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群体反应性抗体与器官移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是移植中最重要的免疫因素。研究证明移植排斥是由体液免疫介导的,PRA分析能反映受者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的致敏状态,在移植前预测排斥反应的发生和移植后预警移植物丧失,使器官移植后各种排斥反应的发生率显著降低。目前PRA尤其是特异性抗供者抗体(DSA)在肾、心脏、肺等实体器官移植中的作用及其前瞻性应用研究成为热点。本文就PRA与器官移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肾移植术后产生的抗体与移植肾排斥反应密切相关,并影响移植肾长期存活。近年来非HLA 抗体在肾移植 领域越来越受到关注。尽管对非HLA 抗体的研究并不全面,然而实验及临床研究均发现针对某些非HLA 抗原诸如血管紧张 素1 类受体、基底膜聚糖、自身抗原等产生的抗体能够影响移植肾急性及慢性排斥反应的进程。非HLA 抗体影响移植肾排斥 反应及存活的潜在机制是目前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本文针对肾移植领域主要的非HLA 抗体做一综述,并阐述其对移植物 的致病机制。鉴别出非HLA 介导的移植肾抗体性排斥反应的免疫表型,有利于为治疗移植肾抗体性排斥反应提供新的靶点, 并为提高移植物的长期存活提供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3.
器官移植中良好的供受者间HLA配型对预防移植肾早期排斥和移植肾的长期存活具有重要意义.肾移植术后发生排斥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群体反应性抗体(PRA)的参与,特别是肾移植术后产生抗供者特异性抗体(DSA).因此本文对肾移植供受者HLA分型和DSA对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和近期肾功能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材料和方法 一般资料:选择了2007年10月至2009年12月间在我院接受肾移植的128例患者,男性88例,女性40例;最大年龄63岁,最小年龄20岁.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HLA-A、B、DR、DQ表现型为纯合子的终末期肾脏疾病患者的PRA水平,并研究其与肾移植预后的关系。方法:对2006年8月至2007年8月间在我院登记等待首次肾移植的438例终末期肾脏疾病患者HLA、PRA情况以及其中1例PRA65的HLA纯合子患者肾移植效果进行分析。HLA基因分型采用PCR-SSP技术,PRA、抗体强度及抗体特异性分析采用ELISA技术,数据统计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结果:438例患者中有HLA纯合子12例,杂合子426例;12例纯合子中PRA阳性者6例,阳性率50,平均HLA抗体强度为55,广泛致敏率达100;426例杂合子中PRA阳性者65例,阳性率15.26,平均HLA抗体强度为28,广泛致敏率为40;纯合子与杂合子之间的PRA阳性率、平均HLA抗体强度和广泛致敏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纯合子高PRA的风险大(OR=5.29,95CI:1.67~16.70);1例PRA65的纯合子患者术前经血浆置换、蛋白免疫吸附、静滴丙种球蛋白治疗使PRA降低至阴性,在舒莱免疫诱导下行尸体肾移植术,供受者HLA抗原2个错配,术后移植肾功能逐渐恢复,第3天开始PRA呈阳性并逐渐升高,伴随临床逐渐出现尿少、血压升高、移植肾区疼痛等排斥反应征象,血清肌酐逐渐升高,移植肾B超见动脉阻力指数逐渐升高,提示急性排斥反应,采用术前有效清除HLA抗体的所有方法再次治疗无效,于术后第36天因移植物失功行移植肾切除。结论:HLA纯合子产生高PRA的风险大;文中1例PRA阳性的HLA纯合子早期移植肾功能恢复随后出现不可逆排斥反应致移植肾失功的情况,提示近年来随着各种有效清除HLA抗体的治疗方法不断用于临床导致了抗体介导的延迟性超急排斥反应(AMDR)的出现从而使移植肾失功;高PRA患者行肾移植术需高度慎重,应尽可能避开受者PRA峰值时的全部抗体谱来选择供体。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型、群体反应性抗体(PRA)与肾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应用单克隆抗体板、微量序列特异性引物、混合抗原板进行供受者HLA-I类抗原分型、HLA-Ⅱ类基因分型、PRA检测。结果:PRA为低、中、高三组受者的早期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6%、27%、66.6%。HLA位点错配数(MM)为0-1组明显比5—6组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率低。结论:良好的组织配型、低水平的PRA,可降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检测—附180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研究了群体反应性抗体(PRA)对肾移植的影响,发现PRA 是免疫应答抗体,高PRA 与严重排斥反应强关联,亦是丧失移植肾的重要指征,并讨论了PRA 和CDC 作为HLA 组织配型对肾移植中提高人/肾双存活率的应用意义,证实PRA 比CDC 敏感性高。  相似文献   

7.
