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应用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CTP)对急性自发性高血压出血性脑卒中(acute 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shICH)血肿周围脑血液动力学变化进行定量研究,验证血肿周围是否存在缺血半暗带.方法 对26例(男22例,女4例,年龄33~74岁,平均55.08岁)临床及CT确诊为幕上shICH患者行CTP检查,自发病到灌注扫描的时间为8~19h,平均14.88h.以血肿最大层面为参照,测量血肿内部、血肿周围、远隔区及对侧镜像区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并计算相对灌注参数值rCBF、rCBV、rMTT(患侧/健侧).结果 shICH血肿灌注参数伪彩图从血肿中心到外周色差呈阶梯样分布.血肿周围组CBV值为(1.61±1.53)ml·100g-1、CBF值为(16.48±17.38)ml·100g-1·min-1),低于对侧镜像区(ZCBV=-2.603、ZCBF=-4.178,P<0.05);MTT值为(9.12±2.57)s,较对侧镜像区延长(t=4.747,P<0.05).方差分析显示血肿内部、血肿周围组及远隔区组灌注参数MTT及相对值rCBF、rCBV、rMTT均数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MTT=9.043、FrCBV=38.031、FrCBF=25.023、FrMTT=12.486,P<0.05),进一步LSD分析,血肿周围组与远隔区组MTT、rMTT、rCB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rCBV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秩和检验显示血肿周围组CBF明显低于远隔区组(Z=2.288,P<0.05),但两组间CBV均值差异无显著性(Z=-0.357,P>0.05).结论 CTP可反应shICH血肿周围低灌注状态,但没有证据显示存在缺血半暗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辅助立体定向技术在三叉神经半月结穿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该组病例的穿刺均是利用立体定向技术完成三叉神经半月结穿刺,与传统立体定向框架安装方法不同,笔者采用反装框架,开始8例在CT机直接测定靶点三维坐标值,后来19例在螺旋CT机上既测定靶点坐标同时行模拟穿刺以调整确定穿刺点坐标。结果:利用上述方法完成27例共28侧三叉神经半月结穿刺,穿刺一次成功率100%,有2例患者在术前即修正穿刺途径,避免了骨质阻挡,无严重并发症,随访1年无复发病例。结论:64排螺旋CT辅助立体定向穿刺三叉神经准确、安全。  相似文献   

3.
高血压病引起的脑出血发生率较高,且病情较重,预后不良。治疗方法包括开颅血肿清除术、锥孔血肿引流术及CT引导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1994年1月-005年6月,我们采用CT引导立体定向治疗高血压脑出血400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无框架立体定向机器人穿刺外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技术要点和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6月采用无框架立体定向机器人治疗的6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采用有框架立体定向穿刺抽吸治疗的45例患者进行对比,对手术结果、并发症和临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无框架立体定向机器人治疗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3.3(36~80)岁,术前格拉斯哥评分均>5分.术后1个月内死亡7例,其中肺部感染3例、脑水肿2例、再出血2例.术后6个月恢复良好率(ADL Ⅰ-Ⅲ级)为77.9%(53/68),疗效优于有框架立体定向穿刺抽吸术(术后6个月恢复良好率为60.0%,P<0.05).结论 运用无框架立体定向机器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具有操作简单、侵袭性小、手术定位准确、治疗效果确切、安全有效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在高血压性脑出血外科治疗的优点。方法:应用CT引导 立体定向技术清除脑内血肿。结果:术后1-3个月良好7例,轻残4例,重残2例,植物状态1例,死亡2例,结论: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外科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使该病的死残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腹腔转移瘤CT模拟定位立体定向适形放疗的剂量分布优势。方法 :选择腹腔转移瘤病人共 38例 ,在CT定位并确定计划靶区 (planningtargetvolume,PTV)后 ,采用三维适形治疗计划系统 (TPS) ,以尽量小的治疗区 (treatedvolume,TV)完全包绕PTV区的原则 ,设计适形野照射计划 ,利用TPS的剂量、体积计算功能评价本组病例适形野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剂量分布特点和优势。结果 :38例患者PTV内平均最大剂量为 ( 115 .30± 5 .2 3) % ,最小剂量为 ( 88.0 0±2 32 ) % ,平均剂量为 ( 99.2 0± 1.2 0 ) % ;PTV区相应水平膀胱、肾脏、脊髓、肝脏等邻近正常重要器官的平均最大剂量分别为 ( 6 5 .4 5± 2 .2 3) %、( 35 .2 2± 1.32 ) %、( 6 0 .32± 1.13) %、( 2 6 .32± 2 .5 7) % ;平均剂量分别为 ( 30 .2 0± 1.6 6 ) %、( 2 6 .12±31 12 ) %、( 2 9.4 2± 1.0 2 ) %、( 15 .32± 2 .0 2 ) % ;(TV PTV) /TV值为 ( 7.2 2± 2 .32 ) %。