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通过对《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部分方剂的比较分析,总结出经方配伍的一些规律,进一步探讨方剂学基础理论的相关问题,如方药证配伍与病证间的关系,发现了方剂因某一因素的变化而效用发生改变的活泼变化特点。旨在为方剂学基础理论研究提供新思路,提高经方临床运用时的灵活性和准确性,亦可为创制新方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梳理现代研究《千金方》补益方药的文献,从内容上分三类:第一,《千金方》单个补益方的研究;第二,《千金方》补益方药的分类研究,其中又可分为妇人虚证类、杂病虚证类、脏腑虚证类、养生类、食治类补益方药;第三,《千金方》补益方药的系统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为深入挖掘《千金方》补益方药规律、总结孙思邈补益学术思想提供了可靠方法和思路。参考文献24篇。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方剂学》在教学中存在与临床脱节的现状进行了阐述,认为《方剂学》教学目的应该是通过方剂内容和组成方法的学习,掌握临床方药变化规律。因此在教学中着重于总论与方药配伍规律,并精选目前常用的、有代表性的、比较系统的临床用方及临床新进展,让学生执简驭繁,纲举目张,以便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方剂学》。  相似文献   

4.
于顺新 《河北中医》2013,35(1):154-155
《方剂学》是阐明和研究方剂配伍及临床运用的学科,是中医的一门基础学科,因此做好《方剂学》的教学尤为重要,但是在《方剂学》教学中常常忽视某些方面的讲解,比如剂量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方剂中的各药物剂量比在《方剂学》讲解过程中常常忽视一首方剂中各药物  相似文献   

5.
尤荣辑 《山西中医》1989,5(3):55-57
方剂学是阐明和研究方剂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临床各科基础学科之一。它是一部上联基础、下联临床的桥梁课,是用药物组成、治疗疾病的主要工具。它以中药学为基础知识;以中医基础学为基础理论;以临床辨证应用为基本技能。所以学好“方剂学”,必须掌握三基。下边谈谈《方剂学》的三基,供学习者参考,同时也促进教学工作。一、中药学是方剂的基础知识方剂是按配伍原则,用中药组成的,我国药物学有其独特理论体系,应用于临床是以方剂形式出  相似文献   

6.
陈必武 《山西中医》2007,23(2):78-78
中医方剂学是中医学理法方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著名方剂在其组成结构上贯穿着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学习研究方剂学及其配伍方法,对临证立法处方用药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采用对立统一的辩证观浅论几种常用的中药方剂配伍方法。  相似文献   

7.
归经学说是指祖国医学根据脏腑经络理论,结合中药的作用特点,把所有中药分别与经络、脏腑加以联系,以说明某一药物对某些脏腑、经络病变的选择性治疗作用。其与方剂学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对中药归经理论的认识,从其对方剂用药配伍的指导及其对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的阐释两方面探析归经理论与方剂学的关系。归经理论使理、法、方、药更紧密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方剂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医方集解》是一部重要的方剂学著作,研究以泻火之剂为切入点,基于方药分析,探析总结了汪昂治疗火证的学术思想——治病求因,治火有法;寒温同施,阴阳平调;热分脏腑,辨明虚实,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想精髓。  相似文献   

9.
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两个方面对中医《方剂学》教学进行了探讨。提出《方剂学》教学应重视药物配伍的讲解;重视证、法、方、药紧密联系的分析;重视介绍方剂的毒副作用及影响药效发挥的因素;重视方剂中药物的用量与用法的强调;重视方剂的歌诀记忆;重视方剂之间的联系对比;重视形象生动教学。  相似文献   

