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ΔNp73α基因转染树突状细胞(DC)诱导的特异性抗乳腺癌免疫效应。方法:人脐带血细胞经GM-CSF、IL-4、TNF-α等细胞因子诱导培养DC,流式细胞仪(FCM)检测DC成熟前后CD1a、CD83的表达变化情况。脂质体法将pc DNA-HA/ΔNp73α转染至DC,经Western blot检测转染情况。转染DC与自体T细胞共培养诱导特异性CTL。MTT法测定T细胞增殖能力;ELISA法检测IFN-γ的分泌水平;LDH释放法检测T细胞对乳腺癌细胞MDA-MB-231的杀伤作用。结果:DC诱导成熟后,CD1a表达约占56%,CD83约占74%,与未成熟DC(CD1a 19%,CD83 13%)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Western blot检测到DC-ΔNp73α组有一特异条带表达。DC-ΔNp73α组诱导的特异性CTL对MDA-MB-231杀伤作用高于DC组(P0.05),而且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增强,分泌IFN-γ的水平升高,与空载体DC-pc DNA组及DC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以ΔNp73α转染DC制备的DC疫苗,具有显著诱导CTL杀伤乳腺癌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利用重组腺病毒载体pAd CMV/V5-DEST-IL-12转染小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IL-12/DC),探讨SOCS1基因沉默IL-12/DC在体外诱导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的效能,及其免疫杀伤肺癌细胞株LLC的能力。采用重组腺病毒介导IL-12基因和SOCS1SiRNA基因共同修饰C57BL/6小鼠骨髓来源的DC,经反复冻融法提取LLC抗原,致敏基因修饰的DC;用ELISA法检测各组DC分泌IL-12和IL-10的水平,及各组DC刺激后的T细胞分泌IFN-γ的水平;MTT法检测DC刺激同源小鼠T细胞的增殖能力,微量细胞毒法检测CTL的活性并收集刺激后的T细胞,流式细胞术分析CD8+/CD4+比例和CD4+CD25+Treg的水平;统计学分析各组间的差异。SOCS1SiRNA和IL-12基因共同修饰能有效下调DC中SOCS1蛋白的表达并上调IL-12蛋白的表达;IL-12的分泌水平也明显高于SOCS1SiRNA或IL-12单基因转染组;基因共同修饰的DC表型更加成熟,能明显促进CTL的增殖和活化,减少Treg的生成;CTL分泌高水平的IFN-γ,产生对LLC特异性的细胞免疫。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8(IL-18)干预诱导的树突状细胞(DC)的表型和活性。方法:自人外周血单核细胞诱导DC,第5 d起分为IL-18组、TNF-α组和IL-18+TNF-α组,分别加IL-18、TNF-α及IL-18+TNF-α促成熟,用ELISA法测定上清中IL-12含量;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培养8 d DC的CD1a、HLA-DR、CD83及CD86的表达;用MTT法检测3组DC诱导T细胞增殖的作用。用ELISA法测定3组DC刺激T细胞分泌干扰素γ(IFN-γ)的量。结果:IL-18组与TNF-α组CD1a、HLA-DR、CD83及CD86表达无差异,IL-18+TNF-α组CD1a、CD83及HLA-DR阳性率高于IL-18组。IL-18+TNF-α组IL-12量高于IL-18组和TNF-α组(P<0.05)。IL-18组与TNF-α组DC刺激T细胞增殖作用无差异,IL-18+TNF-α组DC的作用强于IL-18组和TNF-α组。IL-18组和TNF-α组IFN-γ量无显著差异,IL-18+TNF-α组IFN-γ的量高于IL-18组和TNF-α组(P<0.05)。结论:IL-18干预诱导的DC高表达表面分子,具有明显的免疫刺激活性,IL-18与 TNF-α合用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4.
