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呼吸衰竭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我院 1 996年 1月~ 1 999年 1 1月 ,共收治重型颅脑损伤 1 76例 ,发生呼吸衰竭 6 4例 ,其中应用机械通气治疗 1 9例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住院呼吸衰竭患者共 6 4例 ,均经头颅CT或手术证实为重型颅脑损伤。呼吸衰竭诊断标准 :动脉血氧分压 (PaO2 ) <8 0 0kPa和 /或二氧化碳分压 (PaCO2 ) >6 6 7kPa。分组 :应用人工呼吸机作通气治疗者 1 9例为治疗组 ,未使用机械通气者 45例为对照组。治疗组 1 9例中 ,男 1 7例 ,女 2例 ,年龄 5~ 6 7岁 ,平均 40 7岁…  相似文献   

2.
何萍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0):1174-1176
<正>重型颅脑损伤(Severe Brain Injury,SBI)是外科创伤中最常见、最严重的损伤,死亡率高达50%[1],其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急性呼吸、循环功能衰竭[2]。建立人工气道进行机械通气是抢救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因此,做好机械通气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在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胸外伤治疗中的重要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对29例格拉斯哥评分(GCS)≤8分的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胸外伤患者行早期机械通气治疗,分析机械通气的重要性及临床价值。结果 本患者29例,根据Gros预后评分方法,恢复良好14例,中残4例,重残4例,死亡7例,死亡率为24.1%。结论在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胸外伤治疗中,机械通气迅速纠正低氧血症,使神经细胞损伤得到氧气治疗,提高了救治成功率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重型颅脑损伤应用机械通气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宏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5):1838-1840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应用呼吸机的临床护理,提高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成功率。方法:对我科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应用机械通气后的护理经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均应用呼吸机治疗,应用机械通气治疗的平均时间为11d,全组呼吸机使用前PO2(55.9±5.5)mmHg,PCO2(48.6±6.9)mmHg,呼吸机脱机时PO2(94.7±2.5)mmHg,PCO2(31±3.5)mmHg,全组成活53例,死亡21例。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应用呼吸机治疗时,应根据病情严格掌握脱机指征,对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重型颅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吸痰时机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呼吸机机械通气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排痰是日常工作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对重型颅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的吸痰时机,笔者总结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早期机械通气的治疗效果。 方法 将 4 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 (GCS 3~ 8分 )随机分成两组 ,A组 (2 0例 )术后即刻使用机械通气 ,B组 (2 2例 )则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呼吸功能衰竭时才使用机械通气。监测机械通气前后呼吸指标 (PaO2 、R、PaCO2 、SaO2 )的变化及两组预后情况。 结果 B组有 16例 (占 72 .7% )出现呼吸功能衰竭并使用呼吸机。两组机械通气前后呼吸监测指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按GOS预后判断 ,A组预后优于B组 (P <0 .0 5 )。 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后早期机械通气能较早改善患者术后的缺氧症状 ,有助于纠正损伤后低氧血症 ,减少并发症 ,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温兰 《右江医学》2012,40(2):261-265
<正>颅脑损伤特别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常常因急性呼吸功能衰竭而危及生命[1]。建立人工气道进行机械通气是抢救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为了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改善脑缺氧,减轻脑水肿,近几年,护理研究人员在机械通气治疗重型颅脑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重型颅脑损伤后出现呼吸衰竭时,适时选择适宜方式机械通气的临床有效性.方法对23例单纯颅脑损伤呼吸衰竭患者给予机械通气,监测通气前后PaO2、PaCO2、SaO2、PaO2/FiO2、HR、f指标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机械通气后均达到肯定的临床疗效,通气前后各项监测指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适时机械通气可以纠正呼吸衰竭,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早期机械通气对重症颅脑损伤致呼吸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2006年对37例重型颅脑损伤致呼吸衰竭患者(其中发生ARDS 14例)进行早期机械通气治疗的结果。[结果]37例患者均早期行呼吸机辅助通气,26例呼吸功能恢复正常,11例死亡。抢救成功率70.3%。机械通气治疗后较治疗前PO2、PCO2、GCS评分、LIS评分及ALI等指数均有显著改变(P<0.05),ICP通气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意义(P>0.05)。临床生命体征亦有明显好转。[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后呼吸功能衰竭发生率高;早期机械通气能较早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缺氧症状,能暂时降低颅内压,增加全身氧供,缓解重症颅脑损伤的继发性脑损害,为及时手术治疗争取了时间,并能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机械通气在重型颅脑损伤过度通气患者中的应用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远云  李晓斌  肖逸  雷波 《当代医学》2009,15(18):64-65
目的探讨早期机械通气对重型颅脑损伤自发性过度通气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将48例重型颅脑损伤自发过废通气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伤后入院时使用机械通气(24例);B组伤后予以吸氧而未使用机械通气(24例),进行两组间血气指标监测(pH、PaCO2、PaO2)及预后的对比分析。结果A组机械通气后pH,PaCO2,Pao。等指标较B组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后按OOS预后判断,A组生存质量优于B组(P〈0.05)。结论早期机械通气能改善重型颅脑损伤过度换气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早期机械通气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机械通气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将9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成 A 组:伤后早期使用机械通气(48例);B组:伤后予以吸氧而未使用机械通气(48例).进行两组间呼吸监测指标(PaO2、PaCO2、SaO2)、机械通气前后呼吸监测指标以及预后的对比分析.结果:A组机械通气后PaO2、PaCO2、SaO2等指标较B组有明显改善.A组在使用机械通气前后各呼吸监测指标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6个月后按GOS预后判断,A组生存质量优于B组(P<0.05).结论:早期机械通气能改善重型颅脑伤患者的预后转归.  相似文献   

12.
