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纳米二氧化硅颗粒对肝HL-7702细胞的毒性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纳米二氧化硅(SiO2)颗粒对肝细胞HL-7702的毒性作用,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的人正常HL-7702肝细胞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和12.5、25.0、50.0、100.0 mg·L-1 SiO2组。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动态光散射(DLS)法对纳米SiO2颗粒进行表征和粒径检测。细胞处理 24 h 后,HE染色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学;MTT实验检测各组细胞存活率;乳酸脱氢酶(LDH)活力实验检测各组细胞培养液中LDH活力;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各组细胞中活性氧(ROS)水平。结果:TEM观察,纳米SiO2呈球形,颗粒大小较均匀一致,分散性较好,颗粒平均粒径为(65.87±9.02)nm;DLS法检测,纳米SiO2颗粒在高纯水和RPMI-1640培养液中的水合粒径明显增大,分别为(124.57±8.02)和(139.32±9.93)nm。HE染色,纳米SiO2颗粒能够导致HL-7702细胞形态改变,25.0和50.0 mg·L-1 SiO2组细胞数目减少,排列紊乱;100.0 mg·L-1 SiO2组细胞质皱缩、细胞排列稀疏,部分细胞呈凋亡的形态学表现。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各浓度纳米SiO2组HL-7702细胞存活率均下降,50.0和100.00 mg·L-1 SiO2组细胞存活率明显下降(P<0.05);50.0和100.00 mg·L-1 SiO2组培养液中LDH 活力明显升高(P<0.05),细胞中ROS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纳米SiO2颗粒能够对HL-7702细胞产生毒性作用,并呈一定的浓度依赖效应;其毒性作用机制可能与细胞中ROS的产生有关联。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冻存胃肠道肿瘤组织复苏后原代细胞培养的可行性方法。方法采用胎牛血清、RPMI Medium 1640培养液、二甲基亚砜(DMSO)配制冻存液,复苏以此冻存液冷冻保存的8例胃肠道肿瘤组织并行原代细胞培养,另复苏2例未加冻存液直接冻存的胃肠肿瘤组织为对照组。结果8例冻存液保存的胃肠道肿瘤组织原代细胞培养均获成功,成功率为100%。对照组2例未加冻存液冻存的肿瘤组织培养失败。结论 复苏应用冻存液冻存的胃肠道肿瘤组织进行原代细胞培养可获得成功,细胞生长时间与冻存时间及肿瘤细胞恶性程度有关,采用高浓度血清冷冻保存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纳米二氧化硅(SiO2)颗粒导致细胞中活性氧(ROS)水平升高的抑制作用,阐明纳米SiO2颗粒致细胞毒性的机制。方法:选用粒径为68 nm的纳米SiO2颗粒,以体外培养的人正常肝细胞(L-02)为模型,分为对照组和不同浓度(1、2、5、10 mmol·L-1)NAC预处理组、不同浓度(10、20、50、100 mg·L-1)纳米SiO2颗粒暴露组和NAC预处理的纳米SiO2颗粒暴露组。采用MTT法测定不同浓度NAC预处理后的细胞存活率以及不同浓度NAC预处理后暴露于纳米SiO2颗粒的细胞存活率;倒置显微镜观察NAC预处理后暴露于纳米SiO2颗粒的细胞形态;荧光酶标仪检测NAC预处理后暴露于不同浓度纳米SiO2颗粒的细胞中ROS水平。结果:NAC预处理组细胞存活率均高于对照组,在5 mmol·L-1 浓度时达到峰值,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浓度NAC能使暴露于纳米SiO2颗粒的细胞存活率升高,以5 mmol·L-1 NAC的作用最明显(P<0.05);与纳米SiO2颗粒暴露组比较,NAC预处理的纳米SiO2颗粒暴露组细胞数目增多,细胞边界较明显;随纳米SiO2颗粒浓度的升高,细胞中 ROS水平随之升高,呈现剂量依赖效应,在50和100 mg·L-1浓度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相同浓度纳米SiO2颗粒暴露组比较,NAC预处理的纳米SiO2颗粒暴露组细胞中ROS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AC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抑制纳米SiO2颗粒所致的细胞存活率下降和细胞中ROS水平升高,细胞中ROS水平升高是纳米SiO2颗粒导致人正常肝细胞毒性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纳米二氧化硅(SiO2)颗粒的血管内皮细胞毒性和可能的作用机制,为探讨纳米SiO2颗粒毒性效应及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不同浓度纳米SiO2颗粒暴露组,暴露浓度分别为12.5、25.0、50.0及100.0 mg·L-1。采用透射电镜(TEM)观察纳米SiO2颗粒粒径、形貌及分散性。