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胡常保 《海峡药学》2013,25(1):88-90
目的分析厄贝沙坦对非杓型高血压患者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诊断的杓型和非杓型原发型高血压患者各35例,分别予厄贝沙坦150~300mg 1日1次口服,观察患者血压下降及其昼夜变化情况,并检测治疗前后血醛固酮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用药后血压(舒张压、收缩压)均有下降,两组患者夜间舒张压及收缩压下降水平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并且非杓型组患者血压出现昼夜节律,血醛固酮水平昼夜差异明显。结论厄贝沙坦对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降压效果明显,并能影响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使其向杓型血压发展。  相似文献   

2.
李晨曦  郭静  刘长风 《上海医药》2002,23(6):250-251
目的:研究钙拮抗剂对非杓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的影响。方法:191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5组,每组连续服用一种钙拮抗剂4周,服药前后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观察每种药物对血压昼夜变异率的影响。结果:硝苯地平控释剂、非洛地平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由非杓型血压昼夜节律恢复到杓型;硝苯地平、尼群地平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昼夜节律均无明显改变;氨氯地平治疗后仅收缩压昼夜节律恢复到杓型。结论:针对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不同,选择合理的药物治疗对患者的预后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不同用药时间对非杓型高血压病患者24 h昼夜血压节律的影响。方法入选的134例非杓型中度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晨服厄贝沙坦组和晚服厄贝沙坦组,8周后复查诊室随机血压和动态血压。结果两组患者诊室随机血压都有明显降低,但晨起服药者白天收缩压和舒张压显著低于晚服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服组恢复血压昼夜节律的比例为43.6%,晨起服药组恢复血压昼夜节律的比例为21.6%,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晚服药可以更好地改善非杓型高血压患者的昼夜节律。  相似文献   

4.
目的考察昼夜不同时间用药,缬沙坦/氨氯地平复方制剂对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降压作用的差异及其对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方法非杓型高血压住院患者12例,均衡随机分2组。分别于8∶00及20∶00口服缬沙坦/氨氯地平复方制剂。于用药前及用药后d 3、d 7连续监测患者血压。用药前及用药7 d后取血测定血浆肾素(renin,Ren)、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内皮素-1(endothelin-1,ET-1)水平。结果非杓型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呈"昼高夜低、双峰一谷"现象,两峰值分别见于10∶00及18∶00;谷值见于2∶00。但患者昼夜血压差值缩小,杓型值仅为(4.10±1.74)%,呈明显非杓型特征。两时间点用药,均有良好的降压作用,用药后可使收缩压与舒张压的昼、夜均值、24 h均值明显下降(P<0.01)。但20∶00用药对患者夜间血压降低作用较快也较强,能明显改善患者的非杓型血压节律(P<0.01);相反8∶00用药则使非杓型血压节律有加重的倾向。用药7 d后患者血浆Ren、AngⅡ及ET-1水平升高。结论昼夜不同时间用药,缬沙坦/氨氯地平复方制剂对非杓型高血压患者的降压作用无明显差异,但对血压的昼夜节律有显著影响。休息期用药,可使高血压患者非杓型血压节律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不同时间给药治疗非杓型高血压的疗效。方法:80例非杓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晨服组与晚服组,2组均服用替米沙坦。晨服组于7∶00时给予替米沙坦(80 mg/片)1片,每日1次;晚服组于19∶00时给予替米沙坦(80 mg/片)1片,每日1次。12周后复查动态血压,比较2组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结果:晨服组将非杓型血压纠正为杓型血压恢复昼夜节律的比例为20.0%,而晚服组将非杓型血压纠正为杓型血压恢复昼夜节律的比例为52.5%,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晚服组清晨时段(5∶00-9∶00)收缩压和舒张压显著低于晨服组(P<0.05)。结论:对于非杓型高血压患者,时辰化服用替米沙坦可以更好地改善血压昼夜节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时间服用氨氯地平对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方法 经动态血压监测,选取非杓型高血压患者84例,随机分为两组:晨起服药组(n=42)和睡前服药组(n=42),分别于7:00~9:00和20:00~22:00服用氨氯地平5 mg,连续治疗12周.给药前后分别进行动态血压监测,观察晨起服药组和睡前服药对非杓型高血压患者昼夜血压节律的影响.结果 晨起服药组与睡前服药组在治疗后24 h平均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明显降低(P<0.05),与晨起服药组相比睡前服药组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明显下降(P<0.05),睡前服药组对非杓型高血压的血压模式明显改善,两组有效率分别为16.7%和47.6%(P<0.01).结论 对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采取睡前服用氨氯地平不但可以有效降低血压,还可以改善异常的血压昼夜节律,从而更好地保护靶器官.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硝苯地平控释片对老年非杓型高血压患者昼夜节律变化的影响。方法对58例老年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硝苯地平控释片晨起服药组(n=30)和晚上服药组(n=28)30mg/d,共治疗4周,服药前后进行动态血压监测,观察药物对血压昼夜变异率的影响。结果晚上服药组夜间平均SBP和DBP均较晨起服药组明显下降,对非杓型血压的昼夜节律调节有效率明显高于晨起服药组(SBP:89.29%,DBP92.86%)。结论对于老年非杓型高血压患者,硝苯地平控释片在晚上服用可以较好地纠正夜间的高负荷血压,维持正常的昼夜变化节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不同服药时间对老年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降压疗效及昼夜节律的影响。方法选取60~80岁的原发性非杓型高血压患者46例,随机分A组、B组。 A组予清晨服氨氯地平(压氏达),B组予晚上服氨氯地平(压氏达),每次5 mg共治疗6周;治疗前后皆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2组治疗后在24 h和白天平均SBP及DBP下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A组、B组昼夜节律改变,即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夜间变异率分别为43.4%/86.9%、47.8%/82.6%,2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非杓型高血压患者晚上服用降压药,能更好改善血压昼夜节律和达到降压疗效。  相似文献   

