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廖映红  丁胜 《护士进修杂志》2010,25(22):2048-2049
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的护理策略。方法将100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观察。观察组从术前准备、术后观察及院外随访等方面给予系统全面的护理,对照组则按糖尿病患者一般护理常规护理,通过对100例患者手术前后Fontaine分级比较和患肢皮温与经皮氧分压的变化来评估患者病情好转程度。结果观察组83.3%(40/48)的患者Fontaine分级好转,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肢皮温与经皮氧分压均明显升高,治疗前后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两组的踝肱指数均无明显升高。结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是一种有效的手段,而周密细致的护理是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技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背景:与骨髓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相比,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更原始,扩增能力更强,且免疫原性弱,无伦理问题,对于年老体弱的糖尿病患者更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分析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56例中老年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采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结果与结论:观察组临床显效率高于对照组的临床显效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皮温、经皮氧、踝肱指数值均有好转表现,观察组踝肱指数值好转更明显(P〈0.05);两组均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果可见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近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背景: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与糖尿病足的传统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介入或手术治疗.严重的往往需要截肢治疗,显著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性血管生成是近年来国内外广泛开展的一项新技术.目的:评估糖尿病足忠者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疗效.方法:选择大连医科人学附属第二医院北院综合治疗科收治的接受降糖药物和改善微循环扩血管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糖尿病足患者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46~72岁;其中双下肢病变14例,单肢病变16例,患足共计44例.糖尿病病程3~7年不等:其中有5例在外院建议截肢.全部患者均通过自体外周细胞动员,达到标准后,采集自干细胞悬液,在患足同侧小腿肌肉局部注射.存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同时给予 E1.丁格地尔和刺五加等药物治疗,足部溃疡定期换约及清创治疗.移植成功后.观察经皮氧分压和皮温足部感觉,溃疡及坏疽情况,不良反应等.结果与结论:纳入糖尿病足患者30例,其中 1例同并心脑血管疾病在随访期病故,其余29例患者进入结果分析.对所有病例行6个月定期观察和随访,发现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7~14d,30例患者(44足)疼痛明显缓解,患足皮氧分压和皮温显著上升,足部感觉明显增强.1~6周后,感染得到控制,12~16周,29例患者溃疡处坏疽明显好转,出现新生肉芽组织.6个月后4例完全愈合.15例患者在血细胞动员时感骨骼和肌肉酸痛,移植后5 d患者均感觉足部及小腿肌肉轻度胀痛.提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能有效增加患者下肢血流.促进溃疡愈合,可使一部分患者有免除截肢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多点注射到自愿接受干细胞移植的2例患者病变下肢,细胞数(3~7)×107/L,每点0.3~0.5 ml,每,点间距3 cm×3 cm,肌肉组织丰富的部位可分层注射.术后第1天至3个月定期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及各项指标的变化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3个月进行评价,2例患者下肢疼痛均明显缓解、皮温升高、皮肤凉感消失、间歇性跛行明显改善和足部溃疡愈合.踝肱指数、经皮氧分压较前有明显升高,血管造影显示治疗后病变下肢均有丰富的侧支血管生成.移植后2例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和明显不良反应,均未行截肢术.结论 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下肢缺血性血管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段,可使一部分患者免除截肢,改善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11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糖尿病足(DF)发病率逐年增高,已成为非创伤性截肢的主要原因。其主要发病原因是下肢供血障碍,且主要为流出道闭塞,故药物治疗、血管搭桥、介入手术等疗效欠佳[1]。自体干细胞植入缺血的肢体,可促进局部血管形成,取得明显疗效,国内外已有不少报道[2,3]。我们于2006年1月开展了自体外周血干细胞(PBSC)移植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研究[4],现将11例患者临床研究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11例均为我科住院患者,男7例,女4例,年龄58~78岁,中位年龄73岁,病程5~17年。均为2型糖尿病(T2DM)合并DF患者,按照DF的Wagner分级法,1级1例…  相似文献   

6.
