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食管癌的X线气钡双重造影与CT影像学诊断13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食管癌应用X线气钡双重造影与CT检查影像学诊断价值,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年1月-2002年5月经病理证实的136例食管癌患者随访资料。136例食管癌患者均行X线气钡双重造影检查,其中81例行CT检查。结果:1)X线气钡双重造影检出食管癌,髓质型67例,蕈伞型12例,溃疡型23例,缩窄型34例;2)CT显示食管壁增厚81例,食管壁内软组织肿块65例,食管腔闭塞26例,周围脂肪间隙消失34例,颈部、锁骨上及纵隔淋巴结转移21例。初步研究结果提示,X线气钡双重造影不仅能观察管腔内改变,而且能显示管壁动力学改变。该检查简便易行,是食管癌的首选检查方法。CT检查对管壁和周围组织器官的浸润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是食管癌临床治疗不可缺少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食管癌应用X线气钡双重造影与CT检查影像学诊断价值 ,回顾性分析我院 1 998年 1月 - 2 0 0 2年 5月经病理证实的 1 36例食管癌患者随访资料。 1 36例食管癌患者均行X线气钡双重造影检查 ,其中 81例行CT检查。结果 :1 )X线气钡双重造影检出食管癌 ,髓质型 67例 ,蕈伞型 1 2例 ,溃疡型 2 3例 ,缩窄型 34例 ;2 )CT显示食管壁增厚 81例 ,食管壁内软组织肿块 65例 ,食管腔闭塞 2 6例 ,周围脂肪间隙消失 34例 ,颈部、锁骨上及纵隔淋巴结转移 2 1例。初步研究结果提示 ,X线气钡双重造影不仅能观察管腔内改变 ,而且能显示管壁动力学改变。该检查简便易行 ,是食管癌的首选检查方法。CT检查对管壁和周围组织器官的浸润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是食管癌临床治疗不可缺少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软骨肉瘤的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软骨肉瘤X线、CT、MRI的影像学表现,评价不同影像学诊断方法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5例软骨肉瘤的影像学特点。25例均行X线平片检查,其中21例行CT检查,13例行MRI检查。结果全部病例X线均显示骨质破坏,显示钙化或骨化21例,显示软组织肿块14例;CT显示钙化或骨化19例,显示软组织肿块17例;13例MRI均可显示病变范围及软组织肿块。结论通过影像学检查,大部分软骨肉瘤术前能够正确诊断;CT较X线平片能更好地显示病变结构、钙化、骨化及邻近软组织的改变;MRI能够精确显示病变的范围。  相似文献   

4.
食管小细胞未分化癌的临床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食管小细胞未分化癌的临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经病理检查证实的食管小细胞未分化癌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病例均行X线双对比食管造影检查,其中20例进行了CT检查。结果35例患者中原发于颈段2例,胸食管上段4例,胸食管中段19例,胸食管下段10例。肿瘤大体类型及X线表现多数为髓质型及蕈伞型。病变范围大多数较长,≥5cm22例占63.2%。淋巴结、内脏转移多见,20例CT检查患者中,17例发现有淋巴结转移,5例远处脏器转移。结论食管小细胞未分化癌是高度恶性肿瘤,CT检查对淋巴结及内脏转移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联合临床及X线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临床分期和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 结合病理总结骨盆骨巨细胞瘤影像学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32例骨盆骨巨细胞瘤患者均经手术与病理证实,其中骶骨18例,髂骨6例,耻骨4例,坐骨4例.所有病例均行X线、CT和MRI检查,将影像学表现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并由双盲法分析确认.结果 骨盆骨巨细胞瘤影像学表现包括膨胀性骨质破坏、溶骨性骨质破坏和软组织肿块.32例中,膨胀性病变26例,溶骨性骨质破坏6例,软组织肿块18例.CT显示骨质破坏优于x线平片,MRI可清晰显示肿瘤周围的软组织肿块和神经血管侵犯情况.结论 综合临床表现与X线平片、CT、MRI检查资料可提高骨巨细胞瘤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央型肺癌诊疗过程中的影像学特征及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中央型肺癌患者的病理学与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了X线检查,49例患者行MRI检查,46例患者行CT检查。分别比较肿瘤的影像学特征与病理诊断之间的关系,判断良恶性肿瘤的影像学诊断正确率。结果 X线检查与CT检查在对中央型肺癌支气管生长、支气管壁不规则增厚、管腔变窄、肿块边界不清等方面表现相似,但在支气管炎并感染、肺上叶片絮状影、渗出性病灶、增厚的支气管黏膜扩散、支气管受累征象、纵膈等血管和脂肪组织丰富处等特殊部位其显像CT更为清晰,而X线在支气管炎并感染方面表现良好,对于血管的侵袭及纵隔淋巴结肿大、支气管狭窄的显像方面MRI表现更为优秀。以病理学判断诊断为金标准,X线诊断的正确率为86.67%、CT诊断的正确率为93.47%、MRI诊断正确率为93.88%,3种影像学检查对于中央型肺癌的诊断正确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X线由于方便、快捷的优势可作为中央型肺癌诊断的首选诊断,CT对于细微病灶、肿瘤的范围具有一定优势,MRI对于血管的侵袭及纵隔淋巴结肿大、支气管狭窄显像优势明显。3种检查方法可作为中央型肺癌诊断的互补检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吴丹丹  卫英  邵国良 《肿瘤学杂志》2015,21(11):937-940
