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匮肾气丸的药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匮肾气丸来源于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一书,是温补肾阳的代表方,也是最早的补肾方剂;原方是张仲景为“脚气上入,少腹不仁”,“短气有微饮”,“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消渴”,“妇人转胞”五种病症而设,充分体现了仲景“异病同治”的学术思想。该方经历代演  相似文献   

2.
金匮肾气丸源自《金匮要略》,由干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丹皮、桂枝、炮附子等药组成,具有“温阳益气补肾”的功效。该方在《金匮要略》中首先见于“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篇第十五条: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其次见于“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篇第十七条:“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该方还可见于“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篇第三条:  相似文献   

3.
林淑梅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3):292-293
<正>肾气丸系汉代医家张仲景所创,载于《金匮要略》,为治肾虚所致之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而设。如《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二》第十五节"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圆主之。"并治妇人"转胞"。后世将本方广泛应用于肾阳虚的各种病症,如慢性肾炎、糖尿病、神经衰弱、醛固酮增多症性神经衰弱、哮喘、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尿毒症等[1]。下面就笔者在临床工作中  相似文献   

4.
金匮肾气丸     
金匮肾气丸也被称为八味地黄丸,它是中医方剂中的经典名方。为什么说它经 典呢?因为它最早见于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一书,是温补肾阳 的代表方,也是最早的补肾方剂,补肾诸方之祖。而且,时至今日仍被广泛运用。  相似文献   

5.
骨性关节炎的中医药治疗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性关节炎是一种因关节软骨退行性变所引起的以骨质增生为主要表现的关节病变,是中老年人常见疾病。近年来,中医在治疗骨性关节炎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治疗手段多样化,发现了许多有益的方药和治疗方法,在减轻症状、调整体质、延缓或消除病因等方面均有较好的疗效。1古今文献回顾骨性关节炎属于中医学“骨痹”范畴,首见于《黄帝内经》,为中医痹病理论之源。《素问.痹论》提出“筋痹”、“脉痹”、“肌痹”、“皮痹”、“骨痹”的概念,描述其特异性症状“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涩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金匮要略》记载“中风历节病”的病理为“筋伤”、“骨痿”,临床主要表现为“历节痛,不可屈伸”,近似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病理和临床特点,并组合了甘草附子汤、桂枝附子汤、桂枝芍药知母汤等方剂。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提出瘀血致痹学说,治身痛逐瘀汤等方,别具一格,进一步丰富了中医痹病理论。现代中医对骨性关节炎的病因病机认识与古代基本一致,多数医家认为本病的特点是“本虚标实”,故多以补肝肾、强筋骨、补益气血以治其本,祛风散寒胜湿、活血通络止痛以治其标[1]。2内治法2.1辨证分型治疗《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将其证候分...  相似文献   

6.
“肝胆相照”常用来比喻人和人之间坦诚相待,互相扶持之意最早见于宋·文天祥《与陈察院文龙书》:“所恃知己,肝胆相照,临书不惮倾倒”中医学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认识到了肝脏与胆囊的关系,“肝胆相照”也确有其理而朱培庭教授作为“胆病从肝论治”的首倡者,更是将此作为治疗胆病的理论基础,依据“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原则,与西医结合,临床治愈胆病病例无数,获得了无数胆病患者的良好口碑。  相似文献   

7.
我国东汉时代,著名医家张仲景写成的<伤寒杂病论>因战乱而散失,后经历代医家收集整理成<伤寒伤>(以下简称<伤寒>)和<金匮要略方论>(以下简称<金匮>).在<伤寒>和<金匮>中对桂枝汤的应用甚广,其立方严谨,用药精当,并以桂枝汤为基础,灵活化裁创立了很多的药方,其适应范围在不断扩大,也体现了"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的治则.  相似文献   

8.
RA(Rheumatoid arthritis,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症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在临床上是一种慢性难治性疾病,其发生机制及其药物治疗学一直是医学领域的热点话题。RA 属中医“痹证”“历节病”范畴。桂枝芍药知母汤出自《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原文:“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它是张仲景治疗风湿历节病的代表方剂,方剂组成为:“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甘草、麻黄、附子各二两,白术、知母、防风各四两,生姜五两。”具祛风、散寒、除湿、温阳行痹和柔筋定痛等功效,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已有悠久历史,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血府逐瘀汤出自清代医学家王清任所著的《医林改错》一书,用以治疗胸中血瘀之证,为临床常用之名方。刘启廷教授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采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血瘀导致的失眠、汗证、中风等疾病,临床收效较好,临证中充分体现我国中医“异病同治”的学术思想,用一方治不同的疾病,用药加减灵活。此文章为刘启庭教授运用血府逐瘀汤治病经验介绍。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以中医“异病同治”理论为依据,采用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方法探究金匮肾气丸对多囊卵巢综合征和甲状腺功能减退的作用机制。方法自 2022年 3—10月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 TCMSP)检索获取金匮肾气丸活性成分及潜在靶点,利用 DrugBank、GeneCards数据库获取疾病靶点,将两者取交集获取共有靶点,通过 STRING11.5数据库构建蛋白质 -蛋白质相互作用( PPI)网络,使用 Cytoscape 3.7.1构建金匮肾气丸“药物 -疾病 -靶点”网络,利用 R语言对共有靶点进行富集分析,运用 SYBYL-X 2.0软件进行分子对接。结果筛选得到疾病与药物共有靶点 65个,核心靶点主要涉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A(VEGFA)、白细胞介素 -6(IL-6)、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胱天蛋白酶 -3(CASP-3)、细胞肿瘤抗原 p53(TP53)、基质金属蛋白酶 -9(MMP-9)等,潜在靶点主要富集在 AGE-RAGE信号通路、癌症的途径、 PI3K-Akt信号通路、胰岛素抵抗、 JAK-STAT信号通路等多条信号通路中。结论金匮肾气丸中多种活性成分通过多靶点、多途径发挥抑制炎症反应及细胞凋亡、促进组织血管生成等作用,初步揭示了金匮肾气丸“异病同治”多囊卵巢综合征与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潜在靶点与现代生物学机制,为深入研究开展实验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中医认为,肾是人体的先天之本,人体衰老与肾精虚衰有关,古代名医很早就提出补肾的观点,并为后人留下许多效验的经典补肾方。金匮肾气丸金匮肾气丸又名桂附地黄丸、八味地黄丸,来源于汉代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它由炮附子、熟地黄、山茱萸、泽泻、肉桂、丹皮、山药、茯苓8味药组成,以附子、肉桂为主药,再辅以熟地黄等6味药滋补肾阴,促生阴液,配伍组  相似文献   

