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背景股骨头缺血坏死可导致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常用的治疗方法是全髋关节置换术,但手术失败原因目前尚不清楚.有作者认为是股骨近端骨组织异常所至,但是缺乏深入研究.目的探讨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的股骨近端骨改变.设计以患者为研究对象,非随机化同期对照研究.单位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创伤外科.对象1999-09/2003-05青岛大学医学院创伤外科收治的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18例,男12例,女6例;平均年龄(50±5)岁.同期骨关节炎患者18例,男10例,女8例;平均年龄(62±3)岁.方法对18例股骨头缺血坏死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股骨头和股骨近端松质骨标本进行组织学检查,并用18例髋关节骨关节炎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标本采用双盲方式进行检查.主要观察指标两组患者股骨颈、大转子、小转子、股骨干的坏死评分和坏死阳性率.结果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小转子下方4 cm处存在广泛的骨坏死.股骨头缺血坏死组和对照组坏死评分总分分别为82分和16分;坏死阳性率分别为63.89%和19.44%,两组之间股骨近端的骨坏死程度相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股骨近端的骨改变可能是股骨头缺血坏死行全髋关节置换早期失败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加深和提高对股骨头缺血坏死影像学诊断的认识,并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前、术后的影像学价值进行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作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术前股骨头缺血坏死的X线(DR)、CT和MRI影像学改变特征,并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X线(DR)片进行评估。结果:58例患者,术前采用X线、CT及MRI诊断股骨头缺血坏死累计80个股骨头。其中64个股骨头行人工全髋置换(6名患者为双侧),12个股骨头行钻孔减压植骨术,4个股骨头为非手术治疗。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64个中,术后证实股骨头缺血坏死42个,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病20个,创伤性骨关节炎2个。结论:股骨头缺血坏死中晚期患者,X线(DR)检查简便易行,结合CT、MRI检查,诊断准确率很高;人工全髋置换术是目前治疗晚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最好选择。  相似文献   

3.
胡朝晖  李康华  李兵  刘文和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8):110-111,F0003
目的:观察Ⅰ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选择2000-01/2004-01冲南大学湘雅医院骨科收治的髋关节疾患患者18例(36个关节)。男10例,女8例;年龄43-78岁。其中股骨头坏死7例,骨性关节炎4例,强直性脊柱炎3例,类风湿性关节炎3例,先天性髋关节脱位1例。选择Ribbed假体12个;SPⅡ8个,Classic 8个;国产假体8个;骨水泥型假体22个,非骨水泥型假体14个。18例患者均行Ⅰ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观察患者手术时间、总出血量、总输血量、术前与术后10个月随访时Harris评分及术周、术后并发症。 结果:18例患者术后均获10个月随访。①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明显高于术前(90.5&;#177;20.5,38.5&;#177;15.5,t=24.846,P〈0.05)。②手术时间(双侧手术完成的总时间)为(220.5&;#177;22.5)min。③术中总出血量(1548.4&;#177;256.5)mL。平均输血量(1322.5&;#177;220.5)mL。④2例术后脱位与假体放置不当有关。无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感染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Ⅰ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能明显改善髋关节功能,且无明显并发症,表明是安全的、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应用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23例,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参照Harris髋关节评分系统评定髋关节功能.结果 23例患者获得随访13~24 m,平均随访15.3m,骨折全部愈合,无髋内翻及内固定失败,无股骨头坏死.结论 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具有符合股骨近端解剖结构,贴附紧密,固定牢固,对股骨头血供影响小等优点,是一种较好的内固定材料.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锁定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行股骨近端锁定板内固定治疗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18个月。所有患者均骨性愈合,术后无螺钉、钢板松动、断裂现象发生,无畸形愈合、股骨头缺血坏死、髋内翻等病例发生。Harris髋关节评分优良率为94.3%。结论股骨近端锁定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操作简便、手术损伤小、固定牢靠、功能锻炼早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与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严重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疗效及三种髋关节入路对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择本院1990~2001年治疗的成人严重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66例,68个髋关节,分别采用髋关节Smith—Peterson、改良Gibson、Morre三种入路,进行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24个髋关节,全髋关节置换44个髋。