我们应用基因重组人白介素 4 (rhIL 4 ) ,基因重组人粒 /单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rhGM CSF)联合培养体系自健康志愿者骨髓单个核细胞诱导产生DC ,使其负载急性髓系白血病 (AML)细胞冻融抗原 ,体外诱导细胞毒性T细胞 (CTL) ,观察负载AML细胞冻融抗原后DC的状态对所激发的T淋巴细胞表型及功能的影响及CTL对AML细胞特异性杀伤活性。我们发现负载AML冻融抗原后DC的CD1a、CD83、CD86、CD11C、HLA DR表达率为较培养前明显增高 (P <0 .0 1) ,且负载AML冻融抗原的DC诱导的CTL中CD3 CD8 T细胞比例 ,较诱导前明显增高 (P <0 .0 1) ,而负载AML细胞冻融抗原的DC诱导CTL对AML细胞有较强的杀伤作用 ,明显强于加或不加IL 2培养的T细胞对照组 (P <0 .0 1) ,而对K5 6 2细胞无明显的杀伤活性。通过以上实验我们认为经rhGM CSF ,rhIL 4培养产生的DC为CD14CD1a DC ,能诱导CTL对AML细胞产生明显的特异性杀伤作用 ,另外 ,负载AML细胞冻融抗原DC诱导的CTL中CD3 CD8 T细胞比例明显增高 ,提示CD8 T细胞在抗肿瘤免疫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树突状细胞(DCs)激活的细胞毒性T细胞的抗肿瘤及预防肿瘤发生的作用。 方法: 细胞因子诱生人PBMC未成熟DCs,加入肿瘤细胞抗原提取物致敏DCs产生成熟DCs;通过细胞形态、表面标记鉴定成熟DCs,MTT法测成熟DCs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CTL)的体外杀伤活性;裸鼠体内注射活化CTL观察其抑制移植瘤生长及发生的作用。 结果: 经过7 d培养,获得大量形态典型、具有强烈刺激增殖能力、高表达CD80(63.5%)、CD83(67.6%)和CD3/ HLA-DR(83.2%)的DCs。其活化的CTL在20∶1效靶比时对抗原来源细胞株自身的杀伤率达75%以上,对同系细胞株的杀伤活性为35%-45%,对其它种系肿瘤细胞仅有微弱杀伤力(P<0.01)。CTL对裸鼠结肠癌HT-29移植瘤有特异性的生长抑制和预防生成作用(P<0.05)。CTL治疗组肿瘤组织中PC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肿瘤细胞抗原活化的DC诱导CTL对肿瘤有特异性的杀伤作用,体内应用可特异性抑制移植结肠癌的生长或预防小鼠结肠癌移植瘤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荷载人生存素(survivin)的多表位树突状细胞(DC)疫苗的抗肿瘤活性.方法:分别将含4个sur-vivin的HLA-A2类限制性CD8+ CTL表位和1个CD4+ Th细胞表位的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PIRESneo3.0-survivin(4)/Th,以及含4个CD8+ CTL表位的重组质粒pPIRESneo3.0-survivin (4),转染人DC并制备DC疫苗.实验分为survivin(4)/Th组、survivin (4)组、空质粒组、未转染DC与T细胞共培养组和单独T淋巴细胞组.DC疫苗作用后,MCF-7细胞的凋亡率明显高于survivin(4)组(P<0.05),亦明显高于空质粒组、未转染DC与T细胞共培养组和单独T淋巴细胞组(P<0.05).运用流式细胞术(FCM)分别检测DC表面CD83、CD86、T淋巴细胞表面CD4、CD8a的表达以及DC疫苗作用后MCF-7乳腺癌细胞的凋亡.用ELISA法检测上清中IFN-γ的含量.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检测DC疫苗诱导的CTL对MCF-7细胞的抑制率.结果: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人DC高表达CD83、CD86;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高表达CD4、CD8a;survivin (4)/Th组IFN-γ的含量[(66.50±3.34) ng/L]明显高于survivin(4)组[(46.10±1.35)ng/L]、空质粒组[(25.17±0.32) ng/L]、未转染DC与T细胞共培养组[(25.47±0.95)ng/L]和单独T淋巴细胞组[(23.73 +0.50)ng/L],P<0.05.survivin (4)/Th组中MCF-7细胞的抑制率明显高于survivin (4)组、空质粒组、未转染DC与T细胞共培养组和单独T淋巴细胞组(P<0.05).DC疫苗作用后,MCF-7细胞的凋亡率[ (10.63±0.29)%]明显高于survivin(4)组(P<0.05),亦明显高于空质粒组、未转染DC与T细胞共培养组和单独T淋巴细胞组(P<0.05).结论:荷载多个survivin的CD8+ CTL表位的树突状细胞肿瘤疫苗具有很强的抗肿瘤活性,CD4+ Th细胞对CD8+ CTL的抗肿瘤方面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MCF-7乳腺癌细胞分泌的上清液培养正常外周血树突状细胞,探讨MCF-7乳腺癌细胞分泌因子对正常树突状细胞分化、成熟及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MCF-7 乳腺癌细胞的培养上清和GM-CSF、IL-4及TNF-α培养正常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检测所诱导的树突状细胞(DC)及其致敏的CTL活性.结果:MCF-7 乳腺癌细胞培养上清能够明显抑制正常树突状细胞的分化成熟及抗原提呈能力,CD80、CD83、CD86和HLA-DR的表达明显降低,与正常对照差异显著(P<0.01);CTL对MCF-7细胞杀伤活性为17.35%与对照组56.14%比较差异显著(P<0.01);IL-12分泌和共刺激T淋巴细胞所分泌的IFN-γ明显降低(P<0.01).