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评价保留残束重建前交叉韧带治疗前交叉韧带部分束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2年1月至2009年12月,采用保留残束重建前交叉韧带57例,其中男39例,女18例;年龄16~49岁,平均28.5岁;左膝33例,右膝24例;运动伤及训练伤40例,交通事故伤7例,生活扭伤10例。前抽屉试验阳性23例,弱阳性6例;Lachman试验阳性19例,弱阳性4例;前抽屉试验和Lachman试验均阳性5例;侧方应力试验(内侧)阳性24例。Rolimeter检查胫骨前移7.5~11.5mm,平均8.7mm。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评分(IKDC)70.0±7.5,膝关节Lysholm评分68.0±6.3。受伤至手术时间1周~12个月,平均3.1个月。结果:关节镜下前内侧束重建32例,后外侧束重建25例。术后57例均获随访,平均时间22.5个月(13~37个月)。末次随访膝关节活动度达120°~130°,前抽屉试验及Lachman试验均阴性54例,前抽屉试验弱阳性2例,Lachman试验弱阳性1例;术后Rolimeter检查膝关节稳定性良好。术后IKDC评分92.0±4.9,Lysholm评分91.0±3.7,均较术前提高。结论:保留残束重建前交叉韧带,有利于移植物血供建立、胶原纤维爬行替代、本体感觉恢复和膝关节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关节镜下保留残端单束解剖重建前交叉韧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2010年4月~2012年12月,笔者对30例单纯前交叉韧带(ACL)断裂患者采用保留ACL残迹、关节镜下进行单束解剖重建的治疗,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23~52岁。术前行MRI检查,均明确诊断ACL损伤。均为单侧损伤,Lachman试验阳性。Lysholm膝关  相似文献   

3.
关节镜下保留韧带残端的前交叉韧带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保留韧带残端的前交叉韧带(ACL)重建的近期临床效果,探讨ACL胫骨残端在重建术后韧带化及膝关节本体感觉恢复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对82例ACL断裂患者行关节镜下保留韧带残端的ACL单束重建,男53例,女29例;年龄18~41岁,平均28.2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3周~22个月,平均3个月.82例患者均为ACL完全断裂,其中体部断裂77例,股骨起点断裂5例.术中病理检查观察韧带残端血管分布,尽可能保留韧带残端及表面滑膜鞘,重建的韧带自ACL残端中通过并被残留的滑膜鞘包裹.术后随访时通过Rolimeter试验检测膝关节前向稳定性,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Tegner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等评价术后疗效.结果 ACL残端病理检查显示残端韧带纤维间有血管分布,炎性细胞浸润,靠近胫骨止点处和新鲜损伤时血管分布较多.82例患者术后随访13~37个月(平均20个月).末次随访时,79例患者(96.3%)Lachman试验阴性.Rolimeter检查显示双侧膝关节前向松弛度差值由术前平均(7.3 ±2.6)mm减少至末次随访时(2.3 ±1.5)mm(t=1.981,P=0.023).Lysholm评分由术前平均(61.2 ±7.6)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91.5 末4.5)分(t=2.915,P=0.002).Tegner评分由术前平均(3.7 ±1.4)改善至末次随访时(6.5±1.2)分(t=2.189,P:0.012).IKDC主观评分由术前平均(65.1±7.9)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93.4±5.7)分(t=3.286,P=0.001).所有患者轴移试验检杏均为阴性,膝关节活动度正常.结论 保留牵张胫骨残端的ACL重建能够建立具有良好稳定性的膝关节,近期临床疗效良好.ACL胫骨残端组织有利于韧带的组织再血管化过程及本体感觉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保留残束残端重建交叉韧带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刘玉杰 《中国骨伤》2013,26(5):357-359
随着竞技和对抗运动的不断高涨,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的发病不断增多。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方法呈多样化,通常把交叉韧带重建看作力学稳定装置的重建,实际上交叉韧带是提供本体感觉的一个感受器官,对启动膝关节肌肉反射性保护和稳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保残重建ACL成为当今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5.
