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乙癸同源”与“肾肝同治”,语出《医宗必读》。乙癸即指肝肾。前者指肝肾的生理、病理;后者指肝肾的辨证论治。如李中梓说:“古称乙癸同源,肾肝同治……相火有二,乃肾与肝。肾应北方壬癸,肝应东方甲乙……。故曰乙癸同源。东方之木,无虚不可补,补肾之所以补肝。北方之水,无实不可泻,泻肝之所以泻肾……故曰肾肝同治。”笔者近年探究肝肾论治,多方面验之于临床,而获得较好的效果。本文拟将“乙癸同源”与“肾肝同治”应用和体会,分别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从现代医学角度谈"乙癸同源"的科学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乙癸同源”又称“肝肾同源”。我国明代医家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乙癸同源论》中明确提出“乙癸同源,肾肝同治”的著名学术思想,揭示了肝肾在生理病理上存在着相互滋生、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笔者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阐述“乙癸同源”的理论,总结报道如下。1“乙癸同源”的中医学理论根据天干配属五行法,肝为乙木、肾为癸水,故“乙癸同源”即“肝肾同源”。肝与肾在生理关系上表现为:①精血同源。即肾精养肝化血,肝血滋肾化精,精血互化,一荣俱荣,同盛同衰;②阴阳互补。即母实则子壮,子亦能奉母,母子相生。同时,肝肾之阴共制肝阳不亢,从而保…  相似文献   

3.
"肝肾同源"的理论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历代医家对“肝肾同源”的理论认识和临床实践,结合现代研究进展,概括“肝肾同源”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肝肾同源”是“乙癸同源,肾肝同治”的简称,“乙癸同源”是肝肾相关的理论基础,“肾肝同治”是协调肝肾的治疗法则。“乙癸同源”揭示的人体内肝肾结构和功能协调统一的整体调控机制主要包括肝主藏血与肾主藏精相生,肝主疏泄与肾主闭藏统一和肝主生发与肾主涵养协调。“肾肝同治”包括“肾病治肝”、“肝病治肾”或“肝肾同治”,但“肾肝同治”经典的基本治疗法则主要是指“滋水涵木”,即通过“滋水涵木”以维持“肾精-肝血相生”、“闭藏-疏泄统一”和“生发-涵养协调”。  相似文献   

4.
“乙癸同源,肝肾同治”说,出自明李中梓的《医宗必读》。“乙癸同源”亦即“肝肾同源”,古人把脏腑和天干相配合,则乙属肝属木,癸属肾属水,故此又有“水木同府”之说。实际意义相同,即肾藏阴精,又主命门相火,肝藏阴血又为刚脏(肝阳易亢),同时肝肾之阴精可以相互为用,肝肾之火又能相互影响,因此,肝肾之阴精与相火都是同源的。如果肝或肾的阴精不足,不但其间可以互为影响,而且都能造成相火偏亢,因而在治疗学上可同样采取养肝肾之阴,泻肝肾之火的方法,这就叫做“肝肾同  相似文献   

5.
正古称乙癸同源,肝肾同治,其说维何?盖火分君相,君火居乎上而主静,相火处乎下而主动。君火唯一,心主是也。相火有二,乃肾乃肝。肾应北方壬癸,于卦为坎,于象为龙,龙潜海底,龙起而火随之。肝应东方甲乙,于卦为震,于象为雷,雷藏泽中,雷起而火随之。泽也海也,无非水也,无非下也,故曰乙癸同源。  相似文献   

6.
10 滋水涵木用滋养肾阴以涵濡肝阴、充养肝血的治法,称之为滋水涵木法。五行中肾为癸水,藏精;肝为乙木,藏血。肾为母,肝为子,母能生子,水能生木。这是说,肾水源源不断地濡养肝木,以遂其生发之气。反之,肝的疏泄功能,又能助长肾水的再生。这一相互资生的关系,称之为“相生”,术语上也称“乙癸同源”、“精血同源”、“肝肾同源”。如上所述,肝肾两脏生理上相互资生,在病理上则彼此影响。例如肾阴耗损,可以导致肝阴亏虚;进而子盗母气,肝汲肾阴以自救,由此肾阴益耗,成为肝肾同病。治法方面,李中梓在《医宗必读·水火阴阳论》中指出:“补肾即所…  相似文献   