结论:MCF-7 乳腺癌细胞上清明显抑制所共培养的树突状细胞的分化、成熟及抗原提呈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R848联合聚肌胞苷酸[Poly(I:C)]对树突状细胞(DC)成熟的影响及DC诱导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其成为DC,用A549细胞裂解物即肿瘤细胞裂解物(TCL)作为抗原,R848(Toll样受体7/8激动剂)联合Poly(I:C)(Toll样受体3激动剂)作用于DC,流式细胞术分析DC表面共刺激分子;将抗原刺激活化后的DC与T淋巴细胞混合培养7 d,收集培养上清液和CTL,检测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12(IL-12)p70、干扰素γ(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CTL与肺腺癌A549细胞共培养16 h,观察其杀伤效果。结果:DC-R848+Poly(I:C)组DC表面CD83和CD80的表达较DC-TCL组显著提高(P0.01);同时可明显刺激DC分泌IL-12 p70(P0.01);此外,DC-R848+Poly(I:C)组较DC-TCL组对肺腺癌A549细胞杀伤效果亦显著提高(P0.01);DC-R848+Poly(I:C)组IFN-γ和TNF-α的分泌水平较DC-TCL组均显著提高(P0.01)。结论:R848联合Poly(I:C)作用于DC可显著促进其成熟、活化,并增强其抗原呈递作用及CTL对肺腺癌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体外表达的Glypican-3(GPC3)能否诱导出GPC3特异性的细胞免疫应答.方法 体外表达GPC3的CTL表位肽GPC3298-306及GPC3144-152偶联血蓝蛋白(KLH)后免疫Balb/c小鼠,检测免疫后小鼠脾淋巴细胞免疫活性,包括IFN-γ的分泌,以及该淋巴细胞对表达GPC3的鼠肿瘤细胞细胞毒活性.结果 经GPC3298-306及GPC3144-152免疫后,小鼠脾细胞中分泌IFN-γ的T淋巴细胞阳性率明显增高(P<0.01);脾淋巴细胞中CD4+T/CD8+T比值亦明显升高(P<0.05);脾淋巴细胞对表达GPC3的鼠肿瘤细胞有特异性的杀伤作用.结论 体外表达的GW3的CTL表位肽能诱导出GPC3特异性的细胞免疫,提示体外表达的GPC3的CTL表位肽GPC3298-306及GPC3144-152可能在在以GPC3为靶向的抗肿瘤免疫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肝癌细胞来源的外泌体(T-exo)负载DC体外诱导细胞毒T细胞(CTL)对肝癌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采用超滤离心技术联合蔗糖密度梯度超速离心的方法从肝癌Huh-7细胞培养上清液中分离外泌体(T-exo),透射电镜鉴定形态,Western blot检测外泌体相关蛋白CD9、CD63、HSP70及肿瘤抗原分子AFP的表达;分离健康供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培养DC,流式细胞术鉴定负载T-exo的DC细胞表型;用2-(4-碘苯)-3-(4硝基苯)-5-(2,4-磺苯基四氮唑)-2H-四唑单钠盐-1(WST-1)法检测负载T-exo的DC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Annexin-V/PI双染法检测负载T-exo的DC诱导CTL分别对AFP阳性Huh-7细胞及AFP阴性的SMMC7721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透射电镜下可见T-exo为圆形或椭圆形双层膜囊泡状小体,大小不等,平均直径50~100 nm,表达外泌体膜相关分子及肿瘤抗原分子。负载T-exo的DC可促进初始T细胞增殖,T-exo致敏DC对AFP阳性的Huh-7肝癌细胞系杀伤活性明显高于AFP阴性的SMMC7721肝癌细胞组(P0.05)及未负载T-exo的对照组DC(P0.05)。结论:负载T-exo的DC能促进T细胞增殖,提高CTL细胞的细胞毒活性诱导特异性的抗肝癌效应。经T-exo抗原致敏DC诱导的CTL对肝癌细胞有明显的细胞毒作用,明显高于DC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研究临床注射用IFN-α GM-CSF诱导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患者的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向树突细胞(DC)的分化及其免疫效应。方法:将取8例CML慢性期患者的BMMNC,接种于用含100 mL/L人AB血清的RMPI1640培养液中,加入不同细胞因子的组合(A组:GM-SCF IL-4;B组:临床注射用IFN-α GM-CSF)后进行培养。培养8 d后,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DC的形态,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上的表面标记。采用异基因混合淋巴细胞反应(allo-MLR)检测DC刺激健康供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的功能,用MTT比色法检测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特异性杀伤白血病细胞的活性。结果:在不同细胞因子组合诱导下分别培养诱导8 d后的DC,其特征性表面标记(CD80、CD86、HLA-DR、CD83、CD1a)的表达率均高于培养前的DC(P<0.05);但培养8 d的两组DC表面标记的表达率无明显差异。allo-MLR在DC与淋巴细胞之比为1∶10时,B组的刺激指数高于A组(P<0.05)。DC能够刺激异体T淋巴细胞产生特异性的CTL。结论:CML患者的BMMNC在GM-CSF IFN-α诱导下培养后分化的DC可较强地刺激淋巴细胞增殖并可杀伤患者的白血病细胞,有望用于CML的免疫治疗。  相似文献   

