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晓宁 《安徽医药》2014,18(3):578-579
目的 探索微导丝碎栓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堵塞疏通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对47例PICC导管堵塞的患者,应用微导丝(0.014 cm)进行机械性疏通,加注入50~100 U·mL-1肝素盐水20 mL,冲洗回吸,反复多次(一般3~5次),直到滴注通畅为止.结果 完全通畅78%,部分通畅22%.全部有效,通畅率100%.无1例出现异位栓塞和其他并发症,无1例需要拔管或重新置管.结论 PICC导管血栓堵塞,用微导丝粉碎血栓,疏通导管,是安全有效的护理方法.可以作为PICC导管血栓堵塞的常规护理方法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PICC在化疗中的护理。方法对31例肿瘤患者采用PICC置管进行化疗药物输入。结果经观察,未见置管发生感染、局部血肿及静脉栓塞等状况,4例出现导管阻塞,用注射器回抽血将PICC导管抽空,用肝素盐水冲管后导管通畅。结论术前对患者心理上的护理很重要,严格无菌的操作和正压封管则是预防导管感染和堵塞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PICC置管患者回血堵管后的护理应对措施。方法:对5例导管回血堵塞使用裁剪重新安装减压套筒变成中线导管使用和护理干预。结果:5例PICC导管全部再通。结论:对PICC易回血的置管患者,加强导管进行正确的冲封管、输液速度的观察、防止血液回流、做好出院带管患者健康教育能显著减少导管堵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小剂量即200u·mL^-1尿激酶疏通恶性肿瘤病人P1CC(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导管堵塞的效果。方法56例PICC导管堵塞者中部分堵塞45例,完全堵塞11例,均采用100000u尿激酶加500mL生理盐水(200u·mL^-1)进行溶解疏通。观察两组导管再通率、再通时间和并发症情况。结果部分堵塞组导管再通率达100%.完全堵塞组的导管再通率达88%。部分堵塞组导管再通时间为(90±30)min,完全堵塞组的导管再通时间为(150±30)min。未发生与使用尿激酶相关的并发症。结论对恶性肿瘤病人PICC导管堵塞应用200u·mL^-1尿激酶进行溶解疏通。可安全有效地恢复导管的畅通。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脉冲式正压冲管在中心静脉脂肪乳剂应用后降低堵管率的效果。方法实验组40例脂肪乳后即刻脉冲式正压冲管,对照组40例所有液体待结束后常规封管进行对比,观察中心静脉导管通畅与堵塞情况。结果两组导管堵塞发生率比较,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已呈下降趋势,特别是因堵塞而拔管的情况已明显减少。结论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的长短与护理质量密切相关,输注高黏度大分子药物及时正确脉冲式正压冲管减少了堵管,延长了导管使用寿命,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6.
胡昱红  雷琤  李静 《河北医药》2014,(3):455-456
目的:探讨预充式导管冲洗器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导管维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5~12月PICC 神经外科患者98例,按知情同意原则,随机分成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48例,每次给药后观察组使用预充式导管冲洗器进行冲管和封管,对照组使用普通10 ml注射器进行冲管和封管,两者均遵循A-C-L导管维护程序,观察2组发生注射器相关性回血情况并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发生注射器相关性回血为0.21 cm,对照组发生注射器相关性回血平均为8.77 cm。注射器相关性回血值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结论预充式导管冲洗器在PICC导管维护中明显减少了注射器相关性回血,提高导管维护效果,从而提高患者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报告12例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Hcc)输注伊曲康唑注射液发生4例堵管的案例。通过科学认真的分析和讨论,认为即使护理人员严格按照药物说明书进行输注药物,由于伊曲康唑药物特性和PICC导管本身的特点,也极易导致PICC管腔堵塞。得出结论:在没有配套的伊曲康唑专用冲洗液出现前,PICC不适合输注伊曲康唑注射液,经浅静脉输注该药物才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肿瘤患者化疗期间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两种冲管方法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行PICC置管术肿瘤化疗患者11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遵循A(assess,抽回血)-C(clear,脉冲式冲管)-L(lock,正压封管)常规维护,观察组在对照组A-C-L常规维护基础上在化疗患者间歇期另加入抽吸式冲管,对两组患者导管堵塞发生率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对照组患者导管堵塞发生率为23.2%(13/56),观察组为7.1%(4/5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实施常规A-C-L导管维护基础上,加入间歇期抽吸式冲管能有效减少肿瘤化疗患者导管堵塞发生率,为顺利完成治疗提供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肿瘤病人出院期间深静脉导管的堵塞情况,分析其堵塞原因、处理方法,并提出预防及注意事项等健康教育.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4年7月共9 356例留置深静脉导管带管出院返院维护患者,其中73例发生不同程度的导管完全堵塞.结果 50例经溶栓有效,导管再通,其中18例以肝素625 U/mL通溶,32例肝素625 U/mL+尿激酶2 000 U/ml通溶.23例经上述处理无效,予拔管处理.结论 导管堵塞绝大部分为血栓形成,因患者为出院期间,55%经询问均有引起深静脉堵塞的诱因,针对原因进行健康教育,预防导管堵塞措施相当重要.  相似文献   

10.