摘 要:[目的] 探讨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X线、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的X线、CT表现( 12例行X线检查,8例行CT检查)。对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缘、密度及强化形式进行分析。[结果]20例患者均为单侧,其中单发17例,双发3例,共23个病灶;肿瘤最大径1.7~10.2cm,18个病灶呈边缘光整、类圆形或椭圆形肿块;5个病灶呈边缘不光整、不规则分叶状肿块,其中2个病灶侵犯乳腺皮肤,1个侵犯皮下脂肪间隙。密度均匀19个,不均匀4个;与正常乳腺腺体相比,X线检查病灶呈稍高密度9个,等密度4个;与正常肌肉相比,CT平扫病灶呈等密度8个,稍低密度2个,所有病灶均未见钙化及毛刺;增强后病灶轻度强化6个,中度强化4个。6例伴腋窝淋巴结肿大,肿大的淋巴结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呈轻度强化。[结论] 边缘光整、密度均匀、轻中度强化、无明显钙化及毛刺的乳腺实质性肿块及伴密度均匀、轻度强化的腋窝肿大淋巴结为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的影像学特点,X线、CT检查可以准确显示肿瘤累及的范围,有利于临床选取恰当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乳腺癌的影像学表现与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像学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钼靶X线,CT,超声,MRI等影像学检查、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乳腺癌5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6例乳腺癌中,单发病灶40例,多发病灶16例。X线和CT多表现为不规则肿块(34/46例),伴有毛刺32例,与导管形态一致的密集钙化30例。CT对肿块或结节的边缘毛刺,尖角状或触须状突起及邻近皮肤局限增厚或凹陷,脂肪间隙与胸肌受侵,腋窝淋巴结肿大等恶性征象的显示比钼靶更清晰,彩超能初步筛查有无乳腺包块存在,并能根据乳腺肿块的形态特点、内部回声及血流情况判断乳腺肿快的性质,磁共振不但可以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和边缘及腋窝淋巴结肿大,皮肤和胸壁侵犯。还可显示肿瘤内部的坏死(52/56例)和多中心病灶(16/56例)。结论:MRI动态增强扫描对乳腺癌的判定有重要意义;多种影像结合及影像与临床结合对乳腺癌的诊断有较大帮助。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CT征象和MRI在原发骨肉瘤诊断中应用价值,提高原发性骨肉瘤的影像学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分析60例经病理检查证实的原发性骨肉瘤的CT或MRI检查资料。结果骨肉瘤的基本影像表现为骨质破坏、瘤骨、骨膜反应和软组织肿块。 MRI对骨肉瘤的正确诊断率为100.00%,CT的正确诊断率为95.65%。 CT对细骨质破坏、瘤骨的显示敏感;MRI能更清楚地显示跳跃性的肿瘤组织,周围软组织的浸润范围,且能清楚显示瘤周水肿带。CT及MRI对Codman三角的检出率均较低。29例MRI表现T1WI表现以不均匀低信号为主,T2WI均呈混杂信号。结论 CT、MRI是X线的补充手段,在骨肉瘤的早期诊断、侵袭范围的确定具有明显优势,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X线及MRI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于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4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癌患者的MRI及X线检查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MRI对于乳腺癌病灶的检出高于X线摄影,但存在假阳性,对于判断病变范围及淋巴结转移等方面MRI具有较大价值。结论:X线摄影与MRI联合应用有助于提高乳腺癌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报道5例贲门癌前纵隔胸骨旁淋巴结转移。方法:2009年5月至2013年5月我院就诊的贲门癌根治术后患者5例,4例经CT检查发现有腹腔和纵隔淋巴结转移及胸骨旁淋巴结肿大,1例超声检查发现有胸骨旁淋巴结肿大,全部患者在超声定位引导下行胸骨旁肿大淋巴结穿刺病理活检。结果:穿刺活检组织病理结果全部发现癌组织,提示腺癌。结论:贲门癌发生纵隔淋巴转移时有可能通过隔上淋巴结转移至胸骨旁淋巴结。  相似文献   

12.