9.
非杓型高血压与心脑肾损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常生理状态下,人的血压存在着昼夜节律性改变,即夜间血压处于较低水平,自凌晨觉醒前后血压开始上升,白天血压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夜间入睡后血压又开始逐渐降低,并于3:00-5:00达到低谷。人们把这种夜间血压下降〈10%者称为非杓型血压,10%-20%者为杓型血压,〉20%者为深杓型或超杓型血压,夜间血压不降反升的为反杓型血压。非杓型、超杓型、反杓型高血压者易发生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时间治疗学在非杓型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非杓型高血压患者7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8例,根据不同时间给药,对照组在早晨6:00~7:00服用降压药物,治疗组在晚上18:00~19:00服用降压药物,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分别行动态血压监测。结果 2组治疗后血压均低于治疗前,治疗组治疗后夜间收缩压、舒张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5)。治疗组显效率为92.1%高于对照组的6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时间治疗学,能使血压控制到比较理想的水平,多数患者可恢复24h血压的昼夜节律,降低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变异性(BPV)对心脏结构和肾功能损伤影响。方法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将患者分为年龄、性别相匹配的两组,夜间血压下降率〈10%为非杓型组,≥10%为杓型组。应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方法观察并比较20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动态血压节律及心脏结构、肾功能的特点。结果非杓型组24h收缩压、24h舒张压、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明显高于杓型组,非杓型组夜间血压变异显著高于杓型组,非杓型组左室重量指数高于杓型组,肾功能尿系列蛋白检出率非杓型组均显著高于杓型组。结论非杓型组高血压病人的血压节律类型较杓型组者更易导致左心室肥厚及肾功能减退。  相似文献   

12.
俞玲  陈慧  林慧中  吴小盈  杨柳青 《海峡药学》2009,21(12):112-115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醛固酮合成酶(CYP11B2),α-内收蛋白((α-adducin)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的关系。方法根据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将238例高血压患者分为杓型与非杓型两组,分析ACE、CYP11B2、α-adducin基因不同基因型在杓型血压组和非杓型血压组的分布;统计学处理用卡方检验和方差分析。结果杓型组与非杓型组ACE基因多态性的分布存在显著差异,P〈0.05;杓型组以II型的分布频率为主,而卡方分割表明非杓型组ID+DD基因型的分布高于杓型组(P〈0.01);而CYP11B2、α-adducin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患者血压节律变化无关联。结论ACE(I/D)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患者昼夜血压节律变化有关,携带D等位基因的患者可能更易发生夜间血压升高。  相似文献   