PICC置管术后并发导管阻塞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代莉 《中国医药指南》2010,8(13):286-287
目的探讨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患者形成导管阻塞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和护理对策。方法对106例行PICC置管发生导管阻塞和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对并发导管阻塞的5例患者及时给予导管内溶栓治疗,4例再通,效果较好。2例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给予及时抗凝、溶栓等综合治疗及护理,1例早期再通,2例均未发生肺栓塞。结论肿瘤患者行PICC化疗过程中,其发生导管堵塞和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患者自身原因及护理有关。通过对管道堵塞患者的溶栓通管护理及血栓患者的抗凝溶栓等综合治疗护理,保证了管道和血管的再通,使患者治疗得以顺利进行,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和痛苦。  相似文献   

11.
中心静脉置管(PICC)后导管堵塞在静脉输液并发症中发生率最高,可达21.3%,并且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国外研究发现,初次经PICC置管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23.3%,多次PICC的发生率为38.0%。其原因分血栓性堵塞和非血栓性堵塞。前者由于血液反流,在管腔内形成血凝块或血栓所致;后者的原因较多,如导管扭曲、打折、药物结晶沉积、异物颗粒堵塞、持续输液中断、未正压封管及按时冲管、输注脂肪乳剂等。笔者对PICC血栓形成的原因、处理及预防措施进行总结,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林丽霞  伍玉琴 《北方药学》2011,8(9):101-102
目的:探讨PICC管在白血病患者化疗中的护理体会。方法:总结57例PICC管化疗患者临床资料,分析PICC管护理中出现的并发症及干预。结果:PICC穿刺成功率为100%,57例中46例未发生导管堵塞、栓塞、感染等并发症。结论:PICC管在白血病患者化疗应用中具有安全、方便、留置时间长、病人痛苦小等优点。PICC管可以减少病人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避免化疗药物对外周血管的破坏及对周围组织的刺激,防止化疗药物外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保证导管固定通畅,加强置管后的护理和出院指导,提高置管的成功率,为化疗病人开辟了一条安全可靠的给药途径。  相似文献   

13.
任守华 《药学实践杂志》1997,(4):244-244,219
患者侯某,男,48a,患肝炎后肝硬化,合并腹水、肝性脑病。住院治疗,输注完六合氨基酸注射液后,改输28.75%谷氨酸钠注射液,20rnl谷氨酸钠加人5%葡萄糖注射液200ml中滴注,滴速70gtt/min。开始无不适反应,10ndn后,病人自觉恶心,同时左上唇迅速出现一个约1.5X2.scrn的肿块,无痛。痒感,迅即减慢滴速为40gtt/min,30ndn后恶心消失,上唇肿块慢慢消退。继续以慢速滴人,直至滴完,病人未再出现不适。次日再以70gtt/ndn的滴速输注谷氨酸钠注射液,重又出现上述症状,滴速减至30~40gtt/ndn,反应即消失。讨论:谷氨酸钠注射液…  相似文献   

14.