随访58例60个髋,并进行Harris评分.随访时间1~12年,平均5.5年。结果 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优良率61.9%,全髋关节置换术优良率82.1%,三种髋关节入路对疗效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成人严重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有效方法,术后可提供一个无痛或少痛而又有较好功能的髋关节.明显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全髋置换术治疗中年陈旧性股骨颈骨折伴股骨头缺血坏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全髋置换术治疗中年陈旧性股骨颈骨折伴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手术技巧和临床疗效。【方法】对34例陈旧性股骨颈骨折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中年患者进行全髋置换术。【结果】随访30~82个月,平均54个月,根据Harris髋关节评分标准,术前平均(35.4±7.3)分,术后1年平均(87.2±10.2)分,术后2年平均(87.1士10.3)分。术后第54(30~82)个月随访Harris髋关节评分,优18例,良14例,中2例,优良率达94.1%。并发症包括术中股骨近端骨折1例,术后髋关节脱位和异位骨化各1例。【结论】全髋置换术能有效缓解患者疼痛,迅速恢复髋关节功能,近期随访手术效果良好,并发症较少,是伴有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中年陈旧性股骨颈骨折的一种可行的治疗方式,但仍需要大样本的长期随访结果来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方式及术后早期康复干预对患肢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对3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例中的2l例行Richard钉板内固定,15例行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术后进行康复治疗,包括持续被动运动(CPM)、主动抗引力运动、关节屈伸运动及关节抗阻力运动。过渡性部分负重行走,直至完全负重行走。结果:36例患者随访6个月~5年,患髋关节屈伸范围为伸至180&;#176;,屈至60&;#176;,骨折全部愈合,5例行走轻度跛行,Richard钉板固定组2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后行早期康复干预,可减轻肌肉萎缩及关节挛缩,有利于患肢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对于股骨头缺血坏死而无法用药物或手术改善和恢复股骨头血运的患者 ,人工股骨头置换或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1,2 ] 。本文总结从 1993年 7月至 2 0 0 0年 10月人工股骨头及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病例 5 6例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5 6例。人工股骨头置换 32例 ,男 16例 ,女 16例 ,平均年龄 61.7(2 2~ 80 )岁 ;其中新鲜股骨颈头下型骨折 11例 ,陈旧型股骨颈骨折股骨头缺血坏死 15例 ,股骨头粉碎型骨折 1例 ,股骨头缺血坏死 5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 2 4例 ,男 11例 ,女 13例 ,男女各有 1例双侧分期…  相似文献   

10.
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髋关节创伤性骨关节炎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杨效宁  杨静  沈彬  刘雷  裴福兴 《华西医学》2005,20(2):223-225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临床常见的髋关节创伤性骨关节炎的方法和疗效。方法:本组共收治髋关节创伤性骨关节炎患者44例44髋,男28例,女16例,平均年龄55.6岁。髋部受伤时诊断:髋臼骨折14例,其中6例合并股骨头脱位;股骨颈骨折21例;单纯髋关节脱位1例;另外8例有髋部外伤史,但未发现髋关节骨折或脱位。术前Harris评分平均为49.9分。本组患者全部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侧38例采用非骨水泥假体,6例骨水泥假体;股骨侧采用非骨水泥假体15例,骨水泥29例。结果: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6个月~5年,Harris评分平均为93.4分,X线片未见假体周围骨溶解;无感染,无翻修。显示该组病例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髋关节功能得到明显改善。结论:随着关节外科技术、假体材料及设计的不断改进,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创伤性骨关节炎的有效方法。较一般退变性骨关节炎比较其手术难度大,术前要充分考虑到创伤引起的髋臼及股骨的继发病理改变,以便在术中采取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马遇伯 《中国临床康复》2014,(53):8542-8546
背景:老年髋关节转子间骨折患者的治疗选择非常困难,内固定还是关节置换各有利弊,目前临床上比较内固定和关节置换两种方法的临床疗效较为多见,有研究认为全髋关节置换是高龄转子间骨折患者的首选。目的:比较全髋关节置换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置入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及并发症差异。方法:选择牡丹江医学院红旗医院骨二科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67例,年龄65-87岁,按不同的治疗方案随机分为全髋关节置换组31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36例,两组均采用常规固定入路。结果与结论: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67例经切开复位内固定均获得成功。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相比,全髋关节置换组术中出血量增高,Harris评分和目测类比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固定后卧床时间、内科并发症、髋部畸形率均减少(P〈0.05)。结果说明,全髋关节置换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和安全性优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置入内固定法。  相似文献   

12.