细胞处理24 h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法测定细胞中硅水平;MTT法测定细胞活力;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检测细胞膜的完整性;DCFH-DA荧光探针标记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中活性氧(ROS)水平;DAPI染色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核形态;Annexin Ⅴ/PI双染标记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凋亡率;罗丹明123线粒体试剂盒检测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结果:TEM观察,纳米SiO2颗粒分布均匀,大小一致,颗粒呈球形,分散性好,未发生聚集。用Image J 软件计算得到颗粒平均粒径为(57.66 ± 7.30)nm。与对照组比较,纳米SiO2颗粒作用于HUVECs后,细胞活力下降(P<0.05),细胞中硅水平和培养液中LDH活性增加(P<0.05),细胞中ROS水平升高,线粒体膜电位下降,甚至发生细胞凋亡。上述细胞效应均表现为随颗粒作用浓度的增加而逐渐明显,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结论:纳米SiO2颗粒具有血管内皮细胞毒性,可诱导ROS生成和氧化应激,从而破坏细胞膜、损伤线粒体,最终引发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5.
赵婧  焦卓亚  王娟  刘璐  骈玉杰  王丹 《医学理论与实践》2023,(11):1805-1807+1811
目的:研究纳米二氧化硅(SiO2)和镉(Cd)联合作用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的氧化应激和DNA损伤。方法:对照组:不加任何药物;纳米SiO2组:单独加入10μg/ml纳米SiO2;CdCl2组:单独加入25μmol/L CdCl2;联合组:加入10μg/ml纳米SiO2和25μmol/L CdCl2。通过细胞氧化应激和DNA损伤研究联合毒性,通过析因分析确定纳米SiO2与Cd之间相互作用。结果:单独暴露于纳米SiO2未引起细胞毒性反应,但明显加剧了Cd暴露诱导的氧化应激和DNA损伤,析因分析表明,纳米SiO2和Cd的联合毒性增强是由相加或协同作用引起的。结论:非细胞毒性浓度的纳米SiO2和中等细胞毒性浓度的Cd可通过相加或协同作用增强HUVECs的氧化应激和DNA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纳米二氧化硅(SiO2)对人神经母细胞瘤SH-SY5Y细胞凋亡和周期的影响,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不同浓度粒径为90 nm的SiO2颗粒作用于SH-SY5Y细胞,分别为0、3.125、6.250、12.500、25.000、50.000 mg·L-1 SiO2组,其中0 mg·L-1组为对照组。MTT法检测各组SH-SY5Y细胞存活率;采用AO/EB染色和 Annexin Ⅴ-FITC/PI法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周期百分比和细胞中活性氧(ROS)水平。结果:MTT检测,6.250、12.500、25.000和50.000 mg·L-1 SiO2组细胞存活率低于对照组 (P<0.05),12.500、25.000和50.000 mg·L-1 SiO2组细胞存活率低于3.125 mg·L-1 SiO2组 (P<0.05)。AO/EB染色和 Annexin V-FITC/PI法检测,6.250、12.500、25.000和50.000 mg·L-1 SiO2组细胞凋亡率高于对照组(P<0.05),12.500、25.000和50.000 mg·L-1 SiO2组细胞凋亡率高于3.125 mg·L-1 SiO2组(P<0.05)。FCM检测,3.125、6.250、12.500、25.000和50.000 mg·L-1 SiO2组细胞中ROS水平高于对照组 (P<0.05)。25.000和50.000 mg·L-1 SiO2组G0/G1期细胞百分比低于3.125 mg·L-1SiO2组和对照组(P<0.05),50.000 mg·L-1 SiO2组G2/M期细胞百分比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纳米SiO2 可降低SH-SY5Y细胞的活力,诱导细胞凋亡,增加细胞中ROS水平,可干扰细胞周期进程,对SH-SY5Y细胞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胃癌细胞中蛋白激酶C(PKC)活化与12-脂氧化酶(12-LOX)的关系.方法 胃癌细胞株AGS于含10%胎牛血清的RPMI 1640培养液中常规培养,AGS细胞培养24 h至对数生长期改用无血清RPMI 1640培养基培养24 h加入干预药物.PKC活性采用非同位素标记法测定.分别采用12-LOX催化合成产物12-羟基廿碳四烯酸(12-HETE)及12-LOX特异性抑制剂--黄芩素干预AGS细胞,测定其PKC活性变化.结果 AGS细胞经12-HETE干预后PKC活性明显增高,而经黄芩素干预后PKC活性明显下降,且呈时间、剂量依赖性.