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肺结核并发呼吸衰竭为肺结核晚期表现,是临床上常见危重急症之一.为了探讨临床特点,以便在临床工作中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肺结核并发呼吸衰竭,本文对我院1998~2003年元月收治的肺结核并发呼吸衰竭患者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肺结核合并呼吸衰竭9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肺结核合并呼吸衰竭的治疗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肺结核合并呼吸衰竭。结果98例合并肺部感染73例(74%),Ⅰ型呼衰63例(64%),Ⅱ型呼衰35例(36%)。结论呼吸衰竭是肺结核严重的并发症,需要加强基础疾病的治疗,营养支持和免疫治疗。  相似文献   

3.
龚贝贝 《内科》2012,7(5):573-574
目的探讨肺结核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行机械通气治疗期间的护理经验,为制定肺结核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30例患者机械通气期问加强呼吸功能监测、人工气道护理、营养支持及心理护理。结果肺结核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行机械通气治疗后,加强护理措施,成功脱机20例,带机死亡7例,家属放弃治疗3例,无明显并发症。结论加强机械通气期间监护及各项护理措施是肺结核合并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治疗期间的重要措施,积极的护理干预能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肺结核合并呼吸衰竭5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肺结核合并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及治疗对策。方法:回顾分析54例肺结核合并呼吸衰竭。结果:54例合并肺部感染40例(74.1%)。I型呼衰35例(64.8%),Ⅱ型呼衰19例(35.2%)。结论:呼吸衰竭是肺结核严重的并发症,需加强营养支持、基础疾病治疗和免疫治疗。  相似文献   

5.
朱琦 《中国防痨杂志》2006,28(3):162-163
目的观察双水平正压通气呼吸机(BiPAP呼吸机) 治疗肺结核合并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 31例肺结核合并慢性呼吸衰竭为治疗组,20例为对照组.结果 2组治疗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血氧饱和度 (SaO2) 明显上升,治疗组血二氧化碳分压 (PaCO2)比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呼吸困难明显减轻.结论用BiPAP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肺结核合并呼吸衰竭的疗效较好,可提高PaO2、降低PaCO2,预防肺性脑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结核性呼吸衰竭的机械通气策略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肺结核呼吸衰竭的机械通气策略。方法 对52例肺结核呼吸衰竭行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的机械通气治疗,观察疗效及并发症。结果 呼吸衰竭治愈49例,死亡3例,治愈率94.2%,无明显并发症。结论 肺保护性机械通气对结核性呼衰治疗是安全的,且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结核性呼吸衰竭的机械通气及纤支镜介入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及纤维支气管镜介入对肺结核呼吸衰竭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39例肺结核呼吸衰竭患行IPPV/assit模式机械通气及纤支镜吸痰和药物灌注治疗,观察病情变化及血气、胸片等疗效指标。结果 呼吸衰竭治愈37例,死亡2例,治愈率94.9%。结论 结核性呼吸衰竭采用低吸气压及低潮气量的肺保护性机械通气是切实可行的,IPPV/assist模式机械通气及纤支镜介入对结核性呼吸衰竭疗效显。  相似文献   