结论 :采用适形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腹腔转移肿瘤 ,TV高度适形PTV ,从而使PTV受到高剂量照射的同时大大减少了邻近正常器官受照剂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电子束CT(EBCT)观察Amplatzer房间隔缺损封堵器(ASO)置人后形态变化。方法11例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患者,于封堵术后第1d,3、6及12个月时行心电门控单层容积扫描,依据心脏解剖和ASO形态,选择3个观察层面,分别测量ASO左、右心房盘横径、腰部厚度和横径等指标;同时观察ASO的形态和位置随时间的变化。结果术后3、6和12个月时,分别有8、8和4例完成复查。ASO在术后3或6个月时形态变化较大,与术后次日相比,主要是腰部厚度显著缩小(10例),术后1d、3、6和12个月时ASO腰部厚度分别为(13.79±4.63)、(7.02±3.17)、(6.65±2.76)和(5.08±2.82)mm(P〈0.05);左心房盘横径术后1d、3、6和12个月时分别为(40.91±8.55)、(39.04±13.10)、(39.45±13.20)和(44.79±5.27)mm,右心房盘横径术后1d、3、6和12个月时分别为(37.24±4.98)、(36.54±4.83)、(37.01±4.73)和(39.56±5.88)mm,腰部横径术后1d.3、6和12个月时分别为(21.55±5.82)、(22.80±4.88)、(20.52±5.82)和(27.72±4.53)mm,左、右心房盘和腰部横径变化不显著(P〉0.05)。术后3、6和12个月时,分别有6、7和4例患者的ASO形态为优或良。在形态变化的同时,ASO位置发生变化。结论EBCT能够直观、准确观察ASO各径线、形态和空间位置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8.
9.
CT定位介入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取111例介入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介入组)及同等数量单纯药物治疗患者(保疗组),进行疗效观察及回顾性对比分析,旨在探讨CT定位介入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CT引导穿刺点的计算方法。方法用几何学原理,经201例临床病例的验证,证实GE Prospeed F Ⅲ CT机床坐标与图层坐标之间的函数关系。结果当机架角度为0时,床坐标与图层坐标之间的函数关系为TWM=S190+M,TWM是对应图层移动到外定位点的床坐标值,M为图层坐标值;当机架角度不为0(角度变量为θ)时,床坐标与图层坐标之间的函数关系为TWM-1=S190/Cosθ+M。误差与机架角度的函数关系为X=|190(1/Cosθ—1)|。结论通过上述公式引入机架角度变量,完全符合GE Prospeed F Ⅱ CT机定位的几何原理,能精确计算出目标图层的床坐标值,快速作出穿刺点定位。  相似文献   

11.
CT监控下立体定向颅内血肿抽吸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 探讨在CT监控下立体定向脑内血肿清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定向仪安装在CT床头侧并与CT坐标中心校验为同步,病人在手术室或直接在CT室钻孔,手术全过程在CT床上进行,至少行术前、术中和术毕3次监控扫描,并根据需要随时扫描观察动态效果或调整靶点。本组共860例,包括基底节血肿408例、丘脑-内囊后肢血肿136例、外囊血肿105例、脑叶血肿156例、脑干血肿40例、小脑血肿5例及脑室出血10例;抽吸术距发病时间自3h至14d。结果 血肿可随意抽出者586例,血肿较馥稠但可清除率大于50%者202例,可清除率在50%以下者68例,完全无法抽出4例;手术时间25-120min,平均45min;存活693例,死亡167例,对生存者进行日常生活能力测评(active day life,ADL),ADL 1-2级者378例,ADL3级者166例,ADL4级者107例,ADL5级者28例,失访14例。结论 CT监控下立体定向脑内血肿抽吸术,是1种值得推广的安全、精确和简捷的脑内血肿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出血及脑梗死多层螺旋CT 低剂量扫描的图像质量及在随访复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50例成人脑梗死、脑出血患者行CT扫描,初诊时采用常规剂量组即A组(130kV、240mAs),复查时使用低剂量扫描条件,管电压使用110kV ,即B组(110kV、150mAs)和C组(110kV、100mAs)。并通过双盲法对三组图像的优良率及噪声值进行评价,比较图像质量。并记录三组图像的CTDIvol值和DLP值,对辐射剂量进行比较。结果 B组和C组的CTDI‐vol值分别为24mGy、16mGy ,分别较 A 组(56、7mGy )下降约58%、72%,两者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B组和C组图像噪声值均略高于 A 组,质量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 P >0.05)。结论低剂量多层螺旋CT(110kV、150mAs、110kV、100mAs)在成人脑梗死、脑出血复查中可大幅度降低辐射剂量,且所得图像质量能够满足诊断要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晚发性维生素K(Vitk)缺乏症并颅内出血的发病机制及CT表现,提高CT检查对本病价值的认识。方法:分析了23例临床资料完整。确诊晚发性VitK缺乏症并颅内出血的临床CT表现。结果:蛛网膜下腔出血16例,硬膜下出血14例,脑内出血11例,脑室内出血4例。结论:CT是VitK缺乏症并颅内出血的首选检查方法,对临床制定综合治疗计划,估计预后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急诊手术的麻醉技术,减少与麻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总结10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急诊手术中,采用快速静脉诱导气管内插管,异氟烷吸入加用丙泊酚微泵静注复合全麻;甘露醇及控制PETCO2降低颅内压;对术前血压200/110 mmHg者作适当处理,术中血管活性药物控制血压,对有误吸者,开颅后给予PEEP 3~5 cmH2O。