186例下咽癌颈淋巴结转移规律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拟通过计算机体层摄影(CT)/磁共振成像(MRI)分析下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特点及规律,探讨Ⅵ区淋巴结转移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0年8月至2010年12月期间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下咽癌病例186例,均经病理证实,行治疗前CT/MR检查。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下咽癌淋巴结转移率为79%,Ⅱ、Ⅲ区转移最常见,转移率分别为72.0%、54.8%。在有淋巴结转移患者中,咽后壁癌和环后区癌双侧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53.3%和50.0%,梨状窝癌原发灶侵犯过中线后对侧淋巴结转移率(40.0%)较未过中线者(11.1%)明显增高(P<0.001)。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Ⅳ区转移、咽后淋巴结转移和食管受侵与Ⅵ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结论:下咽癌淋巴结转移率高,转移遵循一定的规律,跳跃性转移少见。咽后壁癌和环后区癌及梨状窝癌侵犯过中线后易发生双侧淋巴结转移。Ⅳ区转移、食管受侵和咽后淋巴结转移可能是Ⅵ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肺癌18F-FDG-PETCT的SUVmax(最大标准摄取值)与肺癌淋巴结转移、肺癌肿瘤标志物、肿瘤大小及临床病理类型之间的关系。方法:经病理确认的98例肺癌住院患者,术前一周内均行18F-FDG PET-CT检查肿块大小、SUVmax及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转移情况;并进行肿瘤标志物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癌胚抗原(CEA)和细胞角蛋白片(CYFRA21-1)检查,统计学分析检测结果。结果:原发灶SU-Vmax与原发灶大小之间存在相关性(r=0.497,P<0.05),与单个肿瘤标志物的值之间无明显相关性。整体分析时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转移组与无转移组的原发灶SUVmax均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腺癌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转移组及无转移组的SUVmax均数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鳞癌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转移组及无转移组的SUVmax均数之间差别无统学意义(P=0.721)。肺鳞癌与腺癌SUVmax均值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细支气肺泡癌与其它腺癌SUVmax均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病理类型不明确的情况下原发灶SUVmax的高低并不能预测淋巴结转移的有无,肺腺癌原发灶FDG代谢活性与肺门和(或)纵隔淋巴结转移有关,淋巴结转移率随着肿块SUVmax的增加而增加;肺鳞癌FDG代谢活性与肺门和(或)纵隔淋巴结转移无关。SUVmax与病理类型有关,鳞癌SUVmax较高,腺癌较低,细支气管肺泡癌则更低。  相似文献   

14.