郎凤萍  黄宏  黄辉  黄永勋  郝秀珍  黄克勤 《中国临床康复》2004,8(32):7112-7113,i001
目的:探讨股骨头坏死治疗仪对股骨头坏死患者髋关节功能及骨结构修复的影响。方法:2000-01/2002-12随机抽取股骨头坏死患者90例,治疗组60例采用股骨头坏死治疗仪配合口服中药治疗,对照组30例单纯口服中药治疗。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髋关节疼痛评分、生活能力评分,髋关节活动度评分,行走距离评分。结果:髋关节疼痛评分治疗前治疗组为(15.47&;#177;3.25)分,治疗后为(26.80&;#177;6.56)分,对照组治疗前为(15.20&;#177;4.38)分,治疗后为(28.00&;#177;6.21)分,两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t=12.30,8.35,P&;lt;0.01)。生活能力评分治疗组治疗前为(11.75&;#177;2.73)分。治疗后为(18.17&;#177;3.44)分,对照组治疗前为(10.00&;#177;4.38)分,治疗后为(28.00&;#177;6.21)分,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t=25.17.8.35,P&;lt;0.01)。髋关节活动度评分治疗组治疗前为(9.67&;#177;2.88)分,治疗后为(13.87&;#177;3.57)分,对照组治疗前为(8.80&;#177;3.04)分,治疗后为(12.13&;#177;3.23)分,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4.24,5.76,P&;lt;0.01)。行走距离评分治疗组治疗前为(6.80&;#177;1.73)分。治疗后为(10.25&;#177;1.66)分,对照组治疗前为(5.10&;#177;1.79)分,治疗后为(8.90&;#177;2.78)分,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2.91,6.67,P&;lt;0.01)。结论:“股骨头坏死治疗仪”对股骨头坏死患者的髋关节疼痛、髋关节活动度、行走距离均有切实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张勇  杨彤涛  周勇  马保安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9):188-189,192
背景:目前国内文献只对股骨近端骨溶解进行形态学的观察。尚无定量研究的报告。目的:通过股骨近端骨密度的变化规律,定量分析人工全关节置换术后股骨近端骨溶解改变情况。设计:患者自身前后对照观察。单位: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骨科。对象:选择1994-03/20(MM)3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骨科完成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26例28髋,男14例16髋,女12例12髋。假体类型:改良Moore型骨水泥假体16例17髋为骨水泥假体组。平均年龄57岁;无骨水泥表面微孔型假体10例11髋为无量水泥假体组,平均年龄55岁。术前患者诊断均为创伤性关节炎,术前Harris髋关节评分平均49(20-77)分。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术前诊断方面均匹配。方法: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方法测两组患者X射线片灰度值,取相对值,即同一张X射线片分别测髂骨、股骨大转子处1.0—2.0cm^2面积上平均灰度值,二者差值代表股骨大转子处骨密度的相对值,并定量分析骨密度改变的规律。主要观察指标:术前1周、术后1周、随访期两组患者股骨大转子处骨密度相对值。结果:26例患者(28髋)随访9个月-10年6个月,全部进入结果分析。随访期骨水泥组和无骨水泥组股骨大转子处骨密度相对值均较术后1周有不同程度的增大,骨溶解发生率100%;无骨水泥组股骨大转子处骨密度相对值随访期平均值72.8(14-130)。骨水泥组平均值57.4(9~118),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最早发生骨溶解为术后9个月,术后2-4年内骨溶解改变最明显,第6年呈减缓趋势。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骨溶解在骨水泥假体和无骨水泥假体都存在,二者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背景:传统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切除股骨颈,严重影响股骨近端受力平衡,引起骨重建负平衡,容易发生骨吸收,导致假体松动和下沉。目的:观察保留股骨颈型人工髋关节置换后材料与宿主的生物相容性。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2000-09/2006-12解放军第一八0医院骨科病例资料。对象:25例患者,男10例,女15例,年龄31~56岁,平均47岁。股骨头坏死致髋关节骨关节病12例(5例为双侧),股骨头坏死8例(2例股骨颈骨折愈合后股骨头坏死),髋臼发育不良股骨头坏死3例,股骨颈头下型骨折不愈合2例。病程2~10年,平均6年。方法:采用改良髋关节后路切口,显露髋关节,于股骨头颈交界处切除股骨头,磨除髋臼软骨,安装人工髋臼。用特制扩髓器扩大股骨近端髓腔,安装人工股骨头,人工关节复位。主要观察指标:①假体与宿主的生物相容性。②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随访0.5~6年,患者髋关节活动良好,行走步态正常。X射线摄片示人工髋关节位置良好,假体无松动和下沉,股骨颈骨质良好。结论:由于保留股骨颈,人工髋关节置换后假体符合股骨近端的生理顺应性,防止股骨近端骨质疏松引起假体松动和下沉。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失败的病例进行原因分析,总结经验,降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失败概率。方法收集合川区人民医院骨科2002~2009年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病例165例,统计术中问题,分析假体前倾角异常、大转子重建情况、假体位置及假体周围骨折等问题。结果手术失败病例16例。假体前倾角错误5例,股骨大转子重建失败致髋关节不稳4例;股骨近端骨折2例,假体安置过深致关节松动2例,假体安置过浅致关节复位困难2例,股骨假体远端穿出股骨皮质1例。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一种方法,手术技术操作不当是发生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患侧肢体与健侧肢体、健康人股骨近端骨密度,分析患侧肢体运动能力、病程、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股骨近端骨密度关系。