6.
王辉  沈建平  邹宏  殷勇  谢成  杨帆  冯国滨  弋石泉 《骨科》2012,3(4):187-190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保留前交叉韧带(ACL)残端解剖重建的疗效。方法 2010年8月~2012年2月共收治43例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采用4~5股股薄、半腱肌腱单束重建ACL;股骨端采用Endo-button悬吊固定,胫骨端采用拴桩加挤压螺钉固定。结果术后43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术后平均10周活动度恢复至90°;术后4个月活动度恢复大于120°,伸直0°。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从术前23.6分改善至91.3分。40例患者复查Lachman试验(-),中立位及内外旋位ADT(-),轴移试验(-);3例患者复查ADT(+),前移小于5mm。复查X线片显示骨隧道愈合满意。结论关节镜下保留前交叉韧带残端解剖重建更有利于膝关节旋转稳定性恢复;有效保留韧带残端重建,有利于促进重建韧带的再血管化。保留残端影响定位点的观察,对技术要求较高;否则得不偿失。早期随访关节稳定性恢复良好,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7.
关节镜下LARS重建后交叉韧带的近期疗效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在关节镜下应用LARS重建后交叉韧带(PCL)的近期疗效。方法7例陈旧性PCL损伤患者在伤后2~13个月使用LARS人工韧带(PPLY110)作双束双隧道PCL重建。结果7例均获随访,时间5~25个月,膝关节稳定性良好,膝活动度较术前改善,无伸直受限,后抽屉试验、反轴移试验均为阴性,Lyshlom评分由术前(47.71±5.99)分提高到术后(82.29±2.50)分。未发生并发症。结论关节镜下LARS重建PCL操作简便、创伤小,术后能早期功能锻炼,近期疗效满意,是目前临床应用效果理想的人工韧带。  相似文献   

8.
关节镜下保留残端纤维的前交叉韧带单束解剖重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保留残端纤维的前交叉韧带单束解剖重建术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自2007年10月至2009年11月,对17例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进行保留残端纤维的前交叉韧带单束解剖重建术。其中男10例,女7例;年龄28~62岁,平均39.3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9例,日常生活摔倒受伤6例,运动创伤2例。伤后至手术时间平均8.5d(2~14d)。采用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分级及Lysholm评分等评估患者手术疗效。结果:17例均获随访,时间24~39个月,平均29.5个月。所有患者未发现腘窝动脉、胫神经或腓总神经损伤等并发症。12例膝关节活动度达到正常;1例出现关节僵硬,术后6个月予以关节镜下松解,术后积极功能锻炼,术后膝关节屈曲20°缺失,伸直正常;3例有屈曲5°~10°缺失;1例有5°过伸受限。17例后抽屉试验和Lachman试验均阴性。17例IKDC评分均达到或接近正常。IKDC总评分16例正常,1例接近正常。末次随访时IKDC主观评分为94.3±5.1,Lysholm评分为94.7±3.1。结论:关节镜下保留残端纤维的前交叉韧带单束解剖重建术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四股腘绳肌腱重建后交叉韧带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开口螺旋肌腱剥离器,保留肌腱远端附着点,肌腱肌肉交界处切断肌腱,对折四股编织转移镜下重腱后交叉韧带,内口侧采用可吸收挤压螺钉固定。结果 12例术后平均随访29个月。术前后抽屉试验10例阳性,术后1例阳性;Lachman试验术前均阳性,术后1例阳性,1例弱阳性;轴移试验术前5例阳性,术后均消失。按照日本骨科协会制定的膝关节疗效评定标准,优良率为83.3%。结论 镜下四股(?)绳肌腱重建后交叉韧带,韧带两端无骨块,通过隧道较B—PT—B顺畅。可吸收螺钉在隧道内口侧固定,愈后内口消失,避免受韧带撞击使之逐渐扩大引起重建韧带松驰、关节不稳。胫骨隧道外口原附着点的牢固附着,股骨隧道外口的坚强固定,使重建后交叉韧带有足够强度。手术具有创伤小,能早期锻炼,功能恢复快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保留胫骨残端纤维同种异体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方法及疗效。方法:2008年5月至2010年10月,采用保留胫骨残端纤维重建ACL68例,男33例,女35例;平均年龄25.8岁(17~43岁);受伤至手术时间3~6个月,平均(4.5±1.1)个月。术前轴移试验阳性55例,Lachman试验阳性68例,前抽屉试验阳性68例。