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实验性慢性胰腺炎大鼠肝组织核转录因子(NF-кB)的表达以及药物的干预作用.方法:建立慢性胰腺炎大鼠模型,Western印迹法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NF-кB蛋白的表达,应用放免法检测血清IL-6、TNF-α的水平.结果:慢性胰腺炎模型组大鼠肝组织NF-к蛋白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且血清细胞因子IL-6、TNF-α含量增加.大承气颗粒治疗组及丹参治疗组NF-кB的表达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慢性胰腺炎导致大鼠肝组织NF-кB蛋白的表达升高,大承气颗粒及丹参对NF-кB蛋白的表达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脂肪间充质干细胞(hADSC)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炎性损伤的调节作用以及相关机制。方法:将54只健康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SAP组、hADSC组,采用L-精氨酸溶液(20g/L)腹腔注射法建立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模型。SAP组、hADSC组分别通过尾静脉途径注入等量的PBS或hADSC,采用血清淀粉酶检测试剂盒(碘-淀粉比色法)检测血清淀粉酶水平;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TNF-α、IL-6水平;HE染色观察大鼠胰腺病理形态改变;实时定量PCR及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核转录因子(NF-κB P65)表达情况。结果:SAP组大鼠血清淀粉酶、TNF-α、IL-6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HE染色可见胰腺细胞水肿、坏死,炎性细胞大量浸润;NF-κB P65蛋白及m RNA表达显著上调(P0.01);hADSC组血清学指标较SAP组显著降低(P0.05),HE染色可见胰腺组织炎性损伤情况明显改善,Westernbolt及RT-qPCR结果显示NF-κB P65表达较SAP组显著下调(P0.05)。结论:hADSC能够抑制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炎性反应水平,减轻胰腺炎性损伤,此过程可能与下调NF-κB P65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NF-κB诱骗寡脱氧核苷酸对大鼠内毒素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内毒素(LPS)组、诱骗寡核苷酸(decoy ODNs)处理组。取各组大鼠肝组织检测NF-κB蛋白结合活性(EMSA),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光镜)及肝细胞凋亡(TUNEL)。取静脉血检测AST(自动生化仪)以及TNF-α,IL-6的表达水平(ELISA)。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内毒素组NF-κB活性明显升高,诱发大量肝细胞凋亡,肝脏损伤明显;同时血清AST,TNF-α及IL-6明显升高(P0.01)。与内毒素组相比,NF-κB诱骗寡核苷酸处理组NF-κB活性受抑制(P0.01)、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和肝细胞凋亡明显减轻,血清中TNF-α和AST表达水平降低(P0.01),但IL-6表达与内毒素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F-κB诱骗策略能高效抑制NF-κB的活性,抑制其下游有害细胞因子的产生,从而减轻内毒素性肝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中药大黄丹参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肝胰组织TNF-α mRNA和IL-10 mRNA表达的影响 .方法:SD大鼠30只,随机平均分成假手术组、重症急性胰腺炎对照组及大黄丹参治疗组.造模后6 h后用荧光PCR方法测定各组大鼠肝脏及胰腺组织TNF-α mRNA和IL-10 mRNA.结果:肝脏组织中,重症急性胰腺炎组大鼠TNF-α mRNA和IL-10 mRNA的表达均较假手术组有明显升高(P<0.05);中药治疗后TNF-α mRNA的表达下降(P<0.05),IL-10 mRNA的表达升高(P<0.05).胰腺组织中,重症急性胰腺炎组TNF-α mRNA和IL-10 mRNA表达同样升高(P<0.05),中药治疗后TNF-α mRNA的表达降低(P<0.05),但IL-10 mRNA表达与急性胰腺炎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SAP大鼠在肝脏和胰腺组织中,TNF-α mRNA和IL-10 mRNA均有明显升高,两者呈同一化的进程.大黄丹参治疗能够使肝胰组织的TNF-α mRNA表达下降,使肝IL-10 mRNA升高,显示了中药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核因子(NF)-κB、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和炎症细胞因子在急性胰腺炎(AP)肝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AP组、假手术组(SO组),通过胰胆管逆行注射3.5%牛磺胆酸钠溶液制作大鼠AP模型。