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探讨锥颅引流术联合尿激酶治疗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方法 对60例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均行CT定位后病房内一次性锥颅钻孔后放置F12脑室引流管,接无菌引流袋,抬高固定。术后次日行尿激酶5万U治疗,第2天复查CT,最多共需注入尿激酶2~3次。结果 60例均锥孔置管顺利,经过2~4 d引流,血肿清除理想。出院4周复查头颅CT 55例无复发;5例复发,予以行骨瓣开颅血肿清除+包膜切除术。结论 锥颅引流术联合尿激酶治疗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创伤小、安全可靠、方法简便易行,老年患者容易接受,清除血肿理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锥颅穿刺治疗稳定型硬膜外血肿的疗效及适应证。方法 48例患者动态复查头颅CT示硬膜外血肿出血稳定后,局麻下行硬膜外血肿锥颅穿刺置管引流术,术后予以尿激酶5万U+0.9%氯化钠注射液3 mL注入,并夹闭2 h后放开引流,每天2次。结果术后48例患者的症状均明显缓解。复查头颅CT示,血肿完全消失42例,少量残留6例,无发生再出血;手术效果良好。结论锥颅穿刺置管引流治疗稳定型硬膜外血肿的疗效确切,损伤小,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3.
后颅窝肿瘤术后继发幕上硬膜外血肿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例1:女性,23岁。头颅CT示:小脑蚓部肿瘤,脑室中度扩大。开颅前行脑室外引流,手术全切阻脂瘤。术后3天拨除脑室引流管,1周内病人恢复顺利。术后第12天,患者病情恶化。头颅CT示:左颞顶硬膜外血肿。急诊手术,清除血肿50ml。痊愈出院。例2:女性,29岁。头颅CT示:右小脑肿瘤,脑室扩大。开颅前行脑室外引流,全切胶质瘤。术后第18天患者出现高颅压症状,头颅CT示:右颞顶硬膜外血肿,手术清除血肿45ml,痊愈出院。例3:女性,39岁。头颅CT示:右桥小脑角肿瘤,脑室扩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改良额部锥颅斜行置管液化冲洗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河南大学附属南石医院神经外科2013年6月至2017年6月采用改良额部锥颅置管引流术治疗的102例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资料。结果 102例病人的症状术后1~4 h均明显改善,术后48 h复查CT显示血肿均大部分被清除,留管时间2~4 d,术后7~10 d痊愈出院,无死亡病例。1例术后脑组织复位不完全形成硬膜下积液。术后1、3个月复查CT未见复发。结论 CT定位下额部锥颅斜行深置单管冲洗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方法简单,疗效确切,复发率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锥颅血肿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效果,以减轻病残率,提高生存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法高血压脑出血所有患者均经过头部CT检查确诊,根据不同的出血量(多田法计算),分别采用局麻或强化麻醉下锥颅软通道引流血肿,或锥颅血肿引流配合脑室外引流,或单纯行脑室外引流术。结果引流2~6d后复查头部CT,示血肿完全消失38例,血肿减少90%以上74例,血肿减少85%以上86例,减少50%以上16例,血肿减少30%~50%有4例;未发生切口及颅内感染;术后死亡21例。结论锥颅血肿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能提高患者的临床生存率,减少病残率,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经颅钻孔引流治疗硬膜外血肿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硬膜外血肿病人的临床资料。血肿均位于幕上单侧额部、顶枕部和枕部。术前GCS评分8~12分。采用硬通道经颅钻孔引流术9例,软通道14例。结果所有病人术后3~5 d复查CT提示血肿基本消失。23例病人中,21例平均住院9 d出院,按GOS预后评分均恢复良好。2例额叶血肿并枕部硬膜外血肿分别于术后18、20 d出院,按GOS预后评分恢复良好。结论经选择适应证后,硬膜外血肿经颅钻孔引流术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7.