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分期:螺旋CT和病理检查对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Zheng L  Wu PH  Mo YX  Xie CM  Ruan CM  Li L  Shen JX  Rong TH  Wang X  Zhang SY 《癌症》2006,25(11):1384-1388
背景与目的: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分期对肿瘤的规范化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判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螺旋CT和病理检查对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分期的结果,评价螺旋CT检查对纵隔淋巴结分期的临床参考价值。方法:对89例病理确诊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同时进行螺旋CT检查和纵隔镜检查,将CT对纵隔淋巴结分期结果与淋巴结最后病理分期做一一对照,对比分析螺旋CT检查诊断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结果:与纵隔淋巴结最后病理分期一一对照,螺旋CT检查诊断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为58.9%,特异性为70.0%,阳性预测值60.5%,阴性预测值68.6%,总的准确率为65.2%。螺旋CT检查诊断4R、5、6、7组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和特异性偏低,诊断4R组和7组淋巴结转移的假阳性和假阴性较高。结论:螺旋CT检查对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临床分期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但存在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应结合其他检查手段,比如纵隔镜,以进行更精确的分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核磁共振短时间反转恢复序列技术(MRI-STIR)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1例病理确诊,并行CT及MRI检查的非小细胞肺癌病例,以探讨MRI-STIR技术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精准性。结果:根据单个淋巴结判断MRI-STIR技术的敏感度为52.4%(22/42),特异度为88.8%(103/116),CT检查的敏感度为42.4%(14/33),特异度为86.4%(76/88),MRI-STIR优于CT检查(P<0.05)。结论:MRI-STIR技术可提高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精确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肺癌18F-FDG-PETCT的SUVmax(最大标准摄取值)与肺癌淋巴结转移、肺癌肿瘤标志物、肿瘤大小及临床病理类型之间的关系。方法:经病理确认的98例肺癌住院患者,术前一周内均行18F-FDG PET-CT检查肿块大小、SUVmax及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转移情况;并进行肿瘤标志物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癌胚抗原(CEA)和细胞角蛋白片(CYFRA21-1)检查,统计学分析检测结果。结果:原发灶SU-Vmax与原发灶大小之间存在相关性(r=0.497,P〈0.05),与单个肿瘤标志物的值之间无明显相关性。整体分析时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转移组与无转移组的原发灶SUVmax均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腺癌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转移组及无转移组的SUVmax均数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鳞癌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转移组及无转移组的SUVmax均数之间差别无统学意义(P=0.721)。肺鳞癌与腺癌SUVmax均值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细支气肺泡癌与其它腺癌SUVmax均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病理类型不明确的情况下原发灶SUVmax的高低并不能预测淋巴结转移的有无,肺腺癌原发灶FDG代谢活性与肺门和(或)纵隔淋巴结转移有关,淋巴结转移率随着肿块SUVmax的增加而增加;肺鳞癌FDG代谢活性与肺门和(或)纵隔淋巴结转移无关。SUVmax与病理类型有关,鳞癌SUVmax较高,腺癌较低,细支气管肺泡癌则更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鼻咽癌原发灶部位、体征与鼻咽、颅底CT关系。材料与方法:分析1993年12月至1995年10月我院收治的110例鼻咽癌之临床表现及鼻咽、颅底CT扫描。结果:茎突内侧软组织受侵率为87.3%(96/110),颈淋巴结转移率为77.3%。原发灶位于侧壁单侧颈淋巴结转移为52.9%(18/34),双侧颈淋巴结转移为35.4%(12/34);原发灶位于顶侧壁单侧颈淋巴结转移为48.4%(17/35),双侧颈淋巴结转移为40.0%(14/35)。鼻咽癌除了直接向各壁和周围邻近组织发展蔓延外,咽旁间隙受侵和颈淋巴结转移有直接关系。鼻咽癌原发灶部位与颈淋巴结转移亦有关。本组资料还说明茎突内侧软组织受侵的侧别对颈深上淋巴结转移和前后组颅神经损害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18氟-脱氧葡萄糖(18F-FDG)符合线路SPECT/CT显像在诊断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中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1月确诊为肺癌的100例患者,肿瘤分型鳞癌患者14例、腺癌患者70例、大细胞癌5例及其他类型的15例,运用18F-FDG符合线路对患者的纵隔淋巴结的诊断结果分类,包括阴性组70例、阳性组30例。参照肺癌术后的病理学诊断标准,评价18F-FDG符合线路SPECT/CT显像在肺癌中的诊断价值,分析假阴性和假阳性患者各项危险因素指标之间的差异性。结果:18F-FDG符合线路SPECT/CT显像在诊断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敏感性,其阳性预测值为78%,阴性预测值为83%,假阴性组的原发灶T/N比值(7.21±3.52)、淋巴结短径(6.58±2.12)mm,小于真阳性组[(9.58±4.53)、(10.02±2.89)mm];假阳性组伴有局限性肺炎(n=8)、慢性支气管炎或肺气肿(n=13)的多于真阳性组(n=2、4)。结论:18F-FDG符合线路SPECT/CT显像是诊断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重要手段,假阴性的发生与原发灶T/N 比值、淋巴结短径短小具有相关性,假阳性淋巴结与局限性肺炎、慢支炎肺气肿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食管癌根治术后复发及纵隔淋巴结转移的CT表现特点和术后复发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胃镜活检病理确诊或CT诊断为食管癌术后复发及淋巴结转移患者96例的CT表现特点。结果:纵隔淋巴结转移54例,吻合口复发28例,原肿瘤床区复发14例。结论:食管癌根治术后最常见的复发方式为纵隔淋巴结转移,CT检查应作为食管癌术后复查的常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