肾移植群体反应性抗体的检测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群体反应性抗体 (PRA)对肾移植效果的影响。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对 2 0 6例肾移植受者的血清PRA进行检测。同时对 14 0份血清分成四组包括首次移植术前及术后 1个月 ,半年至 1年肾功能稳定期病人 ,第一次尸肾移植失功恢复血透病人进行PRA检测。结果 :PRA阴性组受者移植术后排斥发生率为 11 85 % ,阳性组受者平均PRA高达 4 6 5 % ,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0 1)。首次移植术前A组PRA阳性率 17 1% ,术后B组PRA阳性率 31 4 % ,肾功能稳定组 (C组 )PRA阳性率 14 3%。而移植失功恢复血透者 (D组 )PRA阳性率达 77 1%。结论 :PRA的检测是肾脏移植术前筛选致敏受者的重要指标 ,对肾脏移植后排斥反应和移植物存活率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单倍型相合供者已经成为缺乏人类白细胞分化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 HLA)相合供者的移植候选患者的重要替代干细胞来源之一。然而,植入失败仍是单倍型相合移植、HLA不合无关供者和脐血移植后的主要并发症和死亡原因之一。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供者特异性抗HLA抗体(donor specific anti-HLA antibody, DSA)与HLA不合移植后的植入失败密切相关。了解DSA检测方法、流行病学以及处理手段对于减少植入失败、改善移植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肾移植受者术前HLA特异性抗体筛查(附3 50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预致敏的人白细胞抗原特异性抗体(HLA)是抗体介导排斥反应的主要危险因素.本研究对肾移植受者术前进行HLA特异性抗体检测和分析,以评价其致敏状态.方法:1998年至2007年于我院等待肾移植的受者共3 500名.2000年3月前694名受者采用补体依赖微量细胞毒性试验(CDC)进行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检测,之后2 806名受者改为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对致敏受者HLA抗体多样性和特异性,以及致敏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CDC方法仅能检出抗HLAⅠ类IgG抗体,而ELISA可检出抗HLAⅠ类和Ⅱ类抗体.CDC方法所检出的病人血清PRA阳性率比ELISA方法检出的阳性率低.而且,ELISA能分别检出抗HLA-A、B、CW、DR和DQ抗原的抗体20种、37种、8种、14种和7种.抗HLA-A2、24、68、23、32;B27、56、57、7;DR7、4、9、13、17、12;CW1、2、6、4、8 等位基因产物的抗体频率较高.这些抗HLA抗体与华南地区人群HLA抗原分布不尽一致.不同性别PRA阳性率存在显著性差异,男性以输血致敏为主,女性以输血、妊娠致敏为主.结论:采用ELISA方法能较为准确地检出抗HLA特异性抗体.避免供受者间常见高频抗体相应的HLA位点的错配和减少输血是减少抗HLA抗体的产生,以提高移植物存活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选择发生慢性排斥反应的肾移植患者,根据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抗体阳性或抗内皮细胞抗体阳性以及两抗体同时阳性进行分组,并同时检测各组患者的血清中肌酐含量作为判断肾功能的指标.探讨在肾移植慢性排斥反应中抗内皮细胞抗体与抗HLA抗体作用的相关性.方法 抗内皮细胞抗体的检测方法用免疫荧光法,抗HLA抗体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肌酐检测应用的是生化分析仪.结果 移植后处于慢性排斥期抗HLA抗体阳性的患者血清肌酐含量均值为(116.3±5.6)μmol/L,抗内皮细胞抗体阳性的患者血清肌酐含量均值为(114.6±4.7)μmol/L;抗HLA抗体与抗内皮细胞抗体同时阳性的血清标本肌酐含量的中位数是131.2μmol/L,四分位间距为13.6μmol/L;两组间肌酐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抗内皮细胞抗体和抗HLA抗体均可影响肾移植慢性排斥反应期的肾功能;抗内皮细胞抗体与抗HLA抗体在肾移植慢性排斥期间同时产生,肾功能损害加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段移植前肾移植患者抗HLA抗体的频率、抗体类型,以此了解各个年龄段产生抗体的不同点,为临床预测不同年龄段患者肾移植术后发生移植肾排斥提供参考.