12.
虚劳病又名“虚损”,首见于《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在近代大多数中医文献中,虚劳的概念是由多种原因所致的,以脏腑虚损、气血阴阳不足为主要病症的多种慢性衰弱性证候的总称。此概念的特点是多因、多证、多虚,治疗也是补气、补血、补阴、补阳。  相似文献   

13.
六味地黄丸出自于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一书,又名六味丸、地黄丸。本方可上溯至东汉张仲景之金匮肾气丸,又名八味丸。六味地黄丸即金匮肾气丸去桂枝、附子而成。适用于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呜耳聋、盗汗、遗精、消渴、骨蒸潮热、舌燥咽干、小便淋漓、以及小儿囟门不合、舌红少苔、脉沉细数等症。方用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君药;辅以山茱萸肉滋养肝肾而固肾气,山药健脾益胃以助运化,共为臣药;三药相伍,滋养肝肾脾,为“三补”,其中重用熟地黄以补肾阴为主,是以补其不足而固其本之故。  相似文献   

14.
金匮肾气丸治疗咳喘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气丸”源自东汉医圣张仲景名著《金匮要略》,原方由干地黄、薯蓣、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桂枝、附子8味药物组成。功效温补肾阳,常用于肾阳不足,腰膝酸冷,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反多,消渴等症的治疗。南宋医家严用和总结前人的经验,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心得,将“肾气丸”加入牛膝、车前子,名“加味肾气丸”收录《济生方》中,后世习称“济生肾气丸”。北京同仁堂生产的传统名药“金匮肾气丸”即为“济生肾气丸”组方。  相似文献   

15.
王忠壮 《家庭用药》2008,(12):48-48
金匮肾气丸(又名八味地黄丸,桂附地黄丸)即东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肾气丸,由干地黄、山茱萸(酒炙)、山药、泽泻、丹皮、茯苓、桂枝、附子(炙)等8味药组成,现代将其中的干地黄换成熟地黄,桂枝换成肉桂。温补肾阳。化气行水。用于肾虚水肿。腰膝酸软,小便不利,畏寒肢冷。  相似文献   

16.
六味地黄丸始出于宋代医家钱乙的《小儿药证直决》,是将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肾气丸”减去桂枝、附子而成。主治肝肾阴虚、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遗精盗汗等肾虚不足之证。  相似文献   

17.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中医古代书籍虽无此病名,但对本病已早有描述和记载。《内经》一书中,已经有“心痛”、“厥心痛”、“真心痛”等的记载。《金匮要略》有“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专章论述,将胸痹、心痛、短气  相似文献   

18.
泌尿系结石包括肾脏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及尿道结石。本病属中医"石淋"、"血淋"、"腰痛"、"腹痛"范畴。1病因病机石淋在两千年前的《内经》中已有记载。汉张仲景所著之《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中,对该病的症状做了记述"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  相似文献   

19.
杨喜艳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6):128-128
中医治病强调辨证论治,素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之说。临床上对于一些疑难病证若能不拘于常法,将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有机地结合,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蛔虫病蛔虫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多见于儿童。古代文献中已有详细的记载。如《素问·咳论》:“胃咳之状,咳而呕,呕则长虫出”。《灵枢·厥阴》篇曰:“肠中有虫瘕及蛟蛸,……心肠痛,忄农作痛,肿聚,往来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热喜渴,涎出者,是蛟蛸也”。《伤寒论》厥阴篇:“食则吐蚘”;《金匮要略》曰:“病腹痛有虫,……腹中痛其脉当沉,若弦反洪大,故有蚘虫”;“蚘虫之为病,令人吐涎心痛,发作有时,毒药不止”;“蚘厥者乌梅丸主之。”等等。以下就蛔虫病之证治论之。【临床症状】少量蛔虫寄生于人体,可无任何症状,或只有轻微腹痛。蛔虫较多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