早期机械通气在重型颅脑损伤救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来多数学者认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尚未出现呼吸衰竭前即给予机械通气,可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预后^[1]。我科自2000年起采用早期机械通气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取得较好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早期机械通气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5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重型颅脑损伤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早期使用机械通气.观察两组治疗后2h呼吸检测指标(PaO2、PaCO2、SaO2)、神经功能评分(SSS)及1周内的死亡情况.结果 治疗后2h观察组呼吸检测指标(PaO2、PaCO2、SaO2)改善优于对照组(P<0.001);伤后第7d观察组SSS评分改善明显好于对照组(P<0.01);1周内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机械通气能改善重型颅脑伤患者的预后转归.  相似文献   

14.
早期机械通气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机械通气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03年5月—2008年4月在我院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4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48例患者中入院时即刻使用机械通气(A组)26例,治疗过程中出现呼吸功能衰竭后才使用机械通气(B组)22例,对两组间机械通气前后呼吸监测指标(PaO2、R、PaCO2、SaO2)变化及预后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B组有l8例(占81.82%)出现呼吸功能衰竭并使用呼吸机,两组机械通气前后PaO2、R、PaCO2、SaO2等呼吸监测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后按GOS预后判断,两组间死亡率无明显差异,但A组预后优于B组(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后早期应用机械通气能较早地改善患者术后的缺氧症状,有助于纠正损伤后低氧血症和意识恢复,减少并发症,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重型颅脑损伤机械通气的护理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琨 《广西医学》2009,31(4):593-595
重型颅脑损伤出现呼吸、循环功能紊乱是颅脑损伤患者主要死亡原因,机械通气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抢救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国内护理界在机械通气监测、护理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观点和方法,现就重型颅脑损伤机械通气的现状做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早期机械通气配合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2009年1月-2011年1月,将我科收治的5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早期机械通气配合亚低温治疗)和对照组(早期机械通气治疗)各25例,比较两组患者血气变化情况及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的PaO2、SaO2明显高于对照组,PaCO2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预后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机械通气配合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具有较好的预后效果,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血气指标,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早期机械通气对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研究。方法选择50例ICU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抽样法分为机械通气治疗组(A组)和吸氧治疗组(B组)两组,分别给以机械通气(每天FiO2100%2 h)和吸氧(低流量)治疗,每天监测患者生命体征、颅内压(ICP)、C一反应蛋白(CRP)、PO2、PCO2、氧合指数(PaO2/FiO2),比较两组患者脑水肿消退程度、脑水肿消退时间、平均ICU住院时间、死亡率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比较.机械通气治疗组较吸氧治疗组生命体征更趋于稳定。各项监测指标提示机械通气治疗组PO2及氧合指数更佳,脑水肿消退快、程度轻,脑水肿持续时间短,c反应蛋白明显下降,说明颅脑损伤逐步恢复。表3示2周内死亡率比较.机械通气治疗组较吸氧治疗组明显下降。机械通气治疗组与吸氧治疗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机械通气能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改善脑循环,改善脑供氧,防止氧自由基的产生减轻炎症损伤.防止并发症。