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汪秀珍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1996,(Z1)
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n T.T.S.)的出现已有30年左右,因其显著的特点,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且发展迅速。在国内透皮 相似文献
3.
透皮给药系统及其常用的中药透皮促进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TTS)是指药物以一定的速率通过皮肤或黏膜进入体循环产生治疗作用的一种给药系统。利用皮肤或黏膜作为药物输入体循环的门户,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是对传统给药观念的突破。 相似文献
4.
中医外治法与透皮给药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TTS)是指药物以一定速率通过皮肤,经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而产生疗效的一类给药系统[1],以膏药为代表的中医外治法是应用最早的TTS疗法。迄今为止,中国传统医学5千多年的临床实践积累了1·4万外用膏处方,其常用剂型包括膜剂、气 相似文献
5.
6.
7.
目的:观察吲哚美辛在不同给药时间与血药浓度的关系.方法:对本院2005年6月-2006年6月门诊确诊的急性风湿关节炎患者55例,不同时间服用吲哚美辛后,测定吲哚美辛的血药浓度.结果:发现上午服用吲哚美辛后,血药浓度较高,晚上较低.结论:对于急性风湿关节炎患者,如能在晚上适量加服吲哚美辛,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8.
中药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经皮给药制剂是指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药物经皮吸收技术及方法研制的一类起全身治疗作用的中药外用制剂。中药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s ,TDDS)虽是古老的给药方式,但真正发展起来还是在20世纪90年代,本文对近年来我国中药透皮吸收的研究情况与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综述,旨在为中药科研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氮酮对吲哚美辛贴膜透皮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使用Franz扩散池及离体豚鼠皮研究了氮酮对吲哚美辛贴膜体外透皮释放率的影响。处理组含氮酮浓度分别为1%,3%,5%,对照组不含氮酮,吲哚美辛8h的透皮吸收率分别为10.58%,13.22%,13.91%,13.33%。经统计学F检验表明,含三种不同浓度氮酮的吲哚美辛贴膜与对照组之间的透皮吸收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不同透皮促渗剂对吲哚美辛和沙丁胺醇体外经皮渗透的促进作用.方法:用 Valia-Chien 水平扩散池,选择氮酮、丙二醇、N-甲基-吡咯烷酮、油酸、薄荷油、氮酮与丙二醇合用作为促进剂,离体SD大鼠腹部皮肤用促渗剂预处理,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接收液中的药物含量.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除了丙二醇对吲哚美辛和沙丁胺醇体外经皮渗透有抑制作用外,其余促进剂均显著提高二者的渗透速率(P<0.01),尤其以氮酮与丙二醇合用的促渗效果最好,吲哚美辛、沙丁胺醇的渗透速率分别达125.91、155.94 μg·cm-2·h-1.结论:氮酮与丙二醇合用、氮酮、N-甲基-吡咯烷酮、油酸、薄荷油可作为促渗剂用于复方吲哚美辛的透皮制剂. 相似文献
11.
纳米乳在透皮给药系统中的应用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米乳(nanoemulsion,NE)是粒径10~100nm的乳滴分散在另一种液体中形成的胶体分散体系,其乳滴多为球形,呈透明或半透明。纳米乳曾称微乳(microemulsion,ME),由油相、水相、表面活性剂及助表面活性剂组成的光学上各向同性、热力学及动力学稳定的体系。按结构可分为水包油(O/W)型、油包水(W/O)型和双连续型纳米乳。因纳米乳具有良好的局部给药和透皮特性,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纳米乳作为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成为药剂学研究的热点。本文着重对纳米乳经皮给药系统的特性、影响纳米乳制剂透皮的主要因素、促进纳米乳经皮渗透的方法、纳米乳透皮给药系统的评价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研究吲哚美辛口服自微乳化给药系统(IDM-SMEDDS)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征.方法 大鼠灌胃给予IDM-SMEDDS(给药剂量按IDM计为8.0 mg/kg),采用HPLC法测定IDM在大鼠血浆中的药物浓度,以IDM原料药制备混悬液作为参比,绘制两者血药浓度-时间曲线,DAS Ver2.0药动学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 IDM-SMEDDS的药动学过程符合二室模型,权重因子为1/C2,IDM混悬液的药动学过程符合一室模型,权重因子为1/C2;大鼠口服IDM-SMEDDS的Cmax为42.56 μg/mL、Tmax为1h、AUC0-48h为814.25(μg·h)/mL,口服IDM混悬液的Cmax为9.72 μg/mL、Tmax为6h、AUC0-48 h为134.57(μg·h)/mL.结论 自微乳化给药系统可以提高吲哚美辛的口服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14.
在临床应用和科学研究中,药物的全身给药途径多为口服给药和注射给药,这些传统的给药方法无论在临床注射还是小动物灌胃不准惊吓实验等许多应用中都存在诸多的不便;在药效学、药动学方面,药物的吸收和代谢过程多属于一级动力学过程,时间一血药浓度曲线出现“峰谷”现象,影响了药物疗效的充分发挥,并且峰浓度高时产生一些较重的不良反应,加之作用时间短, 相似文献
15.
微乳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与脂质体透皮给药相比,微乳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包封率小、磷脂易氧化等缺点,具有热力学相对稳定、粒径小、能自发形成等优良特性。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微乳透皮给药系统促渗作用的机制、影响因素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药物透皮给药的影响因素药理教研室(046000)张晓一,冯改壮在临床应用和科学研究中,药物的全身给药途径多为口服给药和注射给药,这些传统的给药方法无论在临床注射还是在小动物灌胃不准惊吓实验等许多应用中都存在诸多的不便;在药效学、药动学方面,药物的吸收... 相似文献
17.
丙戊酸透皮给药的试探性研究沈鼎烈,陈阳美,王学峰为解决抗癫痫药(AED)长期服用的困难,作者对AED皮贴剂研制的可行性进行了探索。研究以兔为对象观察丙戊酸(VPA)能否透过皮肤进入血液,以及能否达有效浓度,以便为AED的透皮给药系统的研制提供一定的依...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介绍一种创新性的高效无创透皮给药系统--吸杯无针注射器透皮给药系统,并验证其药物释放效力.方法 该系统同时利用两种物理方法,一是改变皮肤表面积,拉大皮肤各组织细胞间隙;二是使皮肤内部的压强小于外部注射药筒内药物的压强,从而使液体药物透过皮肤进入体内.以未调节压强的吸杯无针注射器透皮给药系统为对照,观察正常使用时该系统的透皮给药效力.结果 在同一实验动物左右相对位置,正常使用给药系统的试验部位皮下间隙及所对应的肌肉处都有药液进入,皮肤完整无损;未调节压强使用给药系统的对照部位则没有观察到药液透过皮肤.结论 吸杯无针注射器透皮给药系统可使原来不能透过皮肤的药物进入皮下及肌肉,且不损坏皮肤,是一种透皮给药的新方法,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20.
目前,心脑血管疾病药物治疗给药方式主要为口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低,治疗药物的多样性、长期性,服药的频繁性和不便性造成患者依从性低,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治疗失败。经皮给药系统能克服上述缺点,因此,进一步研究心脑血管病预防治疗与经皮给药系统相结合显得十分重要、迫切。现对经皮给药系统促进透皮吸收的方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