12.
IL-10、TNF-α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树突状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IL-10和TNF-α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树突状细胞的分化与功能的影响.方法 健康志愿者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各15例,取外周静脉血,分离获得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常规培养获得DC组.培养期间用IL-10刺激的为imDC组;TNF-α刺激的为mDC组;先后用IL-10、TNF-α刺激的为imDC+TNF-α组.各组收获细胞后分别检测反映DC成熟度的各种分子及其体外诱导的自体淋巴细胞增殖效应.结果 源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常规培养的Dc在数量,HLA-DR、HLA-A、B、C和CD86表达,IL-12p70分泌及其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效应,均低于健康者组(P<0.01).源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mDC与健康者mDC表达的HLA-DR、HLA-A、B、C和CD86比较无显著性差异;2组mDC诱导自体淋巴细胞增殖效应和分泌的IL12p70均明显增加,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2组imDC的HLA-DR、HLA-A、B、C和CD86低表达,分泌的IL-12p70极低,不能强烈激活诱导淋巴细胞增殖效应,与DC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加入TNF-α刺激后HLA-A、B、C,HLA-DR,CD86仍低表达,分泌的IL-12pT0和淋巴细胞增殖效应仍较低.健康对照组、慢性乙型肝炎组的上清夜中IL-21的ELISA检测值均较低,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常规培养的DC在数量和功能上低于健康者.TNF-α可促进常规培养的DC成熟为mDC、IL-10可抑制DC成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DC同健康者一样可进行有效的调控,分化成熟后功能强于健康者常规培养的DC,或可提高自体DC治疗性疫苗在不同免疫状态下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结肠癌组织匀浆上清液模拟肿瘤微环境对人树突状细胞(DC)分化发育的影响,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制备新鲜结肠癌及癌旁组织匀浆上清液.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含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和rhIL-4的1640培养液诱导DC,第2天在此基础上设结肠癌匀浆上清组、癌旁组织匀浆上清组、VEGF-A组及正常DC组,第4天加入结肠癌细胞株SW620抗原,第6天加入脂多糖,第8天收集各组细胞.ELISA检测肿瘤组织匀浆上清液中VEGF-A含量.观察DC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免疫表型,RT-PCR检测CD1a表达,CCK-8检测T细胞增殖率及杀伤率.结果 结肠癌组织匀浆上清VEGF-A含量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与正常DC组相比,结肠癌匀浆上清组细胞形态明显受到抑制,数目减少,表面抗原表达率明显下降(P<0.01),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能力及杀伤力也明显下降(P<0.01);而VEGF-A组细胞数目及形态与正常DC组相比无明显改变,对所检测的Dc表面抗原并无明显抑制(P>0.05),但在功能实验中它却起到了明显抑制T细胞增殖及杀伤功能的作用.结论 结肠癌组织匀浆上清液所模拟的微环境对DC的诱导分化及功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该过程中VEGF-A起到抑制T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但该作用并非通过抑制DC共刺激分子表达而实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模拟失重对小鼠T淋巴细胞抗肿瘤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小鼠右后肢皮下注射B16细胞建立移植性恶性黑素瘤模型,采用头低位-15°~20°尾吊小鼠模拟失重模型.观察模拟失重对荷瘤小鼠肿瘤体积和生存时间的影响;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和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模拟失重条件下荷瘤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淋巴细胞的变化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采用ELISA法和LDH释放法分别检测模拟失重对肿瘤细胞诱导T淋巴细胞产生IL-2、TNF-α、IFN-γ的水平和肿瘤特异性CTL对肿瘤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拟失重组荷瘤小鼠肿瘤生长速度加快,生存期缩短,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降低,淋巴细胞比例降低,CD3+、CD4 +/CD3+、CD8+/CD3+T淋巴细胞所占比例降低,丝裂原诱导的脾脏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降低(P<0.05或P<0.01).