7.
浅谈芍药在妇科临床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新辉 《新中医》2001,33(5):71-71
芍药性凉,味酸、甘、苦,人肝脾两经;功能养血敛阴,柔肝缓冲,止痛收汗,主治胸腹胁肋痛、泻痢、自汗盗汗、阴虚发热、月经不调、崩漏带下、肌肉挛急等。下面就芍药在妇科临床上的应用谈谈笔者的管窥之见1 芍药配熟地黄—乙癸同治,肝肾并补 芍药配熟地黄(包括芍药配当归,芍药配川芎),见于四物汤。四物汤补血滋阴,通治血家百病,一切补血诸方皆可从四物汤化裁。盖肝主藏血.赖肾水以涵之,补血者当求之肝肾,芍药配熟地黄,“地黄入肾,壮水补阴,白芍人肝,敛阴养血”,乙癸同源,肝肾并补.最为妇科临床所常用。笔者遇气血于虚之…  相似文献   

8.
乙癸同源再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李中梓在其《医宗必读》论乙癸同源,肝肾同治中指出:“东方之木,无虚不可补,补肾即所以补肝;北方之水,无实不可泻,泻肝即所以泻肾”、“然木既无虚,又言  相似文献   

9.
问题解答     
问:如何从生理病理角度理解“乙癸同源”的意义?在治疗上有何价值? 答:“乙癸同源”又称肝肾同源。五行归类上,肝属东方甲乙木,肾属北方壬癸水,故古人将肝与肾这样密切的关系,名为“乙癸同源”。  相似文献   

10.
<正> “乙”、“癸”原为古历中的两个天干符号。根据天干配属五行法,甲乙属木,壬癸属水。而肝属木,肾属水,故“乙”,“癸”二字可分别作为肝、肾之代名词。“乙癸同源”亦即肝肾同源之说,揭示了肝肾在生理、病理上存在着相互资生、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而临床上据此运用肝肾同治之法,则常能收到起沉疴,除痼疾的满意疗效,今就此作一粗论,以就正于同道。一、母子相生,水涵木荣《石室秘录》云:“肝为木脏,木生于水,其源从癸”,母实则子壮,水涵木荣。反之,水亏木旺,肝火编亢,肝风上旋,在临床上可见头痛、眼花、眩晕等症。“虚则补其母”,滋肾水以涵肝木,方为治本之法。同时,肝的疏泄与肾的封藏又存在着相互协调、相互抑制的关系,若肝木疏泄太过,“子盗母气”,使肾水封藏失职而致遗精等病。此时“实则泻其子”,治宜清泻肝木为  相似文献   

11.
<正>在《医宗必读》中,明代李中梓就提出了"乙癸同源,肝肾同治"的理论,后人根据肝和肾在生理与病理上的表现特点,进一步阐述了"肝肾同源"和"肾肝同治"的内涵[1]。"滋水涵木法"是"肝肾同治"的经典基本治疗法则。本文介绍了在滋水涵木法同时,采用补肾阳、阴阳双补而达到治肝的治则在乙型肝炎慢加亚急性肝功能衰竭中的应用。1"肝肾同源"与乙型肝炎慢加亚急性肝功能衰竭中国医学典籍中并无乙型肝炎慢加亚急性肝  相似文献   

12.
男科疾病的发生与肝肾关系密切,因此"乙癸同源,肾肝同治"理论具有很好的临床指导意义。文章从"乙癸同源"理论源流、内涵出发,探讨男科常见病(勃起功能障碍、男性不育、男性更年期综合征)的治疗与"乙癸同源"理论的相关性,以及现代研究进展,最后提出睾酮可能是"乙癸同源"的物质基础假说,但其合理性需进一步考证。  相似文献   