KT2000仪器测量胫骨前移度,与对侧肢体相比,相差值为(7.2±2.3)mm(5~9mm)。Lysholm评分45~67分,平均55.7±5.4,优0例,良0例,中3例,差65例;Tegner运动功能评分2~4分,平均3.1±0.6。结果:术后均获随访,时间24~42个月,平均(31.5±2.4)个月。终末随访时膝关节轴移阴性68例;Lachman试验阴性60例,I度阳性8例;前抽屉试验阴性58例,Ⅰ度阳性6例,Ⅱ度阳性4例;KT2000测量胫骨前移度,终末随访时比健侧增加(1.9±0.7)mm(0~3mm),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5,P=0.0001)。Lysholm评分81~97分,平均86.0±5.1,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55,P=0.0010);Lysholm评分优55例,良10例,中3例,差0例,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066,P<0.05)。Tegner运动功能评分6~9分,平均7.8±0.3,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11,P=0.0005)。结论:保留残端纤维采用异体肌腱重建ACL可增加移植物的血供和神经支配,促进腱骨愈合,有利于移植物重塑,短期随访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1.
李文凯  吴华  韦盛  王威  游洪波 《骨科》2015,6(3):113-116
目的 比较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解剖位单束(anatomic single-bundle,ASB)与传统过顶位单束(conventional over-the-top single-bundle,CSB)重建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在我院关节外科接受ACL重建手术的病例及随访资料,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ASB组(n=31)和CSB组(n=32),移植韧带来源均为自体腘绳肌腱.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后3~6个月的膝关节功能,评估方法采用膝关节主动活动度、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Lysholm评分及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评分.结果 术后膝关节主动活动度:CSB组3例术后膝关节伸直受限,平均5°~10°,ASB组无伸直受限,两组屈曲均正常;Lachman试验:ASB组全部阴性,CSB组6例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轴移试验:ASB组阴性率为67.74%,CSB组阴性率为40.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ysholm评分及IKDC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ACL的ASB重建术后早期能更好地恢复膝关节的前后及旋转稳定性,其临床意义及远期临床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关节镜下采用绳肌肌腱和微型钢板纽扣同时重建前、后十字韧带,并对重建效果进行评估。方法对12例前、后十字韧带损伤患者,在关节镜下采用同侧半腱肌肌腱和微型钢板纽扣重建前十字韧带,采用对侧半腱肌肌腱、股薄肌肌腱和微型钢板纽扣重建后十字韧带。其中2例还同时行后外侧韧带结构重建,1例同时行后内侧韧带结构重建。术后随访12~24个月,采用IKDC和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表对患膝功能进行评估,通过KT-1000检查了解膝关节的前后松弛度。结果术后无伸膝受限,屈膝活动度120°~140°,平均128°。终末随访时IKDC评分为A4例(33.3%),B7例(58.3%),C1例(8.3%)。屈膝25°位KT-1000检查,双侧膝关节前向松弛度差异小于2mm者8例,3~5mm者3例,7mm者1例;屈膝70°位检查,双侧胫骨结节后坠差异为0~2mm者9例,2~4mm者3例。陈旧性损伤患者术前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为(66.5±3.1)分,终末随访时为(93.8±3.5)分,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t=5.376,P<0.01)。10例患者(83.3%)恢复了原来的运动水平,2例患者(16.7%)运动水平较前有所降低。结论在关节镜下采用双侧绳肌肌腱和微型钢板纽扣同时重建前、后十字韧带,能够较满意地恢复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Y"形双束后交叉韧带重建中保留残端纤维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7年1月至2010年11月,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单纯后交叉韧带陈旧性损伤患者50例,分为保留残端纤维组(保残组)和切除残端纤维组(不保残组)。