状动脉病变5例,9例不完全型KD中发生3例。结论:婴幼儿川崎病早期易误诊,对不明原因发热5 d以上患儿,具有部分KD临床表现者,应反复超声心动图检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减少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完全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及误诊原因。方法本次研究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4月期间在本院住院治疗的25例不完全川崎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临床表现、生化指标、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案等临床资料,分析统计患儿临床表现特征性及误诊原因。结果临床表现:持续性发热(100.00%),结膜充血(92.00%),口唇皲裂(88.00%),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上升(72.00%),血培养阴性(100.00%),各类临床表现百分比均较高,其中持续性发热、血培养阴性最高,显著高于其他临床表现(P0.05)。早期误诊共7例:1例患儿误诊为药疹;2例患儿误诊为猩红热,4例患儿误诊为败血症,误诊为败血症百分比最高57.14%(4/7),显著高于其他误诊类型P0.05。结论不完全川崎病临床特征具有一定典型性,其误诊原因复杂,应综合分析患儿临床检查结果,提高川崎病诊断准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临床不完全川崎病误诊病例,提高不完全川崎病的早期诊断.方法:对2006年11月至2011年11月住院的14例不完全川崎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了解不完全川崎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误诊以及治疗情况.结果:14例不完全川崎病早期全部误诊,发病年龄9个月至8岁,小于3周岁占42.9%,不完全川崎病占23.7% (14/59),表现为某种特殊症状为首发病状,不符合诊断标准6条中5条,大多仅具备除发热≥5 d以外2、3条.经动态观察以排除其他发热性疾病,结合超声心动图检测可考虑诊断.其中除发热外的1条者1例,占7.1%,2条者5例,占35.7%,具备3条者8例,占57.1%.结论:不完全川崎病早期易误诊,从而延误治疗,增加冠脉瘤风险.临床医师要重视并提高对小儿不完全川崎病的认识,关注心血管外症状及体征,以便该病得到早期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4.
卢莲 《吉林医学》2012,33(21):4613-4614
目的:探讨川崎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效果。方法:对48例川崎病住院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典型川崎病40例,非典型川崎病8例。10 d内确诊的42例,10 d后确诊的5例,有冠状动脉扩张8例,冠状动脉瘤1例。结论:典型病例有发热、球结膜充血、口唇皲裂潮红、杨梅舌、皮疹、指(趾)端硬肿,肛周脱皮;发热为最早、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发病早期可发现冠状动脉病变,少数可并发心、脑、肾等多器官功能损害。早做诊断及时治疗,防止冠状动脉病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不典型川崎病17例临床误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误诊原因。方法对2000年1月 ̄2006年9月住院的28例川崎病患儿进行回顾性描述性临床研究,分析初期诊断、误诊疾病、确诊经过及典型病例。结果28例患儿中误诊17例,误诊率60.7%,误诊时间2 ̄24d。结论对不典型川崎病患儿,应全面综合考虑其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以避免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延误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完全川崎病(IKD)的早期诊断和临床特征,以提高川崎病的早期诊断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1年10月23例临床表现未达到川崎病全部诊断标准的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23例患儿发热均超过4d,在川崎病其他5项临床诊断特征中,具备4项主要表现者13例(56.5%),具备3项主要表现者7例(30.4%),具备2项主要表现者3例(13.0%),经静脉丙种球蛋白及阿斯匹林治疗,均获治愈或好转.结论 发热时间长、卡疤红肿、肛周脱皮、WBC计数及CRP明显升高、ESR增快有助于IKD诊断,正确治疗可获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骆朋  颜科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13):1779-1781
目的:分析不完全川崎病的临床特征,为临床诊断不完全川崎病提供依据,防止误诊、漏诊。方法:对2007年10月-2013年10月于我院住院的52例不完全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验结果及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并与同期在本院住院的195例典型川崎病患儿进行对比,比较两者的差异。结果:52例不完全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表现,除发热外,仅具备诊断标准中其他临床表现2条者19例(36.54%),具备3条者33例(63.46%),发生冠状动脉病变者19例(36.54%),与典型川崎病患儿比较,两组实验室检验无显著差异,不完全川崎病患儿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的几率升高,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不完全川崎病表现不典型,易导致延迟诊断,临床医生应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早确诊、治疗,减少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分析川崎病疑似病例的临床特点,探索川崎病的诊断.