模拟失重条件下,肿瘤细胞诱导产生的细胞因子IL-2、IFN-γ和TNF-α水平降低,肿瘤特异性CTL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降低(P<0.05或P<0.01).结论 模拟失重抑制小鼠T淋巴细胞抗肿瘤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TL前体的频率对CTL应答类型的影响.方法:用重组鼠IL-4和GM-CSF诱导小鼠骨髓来源DC发育成熟,卵清蛋白-Ⅰ(OVA-Ⅰ)多肽激活DC,流式细胞术(FCM)分析DCOVA表型;用OVA特异CD8 T细胞和DCOVA接种Iab-/- C57BL/6小鼠,FCM检测小鼠体内OVA特异性CTL及特异性CTL对OVA特异性脾细胞的体内细胞毒作用,并观察DCOVA免疫后小鼠肺肿瘤的生长情况.结果:经OVA-Ⅰ多肽刺激后,DC表面有高水平CD11c、CD80、CD54、Iab、Kb分子及pMHC Ⅰ复合体表达;注射不同剂量(0×106、0.25×106、0.5×106、1×106、5×106)OVA特异性CD8 T细胞后,小鼠外周血OVA特异CTL占CD8 T细胞的百分比分别为0.01%、1.31%±0.21%、2.34%±0.17%、3.11%±0.25%、4.23%±0.32%,注射CD8 T细胞组OVA特异CTL百分比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未接种CD8 T细胞的野生型C57BL/6小鼠外周血OVA特异CTL为2.45%±0.22%;各剂量组CFSElow细胞数不变,CFSEhigh细胞随着CD8 T细胞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少,小鼠肺肿瘤数随接种CD8 T细胞数的增加而减少(P<0.05).结论:增加CTL前体频率可使CTL应答类型由CD4 T细胞依赖型转变为CD4 T细胞非依赖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不同抗原在体外活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及诱导特异性T细胞应答的能力.方法 用无血清培养基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分离培养DC,在DC成熟前,分别加入HBsAg多肽、HBcAg多肽刺激,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型,用液闪计数仪观察DC对T细胞的增殖作用,用ELISA法检测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中IL-12的分泌水平.结果 经HBcAg多肽刺激DC的CD86表达率为(92.20±5.18)%,明显高于HBsAg多肽刺激组(76.19±3.90)%和未加抗原组(62.37±4.24)%,P<0.01;经HBcAg多肽刺激组DC诱导同种异体静止T细胞增殖的能力每分钟液闪计数值cpm为34 326±3088,明显高于HBsAg多肽刺激组20 306±2897和单个核细胞组3454±409,P<0.01;经HBcAg多肽刺激组DC MLR中IL-12(348±42.8)ng/L,分别高于HBsAg多肽刺激组(226±30.6)ng/L和未加抗原组(116±15.6)ng/L,P<0.01.结论 使用HBcAg多肽刺激DC可比HBsAg多肽更有效地提呈病毒抗原,提高诱导特异性T细胞应答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激动型CD40单克隆抗体在体外对结肠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 树突状细胞(DCs)经结肠癌冻融抗原致敏后予以不同条件激活,分为激动型CD40单克隆抗体组、阴性对照组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阳性对照组,诱导培养至第7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DCs表面分化相关抗原CD80、CD83、CD86和HLA-DR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DCs培养液上清中白细胞介素-12(IL-12)的质量浓度,噻唑蓝比色法检测DCs体外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进而检测DCs所诱导的肿瘤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对人结肠癌细胞HCT116的杀伤作用.结果 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激动型CD40单克隆抗体组活化的DCs表面抗原CD80、CD83、CD86和HLA-DR的表达率均显著升高(均P<0.05),DCs上清中IL-12的质量浓度亦显著升高((716.80±53.43) pg/ml比(405.51±12.17) pg/ml,P<0.05),活化的DCs具有更强的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刺激指数2.006 2±0.438 3比1.365 0±0.209 8,P<0.05),活化的DCs所诱导的CTL对HCT116细胞具有更强的杀伤作用(抑制率(66.08±0.41)%比(46.60±1.10)%,P<0.05);而与TNF-α阳性对照组相比,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激动型CD40单克隆抗体在体外可促进DCs的活化与成熟,进而诱导肿瘤特异性CTL的产生,从而抑制人结肠癌细胞HCT116的增殖.  相似文献   

18.
