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颅脑损伤亚低温治疗期间凝血功能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临床资料 亚低温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25~60岁,平均45岁。GCS 3~8分,其中脑挫伤、颅内血肿13例、弥漫性轴索损伤7例,伤后3h内入院。手术11例,术中输血400ml。入院24h内进行亚低温治疗,肛温32℃~35℃,时程3~5d。对照组17例,两组病人临床指标无统计学差异。既往无血液系统疾病,测定期间无应激性溃疡出血、未使用影响凝血功能药物。入院第3、5天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G)及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两组间比较选用t检验。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外伤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计数(PLT)、体积(MPV)、压积(PCT)及分布宽度(PDW)的变化。方法对57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和98例未发生脑梗死的颅脑外伤患者的PLT、MPV、PDW、PCT进行比较。结果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的MPV、PCT明显高于对照组,而PLT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血小板在外伤性脑梗死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检测PLT、MPV、PDW、PCT对于外伤性脑梗死的防治和病情的发展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外伤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计数(PLT)、体积(MPV)、压积(PCT)及分布宽度(PDW)的变化。方法对57倒外伤性脑梗死患者和98例未发生脑梗死的颅脑外伤患者的PLT、MPV、PDW、PCT进行比较。结果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的MPV、PCT明显高于对照组,而PLT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血小板在外伤性脑梗死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检测PLT、MPV、PDW、PCT对于外伤性脑梗死的防治和病情的发展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脑出血患者急性期外周血纤溶状态及凝血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脑出血(ICH)患者急性期外周血纤溶状态及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 检测65例ICH患者(ICH组)发病<24 h、第3 d及第7 d时外周血小板(PLT)数量、体积(MPV)、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水平,并与53名正常对照者(NC组)比较.结果 与NC组比较,ICH组发病<24 h及第3 d 时PLT数量明显减少,血浆D-D 水平显著升高(均P<0.01),第7 d时均恢复至正常水平;发病后各时间点MPV明显增大(均P<0.01);发病第3 d、第7 d时血浆Fib水平显著升高(均P<0.01).结论 ICH患者急性期存在纤溶活性增高及凝血功能下降的倾向,动态观察上述指标的变化,可指导临床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5.
水蛭素和阿司匹林合用对脑梗死患者凝血功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同时服用水蛭素和阿司匹林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了经头颅CT或MRI证实的脑梗死患者12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60例(男38例,女22例)单独服用阿司匹林100mg·d-1。观察组:60例(男40例,女20例)服用水蛭素每次0·32g,tid,合用阿司匹林100mg·d-1共4周。观察用药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的变化。结果:对照组服药前、后PT、FIB、PLT及APTT无明显变化。观察组服药前、后PT、FIB及PLT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APTT的变化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观察组对APTT有影响。临床观察无一例出血现象。结论:水蛭素与阿司匹林合用对脑梗死患者的APTT有影响,但对其他凝血功能无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277例急性脑梗死血小板比率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血小板计数、体积、压积及分布宽度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变化。方法对27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98例健康人的PLT、MPV、PDW、PCT进行比较。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的MPV、PCT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而PLT明显低于对照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小板在血栓形成中起重要作用,检测血小板的计数、压积及体积,对急性脑梗死的预防、病情的发展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参数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周围血中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在急性脑梗死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我们对2006-07~2008-05的10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与80例正常健康人采取血液标本,测定PLT、MPV、PDW进行对比做相关性分析.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MPV、PDW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大,有显著差异(P<0.01).急性脑梗死组PLT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少,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血小板功能异常是脑梗死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血小板参数的检测可间接反映血小板的功能,对脑梗死的预防研究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巴曲亭在神经外科手术中止血作用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巴曲亭(国产蛇毒血凝酶)在神经外科手术中应用的止血效果以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40例脑膜瘤手术病人,ASAⅠ~Ⅲ级,随机分为巴曲亭组(20例)和止血敏组(20例),比较两组病人的术中出血量、术后24h引流量和输血量,并检测两组病人术前及术终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定量(FIB)和血小板计数(PLT),所有患者常规术后随访一周。结果巴曲亭组术中出血量、术后24h引流量以及输血量明显小于止血敏组,两组FIB及PLT均减少;但巴曲亭组凝血状态未发生明显变化,止血敏组PT、APTT、TT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两组患者术后一周均未发生脑血栓。结论巴曲亭用于脑膜瘤手术可以明显减少出血量及输血量.不影响患者凝血功能,不会增加血栓形成的危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梗死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BC-5800型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对42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37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和45例健康人(对照组)静脉血中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大血小板比率(PLCR)、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密度(PDW)进行检测,并对3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脑梗死急性组5项参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恢复组和对照组比较,除PDW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外,其余四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时(特别的是急性期)血小板参数会发生改变,血小板5项参数的检测可为不同病期脑梗死诊断提供简便的方法,特别是对脑梗死急性期诊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氯氮平对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血小板影响。