降低病死率及ICU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机械通气联合亚低温在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治疗中的应用及其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16例STB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对照组依据病情给予呼吸支持,治疗组给予早期机械通气联合亚低温治疗,两组患者均依据病情给予外科治疗或保守治疗,连续监测两组患者脑灌注压(CPP)、颈静脉血氧饱和度(SjvO2)、脑组织氧分压(PbtO2)、脑动静脉氧压差(AVDO2)及脑组织摄氧率(CERO2),比较两组间不同时间点的差异。并对患者预后进行随访,比较患者康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CPP、SjvO2、PbtO2、AVDO2及CERO2无差异,治疗后6、12、24、48 h及72 h,治疗组CPP分别为(67.0±7.2)、(65.9±7.4)、(71.4±9.1)、(78.2±12.6)、(75.9±10.7)mm Hg,对照组CPP分别为(55.4±6.9)、(55.4±6.9)、(49.6±5.6)、(51.9±8.0)、(56.4±7.8)mm Hg,治疗后各时间点治疗组CPP高于对照组(6 h t=4.31,P=0.006;12 h t=5.25,P=0.003;24 h t=7.10,P=0.000;48 h t=10.39,P=0.000;72 h t=5.10,P=0.002),治疗组SjvO2分别为(0.48±0.11)%、(0.52±0.16)%、(0.56±0.12)%、(0.54±0.12)%、(0.58±0.14)%,对照组SjvO2分别为(0.40±0.11)%、(0.38±0.12)%、(0.36±0.14)%、(0.32±0.13)%、(0.38±0.11)%,治疗组各时间点SjvO2高于对照组(6 h t=4.28,P=0.005;12 h t=4.79,P=0.004;24 h t=4.29,P=0.005;48 h t=3.84,P=0.009;t=4.26,P=0.005),治疗组PbtO2分别为(34.7±4.0)%、(35.2±3.8)%、(37.6±3.2)%、(39.2±4.1)%、(40.6±3.7)%,对照组PbtO2分别为(31.2±3.1)%、(28.4±3.3)%、(30.6±3.6)%、(29.5±3.9)%、(33.6±4.0)%,治疗后各时间点治疗组PbtO2高于对照组(6 h t=4.10,P=0.009;12 h t=3.82,P=0.010;24 h t=11.03,P=0.000,48 h t=6.14,P=0.002;72 h t=3.17,P=0.012),治疗组AVDO2分别为(3.84±0.33)、(3.34±0.35)、(3.28±0.29)、(3.16±0.22)、(3.19±0.34)mm Hg,对照组AVDO2分别为(4.92±0.51)、(5.30±0.47)、(5.46±0.35)、(5.31±0.40)、(5.38±0.51)mm Hg,各时间点治疗组AVDO2低于对照组(6 h t=6.02,P=0.002;12 h t=4.06,P=0.007;24 h t=8.02,P=0.001;48 h t=4.09,P=0.008;72 h t=4.11,P=0.007)。治疗组CERO2分别为(30.1±7.6)%、(22.4±6.5)%、(21.6±5.4)%、(20.4±4.6)%、(18.2±3.7)%,对照组CERO2分别为(4.92±0.51)%、(5.30±0.47)%、(5.46±0.35)%、(5.31±0.40)%、(5.38±0.51)%,治疗组各时间点CERO2低于对照组(6 h t=3.57,P=0.011;12 h t=5.10,P=0.004;24 h t=5.20,P=0.003;48 h t=5.77,P=0.003;72 h t=6.20,P=0.002)。两组患者随访6个月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Z=2.073,P=0.038)。结论早期机械通气联合亚低温能够改善STBI患者氧供,降低脑组织氧耗及神经损伤,改善预后,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9.
①目的探讨早期机械通气配合亚低温治疗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②方法对49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伤后或术后即给予机械通气辅助氧供,并同时冰毯降温,观察治疗前后PaO2、GCS评分、LIS评分、ALI指数及颅内压(ICP)变化。③结果49例患者经治疗后,有关指标均明显改善,血气分析指标基本恢复正常水平。全组死亡8例,自动出院2例,病死率(包括自动出院)20.41%。出院39例获随诊0.5年,恢复良好31例,中残3例,重残2例,植物状态3例。④结论早期气管切开、机械通气,配合亚低温治疗,可控制和预防低氧血症,改善脑缺血,减轻脑水肿和降低颅内高压,对疾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陈刚 《中外医疗》2014,(28):119-120
目的探究早期机械通气治疗联合亚低温治疗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效果及其预后。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了该院自2010年10月—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46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其中23例采用亚低温治疗,另外23例采用早期机械通气治疗及亚低温治疗。结果早期机械通气联合亚低温治疗组较低温治疗患者组脑灌注压高、脑组织氧分压高、颈静脉血氧饱和度高、脑组织摄氧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机械通气并联合亚低温对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预后好,效果佳,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