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绵状静脉畸形好发于头颈部,其瘤体血管丰富。直接手术出血多,术野不清晰,常影响完整切除,甚至有时出血不易控制,手术风险大,自1999年3月以来,我们应用肿胀技术,共切除头颈部海绵状静脉畸形24例,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缝扎与肿胀麻醉技术在非肢体部位皮肤巨大良性肿瘤切除中的应用.方法 对病灶位于面颈部者,在切除前单纯采用肿胀麻醉技术;对病灶位于头部与躯干部者,采用缝扎与肿胀麻醉技术,即先环绕病灶四周缝扎1圈或2圈,然后将肿胀麻醉液注射入病灶基底部,沿缝扎线内侧或2圈缝扎线中央做切口,切除病灶.结果 1次病灶切除面积154.00~2394.75 cm2,病灶下注射肿胀麻醉液150~1950ml,病灶切除前环绕病灶缝扎最长耗时1h,术中出血明显减少.结论 缝扎与肿胀麻醉技术有助于减少非肢体部位皮肤巨大良性肿瘤切除术中出血,增加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黄新天 《中华血管外科杂志》2020,(2):71-75
先天性动静脉畸形是血管畸形中的一种类型.男女发病率类似.病变以下肢和头颈部多见.广泛动静脉分流产生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导致相关的临床表现.彩超、CT、MRI是常用检查方法,但DSA检查对指导治疗有重要价值.一些局限性病例手术切除可达到治愈,病灶切除后的组织缺损可借助皮肤移植、皮瓣移植修复.血管腔内病灶栓塞具有简便、安全、... 相似文献
4.
用新鲜离断肢体制做标本,对双圈缝扎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疗效进行了生物力学实验研究,结果说明该术式的固定强度足以抵抗在不负重状态下股四头肌的收缩力,提示术后可早期行膝关节伸屈功能锻炼。使用该术式治疗95例各类型髌骨骨折患者,经2~13年的随访,对骨折类型与疗效的关系,复位程度与疗效的关系及骨折类型与复位程度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讨论,术后解剖复位率达66.3%,采用陆氏评定标准评价疗效,功能优良率93.7%。 相似文献
5.
6.
7.
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AVM)是一类较少见且高风险的血管畸形。尽管目前血管内治疗、手术治疗及联合治疗已应用于该疾病的治疗,但风险较高,且效果不一。近几十年来,已有多种实验模型被用于AVM发病机制、血流动力学变化、组织学等的研究,以期加深对该疾病的认识,从而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手段。但目前仍缺乏能完美模拟人体各种动静脉畸形的动物模型。本文对近年来AVM相关动物模型的研究及其应用的优缺点进行综述。【关键词】 动静脉畸形; 动静脉瘘; 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动静脉瘘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本组共收治先天性动静脉瘘惠儿5例,均行动脉造影及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局限型2例,弥漫型3例,病变均发生于四肢。对5例惠儿行手术治疗,局限型行病灶切除,弥漫型扩大切除病变组织,缺损区域以游离皮瓣移植修复。结果5例患儿随访1~3年。2例局限型患儿中1例治愈,1例病情得到控制;3例弥漫型病变中,2例病情得到控制,1例病情持续进展且因并发症已行左上肢截肢手术。结论手术治疗可作为cAvF局限型的首选治疗方式,而弥漫型单纯采取手术治疗则具有较高的复发几率。尽管如此,小儿CAVF还应尽早治疗以防止肢体畸形及循环系统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采用填塞缝扎法和肝静脉缝扎法治疗近第二肝门肝损伤的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肝损伤特别是近第二肝门肝静脉附近的损伤 ,由于位置较高 ,手术操作困难 ,其死亡率高达 4 0 %~70 % 〔1〕。作者自 1990年 1月至 2 0 0 1年 12月期间 ,依据是否合并肝静脉损伤 ,采用填塞缝扎和肝静脉缝扎等方法对 6 2例单纯近第二肝门肝实质破裂大出血的病人进行了手术治疗。现将治疗结果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和方法 :(1)一般情况 :本组 6 2例 ,就肝脏而言仅存在近第二肝门肝损伤 ,其中男性 4 3例 ,女性 19例 ,年龄 10~ 6 5岁 ,平均年龄 37岁 ,占同期肝外伤病人总数 5 7 94 % (10 7) ,4 5例同时合并有一处或多处严重外伤。受伤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动静脉畸形(AVM)并出血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脑动静脉畸形并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行血肿清除加AVM切除20例,血肿清除加Ⅱ期AVM切除8例,脑室外引流加Ⅱ期AVM切除5例,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术4例。结果本组病例存活34例,死亡3例。疗效优23例,良8例,差3例。随访34例,时间6~36月,恢复工作21例,自理生活9例,需要他人照顾4例。结论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能改善预后,血肿清除 AVM切除是该病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一种治疗肢端动静脉畸形的相对安全有效的方法。