保残组26例,男19例,女7例;年龄18~55岁,平均(32.250±11.085)岁;术前受伤时间2~66个月,平均(17.481±3.568)个月。不保残组24例,男17例,女7例;年龄20~54岁,平均(31.458±9.569)岁;术前受伤时间3~72个月,平均(19.354±3.950)个月。两组患者均有膝关节不稳,后抽屉试验阳性。保残组:术中保留髁间窝残端纤维、瘢痕组织及滑膜,仅切除导致髁间窝呈球状游离韧带组织。不保残组:切除残端纤维、瘢痕组织及其附着部滑膜组织。两组均采用自体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双束重建后交叉韧带,胫骨侧采用可吸收挤压钉与牵引线拴桩固定,股骨侧采用可吸收挤压钉与牵引线悬吊复合固定。术前及术后2年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主观评估(主观性IKDC、Lysholm评分及Cincinnati评分)和客观临床评估(客观IKDC评分、Kneelax3胫骨后移测试)。结果:主观评估结果比较:主观性IKDC评分,保残组92.167±4.177优于不保残组87.542±5.687(P=0.010);Lysholm评分,保残组90.917±4.413优于不保残组87.083±5.149(P=0.027);Cincinnati膝关节评分,保残组92.125±4.003优于不保残组87.791±6.665(P=0.027)。客观评估结果比较:客观IKDC评分,保残组与不保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neelax3检查,在132N力作用下用Kneelax3做胫骨后移测试,保残组与不保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保留残端纤维与切除残端纤维双束重建后交叉韧带比较,保留残端纤维双束后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主观功能恢复更好,而术后膝关节机械稳定性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应用动物模型评估保留残端对兔前交叉韧带(ACL)重建的生物力学意义. 方法 将50只成年健康新西兰大白兔一侧后肢制作ACL断裂模型后随机分为两组(n=25),一组行保留残端ACL重建术(保残组),另一组行去除残端ACL重建术(去残组).所有手术均采用自体半腱肌腱作为移植物,并于术后12周统一将两组动物处死,行ACL大体观察及生物力学测试. 结果 术后12周取材时,保残组和去残组总计50个标本关节活动度与正常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40,P=0.662).所有ACL移植物连续性完整,张力满意.保残组和去残组标本屈膝30°与90°胫骨前移距离、最大拉力载荷、最大拉伸距离以及刚度所占正常侧百分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保残组中残端存活组和残端失效组标本屈膝30°与90°胫骨前移距离、最大拉力载荷、最大拉伸距离以及刚度所占正常侧百分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保留残端重建ACL不能显著提高术后兔ACL的生物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5.
王军  姜鑫  张益民  郭永智 《中国骨伤》2013,26(5):365-369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保留残端纤维与非保留残端重建后交叉韧带的方法与疗效。方法: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在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后交叉韧带45例,可吸收挤压螺钉固定移植物。非保残技术重建后交叉韧带25例,男19例,女6例;清理断端后胫骨骨道采用双螺钉全骨隧道固定技术。保留残端重建后交叉韧带20例,男15例,女5例;保留残端纤维,采用与非保残组同样的固定方法。两组均随访18个月,采用KT-2000胫骨后移距离、Lysholm膝关节评分、IKDC评分及分级进行疗效评定。结果:在术后18个月随访时,KT-2000测胫骨后移距离、Lysholm膝关节评分及IKDC评分,非保残重建组分别为(4.2±2.1)mm,84.3±10.5和64.5±8.8;保残组(3.9±1.8)mm,86.5±8.9和68.6±7.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KDC运动能力分级恢复正常或基本正常者,保残组优于非保残组。结论:保留残端纤维关节镜下后交叉韧带重建,在恢复膝关节运动功能方面显示了较非保残重建更好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使用异体肌腱保留残端重建前交叉韧带(ACL)和标准ACL重建术的临床疗效. 