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5年收治8例出院诊断疑似川崎病病例的临床表现及诊治情况.结果8例疑似川崎病患儿,临床表现依次有:发热7例,颈部淋巴结肿大7例,多形性皮疹5例,球结膜充血4例,口腔黏膜病变4例,指趾端肛周红肿及膜状脱皮4例.其中7例有4项川崎病主要临床表现,1例有2项川崎病主要临床表现.8例患儿心脏彩超提示冠状动脉无异常.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3例,PLT升高3例,血红蛋白下降3例,CRP升高6例,ESR升高6例.7例有发热表现患儿在病程10天以内均予以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均在使用丙种球蛋白后48小时内热退,8例患儿出院后随访情况均不清.结论部分川崎病因临床表现少,易误诊或漏诊,建议加强对于是否放松川崎病诊断标准的研究.目前对达不到诊断标准且高度怀疑川崎病患儿予以“疑似川崎病”诊断,并及时按照川崎病实施相关治疗随访,有助于尽量减少或避免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吉征喜 《现代医学》2013,(3):198-199
目的:探讨不完全性川崎病的临床特点以提高早期诊治水平。方法:对25例不完全性川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早期误诊12例,其中误诊为败血症5例、猩红热3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4例,误诊率为48%。结论:不完全性川崎病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症状多样,容易误诊。综合分析病史、体征及辅助检查结果,并动态观察病情可减少误诊率,使患儿得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进而减少冠状动脉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典型川崎病的早期临床表现、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分析曾在我院住院后在西安儿童医院确诊为2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表现、相关实验室检查和治疗。结果:不典型川崎病临床表现除发热且热型不一外,不易早期诊断治疗,易延误诊治而形成冠脉瘤。结论:年龄小于6个月小婴儿,发热超过5d以上,双眼球结膜充血,应给予辅助检查,如血沉、CRP、MP-IgM、心脏超声等,以及时确诊川崎病,尽早治疗,减少冠脉损害。  相似文献   

11.
不典型川崎病的早期诊断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重视川崎病的不典型症状,探讨不典型川崎病的早期诊断,减少漏诊、误诊,减少严重并发症的产生。方法:对46例已经确诊的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关注早期与其他疾病容易混淆的不典型的症状。结果:46例患儿中有川崎病诊断依据6条临床表现中5条的病人占72%,以6条之外的症状作为主要表现的占28%。结论:注意以不典型症状起病的川崎病,早期诊断,减少误诊,防止因延误诊断造成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特点,在临床工作中避免误诊及漏诊。方法对2009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诊断的17例不典型川崎病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最早出现及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发热、眼球结膜充血、一过性全身皮疹、口唇潮红皲裂,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PCT)增高、卡疤硬结有早期诊断价值,多合并有肝功能损害,冠状动脉扩张最早出现在发病后4d,最迟10d。结论在临床表现不典型时应注意结合患儿的辅助检查和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有助于及时、准确的诊断川崎病,避免误诊及漏诊。早期、足量的使用丙种球蛋白(IVIG),可避免冠状动脉扩张形成冠状动脉瘤。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不典型川崎病发病情况,总结不典型川崎病诊断和治疗及早期使用IVIG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分析总结市妇幼保健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28例不典型川崎病患儿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及心脏彩超对不典型川崎病的诊断价值。结果:(1)不典型川崎病不足典型川崎病6项临床表现中的5项,只有其中3~4项,除发热外,以口唇干红、双眼球结合膜充血较为常见,而颈淋巴结肿大及手足硬肿、指(趾)端脱皮出现率低。(2)早期应用静脉丙种球蛋白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低,预后好。结论:川崎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极大地减少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席里  杨薇斯 《吉林医学》2012,33(21):4485-4486
目的:通过对3月龄以下小婴儿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分析,提高对小婴儿KD的早期观察和诊断,减少冠状动脉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17例3月龄以下川崎病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月龄以下婴儿川崎病,临床表现不典型,以不完全川崎病例为多发,冠状动脉受累较多,平均确诊时间长,误诊率高。结论:对可疑病例进行冠状动脉监测,是早期诊断小婴儿川崎病的惟一方法。临床上凡遇不明原因发热5 d以上,治疗效果不理想的3月龄以下小婴儿,应警惕川崎病的发生,以早期诊断及改变预后。  相似文献   

15.