13.
宋志芳  郑泽琪 《江西医药》2012,47(5):404-406
目的 评价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节律异常对脉搏波传导速度及左室质量的影响.方法 根据24h动态血压结果将80例高血压病患者分为杓形血压组与非杓形血压组,分别进行了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及超声心动图测定.结果 杓形血压组与非杓形血压组的PWV及左室质量指数(LVM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非杓形血压组显著高于杓形血压组(P<0.01).结论 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者,往往伴有外周血管及心脏靶器官损害,PWV值及LVMI可反映高血压病患者血压节律的异常.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与血压昼夜节律的相关性。方法将84例高血压病患者分为杓型组35例,非杓型组49例,分别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γ-干拢素(IFN-γ),集落刺激因子-1(CSF-1)水平。结果非杓型组与杓型组比较,TNF-α、IL-6、CSF-1明显升高,IFN-γ明显降低;血压夜间下降与IFN-γ正相关,与TNF-α、IL-6、CSF-1负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TNF-α、IL-6、CSF-1与夜间血压下降直线相关。结论细胞因子参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调节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不同给药时间分别给予比索洛尔对非杓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疗效和血压节律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采取随机平行对照试验,观察比索洛尔(n=30)每日早晨(8∶00)给药2.5~10 mg、比索洛尔(n=30)每日夜间(20∶00)给药2.5~10 mg治疗8周后的降压疗效。结果:两种给药方法均能降低非杓型高血压患者的全天血压(P<0.05)。两种给药方法在白天的血压控制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夜间血压的控制上夜间服药降压效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夜间服药在血压节律恢复方面优于早晨服药(P<0.05),早晨服药组有10例恢复杓型,夜间服药组有19例恢复杓型。结论:比索洛尔的两种给药方式均能安全有效地降压,但对于非杓型高血压患者夜间服药优于早晨服药,更有利于血压节律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昼夜节律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134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采用动态血压监测仪测定动态血压,采用心超评价左心室肥厚情况,分析血压节律和左心室肥厚的关系。结果:134例高血压患者中,节律异常的非杓型血压患者13例(9.7%)。血压节律异常与性别、年龄、BMI和高血压严重程度等方面均无关(P〉0.05),而和心室重量指数有关(t=7.913,P=0.000)。非杓型血压组左心室肥厚发生率为69.2%,高于杓型血压组左心室肥厚发生率为18.2%(χ^2=17.203,P=0.000),OR值为10.125,95%CI为2.488~48.01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压节律异常和高血压严重程度、血压控制情况及脉压大小同是引起高血压并发左心室肥厚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昼夜节律异常容易并发左心室肥厚。因此在高血压的治疗中除了控制血压的绝对值外,还应注意调节血压的正常生理节律。  相似文献   

17.
白智峰  李帅 《中国基层医药》2013,20(20):3097-3099
目的 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节律改变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 193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根据颈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分为观察组即颈动脉硬化患者(n=91)和对照组(n=102).患者均给予24h血压动态监测,比较和分析两组血压节律的改变情况.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24h平均收缩压(24 h-SBP)、24 h平均舒张压(24 h-DBP)、24h平均脉压(24h-MB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昼间平均收缩压(d-SBP)、昼间平均舒张压(d-DBP)、昼间平均脉压(d-M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夜间平均脉压(n-MBP)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16.92、24.68、6.16、12.87、11.59、6.35,均P<0.05),观察组组内d-SBP、d-DBP、d-MBP均分别高于与n-SBP、n-DBP、n-MB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73.61,P<0.01).观察组昼夜血压变异度>10%,则观察组24 h动态血压曲线图为非杓型曲线;对照组昼夜血压变异度<5%,则24h动态血压曲线图为杓型曲线.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晨压高峰对颈动脉硬化的发生具有临床意义,血压昼夜节律性改变可作为临床治疗和研究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对左室结构及功能变化的相关性。方法应用24h动态血压检测仪检测123例年龄≥80岁的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水平,根据血压下降率将患者分为非杓型组,杓型组和反勺型组;分别测量3组患者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计算左室质量指数(LVMI)、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E/A,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24h动态血压结果表明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杓型血压类型占5%(6例),非杓型血压类型占58%(71例),反杓型血压类型占37%(46例)。②心脏功能和结构指标观察,杓型组、非构型组与反杓型组间比较:主动脉根部内径(mm)(22.4±2.45,26.5±4.49,31.3±5.16)、室间隔厚度(mm)(9.4±1.10,10.6±1.13,11.2±2.50,)、左室后壁厚(mm)(9.0±0.91,9.3±1.02,9.7±1.41)、每搏量(ml)(61.1±16.24,55.2±13.21,45.1±17.36)射血分数(%)(58.21±10.13,52.33±9.81,46.26±12.66)、左室质量(g)(182.7±61.02,202.1±44.51,224.5±43.32,)、左室质量指数(g/m2)(101.3±32.62,110.4±25.71,124.1±22.54)各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反杓型血压较杓型及非杓型血压使心脏功能和结构受损更为显著;而非杓型血压较杓型血压使心脏功能和结构受损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本院于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期间收治的10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动态血压监测分为勺型组(50例)与非勺型组(50例).监测两组患者24 h动态血压变化及IMT,之后分析两组患者IMT的差异、与血压昼夜节律的相关性.结果 两组患者BMI、LDL-C、TG、TC等基础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两组患者24 h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及白天平均收缩压、舒张压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非勺型组IMT及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均显著高于勺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血压昼夜节律与颈动脉IMT关系密切,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会造成颈动脉IMT增厚,在预防心血管疾病中具有重要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