术后3、6、12h胰腺组织光镜检查;肝组织光镜、电镜观察;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放射免疫法(RIA)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6;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IL-10;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肝组织TNF-αmRNA、IL-6mRNA;肝组织Envision法免疫组织化学测定NF-κB、ICAM-1。结果 病理学证实建立AP组,出现肝损伤的病理形态变化;与SO组比较,AP组的血清ALT以及TNF-α、IL-6、IL-1β、IL-10水平显著增高(P〈0.05),其中血TNF-α水平在3h升高、6h达高水平,血IL-6在AP3h明显升高,下降缓慢。AP6、12h组肝NF-κB活化,AP各组间肝NF-κB活性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5.048,P〈0.05),ICAM-1无表达。AP3~12h内,AP组肝TNF-αmRNA在3h明显升高、6h高表达;AP组的肝IL-6mRNA则在3h已增加、3h后缓慢下降,均显著高于各自时段的SO组(P〈0.05)。结论 AP发生后,肝脏NF-κB活化,可能介导肝TNF-αmRNA、IL-6mRNA的表达来参与肝损伤,ICAM-1对AP早期肝损伤无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IP)减轻大鼠肝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作用及机制。
  方法:将1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I/R组、IP+I/R组,采用Pringle法制作肝I/R模型(缺血30min+再灌注3h),IP采用I/R前肝缺血10min+再灌注10min诱导。各组大鼠于再灌注3h后处死取材,行肝组织病理学、血请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检测,同时检测肝组织NF-κB蛋白的表达,以及炎性细胞因子IL-1β、TNF-α与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MDA)、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
  结果:除假手术组外,I/R组与IP+I/R组大鼠肝组织均出现肝损伤是病理学改变,IP+I/R组的损伤程度明显轻于I/R组;与假手术组比较,I/R组与IP+I/R组大鼠血清AST、ALT水平明显升高,肝组织NF-κB蛋白表达、IL-1β与TNF-α水平、MDA与MPO浓度均明显升高(均P<0.05),但IP+I/R组的各指标的升高幅度均明显小于I/R组(均P<0.05)。
  结论:IP减轻大鼠肝I/R损伤的作用与抑制NF-κB活性,从而减轻炎症与氧化应激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NF-κB圈套技术对小鼠重症急性胰腺炎(SAP)肺损伤的影响.方法 36只BALB/c雌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SAP组、NF-κB decoy处理组、错配decoy处理组,每组9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他组采用雨蛙素联合脂多糖改良法制备小鼠SAP肺损伤模型.制模12 h后处死,采用EMSA法、Western印迹法检测肺脏NF-κB活性和P65蛋白含量的变化;采用逆转录-聚合酶联反应(RT-PCR)法测定肺脏TNF-α、ICAM-1、IL-1 mRNA表达;同时行肺脏病理学损伤评分.结果 12 h后急性胰腺炎组和错配decoy处理组NF-κB活性较正常对照组和圈套技术处理组显著增高;然而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他三组间细胞核中NF-κB P65蛋白含量表达没有显著差异;正常对照组下游调控因子TNF-α(0.362±0.043)、ICAM-1(0.198±0.065)、IL-1 mRNA(0.321±0.089)低表达;急性胰腺炎组和错配decoy处理组下游调控因子TNF-α(1.131±0.066;1.031±0.058)、ICAM-1(0.365±0.051;0.385±0.050)、IL-1(0.869±0.110;0.961±0.061)mRNA水平升高(P<0.05);圈套技术处理组下游调控因子TNF-α(0.329±0.059)、ICAM-1(0.186±0.086)、IL-1(0.318±0.136)mRNA水平较上述两组降低(P<0.05).急性胰腺炎组和错配decoy处理组,肺脏组织水肿、炎性浸润方面的病理损伤评分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圈套处理组(P<0.05).结论 应用圈套技术抑制NF-κB的活性及减少下游炎症介质的表达,可减轻SAP并发的肺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血必净注射液对尿源性SIRS猪肾组织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探讨血必净治疗尿源性SIRS的作用机制. 方法 健康实验猪45头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对照组、模型组和血必净治疗组3组,每组15只,每组所有动物按时间点又分为术后0、4、6、12和24 h5个时间点亚组.