13.
“乙癸同源,肝肾同治”源流考略章增加,胡依平(广西中医学院530001)关键词肝肾,生理关系,病理关系“乙癸同源,肝肾同治”是中医五脏相关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它的学术发展史,总结其学术精华,有助于教学和指导临床对肝肾疾病的辨证论治,对于继承和弘扬...  相似文献   

14.
免疫性不孕阴虚证的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了免疫性不孕阴虚证的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 ,认为 :肾、肝与生殖免疫相关联 ,肾藏精生髓 ,奠定生殖之基础 ;乙癸同源、协调生殖之内环境。肾虚为免疫性不孕发病之本 ,肝旺为免疫性不孕发病之标。立足于“乙癸同源 ,肝肾同治” ,主张泻肝火 ,滋肾水 ,滋阴抑抗 ,调整阴阳 ,使得阴平阳秘 ,有利于生殖健康的内稳态环境的建立。  相似文献   

15.
从“乙癸同源”探讨眼科疾病病机,阐述肝肾同治对眼科虚证治疗的重要意义。针对新世纪《中医眼科学》教材侧重滋养肝肾阴血,将补益肝肾法分为滋肝肾阴血与补肝肾阳气两个方面。强调培补肝肾阳气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肝肾同源”是五脏关系的理论之一。在功能上,肾主藏精,肝主藏血;在运气学说里,肝属东方乙木,肾属北方癸水。所以,又称“肝肾同源”为“精血同源”或“乙癸同源”。“肝肾同源”理论的提出,主要是强调肝与肾之间关系的密切性。在生理上,肝肾同居下焦。肝血肾精同化于水谷精微之一源。肝肾之阴可以相互滋养,肝血肾精在生理活动中可以互相转化,即肾精可以化生肝血,肝血可以化养肾精。如《张氏医通》所云:“气不耗,归精于肾  相似文献   

17.
王梓楠  李磊 《吉林中医药》2020,40(5):607-609
高仲山认为,带下病多因于湿邪,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气血亏损、阴阳失衡、经脉受损为本病病机。高仲山从整体观出发,治病求本,审证求因。在治疗带下病的过程中以祛湿为主,主张调护肝脾肾三脏。以调理脾胃、以养气血,温养脾肾、补养精气,疏肝解郁、清热祛湿,乙癸同源、肝肾同治4法对带下病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8.
<正>明代医家李中梓在其《医宗必读》中提出著名的"乙癸同源,肾肝同治"的观点,是"肝肾同源"的理论源头[1]。现代医家认为,"肝肾同源"是指肝肾的结构和功能虽有差异,但其起源相同,生理病理密切相关,可采用"肾肝同治"的法则治疗各科疾病。笔者从肝肾同源角度治疗肝病,疗效良好,现将体会介绍如下。1理论基础中医学有"肝肾同源于精血"的认识,意即肝肾通过"精血"这一环节密切相关。肝肾共同起源于生殖之精;  相似文献   

19.
刘以敏主任治疗小儿性早熟经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以敏主任认为性早熟与祖国医学中的“肾”有关.根据“乙癸同源”,“实则泻其子”的原则,泻肝、平肝、柔肝.临证以逍遥散加减治疗,取得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20.
孙斌 《中医临床研究》2014,(28):115-117
从面肌痉挛、干眼症、展神经麻痹、颞侧偏头痛、面部烘热症等病名不同的5个病例讨论起,说明肝、肾两脏不仅在生理上关系密切,而且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尤其是因肝(乙)、肾(癸)同源,为病较广,表现繁杂,症状各异.肝、肾同病临床表现大多为肝肾阴虚、虚实夹杂,本虚于下,标实盛于上.治疗取肝俞、肾俞、三阴交透悬钟、太溪透昆仑、足三里滋补肝肾、补益气血、舒筋活络以治本;风池、百会、阳白透鱼腰、合谷、太冲透涌泉、阳陵泉平肝熄风、清利头目以治标.采取肝肾同源,标本兼顾,上下配伍,异病同治.体现了祖国医学整体观,辩证论治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