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平脉辨证”一语出自《伤寒杂病论》张仲景原序。“乎脉”两字的涵义,《医宗金鉴》谓其“平人不病之脉”,而周学海则说:“平,读如骈,即辨脉也。……仲景选用古书,于是取之辨脉者即名辨脉,取之平脉者即名平脉,从其目,所以存古也,或谓无病之平脉者非。”目前对“平脉辨证”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平”是“辨”的通借字,即“辨”(切)脉辨证。”或把“平”作“平时”解,把“平脉辨证”理解为“平时诊脉辨证的经验”。而近代医学对“平脉辨证”尚有新释,认为“平”是“凭”的通借字,“平脉辨证”可理解成“凭借脉象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辨脉法篇与平脉篇,详细的论述了切脉的部位,脉的生理、分类、形状、主病,五脏平脉,误治脉象,欲解脉象,死候脉象、以及各种病脉,脉的治法等。因此学习和研究仲景切诊者,都以《伤寒论》为主,很少有入学习和研究《金匮》的切诊。但是仲景的切诊除在《伤寒论》中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脉象特点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伤寒论》脉象的论述,集中体现了仲景脉学思想及脉诊特点,为后世脉学的发展与形成奠定了基础。但某些脉象的涵义和运用,与后世脉学相比又有其独到的特点。本文对此作初步探讨如下。主病的多重性《伤寒论纲目》指出:“病气之阴阳既成,脉之阴阳必应。”说明病脉是正邪斗争消长,脏府气血盛衰的外在反映。这种反映有其规律性。如浮主表、沉主里、数主热、迟主寒。《洞垣全书·脉诀阐微》指出:“脉理甚微,原非一言可尽;人病多变,又岂一脉能包。”《伤寒论》以其精辟的论述,独到的见解,阐明了脉象主病的多重性,突破了脉象主病的一般性认识,揭示了脉同而病异的病理机制。本文举浮、迟二脉为例,探  相似文献   

4.
《难经》脉法继承了《黄帝内经》中诸多的脉学理论,如寸口理论、五脏虚损的顺序、三阴三阳之王脉、脉之阴阳、色脉相应、四季之脉象等。《难经》还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对脉法进行了创新。在诊脉部位上,首创"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将各脏腑病变分候于寸口部位;在脉象浮沉、迟数与脏腑的关系上,认为数脉为腑病,迟脉为脏病;在脉象变化与阴阳的关系上,强调在诊脉时,要注重阴阳脉象的变化,进一步判断疾病的转归;在脉象变化与五行的关系上,认为某一部位脉象的变化不仅能判断其所主脏腑的病变,亦可结合五行相生、相克原理推测相关脏腑的病变;在尺脉变化与元气的关系上,认为元气的盛衰主要与尺脉变化息息相关,其脉象的强弱可提示元气的盛衰。  相似文献   

5.
《内经》“脉”字即指脉管脉象、诊脉、血气、精气等五个方面的含义。指出对“脉”字各种含义的了解及熟悉其不同的语言环境,将有助于对“脉”字作具体辨析并有益于正确理解和引用《内经》原文。  相似文献   

6.
脉诊     
脉诊是具有中医特色的诊断方法。通过脉象的诊察,可辨别疾病的病位,了解疾病的性质,推断病情的预后。脉诊方法有多种,现临床主要采用寸口诊法。 一、平脉:即正常人的脉象,其特点是和缓有力、节律均匀、沉浮快慢适当。但是,平脉常随年龄、性别、体质、环境、气候、情志的不同而产生相应的生理性变化,这点在诊脉时要注意。  相似文献   

7.
脉象是中医学名词,指脉搏的形象与动态,即指脉搏的快慢、强弱、深浅的情况,为中医辨证的依据之一。通过整理《黄帝内经》中“恐”与脉的相关理论,认为脉象信息不仅可以反映出脏腑组织、经络等相关的生物属性信息,而且能够反映人体的精神情绪状态。结合《脉经》《脉诀刊误》《脉因证治》和《脉象统类》等4部脉学专著,对“恐”的脉象特征进行论述,总结“恐”常见的脉象变化特征,为基于脉象的“恐”情志识别的规范化、客观化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熊继柏教授认为《黄帝内经》诊法学内容主要包括:诊法学的整体观思想;四诊合参的诊察方法;审察病机的纲领。望诊之法包括察部位、辨脏腑,察神色、观成败,察形态、测病变;闻诊之法包括听声音、嗅气味;问诊之法包括问病情、审病因;切脉之法包括诊脉的一般要求、切脉的部位、测脉的至数、察脉的胃气、脉象的主病、脉合四时阴阳、脉合病证阴阳。审察病机的纲领主要包括五脏六气病机、阴阳寒热病机、邪正虚实病机、气血营卫病机。《黄帝内经》诊法学思想内涵丰富,对中医临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濒湖脉学》是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所著的脉学专著,全书以歌诀体裁编写而成,语言简明、比喻贴切,论脉简要而不失生动.作为后世学习脉学之圭臬,《濒湖脉学》善用比象思维,还原脉学本原,善于辨析脉象异同,倡导以脉象论述病机.只有将《濒湖脉学》中的脉学理论与经典记载以及后世诸家论点进行参悟比对,在临床中反复印证、去伪存真,才能将四...  相似文献   