建立尿源性SIRS猪模型.应用RT-PCR法检测肾组织中TNF-α、IL-6、IL-10、NF-κB p65mRNA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肾组织中NF-κB的活性. 结果 模型组猪的SIRS表现最为明显,血必净治疗组SIRS表现明显较轻.模型组猪肾组织TNF-α、IL-6、NF-κB p65mRNA的表达以及NF-κB的蛋白表达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血必净治疗组较模型组的TNF-α、IL-6、NF-κB p65mRNA的表达以及NF-κB的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IL-10 mRNA的表达情况则与之相反. 结论 血必净通过抑制NF-κB活性、上调IL-10、下调TNF-α,IL-6及NF-κB的表达而达到治疗尿源性SIRS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TLR4/NF-κB通路在大鼠膝骨关节炎(OA)滑膜早期病变的表达情况。方法:将8周龄体重为(200±20) g的18只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每组9只。模型组按照改良Hulth法构建膝OA模型,对照组不做手术。分别于术后4、 21 d提取滑膜组织和血清,采用PCR法检测CD14、TLR-4、IL-1β、TNF-α、MMP-13、ADAMTS-4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NF-κB p65蛋白表达;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透明质酸(HA)及Ⅲ型前胶原氨基端(PⅢNP)浓度。结果:术后4、21 d时模型组CD14、ADAMTS-4及NF-κB p65表达均较对照组升高,术后21 d时模型组TLR-4、Ⅱ-1β、TNF-α及MMP-13表达较对照组升高(P0.01)。模型组术后4 d时血清PⅢNP和HA浓度高于对照组,术后21 d时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NF-κB通路可通过CD14/TLR-4早期激活进而触发滑膜分泌炎性因子IL-1β、TNF-a、MMP-13、ADAMTS-4,PⅢNP和HA增加介导膝OA发生。  相似文献   

10.
核转录因子抑制剂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核转录因子(NF-κB)抑制剂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影响。方法 将72只Wistar大鼠随机均分为6组:sham组、SAP组、吡咯烷二硫氨基甲酸酯(PDTC)I组(100mg/kg体重)、PDTCⅡ组(25mg/kg体重)、PDTCⅢ组(10mg/kg体重)和丹参干预组。各组于造模6h后,测定血清淀粉酶、脂肪酶、TNF-α和IL-10含量;检测胰腺细胞NF-κB激活水平及凋亡情况;对胰腺组织进行病理学评分。结果 与SAP组比较。PDTC干预各组和丹参组内的血清淀粉酶、脂肪酶和TNF-α含量、胰腺组织NF-κB活性水平和病理学评分明显降低(P〈0.05),胰腺细胞凋亡指数显著升高(P〈0.05),血清IL-10含量无显著性变化;PDTC各组和丹参组组间相互比较,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NF-κB抑制剂可有效降低SAP血清中TNF-α的水平,而不影响IL-10含量;减少胰酶及炎症因子的持续释放;促进胰腺细胞凋亡;改善SAP病情。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核转录因子NF-κB在TNF-α诱导的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中的表达,探讨NF-κB在DVT炎症-血栓反应环节的作用及中药消栓通脉颗粒的干预作用。方法:以TNF-α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为实验模型,分为模型组、消栓通脉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及低剂量组,运用RT-PCR、Western-Blot方法检测NF-κB表达量的变化。结果: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经TNF-α刺激后,NF-κB的表达水平比未激活的细胞中NF-κB水平明显升高。消栓通脉颗粒含药血清干预后,NF-κB表达水平下降,且该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效应,高剂量含药血清作用下,NF-κB表达水平最低。结论:消栓通脉颗粒能够抑制激活的人脐静脉血管细胞中NF-κB的表达。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初步探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在大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成三组,分别为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ANP组(腹腔注射左旋精氨酸)和干预组(腹腔注射左旋精氨酸+单克隆抗MIF抗体),每组20只。采用左旋精氨酸改良方法建立ANP模型,分别于3、6、12、24h四个不同时点处死5只大鼠,剖腹后从肠系膜上静脉取血,ELISA法测定血清MIF、TNF-α、IL-1、IL-6和IL-8水平 碘比法测定血淀粉酶 切取胰腺组织依据Kusske标准行胰腺病理学评分 Western blot法测定胰腺组织NF-κBp65蛋白的表达。