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5.
6.
《伤寒论》痞证辨治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伤寒论》对痞证的辨证施治规律。认为《伤寒论》将痞证分为虚寒、实热与邪实正虚,并对各型痞证提出了相应的治则与方药。反映出张仲景治疗痞证的辨证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伤寒论》痞证的治疗作了探析,归纳仲景治疗本病11法:即泻热消痞、泻热扶阳、下气化痰、温中通经、和胃降逆、降逆散水、补中和胃、化气利水、攻逐水饮、涌吐痰实、和解少阳法,并对其治疗法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痞证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两个方面 ,即 :痞证的成因和证候特点、临床特点及分类 ,论述了《伤寒论》对痞证的病因病机 ,并对其证治作了简析。指出 ,要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随证加减治疗 ,可收到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痞证以心下痞为主症。临床上痞证可以分为热痞证、寒热错杂痞证和虚痞证3种,其病机均与心相关。热痞证与寒热错杂痞证皆由心中有热所致,治疗采用泻心汤类方,清泻心中热邪以消痞。热痞证如大黄黄连泻心汤证的病机为心火亢盛,附子泻心汤证则兼有肾阳虚衰;寒热错杂痞证如半夏泻心汤证的病机为心火上炎、脾胃虚弱,生姜泻心汤证的病机为心热脾虚、水气内停,甘草泻心汤证的病机为脾胃虚弱、心中有热。虚痞证的基本病机为心脾不足,治以温补心脾为主,旋覆代赭汤证属于心阳不足、脾虚有痰,桂枝人参汤证属于心脾两虚兼有表证。 相似文献
10.
11.
12.
痞为临床常见之症,《伤寒论》对其作了比较系统、详尽的论述,千余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今就《伤寒论》对痞证的辨治及预后,略作探析如下;1痞的含义痞,本是一个症状名称,为便于临床掌握运用及其与相关征候的鉴别比较,高校教材《伤寒论讲义》(1985年版)是把它作为一个证来对待的。考其内涵有二:一指病人自觉心下或胸胁烦闷不舒,按之儒软不痛(无形)。149条:“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151条:“技之儒,但气痞耳。”《景岳全书》曰:“痞者痞塞不开之谓”,生动地描绘了痞的特征。二指痞块(症疾)。167条:“病胁下素有…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诸痞证治浅析张继算安徽繁昌县峨桥镇梅山村(241205)关键词:伤寒论/痞证/治疗1痞证的含义《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151条“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本条说明气痞一证,其按之软可与结胸证鉴别,因... 相似文献
14.
15.
痞证的辨证 ,必须审其兼证 ,诊其脉理 ,辨明寒热虚实 ,探求病因 ,分清病势部位。痞证的治疗 ,不外乎辛开苦降与甘补的范围。纯属热的只需用苦寒 ,壅滞的应佐以辛开 ,胃气虚的必用甘补 ,阳虚的兼用扶阳 ,夹表的兼用和表。临床处方用药 ,热实痞用大黄黄连泻心汤 ,兼阳虚的伍以附子 ;虚寒痞证用理中汤 ,夹表邪的加桂枝 ;胃气虚热与寒湿结的用三黄与理中汤合用 相似文献
16.
浅谈《伤寒论》心下痞证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所述心下痞,指病者自觉胃脘部痞塞满闷为主要特征的病证。《诸病源候论》曰:“痞者,心下满也。”《伤寒条辨》曰:“痞,言气隔不通而痞塞也。”痞作为临床常见证,反映了一种复杂的病理状态,可见于多种外感内伤疾病之中。《伤寒论》对心下痞证治作了较详细的论述,为后世辨证论治开辟了一条极有价值的途径。1 心下痞的病因病机 心下痞的形成原因纷繁复杂。《杂病源流犀烛》曰:“痞满,脾病也,本由脾气虚及气郁不能运行,心下痞塞填满,故有中气不足,不能运化而成者,有食积而成者,有痰结而成者,有湿热太甚而成者。”《伤寒论》所述心下痞的病因病机可简要归纳为如下。 相似文献
17.
试谈《金匮要略》、《伤寒论》对痞证的论述朱秀兰甘肃省平凉市人民医院(744000)主题词中医师张仲景痞证/中医病机复方(中医)/治疗应用“痞”即痞塞不通,是指心中、心下,也即胸腹、胃脘部有满闷堵塞不通之感,其临床特点是按之柔软而不硬不痛,是无形之邪,... 相似文献
18.
徐灵胎说:“痞有二义:痞结成形之痞是病;胸膈痞满是证。痞结之痞,即积聚之类;痞满之痞不拘何病,皆有此证。”《伤寒论》关于痞的论述,主要是各种不同性质的痞证。虽然仅有二十余条条文,但对痞证的辨证、治疗、处方与用药等问题都有比较全面的论证,对于临床治痞 相似文献
19.
在中医界,一般认为《伤寒论》是论外感病,《金匮要略》是论内伤杂病,此观点已被多数医家所接受。但细读《伤寒论》全文,探究《伤寒论》方证治法,似觉此说法不妥,甚或是错误的。误导了医家对《伤寒论》的正确学习、全面理解和临证应用。有必要对《伤寒论》方证治法中的杂病作深入的探讨和分析,以正视听,准确辨证,灵活运用,提高疗效。1《伤寒论》方证治法中的杂病1.1脾胃虚寒的小建中汤方证第100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第102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腹中急痛,心中… 相似文献
20.
“痞”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为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临床常见病证。仲景在《伤寒论》中指出太阳病本为表证,误下而成“痞”。误下是“痞”的重要病因,但临床上不管外感内伤,不论寒热痰水、正虚邪实,只要是胃气壅滞,都可以发生“痞”证。“痞”证是以中焦脾胃的气机不畅为总的病机,临证需辨寒热虚实,更需与“结胸”、“心下支结”等病证相鉴别。仲景基于“辛开苦降”理论创立了“泻心汤”类方,实现了从理论到临床的转变。自仲景以来,后世医家不断探索“痞”证之病因病机以及治法方药,提出了“塞因塞用”理论,创立了“补中益气汤”,进一步完善了“痞”证的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