苏萍 《天津护理》2005,13(4):237-237
糖尿病足是指因糖尿病血管病变和(或)神经病变和感染等因素,导致糖尿病患者足或下肢组织破坏的一种病变。是糖尿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重要因素之一。我科于2004年采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BSCT)治疗一例糖尿病足坏疽患者,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避免了截肢,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前后的相关指标进行综合评估。方法:选择2004-01/11解放军第四六三医院细胞治疗中心收治的自愿接受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8例,双下肢病变7例,单肢病变1例,共累及15只足,均有严重足部静息痛。其中足趾溃疡2例,坏疽3例。全部患者均给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450-600μg/d,皮下注射,进行外周血干细胞动员5d,第6天用COBE6.1血细胞分离机单采干细胞,总量82-106mL,单个核细胞散(129.8-376.7)×109L-1,CD34+细胞0.32%-0.48%。将干细胞悬液制备为(1-2.8)×1011L-1。细胞浓度,按3cm×3cm距离进行缺血肢体移植术。术后对患者经皮氧分压、皮温、踝眩指数和足底深感觉、主观感觉、溃疡及坏疽情况、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结果及不良事件和副反应进行综合评估,与移植前进行对照。结果:接意向处理分析,8铡患者均进人结果分析。随访时间3个月。①经皮氧分压:6例患者干细胞移植3个月后足部经皮氧分压较移植前有不同程度的改善。②皮温:移植后1个月患者皮温均有不同程度上升(1-5℃)。③踝肱指数:移植后3个月有3例患者足部血流渡幅较移植前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为0.22/0.16,0.82/0.43,0.76/0.40)。④足底深感觉:移植后3个月有3例患者较移植前轻度改善。⑤主观感觉:7例患者于术后3-21d疼痛减轻或消失,8例足部冷感在2-28d明显好转。⑥溃疡及坏疽情况:移植后8-16周2例足部溃疡愈合。⑦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结果:1例患者于干细胞移植后3个月行动脉造影,可见下肢及足部有新生侧支血管形成。⑧不良事件和副反应:6例患者应用细胸动员时感骨骼和肌肉酸痛,移植后3d8例患者均感足部及小腿腓肠肌轻度胀痛,但能耐受。结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能有效地增加患者的下肢血流量,改善症状,使一部分患者避免截肢或降低截肢平面,是一种简便微创并且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8.
背景:血管病变引起的肢体缺血性疾病不仅仅是肢体动脉主干发生病变,还常常伴有微循环障碍,通常所采用的动脉搭桥或动静脉转流术只能解决主干动脉阻塞,不能改善微循环障碍,因而其临床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近年来,基于内皮祖细胞的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已成成为治疗此类疾病的新办法.目的:观察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对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04-09/2006-07在沪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经下肢血管造影确诊的下肢动脉症闭搴患者14例,共23条患肢,临床表现为患肢痛,冷感,间歇件跛行,皮温降低,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皮色发生变化及皮肤溃疡,严重者趾或足坏死破溃.采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自身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制成干细胞混悬液,于患肢一次性按4cm ×4cm间距做干细胞混悬液肌肉注射,每点注射1mL,沿缺血下肢动脉走行采取多点肌肉注射.12个月后对移植前后临床症状土观指标和辅助检台客观指标进行评估.结果与结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12个月患者肢体疼痛、患肢冷感明显减轻,皮肤温度升高,间歇跛行距离延长.5例缺血性足溃疡患者的足部创面基本愈合.9例实施了下肢血管造影检查.其中7条患肢侧支血管丰富.末见骨髓动员并发症.1例患者发生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移植并发症,患肢移植部位剧烈疼痛,所有疼痛均干移植后第3人缓解.提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对于下肢缺血性疾病是一种安全、可行、可选择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9.