方法:给予216例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组)氯氮平单药治疗3个月;治疗前后检测其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并与216名正常对照者(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治疗3个月后,患者组PDW明显低于治疗前(t=-2.872,P=0.004);其他指标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患者组PLT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t=-2.869,P=0.005;t=-2.070,P=0.04);PDW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t=4.700,t=7.504;P均=0.000)。结论:氯氮平治疗对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血小板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患者血小板(PLT)参数的变化及其与继发性脑损害的关系。方法伤后24h内入院的非手术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163例,分别于伤后1d、3d及14d三个时间段采血测定外周血PLT数量、PLT平均体积(MPV)、PLT体积分布宽度(PDW);于入院时、伤后1d、伤后7d进行GCS评分,并通过CT计算脑出血量及脑水肿体积;伤后6个月进行GOS预后评分。分析上述指标与PLT计数、MPV和PDW之间的关系。同时测定40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的PLT计数、MPV和PDW作为对照。结果伤后1d及3dPLT计数较对照组明显下降,MPV和PDW值明显增加(P〈0.05);伤后14dPLT计数、MPV和PDW值均恢复正常;GCS〈8分者PLT计数明显低于GCS≥8分者,而MPV和PDW则明显高于GCS≥8分者(P〈0.05);脑水肿体积伤后逐渐扩大,至伤后7d时水肿体积最大(P〈0.05);脑水肿体积与PLT计数呈负相关关系(r=-0.238,P〈0.05),与MPV和PDW的值呈正相关关系(r=642、0.593,P〈0.05);GOS评分与外周血PLIT计数呈正相关(r=0.883,P〈0.05),而与MPV和PDW值呈负相关(r=-0.235、-0.267,P〈0.05)。结论本结果提示,颅脑损伤后PLT参数的变化可能与伤后继发性脑损害有关;检测其变化有助于对颅脑损伤伤情、预后的判断,并为颅脑损伤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静脉应用rt-PA(阿替普酶)和口服应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后,了解24h内的PLT、凝血指标、D-二聚体的变化。方法收集发病在4.5 h以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一组静脉应用rt-PA,另一组口服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24 h内取血化验血小板计数、凝血指标、D-二聚体,比较两组差异。结果溶栓后24 h内,D-二聚体、PLT增高,Fib降低,TT、PT、APTT延长,分别与溶栓前和双抗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治疗后24 h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比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更好的溶解血栓,对血栓作用更强,并且不增加继发脑出血的病死率,给急性脑梗死后选择溶栓治疗还是双抗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急性颅脑损伤后早期凝血-纤溶功能的变化与进展性颅内出血(PIH)的关系。方法对498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检测伤后早期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及血小板(PLT)的含量改变。同时,通过比较颅脑损伤患者连续头颅CT的表现,确定是否发生PIH。分析凝血-纤溶指标异常者PIH的发生率及PIH与非PIH患者凝血-纤溶指标含量的差异。结果在纳入研究的498例患者中,139人(27.91%)发生PIH。PT、Fg、TT、PLT、D-D异常者PIH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其正常者PIH的发生率(P〈0.05)。其中PIH患者在伤后早期血浆PT、D-D含量比非PIH患者明显升高,而血浆Fg含量显著下降(P〈0.05)。结论急性颅脑损伤早期血浆PT、D-D、Fg含量的变化,可作为PIH发生的预测因素,对凝血-纤溶功能异常者,应早期连续复查头颅CT,以使PIH患者能及时得到诊治。  相似文献   

15.
血小板激活及血小板参数变化在脑梗死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研究血小板激活以及血小板参数变化在脑梗死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急性脑梗死患者168例和健康对照者40名外周血P选择素(CD62p)、溶酶体蛋白(CD63)的阳性表达率,同时测定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和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并进行比较及相关因素分析。结果(1)脑梗死患者CD62p、CD63及MPV、MAR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并且上述指标急性期均高于恢复期(均P<0·01);(2)全前循环梗死(TACI)亚型的脑梗死患者CD62p、CD63及MPV、MAR显著高于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后循环梗死(POCI)及腔隙性梗死(LACI)亚型,在PACI及POCI亚型中上述各测定值较LACI亚型显著增高,差异均具有显著性(均P<0·01);而在PACI及POCI亚型之间差异并无显著性(P>0·05);(3)PLT在脑梗死患者急性期、恢复期与健康对照组之间以及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CSP)各亚型之间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4)CD62p、CD63呈显著正相关(r=0·826,P<0·01),且与MPV及MAR亦呈明显正相关(r=0·703、0·698,均P<0·01);但与PLT之间无相关性(均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血小板的大量激活及其体积和最大聚集率的升高参与了脑梗死的病理过程,监测MPV和MAR较PLT更能反映脑梗死的病情程度,为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在重症急性脑血管病伴凝血功能异常患者中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选择大连市友谊医院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重症急性脑血管病伴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80例,并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38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静脉泵入乌司他丁,检测2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D-二聚体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凝血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治疗72 h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D-二聚体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的改善更为明显。结论 乌司他丁可改善重症急性脑血管病伴凝血功能异常患者的凝血指标,这可能与其广谱抗炎性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计数与体积的变化。方法 随机选择 10 0例脑梗死患者测定血小板数目与体积 ,2 1例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 脑梗死患者的MPV均普遍大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而PLT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大面积脑梗死MPV大于小面积及腔隙性梗死 (P <0 0 1)。腔隙性梗死PLT高于小面积及大面积梗死 (P <0 0 1)。结论 在脑梗死患者中 ,血小板计数与体积的变化具有显著性意义 ,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