结果ANP组血淀粉酶及胰腺组织病理学评分各时点㈦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升高,干预组㈦ANP组相比均显著降低(P〈0.01) 胰腺组织NF-κBp65蛋白的表达于造模后3h开始呈持续性上调,与对照组相比其表达显著增多,在干预组其表达水平㈦ANP组相比明显下调(P〈0.01) 血清MIF、TNF-α、IL-1、IL-6各时点在ANP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其水平均有明显升高,在干预组其水平㈦ANP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 血清IL-8在6、12、24h不同时点水平变化同上述因子,但在3h时点其水平无明显升高 MIF、胰腺组织病理学评分及胰腺组织NF-κBp65蛋白的表达,两两之间均成正相关(P〈0.05)。结论腹腔注射左旋精氨酸建立ANP的模型是稳定的 MIF可能通过调控核因子NF-κB的途径影响血清TNF-α、IL-1、IL-6及IL-8水平而在大鼠急性胰腺炎发病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戊乙奎醚对肝移植术患者新肝期炎性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戊乙奎醚对肝移植术患者新肝期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 择期肝移植术患者60例,ASAⅡ或Ⅲ级,年龄20~64岁,体重46~83 kg,随机分为3组(n=20):对照组(C组)、戊乙奎醚0.1 mr,/kg组(Ⅰ组)和戊乙奎醚0.2 mg/kg组(Ⅱ组).均采用静吸复合全麻,于无肝期30 min开始,Ⅰ组和Ⅱ组分别静脉输注戊乙奎醚0.1、0.2 mg/kg,C组静脉输注等容量生理盐水.分别于无肝期30min(T0)、再灌注1、2、3、24 h(T1~4)时取上腔静脉血3 ml,放免法测定血清TNF-α及IL-1浓度,于T3时取新肝组织,测定肝细胞NF-κB蛋白表达及其活性;光镜下观察新肝病理学结果 .结果 与C组比较,Ⅰ组T1、Ⅱ组T1~3时血清TNF-α浓度降低,Ⅰ组和Ⅱ组T1,3时血清IL-1浓度降低,肝细胞NF-κB蛋白表达下调、活性降低(P<0.05);与Ⅰ组比较,Ⅱ组T1,2时血清TNF-α浓度降低,肝细胞NF-κB蛋白表达下调(P<0.05);Ⅰ组和Ⅱ组肝缺血再灌注损伤较C组减轻.结论 戊乙奎醚可通过抑制肝细胞NF-κB蛋白表达及其活性,降低肝移植术患者新肝期的炎性反应,从而减轻肝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对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将48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生理盐水组和AMPK抑制剂组,每组12只。模型组、生理盐水组和AMPK抑制剂组制备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AMPK抑制剂组大鼠建模前腹腔注射Compound C 20 mg/kg,生理盐水组建模前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于建模后6、12、24和48 h用Basso、Beattie、Bresnahan(BBB)评分法评估大鼠神经运动功能,末次评估完成后处死大鼠并取脊髓组织标本,用HE染色法检测大鼠脊髓组织病理变化,TUNEL法检测大鼠脊髓组织细胞凋亡情况,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大鼠脊髓组织中AMPK、p-AMPK、NF-κB、IκBα和p-IκBα蛋白表达,ELISA法检测大鼠脊髓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结果建模后6、12、24和48 h,模型组、生理盐水组和AMPK抑制剂组BBB评分均低于假手术组,而AMPK抑制剂组BBB评分高于模型组和生理盐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假手术组脊髓组织结构清晰完整,未见神经元凋亡;模型组和生理盐水组大鼠脊髓组织出现神经元变性和坏死、炎性细胞浸润,可见大量神经元凋亡;AMPK抑制剂组大鼠脊髓组织病理改变减轻,神经元凋亡减少。模型组、生理盐水组和AMPK抑制剂组大鼠脊髓组织中p-AMPK、NF-κB和p-IκBα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假手术组,AMPK和IκBα蛋白相对表达量均低于假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AMPK抑制剂组p-AMPK、NF-κB和p-IκBα蛋白相对表达量与模型组和生理盐水组相比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AMPK和IκBα蛋白相对表达量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模型组、生理盐水组和AMPK抑制剂组大鼠脊髓组织中IL-1β、IL-6和TNF-α浓度均高于假手术组,AMPK抑制剂组大鼠脊髓组织中IL-1β、IL-6和TNF-α浓度与模型组和生理盐水组相比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AMPK可能参与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NF-κB通路介导的炎性反应有关;抑制AMPK活性可减轻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神经元。  相似文献   

15.