梁颖  郑广力 《吉林医学》2006,27(9):1072-1073
目的:总结川崎病住院患儿的临床表现及心血管系统并发症以及应用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的治疗方法,为尽早正确判断川崎病的病情与预后提供临床依据。方法:研究40例川崎病住院患儿,分析川崎病各种临床表现的发生率以及合并冠状动脉瘤的危险因素。结果:40例中男25例,女15例,男女比例1.7:1,平均发病年龄2.8岁。临床表现:40例均有发热,平均热程7~14d,口腔黏膜改变37例(92.5%),淋巴结肿大35例(87.5%),球结膜充血34例(85%),指(趾)端蜕皮32例(80%),皮疹31例(77.5%)。心血管改变情况:冠状动脉受累12例(30%),其中扩张9例,冠状动脉瘤3例。结论:川崎病心血管并发症出现较早,一经确诊,应尽早应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以防治冠状动脉瘤的发生。且经治疗后,大部分冠状动脉受累者可痊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川崎病的临床特点.方法 分析我院住院确诊的101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川崎病患儿中男79例,女22例,比例为3.59:1;5岁以下儿童多见,占89.11%;发病全年散发,以3~4月份最多.口唇潮红皲裂是仅次于发热的重要临床表现;卡斑红的临床发生率相对较高.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为29.70%,心脏损伤不限于冠状动脉,还见于心肌、心内膜和心包;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有效率为91.09%.结论 早期诊断,及时应用IVIG对川崎病治疗及预防冠状动脉病变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赵富建 《吉林医学》2011,(3):563-564
目的:分析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川崎病(KD)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诊治过程。结果:16例患儿有8例5d内确诊,4例5~10d确诊,4例10d以上确诊,具有发热、皮疹、手足硬肿、掌跖红斑、脱皮等典型症状者易于确诊,对于症状不典型的易延迟诊断。16例患儿经综合治疗全部治愈。结论:川崎病(KD)是一种以全身非特异性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多见于5岁以下小儿。典型病例早期诊断、及早治疗,可控制血管炎,防止冠状动脉病变。但基层医院对本病缺乏认识,常延误诊断,不能及时治疗,易并发冠状动脉病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川崎病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2001年6月至2009年1月住院治疗的56例川崎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符合川崎病诊断标准的6项主要表现者28例(50%);符合5项主要表现者 21例(37.5%);符合4项表现者6例(10.7%);有1例 (1.8%)患儿病程中仅有发热,而无川崎病其它主要临床表现;合并冠状动脉病变 27例(64.3%).治愈:本组患者治愈48例 ,好转7例,自动出院1例 ,无死亡病例.除自动出院者外,所有病例均随访3个月至 3年,冠脉扩张<4mm者均在3个月内恢复正常,4~7mm者约在 6个月恢复正常,其中1例冠脉扩张9mm者仍在随访中.结论 大多数川崎病患者症状较典型,可明确诊断,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效果较好.不完全性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高,临床应重视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重视川崎病的不典型症状,探讨不典型川崎病的早期诊断,减少漏诊、误诊,减少严重并发症的产生.方法对46例已经确诊的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关注早期与其他疾病容易混淆的不典型的症状.结果46例患儿中有川崎病诊断依据6条临床表现中5条的病人占72%,以6条之外的症状作为主要表现的占28%.结论注意以不典型症状起病的川崎病,早期诊断,减少误诊,防止因延误诊断造成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非典型川崎病的临床表现、误诊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总结 1997年 1月~ 2 0 0 4年 6月该院收治的 38例非典型川崎病患儿。结果 :首诊误诊率达 6 5 79% (2 5 / 38) ,主要原因 :仅具备部分川崎病的诊断条件 ,基层医务人员对本病认识不足。非典型川崎病冠状动脉瘤发生率 2 8 95 % (11/ 38) ,明显高于同期川崎病发生率 10 6 4 % (15 / 14 1) ,P <0 0 1。结论 :提高对非典型川崎病的警惕性 ,及时做心脏彩超 ,尽早明确诊断以利治疗 ,减少冠状动脉的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