方法:选择2001—12/2004—12在抚顺市第三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115例(患者组),男76例,女39例;病程≥6个月62例,&;lt;6个月53例。Brunstrom分期Ⅰ~Ⅱ期,Ⅲ~Ⅳ期,Ⅴ-Ⅵ期患者分别为21.38,56例。13常生活活动能力佳组72例(Barthel指数≥40分),13常生活活动能力差组43例(Barthel指数&;lt;40分)。排除常年服用激素或其他各种影响骨代谢药物者。选择常年在本院作健康体检的正常人和本院职工或家属98人为对照组,男51人,女47人。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患者组患侧、健侧和对照组.不同病程、不同Brunstrom分期、不同生活活动能力患者患侧股骨近端骨密度。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进入结果分析脑卒中后偏瘫患者115例,健康人98人。①患者组的患侧股骨颈、大转子和Ward三角的骨密度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和健侧【(0.75&;#177;0.19),(0.58&;#177;0.16),(0.54&;#177;0.17)g/cm^2;(0.85&;#177;0.16),(0.71&;#177;0.14),(0.63&;#177;0.16)g/cm^2;(0.81&;#177;0.16),(0.69&;#177;0.17),(0.60&;#177;0.18)g/cm^2,t=1.937—2.841,P&;lt;0.05~0.01]。②病程长组患肢股骨颈和大转子骨密度明显低于病程短组【(0.73&;#177;0.15),(0.57&;#177;0.16)g/cm^2;(0.80&;#177;0.19),(0.71&;#177;0.20)g/cm^2,t=2.031.2.329,P&;lt;0.05]。③BrunnstromⅠ-Ⅱ期患者患肢股骨颈、大转子和Ward三角骨密度均明显低于Ⅲ-Ⅳ期和Ⅴ-Ⅵ期患者【(0.73&;#177;0.21)。(0.56&;#177;0.15),(0.53&;#177;0.18)g/cm^2:(0.80&;#177;0.20),(0.69&;#177;0.18),(0.60&;#177;0.14)g/cm^2;(0.81&;#177;0.19),(0.72&;#177;0.21),(0.60&;#177;0.11)g/cm^2,t=2.195—2.392,P&;lt;0.05]。④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差组患侧股骨颈、大转子和Ward三角骨密度明显低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能力佳组[(0.74&;#177;0.18),(0.59&;#177;0.15),(0.53&;#177;0.16)g/cm^2;(0.82&;#177;0.20),(0.71&;#177;0.17).(0.59&;#177;0.19)g/cm^2,t=2.209~2.346,P&;lt;0.05]。结论: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常出现骨量丢失表现;患侧肢体股骨近端骨密度低于健康人和健侧;患侧肢体运动能力越差、病程越长、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差,股骨近端骨密度越低。  相似文献   

17.
SARS患者康复期早期骨缺血坏死的MRI征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SARS康复期患者骨坏死主要累及部位和早期MRI征象.方法对16例MRI检查有骨损害的SARS康复期病例进行MRI征象分析.结果16例患者中,缺血坏死累及股骨头11例、膝关节9例、股骨4例、胫骨7例."单线征"见于10个髋关节、4个膝关节骨缺血坏死周围区;"双线征"见于2个髋关节;"三线征"见于6个髋关节、14个膝关节.结论SARS康复期患者骨坏死最多累及髋关节和膝关节.早期骨坏死MRI特征性表现为周围区"三线征"或"单线征"环绕中央区的脂肪信号,或含脂肪信号的混杂信号.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所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伴转子间骨折采用一次性全髋关节置换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选择1998-07/2006-09河南省中医院骨科收治的股骨头缺血坏死合并转子部骨折患者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28~65岁;病程5~20年.对患者行一次性全髋关节置换,均采用瑞士普鲁斯全生物型人工关节.结果:12例患者全部得到随访,最短随访2年.最长随访9年.置换后4个月X射线片检查示骨折端均愈合,假体形态及位置良好,无髋臼磨损及假体脱位.术后5个月患者均能生活自理.术后2年参照Harris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疗效标准评分平均90.8分,优7例,良3例,中1例,差1例,优良率83.3%.结论:采用一次性全髋关节置换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所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伴股骨转子间骨折,是恢复髋关节功能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钢丝环扎术在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中的应用 方法回顾分析13例72岁以上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术中使用钢丝环扎固定术,术后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结论钢丝环扎固定术的应用能较好地恢复股骨解剖标志,能提高股骨近端假体稳定性及手术的准确性,与其他材料相比具有经济、方便的优势,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20.
田增英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4):3563-3563
我科2010-01-2011-12为102例股骨颈骨折、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老年患者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采取口服芝麻油对术后便秘进行预防性干预,效果良好,现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102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1例.实验组:男30例,女21例,平均年龄79.5岁;其中股骨颈骨折33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8例,行左侧髋关节置换术18例,行右侧髋关节置换术33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