丹参注射液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胰腺NF-κB活化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观察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胰腺核因子-κB(NF-κB)活性的变化及丹参注射液对其的影响,从而探讨丹参注射液治疗急性胰腺炎的机理。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SAP组和丹参治疗组3组,采用腹腔和皮下同时注射L-精氨酸的方法制成大鼠急性胰腺炎模型,分别测量血浆、腹水淀粉酶,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胰腺组织中NF-κB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SAP组血浆、腹水淀粉酶水平明显增高,胰腺组织NF-κB表达强度升高(P〈0.05);丹参治疗组上述指标与SAP组相比均有明显下降(P〈0.05),且胰腺的病理损伤减轻,存活时间更长。结论丹参注射液可能通过降低胰腺组织中NF-κB的表达而对急性胰腺炎的治疗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抗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治疗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肺泡巨噬细胞(AM)细胞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SAP组、抗TNF-α抗体治疗组.每组再分为术后1,3,6,12 h 4个时相组,每时相6只.逆行性胰胆管注射5 %牛磺酸钠建立SAP大鼠模型.从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获取AM,检测AM分泌TNF-α水平,并检测BALF中蛋白含量、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以RT-PCR法测定AM TNF-αmRNA的表达.行肺组织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化检查NF-κB的表达.结果 对照组肺组织较少有NF-κB活化的AM,SAP各组肺组织均可见NF-κB活化,且随时间进展NF-κB由细胞质逐渐进入细胞核.TNF-α抗体治疗组仍有少量NF-κB活化.ANP大鼠肺损伤随病情进展而加重.肺组织MPO及BALF蛋白含量随时间延长而升高,12 h达最高值,分别为(10.78±0.58) U/g和 (2 011.0±105.5)μg/mL.AM分泌TNF-α水平也逐渐升高,至6h达高峰[(1 624.2±149.2) pg/mL],12 h回落.TNF-αmRNA 的表达与TNF-α的变化趋势相似.SAP大鼠上述各组指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 0.05).TNF-α抗体治疗组各指标仍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但低于SAP组(P<0.05).AM分泌TNF-α活性与MPO及BALF蛋白含量呈正相关(r=0.65, 0.76, P<0.01).结论 抗TNF-α治疗可抑制SAP大鼠的TNF-α对AM NF-κB活化的反馈激活作用,并可直接减少TNF-α,进而减轻肺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抗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治疗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肺泡巨噬细胞(AM)细胞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SAP组、抗TNF-α抗体治疗组.每组再分为术后1,3,6,12 h 4个时相组,每时相6只.逆行性胰胆管注射5 %牛磺酸钠建立SAP大鼠模型.从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获取AM,检测AM分泌TNF-α水平,并检测BALF中蛋白含量、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以RT-PCR法测定AM TNF-αmRNA的表达.行肺组织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化检查NF-κB的表达.结果 对照组肺组织较少有NF-κB活化的AM,SAP各组肺组织均可见NF-κB活化,且随时间进展NF-κB由细胞质逐渐进入细胞核.TNF-α抗体治疗组仍有少量NF-κB活化.ANP大鼠肺损伤随病情进展而加重.肺组织MPO及BALF蛋白含量随时间延长而升高,12 h达最高值,分别为(10.78±0.58) U/g和 (2 011.0±105.5)μg/mL.AM分泌TNF-α水平也逐渐升高,至6h达高峰[(1 624.2±149.2) pg/mL],12 h回落.TNF-αmRNA 的表达与TNF-α的变化趋势相似.SAP大鼠上述各组指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 0.05).TNF-α抗体治疗组各指标仍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但低于SAP组(P<0.05).AM分泌TNF-α活性与MPO及BALF蛋白含量呈正相关(r=0.65, 0.76, P<0.01).