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对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扩张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5年10月~2017年12月收治的川崎病患儿50例,经实验室检查将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24例作为观察组,未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26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实验室相关指标、相关系统症状评分、出院后两组患儿冠状动脉扩张发生率。结果观察组NE、PLT、ESR水平均较对照组高,症状积分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RP、IgE、WBC水平略高于对照组,但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出院1个月、6个月后冠状动脉扩张发生率均略高于对照组高,但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可加重川崎病患儿临床症状,增加冠状动脉扩张发生率,影响患儿预后,故临床早期检测血液中NE、PLT、ESR水平可提高川崎病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检出率,为早期治疗疾病、预防冠状动脉病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川崎病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3l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川崎病 (KD)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小儿血管炎综合征 ,累及中小血管 ,以冠状动脉最显著[1] ,因其可导致致命性心血管并发症而备受人们重视。本院自1 998年 1月至 2 0 0 2年 1 2月共收治KD 1 0 5例 ,其中检测出支原体抗体 (MP Ab)阳性者 31例 (占2 9 .5 % )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31例均为住院患儿 ,符合日本MCLS研究委员会 1 984年修订的临床诊断标准 ,男1 9例 ,女 1 2例 ,年龄 6个月以内 2例 ,6个月至 5岁2 9例 (93.5 4% ) ,发病至就诊时间 4~ 1 4d。1 .2 临床表现 患儿均有持续高热 ,热程为 5~ 2 2d(平均 8.4d)。…  相似文献   

3.
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超声监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超声检测的价值。方法: 对58 例川崎病患儿的冠状动脉应用超声检测。结果: 发现冠状动脉病变28 例。以内径> 3m m 为冠脉扩张, 对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结论: 超声是检测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
影响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并发冠状动脉(冠脉)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7月-2005年12月期间185例住院KD患儿的临床资料,对比冠状动脉病变(CAL)组和无冠脉病变(NCAL)组的性别、年龄、发热天数、血生化及EKG、UCG等11项影响因素及病程10d内阿司匹林(ASA)联用静脉丙球(IVIG)治疗后CAL的发生率。结果KD并发CAL的发生率为15.1%(28/185);发病10d内联用IVIG治疗者CAL发生率为11.5%(15/131);10d后联用IVIG治疗者CAL发生率为36%(9/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及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均显地发热天数和EKG异常与CAL的发生呈显著相关。结论患病热程长和早期EKG异常是预测CAL变发生的高危因素;热程10d内予IVIG联合ASA治疗可明显减少CAL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张国娣  黄群仙  张园 《护理与康复》2012,11(10):934-935
总结6例川崎病伴支原体感染患儿的护理。护理重点是做好高热护理、呼吸道护理、皮肤和黏膜护理、用药护理,注重出院指导,促进患儿康复。经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6例患儿均治愈,平均住院9.3d。  相似文献   

6.
超声心动图对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方法结果(35.5%),结论评价超声心动图对川崎病造成的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技术检测川崎病患者冠状动脉的开口、内径、近段走行及其血流特点。本组109例患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者31例(28.4%),其中左冠状动脉病变18例(58.1%),右冠状动脉病变11例左、右冠状动脉病变2例(6.5%)。治疗后,27例(87.1%)冠脉扩张者恢复正常。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技术可以比较准确地诊断川崎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但对远端损害的检出有一定的困难。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超声心动图在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动态变化中的价值。方法:对64例川崎病患儿的冠状动脉进行超声检测。结果:检出冠状动脉病变28例,冠状动脉病变常发生在病程第3天~1.1年,以冠状动脉内径≥3mm,冠状动脉/主动脉根部内径比值≥0.3,为冠状动脉扩张,对临床诊断治疗有指导意义。结论:超声心动图是监测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川崎病 (Kawasakidiease,KD)是以全身结缔组织非特异性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一类疾病。我院 1990年开始接诊川崎病 ,近 10年共收治 31例 ,现将临床资料总结如下 ,并探讨其与支原体感染的关系。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年龄 3个月~ 3岁不等 ,其中 1~2 .5岁占 77.4 %  相似文献   