背景:目前对糖尿病继发肢体动脉闭塞尚无有效的药物治疗,最终多导致截肢,预后很差。目的:以血管成形联合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3个月后行血管造影评价效果。方法:确诊症状严重伴有下肢动脉不同程度病变的FontainIV期糖尿病足40例52条患肢,对照组12例患者18条患肢给予单纯介入治疗,实验组28例34条患肢给予介入联合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经导管灌注及溃疡周围注射治疗,随访3个月。结果与结论:治疗后患肢冷感、疼痛、麻木等临床症状持续改善,患肢皮温、踝肱指数值及跛行距离均增加。治疗3个月后复查造影,新生血管增多,溃疡逐渐愈合或缩小,输注前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和不良反应。说明采用血管成形联合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方法可行、安全,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因末稍神经病变,下肢动脉供血不足以及感染等多种因素引起足部疼痛、皮肤溃疡、肢端坏疽等表现。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是利用患者经动员后的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在缺血的下肢组织内分化成内皮细胞,促进局部血管新生。另外,外周血中的内皮祖细胞可从先前存在的血管发芽生成新的毛细血管。  相似文献   

11.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下肢缺血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PBSC)移植治疗糖尿病性下肢缺血的疗效。方法 应用自体PBSS移植治疗18例30条糖尿病性下肢缺血。采用主观、客观评价指标对疗效进行观察评定。结果 自体PBSC移植后1个月患者疼痛、冷感、麻木症状明显改善,改善率分别为96.7% (29/30)、100%(30/30)、95.8% (23/24);间歇性跛行明显缓解,总有效率为76.9% (10/13)。3个月后踝肱指数(ABI)升高,由术前的0.60±0.11增加到术后的0.71±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82,P<0.01)。93.3%(28/30)的患者皮氧分压不同程度地升高;同时患者的足部感染得到控制,溃疡或足趾坏疽好转或愈合。移植后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并发症和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自体PBSC移植治疗糖尿病性下肢缺血是一种相对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背景:糖尿病足患者多伴有肢体远端血管缺血,临床治疗效果一直不是很满意,自体干细胞移植是近几年来兴起的一种安全有效治疗方法。目的:对干细胞治疗糖尿病足研究的文献资料趋势进行多层次探讨分析。方法:以电子检索方式对CNKI数据库学术期刊2003/2011收录有关干细胞治疗糖尿病足研究的文献进行分析,采用检索词为"干细胞;糖尿病足",运用数据库的分析功能和Excel软件图表的功能分析数据特征。采用自体骨髓干细胞、自体造血干细胞或脐血干细胞等方法移植治疗糖尿病足,将细胞通过肌内注射或血管输注的方式注入下肢缺血部位,治疗后比较肢体疼痛、冷感、皮肤温度、间歇性跛行、溃疡愈合程度和血管造影等结果,判断细胞移植的治疗效果。结果与结论:在CNKI数据库学术期刊2003/2011收录的文献中,共检索到125篇与干细胞治疗糖尿病足研究相关的文献。文献量呈逐年上升趋势,文献的主要内容显示了糖尿病足、干细胞移植、移植等。干细胞移植以自体细胞来源为主,主要应用骨髓干细胞和造血干细胞两种。通过干细胞移植可以使糖尿病足患者的症状减轻,疼痛得到缓解,下肢血管造影有不同程度的新生侧支血管形成,对改善糖尿病足患者的下肢缺血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3.
李翠芳  姚远 《中国临床康复》2014,(50):8098-8102
背景:研究表明,干细胞在一定诱导条件下可分化成为血管性内皮细胞,促进局部血管再生,生成新的毛细血管网,建立丰富的侧支循环,以达到改善和治疗下肢缺血的目的。目的:观察脐血干细胞对2型糖尿病合并血管病变患者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100例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分为两组,试验组60例,对照组40例,试验组静脉输注脐血干细胞,对照组输注生理盐水,4周后比较两组基础指标及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结果与结论:试验组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空腹胰岛素、餐后2 h胰岛素、血管内皮舒张功能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血管内皮舒张功能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表明脐血干细胞移植可以改善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的内皮功能,促进侧支循环,避免糖尿病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3月至2010年5月,应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16例糖尿病足患者.手术首先抽取自体骨髓200~300 mL,从中分离出单个核细胞悬浊液约40 mL,行下肢缺血肌肉内局部注射.[结果]移植后大部分患者下肢疼痛、麻木、冷感、间歇性跛行均有不同程度缓解...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3月至2010年5月本院应用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10例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资料。首先获取脐血200~300ml,从中分离出单个核细胞悬浊液约40ml,行下肢缺血肌肉内局部注射。观察干细胞移植后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指标改善情况,评价疗效。结果移植后大部分患者下肢疼痛、麻木、冷感、间歇性跛行均有不同程度缓解,足部皮温、踝臂指数、经皮氧分压较前明显升高,足部溃疡创面愈合6例,缩小1例。7例动脉造影随访患者均显示有新生侧支血管形成,2肢截小趾,1肢因疼痛、湿性坏疽、合并严重感染而行膝下截肢。结论对于经内科保守治疗无效,不能行血管搭桥术及介入治疗的糖尿病足患者,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Multiple risk factors interplay in the formation of foot ulceration and/or limb amputation in the diabetic patient. This study defines the prevalence of foot pathology, lower extremity complications, and known risk factors for ulceration in a cross-sectional analysis of 92 diabetic patients in a Veterans Affairs Metabolic Clinic. Sixteen percent of patients had a history of lower extremity complications including pedal ulceration and/or amputation, previously requiring 1480 hospital days of care. Sixty-eight percent of patients had structural