结论 抗TNF-α治疗可抑制SAP大鼠的TNF-α对AM NF-κB活化的反馈激活作用,并可直接减少TNF-α,进而减轻肺损伤.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大鼠急性胰腺炎(AP)的保护作用的机理.方法 雄性SPF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三组(n=10):假手术组(SO组)、急性胰腺炎模型组(AP组)、NAC治疗组(NAC组).胰胆管逆行注射5%牛磺胆酸钠诱导AP模型,造模后30min腹腔注射5%NAC(0.2 ml/100 g).检测血清淀粉酶(AMY)、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的变化,观察胰腺组织病理学变化并评分,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胰腺组织NF-κB表达的变化,RT-PCR法检测胰腺组织TNF-α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 与AP组相比,NAC治疗后血清AMY水平、病理评分、胰腺组织MPO活性、NF-κB阳性表达率以及TNF-αmRNA表达均下降(P<0.01);但上述指标仍高于SO组(P<0.01).结论 NAC通过抑制胰腺组织NF-κB活化、减少TNF-αa mRNA的表达从而减轻胰腺损伤,对AP具有治疗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主动脉泛素(Ub)-NF-κB通路的表达变化规律。 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CON)、肾功能衰竭组(CRF)、肾功能衰竭加 MG-132干预组(CRF+M),观察6个月。采用部分肾动脉结扎加对侧肾切除法复制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模型。ELISA法测定血液中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的含量。RT-PCR半定量测定主动脉中NF-κB及Ub mRNA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主动脉中NF-κB及Ub蛋白表达。Western印迹法测定主动脉泛素化蛋白的含量。凝胶电泳迁移率(EMSA)法测定动脉中NF-κB的活化情况。 结果 与CON组比较,CRF组大鼠术后4~6个月时血清中IL-1β[ (9.02±1.29)比(2.74±0.96) mg/L]和TNF-α[(50.02±9.52)比(14.04±1.29) mg/L]水平显著升高(P < 0.01);主动脉NF-κB、Ub的 mRNA表达升高1.38倍和1.29倍(P < 0.01);NF-κB、Ub的蛋白质表达升高 3.75倍和20.5倍(P < 0.01);NF-κB活性增强1.82倍(P < 0.01),术后6个月各指标均有进一步上升趋势。与CRF组比较,CRF+M组大鼠干预治疗4~6个月后,大鼠血清中IL-1β[(2.94±0.33) mg/L]和TNF-α[(12.80±2.12) mg/L]含量显著下降(P < 0.01);NF-κB 、Ub的mRNA及蛋白质表达显著减少(P < 0.01);NF-κB的活性显著降低(P < 0.01),与CON组比较,差异已无统计学意义,而主动脉中泛素化蛋白含量显著升高(P < 0.01)。 结论 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主动脉泛素-NF-κB炎性反应信号明显活化,抑制蛋白酶体活性可能是降低主动脉NF-κB活化的重要药物靶点。  相似文献   

20.
wortmannin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胰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wortmannin预处理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健康成年SD大鼠5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SAP组(P组)和SAP+wortmannin组(PW组),每组18只。除C组以生理盐水代牛磺胆酸钠外,另两组逆行胆胰管注射50g/L牛磺胆酸钠制备SAP模型。各组分别于术后3,6,12h检测血清中TNF-α,ALT,AST水平及肝组织中NF-κB活性,观察肝组织及胰腺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 P组血清中TNF-α,ALT,AST水平及肝组织中NF-κB活性(积分灰度)均显著高于C组(P<0.01);胰腺、肝组织病理损伤随病情进展而逐渐加重。PW组较C组各项指标均升高,但较P组明显降低(P<0.01);且胰腺、肝组织病理损伤亦较P组减轻。结论 wortmannin预处理对SAP大鼠胰肝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了NF-κB的活化、减少TNF-α等多种炎症因子的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