8.
结核性呼吸衰竭的机械通气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肺结核呼吸衰竭的机械通气策略。方法 对52例肺结核呼吸衰竭行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的机械通气治疗,观察疗效及并发症。结果 呼吸衰竭治愈49例,死亡3例,治愈率94.2%,无明显并发症。结论 肺保护性机械通气对结核性呼衰治疗是安全的,且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重症肺结核并发呼吸衰竭7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星宇 《内科》2008,3(2):166-167
目的探讨重症肺结核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特征及治疗对策。方法回顾分析70例重症肺结核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临床资料及治疗经过。结果(1)重症肺结核合并呼吸衰竭以低氧血症为特点,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高二氧化碳血症。(2)70例重症肺结核中以肺部感染为诱因者32例(45.71%),其他诱因为咯血14例(20.00%)、病灶进展13例(18.57%)、气胸11例(15.71%)。(3)70例均合并呼吸衰竭,其中Ⅱ型呼衰63例(90%),Ⅰ型呼衰7例(10%)。均有一种或一种以上并发症,多器官功能衰竭(MOF)33例(47.14%)。(4)经常规治疗70例中有51例缓解,19例死亡。第一次呼吸衰竭至死亡时间平均为2.6年,并发MOF者病死率高达82%。结论重症肺结核易导致呼吸衰竭,肺感染为最常见诱因,易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病死率高。及早发现肺内感染及呼吸衰竭,及早应用抗生素及综合治疗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朱琦 《中国防痨杂志》2006,28(3):162-163
目的观察双水平正压通气呼吸机(BiPAP呼吸机)治疗肺结核合并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31例肺结核合并慢性呼吸衰竭为治疗组,20例为对照组。结果2组治疗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血氧饱和度(SaaO2)明显上升,治疗组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比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呼吸困难明显减轻。结论用BiPAP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肺结核合并呼吸衰竭的疗效较好,可提高PaO2、降低PaCO2,预防肺性脑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呼吸衰竭是肺结核的严重并发症,是重症肺结核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最早出现的症候群,也是导致肺结核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进行机械通气是治疗呼吸衰竭的重要措施。肺结核所致呼吸衰竭有其病理生理上的特征性,支气管-肺部感染是其急性发作的主要原因,但当感染控制后又有程度不同的气道阻塞状态;呼吸肌疲劳引起的通气不足和肺结核导致肺组织实质性破坏,呼吸膜减少,弥散功能降低引起的换气不足,这在结核性呼衰发生发展中是2个截然不同的病理生理过程及状态,如何将有/无创通气技术适时地贯穿于疾病治疗进程中,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国内王辰[1]等提出以“感染控制窗”的出现为切换点,在COPD取得了成功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机械通气是救治严重呼吸衰竭的有效方法,老年肺结核合并呼吸衰竭在机械通气治疗时必须配合周密细致的护理工作,提高护理水平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下呼吸道感染是肺结核患者、特别是重症肺结核患者常见的合井症。也是肺结核患者发生呼吸衰竭、甚至死亡的重要原因.直接影响结核病治疗的疗效、治愈率和死亡率,应引起临床医师重视。  相似文献   

14.
结核病     
50例重症肺结核合并呼吸衰竭动脉血气及电解质临床分析;耐药肺结核病人治疗现况研究;普鲁卡因联合氯丙嗪治疗42例结核性大咯血的疗效观察;中国儿童结核病流行现状分析;老年肺结核的X线征象(附150例分析);肺结核不典型表现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呼吸衰竭是肺结核的严重并发症,也是导致肺结核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000年1月—2005年7月我院共收治重症肺结核合并呼吸衰竭病人82例,现将其临床资料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肺结核是一种常见的肺部疾病,有效治疗可完全治愈,少数病人由于病情重或未及时治疗,易并发呼吸衰竭。现就我科1990~1997年住院肺结核785例中并发呼吸衰竭的47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男29例,女18例;年龄20~78岁,平均年龄53.6岁,<60岁28例,60~69岁13例,≥70岁6例;肺结核类型:急性血行播散型3例,浸润型28  相似文献   

17.
重症肺结核合并呼吸衰竭82例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呼吸衰竭是肺结核的严重并发症,也是导致肺结核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000年1月-2005年7月我院共收治重症肺结核合并呼吸衰竭病人82例,现将其临床资料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俯卧位通气是指患者在机械通气过程中采取俯卧位,利用俯卧时被压迫的肺叶减少,获得血液灌流的肺泡增加,通气和血液灌流重新分布,以改善患者氧合障碍的体位性治疗措施,其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已经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1].重症肺炎存在呼吸衰竭及其他系统明显受累的表现,俯卧位机械通气可以改善患者气体交换,是治疗重症肺炎并发呼吸衰竭的重要方法[2].但肺结核伴重症肺炎并发呼吸衰竭应用俯卧位通气治疗的报道较少.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结核重症监护室2018年6月至2019年10月收治了8例肺结核伴重症肺炎并发呼吸衰竭的患者,通过俯卧位通气治疗和护理,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血气分析指标变化及时调整抢救、治疗方案。方法 70例呼吸衰竭病症救治中血气分析主要指标比较。结果 A-aDO2对重症呼吸衰竭预后判断非常重要。结论 A-aDO2指标能够准确反映重症肺结核合并呼吸衰竭病情况。递增性改变预后差;递减性改变预后好。  相似文献   

20.
张淑琴  严敏  杨峻 《临床肺科杂志》2009,14(10):1375-1376
目的了解煤工尘肺结核的临床特点和死亡原因。方法回顾分析108例煤工尘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煤工尘肺结核的并发症较多,治疗难度较大。死亡率高。结论死亡的直接原因有:呼吸衰竭,窒息、急性肺栓塞、心力衰竭和肺性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可能与寒冷有关。煤工尘肺结核的治疗,要采取综合治疗,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