锥颅置双腔管冲洗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锥颅置双腔管冲洗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根据CT定位,采用锥颅置双腔管冲洗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10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术后1~4h症状均明显改善,术后7~10d痊愈出院,无死亡病例,无并发症。术后1~3月复查CT无1例复发,全部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结论锥颅置双腔管冲洗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方法简单,床边即可施行,并有效避免了传统钻(锥)孔引流术的相关并发症,且效果满意,可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总结40例经锥颅微创置管引流术治疗的慢性硬膜下血肿病人的临床资料,从临床表现、疗效及并发症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本组平均手术时间(0.5±0.3)h,术中平均出血量(15±5)ml,平均住院时间(6±2.1)d。40例术后复查颅脑CT,硬膜下血肿均达大部分清除。术后并发颅内积气6例,硬膜外血肿1例,硬膜下积液5例,颅内感染1例。40例病人随访3个月,血肿复发1例,未见新增神经功能障碍。结论锥颅微创置管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1临床资料 患者男,27岁.因松果体区肿瘤、梗阻性脑积水、颅内压增高入院。入院第4天在全麻下行第三脑室肿瘤切除术,术中左枕叶向外膨出,脑压高,快速滴入甘露醇,脑室外引流管无脑脊液流出,切除膨出的脑组织,再向松果体区探查.由于脑压始终高,无法进入第三脑室.故改行右侧脑室一腹腔分流术。术后即带气管插管复查头部CT,了解术中脑膨出原因。CT示左额颞顶巨大急性硬膜外血肿.中线右移,右侧后颅窝少量硬膜外血肿。  相似文献   

10.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37岁,于2001年8月19日车祸致伤头部,当即昏迷,大小便失禁,右外耳道流血,头颅CT示右颞部硬膜外血肿,量约50ml,左额叶挫裂伤,右颞骨骨折。查体:神志浅昏迷,呼之不应,对疼痛能定位,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经3mm,对光反射灵敏,右外耳道活动性出血,颈软无抵抗,左侧肢体肌力0级,右侧肢体肌力正常。入院后急诊在全麻下行硬膜外血肿清除术。12年前有甲亢手术史。术后第一天,患者神志朦胧,生命体征平稳,拔除硬膜外引流管;第二天神志浅昏迷,呼之不应,咽喉部痰多,行气管切开术;复查CT示硬膜外血肿完全消失,左侧颞额叶、右侧额叶有脑挫…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高血压性脑出血穿刺引流术后并发张力性血肿的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20年10月在CT引导下行软通道穿刺引流术治疗的1812例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发生张力性血肿9例,发生时间在拔除引流管后7~14 d,平均10.2 d。更换穿刺入路后,再次穿刺引流术治疗,所有病人症状再次穿刺引流术后均改善。出院时GCS均为15分,GOS评分5分6例,4分3例;出院后1个月复查无复发。结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穿刺引流术后仍可出现张力性血肿,可以再次通过软通道穿刺引流术治疗,临床症状迅速缓解,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锥颅引流术联合阿伐他汀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的疗效。方法 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CSDH 46例,按照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3例。对照组采用锥颅引流术锥颅,观察组在锥颅引流术后口服阿伐他汀片(20 mg/d),疗程3个月。结果 术后1、3个月,观察组血肿残余量较对照组减少(P<0.01)。术后3月,两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05),而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3个月,观察组无血肿复发,对照组血肿复发3例,但两组血肿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口服阿伐他汀能够促进CSDH锥颅引流术后残余血肿的吸收,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3.
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并发症中迟发性硬膜外血肿极少见,现报告2例。 例1 女性,19岁,患者出生后头颅渐进性增大,未作任何治疗。4年前因头昏、头痛、视力减退1年而来就诊。入院时检查:头围69cm,落日征阳性,四肢肌张力增高,头颅CT检查示脑室系统普遍性扩张,脑皮质最薄处仅0.5cm,诊断为重度先天性脑积水(静止型)而在本院行脑室-腹腔分流,使用低压阀分流管,术后病人症状改善出院。本次入院半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呕吐,头颅CT检查为左额巨大硬膜外血肿,经在当地医院手术治疗但症状未能改善而转来我院,头颅CT复查证实术后硬膜外血肿并无明显减少,再次手术治疗,术中先夹闭脑-腹分流管,左额硬膜外血肿清除后置负压引流管,术后一周复查示左额血肿清除,但右额出现新的硬膜外血肿,行右额血肿钻孔引流,术中经脑室端注入生理盐水以促使脑组织复位,术后留置血肿腔负压引流,并采取头低位、止血药等治疗,病人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14.
双腔管冲洗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12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双腔管冲洗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效果。方法根据CT定位,采用双腔硅胶引流管生理盐水冲洗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120例。结果本组病例术后1-4h症状均明显改善,术后7~10d痊愈出院,无死亡病例,无并发症。术后1~3月复查CT示无1例复发,全部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结论钻孔引流术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首选方法,而双腔管冲洗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方法简单,并有效避免了钻孔引流术的相关并发症,且效果满意,可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15.