目的:用EBV潜伏膜蛋白2A(EBV-LMP2A)重组腺病毒转染树突状细胞(DC)激发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CTL),分析CTL的特性。方法:用AdS-LaMP2A重组腺病毒转染EBV健康携带者及鼻咽癌患者的DC,与自体来源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混合培养,激发LMP2A特异性CIL。用LDH释放法检测CIL杀伤活性;流式细胞术(FACS)检测培养细胞群体中CD3^ 、CD4^ 、CD8^ 、CD56^ 细胞的组成;生物活性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含量;RT-PCR分析CTL的FasL mRNA表达。结果:EBV健康携带者及鼻咽癌患者的PBMC,经AdS-LMP2A转染的自体DC两次刺激后,都能诱导出显著的EBV-LMP2A特异的CIL。EBV健康携带者CTL的杀伤活性,随DC刺激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增强,诱导的CTL细胞群体以CD^4 和CD8^ 细胞组成为主,且CD4^ 细胞比例高于CD8^ 细胞,另含少量CD56^ 细胞;在不同时段所诱导的CTL上清中,均含一定量的IFN-γ并随刺激次数和诱导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RT-PCR研究表明,所诱导的CTL有FasL mRNA的表达。结论:以腺病毒载体介导EBV-LMP2A基因转染的成熟DC,在体外能激发较强的LMP2A特异的功能性CTL,可用于EBV相关NPC的免疫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TLA4Ig修饰的树突状细胞(DC)对T细胞增殖和细胞毒性T细胞(CTL)细胞毒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将质粒pG/CTLA4Ig转入DC。采用ELISA和SDS-PAGE鉴定转染质粒pG/CTLA4Ig的DC培养上清。以C57BL/6小鼠的单个核细胞作为反应细胞,以未修饰的DC及修饰的DC作为刺激细胞,共培养6 d,用MTT比色法检测细胞的增殖。用乳酸脱氢酶法和ELISA法,分别测定细胞毒活性及T细胞凋亡。结果:CTLA4Ig融合蛋白和修饰的DC,对同种细胞刺激的增殖反应有明显地抑制作用;而未修饰的DC可显著诱导淋巴细胞增殖反应。CTLA4Ig融合蛋白和修饰的DC,对特异性CTL的细胞毒活性有明显地抑制作用,且可诱导T细胞凋亡。结论:稳定表达CTLA4Ig融合蛋白的DC,对T细胞增殖和对CTL的细胞毒活性具有明显地抑制作用,并可诱导T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SOCS1沉默的树突状细胞特异性抗肿瘤作用机制,并探讨RNAi技术在喉癌基因治疗中的应用前景,为树突状细胞的临床应用提供新思路和理论依据。方法以细胞因子GM-CSF、IL-4和TNF-α体外诱导扩增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DC,倒置显微镜下观察DC形态特征;构建RNAi载体转染DC,Western blot检测SOCS1的表达情况,筛选抑制SOCS1表达的有效靶序列;流式细胞术检测DC表面分子CD83、CD86和HLA-DR的表达;ELISA法分析上清中IFN-γ的含量;MTT法评估DC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及诱导细胞毒性T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 DC体外诱导培养成功;设计的RNAi载体经测序验证无误。干扰序列5可显著下调SOCS1表达水平;SOCS1沉默联合喉癌Hep-2抗原致敏的DC可显著上调表面分子标志CD83(85.61±0.96)%、CD86(96.86±1.20)%和HLA-DR(98.02±0.94)%的表达;该组DC能有效刺激T细胞增殖,增加IFN-γ的分泌量,最终增强CTL的特异性杀伤作用,效靶比为50:1时其杀伤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SOCS1沉默并负载喉癌Hep-2抗原的DC可以产生高效而特异性的抗喉癌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