方法 前瞻性地将2008年8月至2010年4月收治的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ACL损伤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使用保留残端的ACL重建术(保残组,45例)和切除残端的ACL重建术(对照组,45例),移植物均使用4股异体肌腱.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患者术后Lysholm评分、IKDC分级、稳定性检查(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和KT-1000 测量)、滑膜覆盖情况及本体感觉测试结果.结果 保残组和对照组分别有39例和41例患者完成至少2年(平均25.7个月)的随访.保残组和对照组患者Lysholm评分分别为(96.0±6.0)分和(93.0±7.5)分,分别有97.4% (38/39)和97.6% (40/41)的患者评为IKDCA级或B级、97.4% (38/39)和97.6%(40/41)的患者Lachman试验阴性、94.9% (37/39)和87.8% (36/41)的患者轴移试验阴性、KT-1000侧-侧差值分别为(1.6±1.7) mm和(1.8±1.8) mm、滑膜覆盖分型为A或B的分别有71.4% (20/28)和70.4% (19/27)、关节位置觉侧-侧差值分别为3.6°±1.8°和3.9°±2.2°,以上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保残组受伤至手术时间与Lysholm评分、KT-1000侧-侧差值、移植物滑膜覆盖情况和关节位置觉侧-侧差值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使用异体肌腱时,保留残端重建ACL与标准的ACL重建术相比,对膝关节术后稳定性、移植物滑膜覆盖及膝关节本体感觉恢复等无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与双束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中不保留残余组织进行比较,评估保留残余组织的作用. 方法 对2003年5月至2005年6月经临床检查和关节镜检查符合标准的62例双束ACL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ACL重建术中是否保留残余组织分为保残组和不保残组,每组31例,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2年主观评估[主观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Lysholm评分及Cincinnati评分]和客观评估(客观IKDC评分、轴移试验及Kneelax3检查). 结果 术后2年保残组的主观IKDC评分[(92.3±4.3)分]、Lysholm评分[(89.0±4.5)分]及Cincinnati评分[(91.8±4.4)分]优于不保残组[(88.2±5.2)分、(85.6±4.9)分、(87.2±6.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保残组的客观IKDC评分、轴移试验、Kneelax3检查结果与不保残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所有患者主观评估和客观评估较术前有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切除残余组织双束ACL重建比较,保留残余组织双束ACL重建术后膝关节主观功能恢复更好,但术后膝关节机械稳定性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介绍后十字韧带合并后外侧韧带结构损伤的关节镜下重建及加强方式,总结其初期临床结果.方法 2006年11月至2007年10月,20例陈旧性后十字韧带合并后外侧韧带结构损伤患者采用八股自体胭绳肌肌腱双束重建后十字韧带、自体半腱肌肌腱加强后外侧韧带结构的手术方法.移植物采用微型钢板纽扣进行悬吊式固定.根据IKDC、Lyshohn和Tegner评分标准进行膝关节功能评估.结果 术后随访1~2年,平均(15.5±3.3)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伸膝活动均正常,1例屈膝受限15°,5例屈膝受限5°.后抽屉试验阴性17例,Ⅰ度阳性2例,Ⅱ度阳性1例.KT-1000检查(屈膝90°,30 kg)双侧松弛度差异平均为(2.35±1.35)mm.18例(90%)屈膝30°位外侧膝关节间隙增宽小于5 mm,2例(10%)分别为5 mm和6 nun.屈膝30°位小腿外旋角度较健侧增加均小于5°,平均为2.10°±2.67°.IKDC、Lysholm和Tegner评分分别为(90.00±3.49)分、(91.90±2.57)分和(6.50±0.69)分,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IKDC膝关节韧带评级15例(75%)正常,4例(20%)接近正常,1例(5%)异常.结论 采用八股自体胴绳肌肌腱双束重建后十字韧带,同时用自体半腱肌肌腱加强后外侧韧带结构能够恢复后十字韧带和后外侧韧带结构损伤后的膝关节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