结论 12-LOX对PKC活性具有调节作用;PKC参与了12-LOX影响胃癌细胞增殖凋亡的信号传导.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12-脂氧化酶(12-LOX)对胃癌细胞中P21、bcl-2及磷酸化ERK1/2(p-ERK1/2) 表达的影响及与ERK1/2信号传导通路的关系.方法 胃癌细胞AGS常规培养于含10%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中24 h至对数生长期,改用无血清RPMI-1640培养基培养24 h加入干预药物.P21...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苦参碱对食管癌Eca-109细胞自噬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传代培养的Eca-109细胞分为对照组、低浓度苦参碱组、中浓度苦参碱组和高浓度苦参碱组。对照组细胞加入含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的RPMI 1640培养基,低、中、高浓度苦参碱组细胞分别加入终质量浓度为1.0、1.5、2.0 g·L-1的苦参碱溶液;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各组细胞的活性,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各组细胞中自噬相关蛋白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LC3)的定位及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中多聚蛋白62(P62)、LC3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检测各组细胞中Beclin1 mRNA的相对表达量,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对照组和高浓度苦参碱组Eca-109细胞的超微结构。另取传代培养的Eca-109细胞,将细胞分为对照组、自噬抑制剂组、苦参碱组和自噬抑制剂+苦参碱组。对照组细胞加入5 mL含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的RPMI 1640培养基,自噬抑制剂组细胞加入终浓度为7μmol·L-1的3-甲基腺嘌呤(3-MA)溶液,苦参碱组...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体外大量扩增卵圆细胞并保持其干细胞生物学特征的细胞培养方法,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陈琼荣(现在湖北省肿瘤医院病理科)等用RPMI 1640加上15%的胎牛血清和终浓度为20μg/L表皮生长因子(EGF)培养卯圆细胞株OC3,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洛伐他汀(LVT)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刺激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后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MCP-1)和白细胞介素-10 (IL-10)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抗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常规培养HUVECs,分为对照组,用含10% FBS的RPMI 1640培养液培养;TNF-α处理组,用含10% FBS的RPMI 1640培养液+TNF-α (20 μg/L) 处理;应用活性氧检测试剂盒检测活性氧含量;LVT干预组,用含10% FBS的 RPMI 1640 培养液+TNF-α (20 μg/L)+LVT (10 μmol/L) 处理。实时定量RT-PCR方法检测各组细胞MCP-1和IL-10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各组HUVECs内MCP-1、IL-10和NF-κB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TNF-α处理组ROS含量明显增高 (P<0.05);与TNF-α处理组比较,LVT干预组ROS含量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TNF-α处理组MCP-1和NF-κB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5),而IL-10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TNF-α处理组比较,LVT干预组细胞MCP-1和NF-κB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而IL-10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5)。结论:LVT抑制HUVECs中TNF-α诱导的MCP-1 mRNA和蛋白上调,增强IL-10蛋白表达。LVT可能通过NF-κB途径对抗炎症反应从而防止AS的形成。
  相似文献   

12.