方法 肾移植术前患者血清取自2006年1月至2008年6月,凡是年龄小于等于35岁为低龄组,大于等于36岁小于50岁为中年组、大于等于50岁者为高龄组.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检测采用ELISA筛选HLA Ⅰ类、Ⅱ类混合抗原板.结果 肾移植术前高、中、低龄组抗HLA抗体产生的频率分别为18.18%、23.00%和6.19%,经χ~2检验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青年组男性与女性抗HLA抗体产生的频率分别为5.59%和8.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中年组男性与女性抗HLA抗体产生的频率分别为21.30%和25.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5).高龄组男性与女性抗HLA抗体产生的频率分别为11.36%和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肾移植术前患者无论在青年组还是在高、中年龄组,抗HLA抗体主要以抗HLA Ⅰ类抗体和HLA Ⅰ+Ⅱ抗体为主.结论 肾移植术前高、中、低龄患者抗HLA抗体产生的频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肾移植术前患者抗HLA抗体主要以抗HLA Ⅰ类抗体和HLA Ⅰ+Ⅱ抗体为主,有移植史的肾移植患者抗HLA抗体生成的频率高于移植术前曾输血和妊娠的妇女.女性患者抗HLA抗体产生的频率高于男性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型、交叉反应组(CRECs)误配率与尸体肾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应用泰萨奇单克隆抗体干板进行供受者HLA-Ⅰ类抗原分型;微量序列特异性引物法进行HLA-Ⅱ类基因分型;泰萨奇混合抗原板检测群体反应性抗体(PRA)。结果:PRA阴性131例肾移植患者HLA配型,误配率为6MM、5MM、4MM、3MM、2MM、1MM、0MM的移植例数分别为0、4、26、49、33、15、4,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0、25%、23.1%、14.3%、12.1%、6.7%、0。CREGs误配率为6MM、5MM时无移植病例。CREGs误配率为4MM、3MM、2MM、1MM、0MM时,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8.6%、22.9%、9.5%、6.9%、5.5%。结论:HLA配型、交叉组配型可显著提高供受者的HLA相配率,对选择最佳的供者,降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提高肾移植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前在肾移植术后研究群体反应抗体与移植肾排斥外,主要组织相容性Ⅰ类相关链A抗原(MICA)抗体也处于研究的热点.MICA基因是MIC基因家族的一员,包括MICA、B、C、D、E、F、G这7个成员,MICA距HLA-B位点最近.在某些肾移植术后抗HLA抗体阴性的患者排除细胞性排斥的情况下仍发生急性排斥,甚至亲属肾移植供受者HLA抗原全相配的患者仍发生急性排斥,因此推断可能有其他抗体参与了移植肾排斥.  相似文献   

14.
器官移植排斥是移植领域久未攻克的医学难题。诱导受者产生特异性移植免疫耐受是克服移植排斥反应较为理想的办法。人工合成HLA肽(petides derived from HLA)可诱导受者产生特异性移植免疫耐受,但HLA衍生肽诱导耐受机制目前尚不清楚,许多新观点不断呈现。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了更好地识别造成移植肾排斥的特异性抗供者HLA的IgG类型同种抗体,对Flow-CDC方法应用于肾移植及其临床相关性进行研究。方法对96例等候肾移植受者同时进行PRA、NIH-CDC和FloW-CDC实验,并观察其中34例接受NIH-CDC阴性肾移植术的受者近期移植效果。结果FloW-CDC和NIH-CDC两种实验方法的阳性率[27.8%(42/151)和17.3%(26/151)]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6,P〈0.05)。另外,PRA阴性受者其NIH-CDC和Flow-CDC均为阴性,阴性吻合率为100%;在接受同种异体肾移植术的34例受者,其中20例PRA阴性受者接受了NIH-CDC和Flow-CDC均阴性供肾,移植后未发生排斥,移植肾功能迅速恢复;13例PRA阳性的致敏受者接受NIH-CDC和Flow-CDC均阴性供肾的,1例发生急性排斥经治疗后逆转,12例无排斥移植肾功能良好;1例PaA阳性再次移植受者接受了NIH-CDC阴性而Flow-CDC阳性的供肾,移植后第2天出现少尿,10d切除移植肾。结论Flow-CDC方法是一种能够识别具有补体结合能力的抗供者特异性HLA抗体的交叉配型技术,比经典的NIH-CDC方法具有更敏感、可标准化、快速等优点,对预示肾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方面更具有前瞻性。  相似文献   

16.