10.
孙思邈著《千金方》,不仅是唐代医学之集大成者 ,且对方剂学贡献较大。其载方 530 0余首 ,在方剂理论及临床各科方剂、收集民间单验方诸方面都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1.
中药药对剂量配伍的数据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对”作为临床上常用的、相对固定的两味药物的配伍形式,是方剂配伍中最小的单位,其组成虽简单,却具备中药配伍的基本特点。药对发挥治疗作用,一方面固然是中药基本性能决定,而另一方面其剂量配伍亦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忽视药对的剂量关系,会直接影响治疗效果。目前对中药药对的研究涉及很多方面,本文选用历经临床验证的849首有效验方进行药对的剂量配伍研究,对其方药信息进行量化表达和处理,进而对类方中药对的剂量配伍规律进行数据分析,找出规律。1数据收集及处理从《方剂大辞典》[1]及《方剂学》教材[2]中收集有效验方849首。以ACCES…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部分方剂的比较分析,总结出经方配伍的一些规律,进一步探讨方剂学基础理论的相关问题,如方药证配伍与病证问的关系,发现了方剂因某一因素的变化而效用发生改变的活泼变化特点.旨在为方剂学基础理论研究提供新思路,提高经方临床运用时的灵活性和准确性,亦可为创制新方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姜萍  周丽宁 《世界中医药》2014,9(9):1231-1233
目的:收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古代治疗痹证的方剂,分析其组方规律,探寻治疗痹证的基本方药及脏腑论治特点。方法:采用文献研究与统计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有关治疗痹证的方剂进行整理,建立古代方药数据库,对药物进行频次和性味归经统计,分析痹证方剂组方规律并探讨治疗痹证的基本方药。结果:痹证用药药性以温性药物为主,药味着重于辛苦甘,归经主要为肝肾脾,总结出了古代治疗痹证的基本方药,并提出痹证从肝脾论治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方剂化学是在继承传统方剂学理论合理内涵的前提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对方剂复杂体系中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从阐释中医方剂学理论、促进中西医结合、加快中医药现代化、促进方剂制剂学等方剂学分支学科的发展等方面阐述了方剂化学研究的意义;从研究的指导思想、化学成分研究和药理研究相结合原则、血清靶成分研究、化学物种形态和生物活性关系的研究及“酸碱对药”在方剂中的配伍化学研究等方面探讨了方剂化学研究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方剂学是联系中医学基础与临床的桥梁学科。作者在统编教材《方剂学》的学习和临床运用中,发现教材存在淡化药物客观指征的现象,并以酸枣仁汤、小青龙汤、济川煎等方剂为例对此问题作了重点阐述。基于病机的方剂学研究思路可能是问题所在。作者提出方证是方剂学核心,寻找方药与其主治病证症状体征的对应关系是方剂学研究的关键,重视方药使用的客观证据指征是方剂学的最大特色;回归、继承传统用药经验,重视以方药客观指征为核心的方剂学研究思路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以下简称“本书”)在继承《内经·至真要大论》七方的基础上,“博采众方”,结合临床实践,选用中药91味,组成方剂112首。其立法有的放矢,恰合病情;方药简而不杂,结构严密,后人称为方剂之祖,为祖国医学方剂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书的方剂配伍,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相辅相成的配伍,组成这类配伍的药物,其性味、功能、趋向基本相同,有互相协同的  相似文献   

17.
《辽宁中医杂志》2017,(12):2538-2541
《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为方剂命名的中医学著作,其所载13首方剂及方剂相关理论内容,已初步显现出方剂理论体系框架的基本要素。文章基于《黄帝内经》原文,将其所具备的方剂理论框架基本要素总结归纳为治则与治法、辨证方法、组方结构、配伍原则、制方形式和方剂用法6方面,并进行分析探讨,认为《黄帝内经》已蕴含了方剂学理论体系之萌芽,为后世构建系统而完整的方剂学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全区高等教育中医专业自学考试《方剂学》将于一九九○年四月末开考,为了帮助应考者学好本科课程,就如何学好《方剂学》谈几点看法,希望对应考者有所帮助。一、明确《方剂学》在中医领域中的重要地位及与其他各科的关系。方剂学是中医理、法、方、药中重要组成部份,是阐明和研究方剂的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学习中医各类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本门课程是在学完中医基本理论,诊断、中药学之后,通过学习方剂的组成、配伍理论及临证应用知识,可使已学的相关课程能够贯通掌握,并为学习临  相似文献   

19.
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方剂的制方原理、药物配伍及临床运用规律的一门中医基础应用学科.方剂学研究内容之一的药物配伍既是<方剂学>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是教师授课、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学生对配伍理解和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方剂学的教学质量,甚至影响到学生下一阶段对<中医内科学>的学习.因此,从教学实践出发,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及专业特点,深入浅出地讲好方剂的配伍,对提高方剂学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基础方剂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集2000~2008初的中文期刊文献,发现方剂学研究的常用形式可归纳为整方研究、拆方研究、药物配伍研究和量效关系研究,本文从基础方剂学研究的思路探讨、古代著名医家典籍的方剂配伍研究、传统配伍理论研究和现代配伍理论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