Ithasbeenshownthatmonocytemacrophagesplayacrucialroleinthedevelopmentofatherosclerosis(AS).Thepresenceoflipidladenfoamcellsisoneofthepathologicalhallmarksofatherosclerosis.Itiswellknownthatmonocytemacrophageisasignificantsourceoffoamcellsinatherosclerotic…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纳米二氧化硅(SiO2)颗粒对HL-7702细胞的毒性作用和细胞缝隙连接通讯(GJIC)的影响,为纳米SiO2体内外毒性的预测和安全性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透射电镜(TEM)观察2种SiO2颗粒的粒径、分散性和形状;动态光散射法(DLS)检测SiO2颗粒在高纯水和培养液中的粒度分布;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乳酸脱氢酶(LDH)活力实验检测细胞膜完整性;划痕染料示踪技术检测GJIC。结果:透射电镜,2种SiO2颗粒呈圆形,大小均一,分散性良好,2种颗粒的粒径分别为(447.60±20.78)和(67.42±5.69)nm,分别为亚微米级和纳米级颗粒。动态光散射法,2种颗粒在高纯水和RPMI-1640培养液中的水合粒径分别为(684.37±18.76)、(697.02±19.57)nm和(128.31±7.64)、(133.74±8.97)nm,颗粒均未发生聚集,分散性良好。MTT法,2种SiO2颗粒作用细胞24h后,同一粒径的颗粒,随着浓度的增加,细胞存活率下降;同一浓度下,纳米颗粒比亚微米颗粒的毒性大。LDH活力实验,当作用细胞24h后,2种SiO2颗粒均能够损伤细胞膜,同一浓度下,纳米SiO2颗粒比亚微米颗粒对细胞膜的损伤能力大;同一粒径的颗粒,随着作用浓度的增加,细胞膜的损伤程度加重。划痕染料示踪实验,纳米SiO2颗粒可抑制GJIC,并且随着作用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而在相同浓度下,纳米SiO2颗粒比亚微米颗粒对GJIC的抑制作用更明显。结论:纳米SiO2颗粒能够对HL-7702细胞产生毒性作用,且抑制GJIC。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纳米二氧化硅(SiO2)颗粒对HL-7702细胞的毒性作用和细胞缝隙连接通讯(GJIC)的影响,为纳米SiO2体内外毒性的预测和安全性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透射电镜(TEM)观察2种SiO2颗粒的粒径、分散性和形状;动态光散射法(DLS)检测SiO2颗粒在高纯水和培养液中的粒度分布;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乳酸脱氢酶(LDH)活力实验检测细胞膜完整性;划痕染料示踪技术检测GJIC。结果:透射电镜,2种SiO2颗粒呈圆形,大小均一,分散性良好,2种颗粒的粒径分别为(447.60±20.78)和(67.42±5.69) nm,分别为亚微米级和纳米级颗粒。动态光散射法,2种颗粒在高纯水和RPMI-1640培养液中的水合粒径分别为(684.37±18.76)、(697.02±19.57) nm 和(128.31±7.64)、(133.74±8.97) nm,颗粒均未发生聚集,分散性良好。MTT法,2种SiO2颗粒作用细胞24 h后,同一粒径的颗粒,随着浓度的增加,细胞存活率下降;同一浓度下,纳米颗粒比亚微米颗粒的毒性大。LDH活力实验,当作用细胞24 h后,2种SiO2颗粒均能够损伤细胞膜,同一浓度下,纳米SiO2颗粒比亚微米颗粒对细胞膜的损伤能力大;同一粒径的颗粒,随着作用浓度的增加,细胞膜的损伤程度加重。划痕染料示踪实验,纳米SiO2颗粒可抑制GJIC,并且随着作用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而在相同浓度下,纳米SiO2颗粒比亚微米颗粒对GJIC的抑制作用更明显。结论:纳米SiO2颗粒能够对HL-7702细胞产生毒性作用,且抑制GJIC。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不同pH值的条件下原代大鼠肝细胞冻存的效果。方法将大鼠肝细胞保存在含有20%FSB和12%DMSO的UW液和RPMI 1640液中,并把两种保存液的pH值调节成7.1、7.4、7.7。于冻存7、14、28天后进行复苏,使用存活率、MTT、LDH漏出浓度3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7天时,pH值7.4组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其他两组,14天和28天时,pH值7.7组与pH值7.4组均明显优于pH值7.1组。