9.
彩色多普勒对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诊断及治疗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超声心动图诊断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冠状动脉病变及早期治疗和预后的评价。方法:彩色多普超声心动图检查73例川崎病患儿,测量冠状动脉直径,观察是否存在冠状动脉瘤、血栓和动脉狭窄,测量房室内径,计算心功能,观察是否有心包积液和瓣膜返流。结果:在受检的73例川崎病患儿中有冠状动脉损害的共27例,其中单纯左冠状动脉主干病变l5例,双支病变2例,5例发生冠状动脉瘤,l例动脉瘤回缩后主干轻度狭窄,2例冠状动脉于发病30天后发生改变,其中l例40天后发生左、右冠状动脉瘤和左冠状动脉主干血栓形成。27例冠状动脉受累者均合并轻度、中度二尖瓣及三尖瓣返流,l3例合并心包积液,2例有一过性的心功能降低。结论:使用高频探头能提高冠状动脉的显示率,特别是实时观察冠状动脉病理改变及动脉瘤形成和它的进展及转归,评价管壁的厚度和是否光滑、有无蛋白样物质沉积、钙化及血栓形成。早期联合使用阿斯匹林与大计量静滴丙种球蛋白,可减少冠状动脉瘤的发生及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0.
钟亮  杨薇斯 《临床医学》2005,25(7):11-13
目的探讨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对60例确诊为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表现,超声心动图、急性期C-反应蛋白、胆固醇、血沉、血小板、血红蛋白、白细胞等资料进行计量资料t检验、计数资料χ2检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60例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18例(30%)。单因素分析显示:发热天数、血小板、C-反应蛋白、胆固醇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有密切关系(P<0.01)。多因素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C-反应蛋白、胆固醇与冠状动脉病变密切相关(P<0.01)。结论对川崎病进行综合分析,可对该病作出及时的预后判断,予早期干预治疗,促进冠状动脉病变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廖先华  许玉霞  刘增荣 《华西医学》2010,25(6):1036-1038
目的探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血脂代谢与冠状动脉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纳入2007年1月2009年10月住院治疗的82例KD患儿,检测治疗前后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C)、载脂蛋白A1(ApoA1)及载脂蛋白B100(ApoB100)水平。选取5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KD患儿在治疗前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根据超声心动图显示将KD组再分为冠状动脉病变组(CAL组,n=31)和非冠状动脉病变组(NCAL,n=51)。结果治疗前,KD患儿TC、ApoA1、HDL-C降低,TG、LDL-C升高,与正常儿童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KD患儿CAL组较NCAL组变化更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VLDL-C和ApoB100水平KD患儿与正常儿童比较、NCAL组与CAL组比较变化均不明显(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NCAL组TC、TG、HDL-C、LDL-C、ApoA1恢复正常(P〈0.05)),而CAL组仅TC、LDL-C、ApoA1恢复正常(P〈0.05)。结论 KD患儿存在血脂代谢紊乱,TC、TG、HDL-C、LDL-C、ApoA1与冠状动脉的损害有关,应早期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2.
刘春圣 《临床荟萃》2008,23(8):587-587
例1,男,1岁6个月.因发热、咳嗽1周入院.曾在当地卫生室静脉滴注头孢噻肟钠治疗无效.查体:体温(T)38.8℃,双眼结膜充血,口唇干燥、皲裂,杨梅舌,咽充血,双侧扁桃体Ⅱ度肿大,心率126次/min,律齐,无杂音.  相似文献   