肾移植术后发生排斥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群体反应性抗体(PRA)的参与,特别是肾移植术后产生抗供者特异性抗体(DSA).抗体监测系统(AMS)是一个可靠的检测供者特异性可溶性HLA I类和Ⅱ类抗原的IgG抗体的酶联免疫吸附交叉试验.  相似文献   

17.
人类白细胞抗原(HkA)为移植抗原,具有高度多态性,分为HLA—Ⅰ、HLA-Ⅱ、HLA-Ⅲ三类,HIA为同种抗原,可以刺激机体产生HIA同种抗体。现代医学研究证明,HLA抗体与实体移植、输血、妊娠等密切相关,为探讨HLA抗体与妊娠的关系,笔者对326例孕妇进行HIA抗体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术前PRA水平与肾移植长期存活之间的关系 。方法:收集我中心2001年1月至2014年6月间,接受首次肾移植术的1 162例受者临床资料,根据受者术前PRA水平分组,将PRA≤10%分为阴性组,PRA>10%为阳性组,并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PRA阴性者1、5、10年人存活率为96.8%、89.4%、78.6%,阳性者为93.5%、81.6%、65.4%,而术前PRA阴性者1、5、10年肾存活率为95.9%、84.8%、63.1%,阳性者为92.3%、74.1%、51.9%,两组移植人/肾间生存曲线均有统计学差异(人/肾log-rank检验χ2=9.623/11.019,P=0.002/0.001)。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PRA水平是影响人/肾存活的重要因素(P<0.001),PRA与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相关(OR=8.25,95% CI=2.86-5.72, P)。术前PRA阴性受者术后5年、10年血肌酐均较术前PRA阳性者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两者术后1年血肌酐无统计学差异。此外,PRA与术后抗供体特异性抗体(DSA)出现相关(OR=6.89,95% CI=4.52-9.17, P)。结论:PRA是肾脏移植术前筛选致敏受者的重要指标,术后更应注重PRA阳性受者急性排斥反应及DSA的监测和诊断。<0.05<0.001  相似文献   

19.
肾移植受者HLA体液免疫致敏状态的监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肾移植受者同种异体HLA抗原致敏后体液免疫状态与术后排斥反应及移植物存活率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应用One Lambda混合抗原板(LATM)通过ELISA筛查受者术前血清中的HLA-IgG抗体,对阳性血清进一步用抗原板(LAT1240和LAT1HDS)检测抗体阳性率及其特异性;并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技术进行HLA基因分型。在1 297例肾移植受者中,HLA-IgG抗体阳性者165例,其中I类抗体阳性126例,II类抗体阳性90例,51例同时存在I类和II类HLA-IgG抗体,抗体阳性率>50%的高致敏受者94例。所有受者术后未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抗体阳性组受者的急性排斥发生率与阴性组受者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然而抗体阳性组受者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阴性组受者(P<0.001)。抗体阳性组受者的1年、3年和5年移植肾存活率分别为95%、88%和80%;与抗体阴性组受者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女性受者中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男性受者(P<0.001);再次移植受者中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初次移植受者(P<0.001)。抗体阳性组受者的供受者配型明显优于抗体阴性组受者。HLA-IgG抗体是反映受者体液免疫致敏状态的敏感指标,供受者间良好的HLA配型能显著降低排斥反应发生率和改善移植物存活。  相似文献   

20.
可溶性人类白细胞抗原 (SolubleHumanLeukocyteAntigen ,sHLA)与细胞膜表面HLA分子一样 ,在体内参与免疫应答 ,具有免疫调节功能 ,可诱导产生免疫耐受 ,抑制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CTL)的溶细胞作用。在器官移植、感染性疾病及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病人血清中 ,sHLA有明显的变化。健康个体血清中sHLA含量很低 ,变动范围为 0 5~ 2 5 μg/ml。临床上血清sHLA水平可作为预测移植物排斥反应、评估移植预后、反映感染性疾病及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活动状态、观察肿瘤分化程度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