结果 100例患者术后1周内无1例死亡。并发肺部感染39例、急性肾衰竭10例、消化道出血9例,同时患有其中两个并发症者5例,死于并发症者8例。结论急诊高血压脑出血手术选择气管内插管全麻,控制血压,保证脑灌注压及氧供,可降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死亡率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并发大面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165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导致梗死的可能因素,对有可能导致脑出血后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用Lo-gistic逐步回归.结果 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表明,脑组织移位距离(0R=2.439,95% CI 1.371 ~4.303)、水肿范围(OR=1.502,95% CI1.166 ~31.935)、血肿量(0R=1.438,95% CI 1.068~1.908)、高血压病史(OR=1.026,95% CI1.032 ~1.110)、舒张压(1.019,95%CI1.011 ~1.028)和收缩压(OR=1.017,95% CI1.008 ~1.026)是影响脑出血后并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后并发大面积脑梗死形成是血管内外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脑组织移位距离、水肿范围、血肿大小、高血压病史长短、舒张压及收缩压程度为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高血压性脑出血脑疝的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总结干预措施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2月—2011年8月收治的高血压性脑出血并发脑疝10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并发小脑幕切迹疝57例、脑中心疝37例、枕骨大孔疝13例。结果 (1)死亡32例;(2)ADL:Ⅰ级6例;Ⅱ级24例;Ⅲ级35例;Ⅳ级7例;Ⅴ级3例。结论正确评估高血压性脑出血病程中出现的脑疝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是非常重要的,关系到评估病情、制定治疗方案及判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高血压脑出血立体定向手术与内科保守治疗疗效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立体定向外科手术与内科保守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6月-2009年10月经立体定向手术治疗的10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80例经内科保守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两组出血部位、出血量、入院时意识状况相匹配。结果立体定向手术组病死率21.0%,内科治疗组30.0%。平均血肿消除时间立体定向手术组为4.2d,内科治疗组为15.1d。随访6个月,立体定向手术组痊愈或轻度病残比例(37%)明显高于内科治疗组(26%),重度病残比例(23%)明显低于内科治疗组(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两组中度病残比例(分别为40%、3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立体定向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在病死率以及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面优于内科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难治性精神分裂症(TRS)的CT表现和多靶点联合毁损术后CT影像特点.方法:对464例TRS患者术前CT和56例TRS患者术后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测量毁损灶体积.56例TRS患者术后疗效评定为Ⅰ~Ⅱ级37例,Ⅲ~Ⅳ级19例;Ⅰ~Ⅱ级患者术后2~10 d行CT扫描25例、40~90 d 16例,19例Ⅲ~Ⅳ级患者术后6~7个月行CT扫描.结果:TRS患者的主要CT表现为脑萎缩,发生率为36.2%(168/464),其中皮质型脑萎缩占25%(116/464).术后2~10d,毁损灶呈类圆形和柱形者为93.3%(140/150),片状不规则形为6.7%(10/150);术后40~90 d,病灶呈类圆形和柱形为66.2%(65/96),片状不规则形为33.8%(31/96).结论:术前CT扫描可作为筛选TRS手术患者的一种手段,脑萎缩患者选择手术治疗应慎重;术后不同时期CT扫描可客观评价手术疗效,为手术方案改进、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CT诊断特殊征象的蛛网膜下腔出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特殊CT征象,提高对此病变的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证实的具有特殊CT表现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分析其形成机理,CT表现特征及与硬膜下血肿的鉴别要点。结果:所有病例均含有颅骨内板下新月形高密度影这种酷似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但具有内缘不锐利,密度较低且不均匀的特征。结论:CT可以诊断具此特殊表现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并与硬膜下血肿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