PICC导管在肿瘤病人长期化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预防周围静脉化疗引起的静脉炎及药物渗漏引起的组织坏死等并发症。方法对我院2000年8月-2003年1月16例肿瘤术后病人,采用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化疗。结果本组病人16例均回血良好,管道通畅。化疗期间无1例发生药物渗漏现象。留置导管期间2例病人发生穿刺处红肿,1例在置管后1个月时无意中拔出,1例主诉穿刺侧上肢酸胀感,1周后自行缓解。无1例发生静脉炎和血栓性静脉炎。结论掌握好局部解剖位置和穿刺技术可以保证置管成功,严格规范的护理操作和正确的冲管技术是预防导管感染和堵塞的关键。PICC方法是一种安全的化疗途径,成功率高,病人痛苦小,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的中心静脉管道管理方式对维持管道通畅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A组使用袋装0.9%盐水加压力换能器,B组使用肝素盐水脉冲式冲管加可来福接头。结果两种维持管道通畅的方法均有导管前端血栓形成的危险,而肝素盐水脉冲式冲管加可来福接头有导致导管全部堵塞的发生。结论使用袋装0.9%生理盐水加压力换能器与脉冲式冲管加可来福接头封管方法对导管前端血栓形成发生率无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鼻肠管置管护理经验,提高重症患者护理质量。方法选择适当置管长度,准确判断鼻肠管插入位置,将保持导管通畅的注意事项做成床头卡进行警示,规范操作。结果由临床护士完成置管50例,成功率为100%,置管期间,15例(20.8%)发生营养液导管内输注不畅,其中11例经注水等措施处理后阻力明显改善,继续管饲营养液;4例24h内管腔完全堵塞,处理无效,拔除导管。2例(2.8%)管饲美满霉素后发生导管堵塞,1例(1.4%)因病情变化暂停肠内营养,期间未及时冲管而发生堵塞;2例(2.8%)进入肠腔后再次退回胃腔。结论置管前正确评价鼻咽喉部结构、状况,清除鼻咽部分泌物,排除舌根后坠等是置管成功的关键。在维护过程中,评价药物的性质,及时、有效地冲管是保持鼻肠管通畅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后导管堵塞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对本院发生PICC导管堵塞的31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PICC后导管堵塞的原因与患儿年龄、置管操作、导管使用、治疗药物、患儿血液高凝状态等因素有关.结论:临床上应根据PICC导管堵塞的发生原因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降低堵管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微泵泵入尿激酶治疗长期血透导管堵塞再通的疗效。方法对12例次右颈内静脉置入长期血透导管栓塞的患者,用30ml生理盐水加尿激酶1万u以5ml/h微泵泵入长期血透导管维持,持续6h,并对其再通效果进行观察。结果 12例患者在治疗6h后导管恢复通畅,溶栓复通成功率达100%。12例患者均未发生相关并发症。结论微泵泵入尿激酶溶栓通管法可使外周静脉置入长期血透导管栓塞后仍可获得再通,延长了导管使用时间,减轻了患者痛苦及其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在尿激酶疏导深静脉导管血凝性堵管中实施循证护理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间在广州市胸科医院接受各种深静脉导管治疗患者72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62例为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和中心静脉导管(CVC)血凝性堵管,男37例,女25例,年龄22~73(41.53±4.10)岁。根据研究方案,其中31例采用三通开关负压技术通管,31例采用2 ml注射器负压技术通管,均采取尿激酶疏通方案并实施循证护理干预,所有数据采用XLS统计并采用SPSS 18.0软件总结分析62例患者的导管再通率及凝血功能及血小板变化情况。结果 经实施循证护理干预,三通开关负压疏通法复通率达到83.87%(26/31),2 ml注射器负压疏通法复通率达到100.00%(31/31),两种疏通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055,P<0.05)。凝血功能指标中D2聚体指标正常者9例,偏高者53例;纤维蛋白原指标正常者12例,偏高者50例;血小板检测结果显示正常者50例,偏高者9例,偏低者3例。未对临床治疗产生影响,未对导管功能造成影响,未造成导管损伤。结论 经长期临床实践研究证实,实施循证护理可显著提升PICC、CVC等深静脉导管的再通率,保障临床治疗顺利实施,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分析1例肉瘤患者植入式输液港导管堵塞的原因,探讨相应的护理措施,为日后临床肉瘤患者植入式输液港的护理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利用三通开关连接输液港,空注射器和配好的尿激酶稀释液,利用负压原理至尿激酶稀释液被吸入从而实现再通,对输液港导管阻塞原因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探讨具有可行性的护理对策。结果显示,操作96h后,回抽无回血,更换20mL注射器(含0.9%生理盐水10mL)进行脉冲式冲管,无明显阻力,静脉点滴生理盐水,顺畅,通管成功。植入式输液港患者在首次置管后的14h发生了轻微的手臂疼痛和肿胀,但未发生其他并发症和导管堵塞。表明尿激酶溶栓效果好,此操作简单,费用低,对患者影响小,安全性高,值得推广,通过分析植入式输液港的导管堵塞原因和护理措施,护理人员应在置管前、置管中和置管后进行相关评估,做好健康宣教,严格遵照流程进行操作,避免发生导管堵塞等并发症,确保输液港的安全性,使患者顺利完成治疗,保证其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