1 病例 患者女,2岁。3d前从50cm高处坠落,着地部位不详,短暂啼哭,当时未发现外伤痕;第2d白天患儿玩耍正常,无恶心、呕吐,晚患儿入睡时突然大声啼哭,且夜间多次啼哭,第3d清晨发现患儿精神差而入院。病程中无二次外伤史。查体:嗜睡,强迫后仰头位,双瞳等大等圆约4mm,光反射灵敏,余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凝血四项正常。环枢关节CT平扫未见明显骨折及脱位。头颅CT示:斜坡偏左硬膜外血肿,血肿量约3ml,延髓轻度受压表现。入院后经颈部制动,积极止血、脱水、预防感染及神经营养药物治疗13d,复查CT血肿吸收后出院。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锥颅外引流术联合尿激酶灌洗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97例采用锥颅外引流术联合尿激酶灌洗治疗的CSDH的临床资料。结果入院时Markwalder分级0~Ⅰ级56例,Ⅱ~Ⅳ级41例;出院时0~Ⅰ级91例,Ⅱ~Ⅳ级41例6例;出院时,Markwalder分级明显改善(P0.05)。85例出院后随访3个月,血肿复发1例,硬膜下少量积液1例,无死亡病例。结论锥颅外引流术联合尿激酶灌洗治疗CSDH,是一种安全可行、疗效显著、并发症少及复发率低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单孔引流术58例,双孔引流术4例,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29例,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1例。结果术后复查头部CT示血肿清除满意70例,基本满意22例。术后发生气颅34例,血肿残留18例,癫痫13例,硬膜下积液39例。76例出院后随访2个月至2年,复发6例,经再次手术治愈。结论术前仔细观察头颅CT及MRI,根据其影像特点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小儿额部急性硬膜外血肿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小儿额部急性硬膜外血肿的临床资料。1例巨大的额部硬膜外血肿和2例合并凹陷性骨折行开颅手术。2例血肿量30 ml行锥颅血肿外引流术,其中1例急性硬膜外血肿转亚急性加重病人局麻下行锥颅血肿外引流术。31例血肿量少者行保守治疗。结果手术病儿术后恢复良好,保守治疗病儿血肿在1~2个月内完全吸收。随访3个月,未见血肿机化,病儿正常生活。结论小儿额部外伤性硬膜外血肿多见于学龄前,血肿量少,除少数血肿量巨大引起脑疝或合并凹陷性骨折需手术治疗外,大部分病儿可行保守治疗,血肿量较大者可以行锥颅血肿外引流术。  相似文献   

19.
1病例资料患者,男,74岁,因发热2d、突发右侧肢体乏力、意识丧失4h入院。既往3月前因小肠穿孔行手术治疗,1月余前因阑尾炎行手术治疗,1月前有轻微头部外伤史。入院查体:神志模糊;双侧瞳孔直径3mm、对光反射灵敏,颈项强直;右侧肢体屈曲,肌张力升高,左侧肢体刺痛能定位。外院头颅CT示左侧颞枕硬脑膜下血肿。入院行头部MRI检查示左侧额、颞、顶部颅骨内侧可见弧形长T1、稍长T2信号,其内可见少许混杂信号影,考虑慢性硬脑膜下血肿。胸部CT检查示两肺下叶炎症。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12.6×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为88.2%。初步诊断:左侧额颞顶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局麻下行钻颅血肿引流术,术中引出大量淡红色稀薄脓液,考虑为硬脑膜下脓肿,术后行脓液培养检出大肠埃希菌,予留置引流管继续引流并用庆大霉素盐水冲洗,静脉滴注亚胺培南抗感染治疗,术后3d复查头部CT示颅内脓肿清除较彻底。患者经治疗病情好转出院。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肿穿刺抽吸术及侧脑室引流术联合应用对脑出血患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头颅CT简易定位确定锥颅点方向和穿刺深度,颅锥钻通颅骨后置入引流管,负压吸除血肿;侧脑室引流术选择非优势侧侧脑室前角,钻通颅骨后置入引流管留置。结果:本组术后生存率为85.7%,治愈率为75%,死亡率为14.3%。效果确切,疗效明显。结论:及时有效的清除血肿,临床疗效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