10.
蔡西山《脉经》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蔡元定 (西山 )为南宋巨儒 ,其《脉经》在国内久已亡佚。依据元·戴起宗《脉诀刊误集解》、明·刘浴德《医林续传》等 ,考得从日本内阁文库回归的《诊脉须知》卷四“脉经” ,正是蔡氏《脉经》的节选本。蔡氏论脉有重脉理本原而疏于具体脉象主病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伤寒杂病论》中论述脉诊的篇章"辨脉法"、"平脉法"所蕴含的学术思想内容进行了研究,从平脉以辨病位、病性、病势三方面进行阐述,并对"辨脉法"篇中关于误治的内容进行了列举与说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俞震《古今医案按》按语中的脉学特点及思想,从而丰富中医脉诊的理论体系,为临床诊治疾病提供借鉴。 [方法] 以《古今医案按》中530余条按语及部分医案为研究对象,结合中医经典著作中相关论述,对俞氏按语中的脉学特色进行分析。 [结果] 分析认为,由于时代背景及师承缘故,俞氏辨证以脉诊为中心;根据脉象与药物的规律凭脉用药,同一患者脉象相同则病机未变,症同而脉不同考虑同病异治,若患者无证可辨时,脉诊为用药的可靠根据;判断预后方面,俞氏依据脉象转变评估病情顺逆;同时利用经络循行解释脉象变化,揭示脉象具有时间关联性。 [结论] 《古今医案按》按语中包含了丰富的俞氏脉学思想,为脉学理论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范例,值得借鉴学习。  相似文献   

13.
中医心理脉象的临床识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心理脉诊在中国有久远的历史,早在东汉就有张仲景诊脉识“诈病”之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疾病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正确感知和识别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因素,对医学心理学有重要意义。以下从几方面对心理脉象的临床识别作初步探讨。1 心理脉象和病脉的差异心理脉象和病脉均以寸口为候诊部位。搞清心理脉象和病脉之间的差异是识别心理脉象的关键。这种差异主要反映在以下几点:11 脉象信息来源不同心理脉象和病脉同出寸口,但二者信息来源不同。病脉来源于疾病造成的病理状态;心理脉象来源于人体心理生理活动。来…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告用BYs-14型四导脉象仪描记的平脉脉象,可以此指标为观察比较病脉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两都医案》的整理分析,探析明代医家倪士奇的辨证思维及脉诊特色。[方法]运用文献学方法,将《两都医案》中涉及到脉象及脉理阐释的部分进行分类整理,从病因、病机、病位、病性等方面分析倪士奇脉诊特色。[结果]《两都医案》共载医案69则,均有详细的脉象描述及脉理分析,其脉诊特色为:以脉定病因,通过人迎脉辨别内伤外感,并且将人迎脉的变化作为疾病痊愈的标准;以寸、关、尺脉象局部脉判断患者五脏生克关系,从而确定疾病的内在机制;以脉定病性,对于厥症阴阳之气不相顺接者,多舍症从脉;治内痈,皮色不变难以辨证者,以脉诊确定病位,左手沉数则内痈在左,右手沉数则痈在右,中央沉数则痈在中。[结论]《两都医案》内容丰富,阐理详尽,反映了倪士奇的系统辨证思维及诊脉特色,具有独特的临床价值,值得后世进一步研读、总结及传承。  相似文献   

16.
就《三指禅》在论述诊脉方面的主要特点进行了概括,认为其诊脉以缓脉为权度,提出了衡量诸病脉的标尺;阴阳配对论脉法则使脉理更趋明了清晰,学者易于理解运用;临床论证脉则反映作者经验丰富,凭脉凭证均有圆机取舒,经验独到。认为该书是脉学教学与临证较好的参考书。  相似文献   

17.
《中医诊断学》六版教材对长脉做了如下论述:“脉象特征,脉动应指的范围超过寸、关、尺三部,脉体较长。向上超逾寸部至鱼际者称为溢脉,下逾尺部者又称履脉。”又言长脉的临床意义“主阳证、实证、热证”。中医历代脉学著作并无“履脉”这一种脉象名称。根据教材所述,...  相似文献   

18.
临产离经脉是中医妇科独特的诊脉判产方法。晋代王叔和曾首次在《脉经》中对其诊断特点进行了论述。他说:“妇人怀娠离经,其脉浮,设腹疼引腰脊为今欲生……。妇人欲生,其脉离经,夜半觉,日中则生也”。这一特殊的生理脉象,王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导25名健康人的弦脉波形特点,并加以分析。提出了:(1)中医所强调的健康人脉象必具有“胃气”和“神”,本文认为它们是循环系统健康信息的反映,有正常的循环生理指标为依据;(2)平脉不仅有幅度、节律上的特性,而且有形态气势上的特性,健康人也有弦脉;(3)利用现代仪器和技术研究脉象,能为脉学理论提供科学证据,并推动其发展和交流。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脉法权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脉”与“病证”之间不是简单、机械的对应关系。依据“脉象”,采用对号入座的方式对病证作出判断,不是在医理的层面上去分析、认识脉象在辨证过程中的意义,拘泥于规律常法,易使脉诊陷入僵化的思维程式。《内经》即有“脉从而病反”之说,《灵枢·五禁》篇论有脉病相反五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