13.
川崎病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3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崎病(KD)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小儿血管炎综合征,累及中小血管,以冠状动脉最显著[1],因其可导致致命性心血管并发症而备受人们重视.本院自1998年1月至2002年12月共收治KD 105例,其中检测出支原体抗体(MP-Ab)阳性者31例(占29.5%),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双源CT诊断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双源CT(DSCT)诊断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6例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患者进行DSCT冠状动脉成像,将获得的数据进行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观察冠状动脉病变的部位、数目、形态和大小,并和同期超声心动图(ECHO) 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6例川崎病患者共累及22支血管,表现为单纯性冠状动脉扩张4例、单纯性冠状动脉狭窄2例、冠状动脉瘤10例(共28个),其中2例冠状动脉瘤伴钙化、4例冠状动脉瘤伴冠状动脉扩张。ECHO未显示的病变为小冠状动脉瘤4个(右冠状动脉远段2个、左前降支远段及左回旋支中段各1个)、冠状动脉钙化2例、冠状动脉狭窄1例、冠状动脉轻度扩张1例。结论 DSCT能清晰全面显示冠状动脉病变及程度,是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患儿诊断和随访的重要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15.
16.
川崎病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性血管炎性病变,除皮肤应疹及淋巴结肿大外,心、肝、脾及肾等脏器多被累及,对心脏冠状动脉有特异性的损坏,80%发生于5岁以下婴幼儿,冬春季较多见,近年来有进一步发展趋势。因此,对临床上有发热、皮肤、粘膜及淋巴结改变者,及早做超声心动图检测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7.
川崎病热程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川崎病热程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2007年12月期间352例住院川崎病患儿中不同类型川崎病热程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的关系;将不同热程的川崎病病例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用线性趋势图表示,采用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分析。结果352例川崎病患儿中有冠状动脉病变88例。其中典型川崎病294例,有冠状动脉病变68例;不典型川崎病58例,有冠状动脉病变20例;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无反应川崎病44例,有冠状动脉病变18例。线性趋势图分析显示,所有352例川崎病和294例典型川崎病的热程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呈正相关趋势(P〈0.05),而不完全性川崎病、IVIG治疗无反应川崎病的热程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虽有正相关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儿川崎病发热时间越长,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的风险越高。  相似文献   

18.
<正>川崎病(KD)又名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是一种原因未明的小儿急性发热、发疹性疾病,易并发冠状动脉病变。KD1967年由日本川崎富作首先报道,近年来该病有增多趋势,目前已取代风湿热成为我国小儿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现将我院2002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340例KD中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127(37.4%)例,进行临床诊治及随访分析。  相似文献   

19.
超声心动图对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评价超声心动图在川崎病所引起的冠状动脉的损害造成冠状动脉扩张以及冠状动脉瘤形成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利用二维超声(2DE)、脉冲多普勒(PW)、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l)检测受累冠状动脉开口、内径、追踪其走行及扩张处血流特点。结果 本研究共45例患者,男36例,女9例,年龄1个月~12岁,临床上被明确诊断为川崎病。超声分别测量其冠状动脉内径,根据冠状动脉损害的严重程度可分为0~Ⅲ级。每例患者至少行两次检查,并比较其用药前后的冠状动脉扩张程度。15例属0级,26例属I级,3例属Ⅱ级,1例属Ⅲ级,治疗后扩张的冠状动脉内径有缩小的趋势。结论 超声心动图诊断川崎病并发心血管损害对判断病情、指导治疗和估计预后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对冠状动脉扩张和冠状动脉瘤形成的诊断具有特异性,能清晰的显示冠状动脉内径、扩张程度,但对检出冠状动脉远端的损害有一定的困难。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如何早期诊断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扩张,并对其进行随访,方法:收集23例川崎病,其中并发症状动脉扩张5例(21.7%),依据日本MCLS研究会制订的标准确定诊断,超声心动图主要测量左,右冠状动脉起始部内径及左心室收缩/舒张末内径,计算EF,FS值,并利用超声心动图进行常规随访,间隔时间为3-6个月。结果:一般的实验室检查及X线在有无合并冠状动脉扩张间无明显差别;EKG异常与超声心动图得到的EF,FS之间关系一致;超声心动图多在发病1-4周发现冠状动脉扩张,结论:发现EKG可能对并心肌炎等心肌功能受损的诊断及随访有帮助,而超声心动图检查仍是川崎病并发冠脉扩张诊断及随访的最佳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