方法2003年2月至2006年5月,共收治7例四肢末端动静脉畸形患者,行DSA检查明确动静脉畸形的血供类型。手术结扎或部分切除结扎动静脉畸形的供应动脉,并用直径约0.2mm的铜丝反复穿刺、网状留置于动静脉瘘团中,术后7-9d,拔出铜丝,挤出坏死物质,消毒换药,直至穿刺孔愈合。结果所有患者经治疗后,畸形动脉搏动消失,表面皮肤温度恢复正常。术后早期手术部位水肿,3周后水肿消退,瘤体萎缩,穿刺孔遗留点状瘢痕,基本不影响外观。随访观察6-12个月,未见复发。结论本方法安全有效,是治疗肢端动静脉畸形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一种治疗肢端动静脉畸形的相对安全有效的方法。方法2003年2月至2006年5月,共收治7例四肢末端动静脉畸形患者,行DSA检查明确动静脉畸形的血供类型。手术结扎或部分切除结扎动静脉畸形的供应动脉,并用直径约0.2mm的铜丝反复穿刺、网状留置于动静脉瘘团中,术后7~9d,拔出铜丝,挤出坏死物质,消毒换药,直至穿刺孔愈合。结果所有患者经治疗后,畸形动脉搏动消失,表面皮肤温度恢复正常。术后早期手术部位水肿,3周后水肿消退,瘤体萎缩,穿刺孔遗留点状瘢痕,基本不影响外观。随访观察6~12个月,未见复发。结论本方法安全有效,是治疗肢端动静脉畸形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皮肤软组织扩张技术在头皮扩张期动静脉畸形治疗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 2009年5月-2011年10月,收治12例头皮扩张期动静脉畸形患者。男5例,女7例;年龄19~39岁,平均27岁。一期植入1~2枚200或400 mL扩张器,扩张2~3个月后二期完整切除头皮病变,切除后缺损范围为5 cm×5 cm~12 cm×11 cm,采用相应大小扩张皮瓣修复创面。供区直接拉拢缝合。结果一期术后无扩张器外露,二期手术后皮瓣均顺利成活,创面Ⅰ期愈合;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0个月。术后4个月1例患者局部复发,经再次手术切除后一期缝合治愈;其余患者无复发,患者头发生长良好。结论应用皮肤软组织扩张技术治疗头皮扩张期动静脉畸形,在切除病变同时避免了秃发畸形的发生,还可降低血管畸形的复发率,是一种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介绍经动脉栓塞介入治疗动静脉畸形(AVM)的方法,总结17例颜面部AVM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 1998年3月开始采用经皮穿刺股动脉插管,置导管于病变血管团供血动脉处,注入栓塞剂进行栓塞治疗。17例中ll例行单纯栓塞治疗,6例于栓塞后行手术切除。结果 17例患者经介入栓塞治疗后,即时造影均无异常血管显影,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的缓解。栓塞后进行手术的患者,出血量明显减少。结论 介入栓塞疗法为动静脉畸形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手术前栓塞治疗可以明显减少术中的出血,降低手术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7.
应用缝线环扎法联合肿胀麻醉技术切除头面部神经纤维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神经纤维瘤是发生于真皮或皮下组织的柔软肿瘤,可侵入中枢神经系统、骨、关节、肌肉、肠褰占膜、肾上腺等组织器官。如位于头面部,常随着瘤体的增大而出现局部器官的移位变形,并影响受损器官的功能,手术切除是治疗该病的惟一方法。由于其可侵入相邻的组织和器官,血供丰富,并富含大小不等的血窦,这些血窦壁无收缩功能,术中极易出现难以控制的出血。因此,手术过程中能否有效地控制出血,是手术成功的关键。自1993年以来,采用缝线环扎法行头面部神经纤维瘤切除术26例。取得了术中出血少,肿瘤切除彻底,并同期修复神经纤维瘤切除后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8.
1993年6月至1996年3月,作者应用血管内技术治疗脑动静脉畸形(AVMs)18例。其中2例完全闭塞,8例闭塞70%~90%,5例闭塞50%~70%,3例闭塞少于50%。2例栓塞后出现轻度神经功能缺失。栓塞后1周,4例位置表浅的AVM进行了手术治疗。2例位于深部的AVM栓塞后1个月进行了γ-刀治疗。18例患者中,14例得到随访,12例临床症状减轻或缓解,1例癫痫发作较栓塞前频繁,1例栓塞后6个月发生颅内再出血。脑AVM经血管内栓塞治疗,可使部分患者治愈,对于大型及重要功能区的AVM,血管内栓塞治疗可为手术及放疗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19.
多发混合痔(包括环状混合痔)是肛肠科难治疾病之一,临床对其治疗以手术为主,以往的手术治疗,尤其是单纯分段结扎开放式治疗后残留的痔核易水肿、复发,彻底切除病灶又易导致肛门狭窄和不同程度失禁等并发症而使手术效果不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利用离体血管灌注技术对周围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VM)进行三维血管形态学研究的可行性。方法切取5例扩张期患者的AVM病灶,利用离体血管灌注技术显示其三维血管形态,并测量主要血管口径。结果使用血管灌注的方法 ,可以较方便地测量AVM中的血管口径,能客观显示AVM的形态,并清晰地展示AVM血管之间复杂的交通情况。结论血管灌注是一种研究AVM异常血管形态学的理想方法 。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