pathology in the foot, including: 51 percent callus, 32 percent hammertoes, 8 percent bunions, and 1 percent Charcot foot. Thirty-four percent of patients were insensate, while 25 percent had autonomic neuropathy. Twenty-two percent of patients had atherosclerosis obliterans as defined by an ankle brachial index less than 0.9; 13 percent suffered from intermittent claudication. The following pathologies were significantly more prevalent in diabetic patients with a history of ulceration and/or amputation compared to those patients without ulceration or amputation: hammertoe deformity (p less than .0001), abnormal cutaneous pressure sensation (p less than .05), abnormal R-R interval (p less than .05), intermittent claudication (p less than .05), and abnormal ankle brachial index (p less than .05). An important finding was that 41 percent of insensate patients were not aware of their sensory deficit. In addition, two-thirds of the patients with vascular disease had palpable pulses. All patients with diabetes should be entered into a basic foot education program. The high prevalence of lower extremity pathology coupled with the inadequacy of history and physical examination in detecting neuropathy and vascular disease emphasize the need for vigorous screening to determine whether patients are at high risk of ulceration/amputation. These patients should be entered into aggressive prophylactic treatment programs.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糖尿病膝下动脉长段闭塞病变的临床疗效及价值。方法本组56例糖尿病膝下动脉长段闭塞病变患者,男34例,女22例,年龄48~76岁,中位年龄62岁。Fontaine分期,Ⅱb期(中至重度间歇跛行)19例,Ⅲ期(缺血性静息痛)21例,Ⅳ期(不同程度的溃疡和坏疽)16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患肢CT血管造影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术后定期门诊随访12个月,观察记录临床症状和体征变化;并于术前和术后1、3、6和12个月行患肢跛行距离、足趾皮温、踝肱指数(ABI)、趾肱指数(TBI)、CT血管成像(CTA)或彩色多普勒显像检查。结果 56例患者的103条病变肢体共有膝下动脉长段闭塞血管127支,平均闭塞长度(14.51±5.62)cm;其中106支长段闭塞动脉通过球囊扩张成形得以再通,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成功率为83.5%。术后所有开通成功的患肢皮温改善明显,术后患者的疼痛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跛行距离、足趾皮温、ABI、TBI等在术后1、3、6、12个月均较术前有显著性改善,P<0.05。共38条肢体(40.9%)发生了再狭窄,12个月的肢体保全率高达92.2%(95/103)。结论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糖尿病膝下动脉长段闭塞病变,近期疗效确切,安全性较高,虽然其远期再狭窄率较高,但能有效控制病情的发展和缓解临床症状,有助于提高缺血肢体的肢体保全率。  相似文献   

18.
背景: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是目前广泛开展的一项技术,对缺血性病变有较好的效果,有个案报道对周围神经损伤所致临床症状有改善作用。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前后糖尿病足病患者缺血性及神经性病变指标的变化。方法:行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的糖尿病足病患者 83 例 153 条肢体。每例患者抽取自体骨髓 250~400 mL,经密度梯度法提取单个核细胞,提取的单个核细胞数量为 1.01×108~4.96×109个,平均数量为(2.04±0.53)×108个,稀释后双下肢肌肉内注射,每点 1~3 mL,间隔约 3 cm。移植后 3,6 个月进行缺血性指标和神经病变指标检测。结果与结论: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后增加了双下肢血流量和外周血管数量,延长了行走距离,提高了皮温,促进了溃疡的愈合。治疗 3 个月及 6 个月后均有明显效果,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治疗 6 个月后,还可以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的自觉症状,增加运动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下肢缺血性疾病经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s,PBSC)联合血管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6月至2011年8月我院收治的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39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20例和对照组19例,试验组接受PBSC联合PTA治疗,对照组仅接受PBSC治疗。比较治疗后两种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术后所有患者疼痛症状、冷感、间歇性跛行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踝肱比值(ABI)提高明显(P<0.05);第6个月,试验组ABI(0.51±0.16)高于对照组(0.48±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B-SC联合PTA是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有效方法,两者联合运用效果优于单纯PBSC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 2009年1-5月对4例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患者,根据血管狭窄情况选择不同介入治疗方式,行下肢动脉造影及动脉球囊扩张或支架成形术.结果 4例患者均有表现静息痛及间歇性跛行,下肢血管超声显示糖尿病下肢动脉有不同程度的斑块、狭窄与血栓形成,病变累及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