结论 pH值7.4和pH值7.7的保存效果优于pH值7.1,且随着时间的延长,差距有扩大的趋势,说明中性或略偏碱性环境更利于肝细胞的长期保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奥曲肽(Octreotide,OCT)对人胃癌细胞株MKN45生长的调控作用。方法 采用MTT比色分析法分别测定OCT对生长于无血清培养基及含10%胎牛血清(FBS)培养基中MKN45细胞的调控作用。结果 OCT10^-2,10^-3,10^-4g/L对培养于无血清培养基中的MKN45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以10^-3g/L浓度的抑制作用最显著,为10.4%;而OCT10^-2,10^-3,10^-4,10^-5,10^-6g/L对生长于含10%FBS培养基中的MKN45均未显示出抑制作用。结论 OCT可抑制无血清培养基中的MKN45的生长。胎牛血清中可能含有可快速降解OCT的肽酶,使得OCT未显示出对生长于含10%FBS培养基中的MKN45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在高糖诱导小鼠足细胞nephrin、podocin表达减少中的作用,及针对CTGF基因的siRNA对其影响.方法 将体外培养的小鼠足细胞分为6组:(1)正常对照组,1640培养基含D-葡萄糖1 g/L;(2)等渗对照组,1640培养基合D-葡萄糖lg/L,甘露醇3.5 g,L;(3)高糖组,1640培养基含D.葡萄糖4.5 g,L;(4)高糖+空白对照组:细胞转染空白质粒后于舍D-葡萄糖4.5 g/L中的1640培养基中培养;(5)高糖+阴性对照组:细胞转染含无关序列的重组质粒后于含D-葡萄糖4.5 g/L中的1640培养基中培养;(6)高糖+干扰组:细胞转染针对CTGF的siRNA表达质粒后于含D-葡萄糖4.5g/L中的1640培养基中培养.应用Reahime PCR检测nephrin、podocin、CTGFmRN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CTGF,nephrin、podocin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高糖可诱导CTGF mRNA及蛋白表达增加,下调足细胞的nephrin、podocin mRNA及蛋白水平,而通过特异性siRNA抑制CTGFmRNA表达后,CTGF表达减少,同时伴有细胞nephrin、podocin表达升高.结论 CTGF是高糖诱导小鼠足细胞损伤的重要介质,高糖可通过CTGF诱导nephrin,podocin表达减少.针对CTGF的siRNA能明显改善这种损伤,为DN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新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纳米二氧化硅颗粒对HL-7702细胞黏附迁移能力的影响,为其安全性评价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体外培养的人正常肝细胞株HL-7702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纳米二氧化硅颗粒暴露组,暴露浓度分别为 12.5、25.0、50.0和100.0 mg·L-1。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及动态光散射粒度分析仪(DLS)对纳米二氧化硅颗粒进行观察。细胞处理 24 h 后,细胞黏附实验检测细胞黏附能力;划痕修复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TEM观察细胞对纳米二氧化硅颗粒的摄取及颗粒在细胞内的分布。结果: TEM观察,纳米二氧化硅呈圆形,颗粒大小均匀一致,分散性良好,颗粒平均粒径为(67.42±5.69) nm。DLS法检测,纳米二氧化硅颗粒在无血清RPMI-1640培养液中水合粒径为(134.13±2.78) nm,而在含1%、5% 和10%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中的水合粒径明显增大。细胞黏附实验及划痕修复实验,与对照组比较,在无毒剂量下,纳米二氧化硅颗粒暴露组细胞的相对黏附率和损伤修复率明显下调(P<0.05),且随着作用浓度的升高下调作用愈加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在无毒剂量作用下,纳米二氧化硅暴露组大量的纳米二氧化硅颗粒已被细胞摄取,颗粒主要以成簇的形式分布于内吞小泡中或散在分布于胞质中,可见细胞膜凹陷、包裹吞噬纳米颗粒的过程。结论: 纳米二氧化硅颗粒能够抑制HL-7702细胞的黏附和迁移能力,并呈一定的浓度依赖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