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模拟人体腰部生理弯曲变直时腰椎髓核内压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腰部生理弯曲变直时腰椎间盘髓核内压的变化.方法腰椎标本固定于生物力学材料实验机上,模拟腰曲变直的动作,用压力传感器测量髓核内压的变化情况.结果髓核内压变化情况为L3-4升高042±O.26kPa,L4-5升高0.82±0.84kPa,L5~S1升高1.65±1.93 kPa.结论正常生理弯曲到腰曲变直过程中腰椎间盘髓核内压升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经皮穿刺L5~S1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外侧入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用 16例成人脊柱 (包括骨盆 )标本 ,对L5~S1间盘厚度、横径以及骨孔的上下径进行了观测。结果  (1)测得间盘靶区横径为 (8.0± 1.3)mm。 (2 )骨孔的上下径为 (8.8± 1.4)mm ,上部横径为 (8.3± 1.1)mm ,下部横径为 (4 .4± 0 .5 )mm。结论 这一解剖学测量结果对经皮穿刺L5~S1间盘髓核摘除术后外侧入路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颈髓CT横断面测量对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价值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颈髓CT横断面测量对于诊断脊髓型颈椎病的应用价值。方法 :异常组选取 76例临床明确的脊髓型颈椎病的病人 ,正常 (对照 )组选取 6 8例临床排除脊髓型颈椎病及CT证实无椎管狭窄的正常人。全部进行C4~ 5 和C5~ 6 椎间盘螺旋CT扫描 ,并测量相关层面颈髓的矢状径和颈髓的横断面积。结果 :异常组的C4~ 5 椎间盘水平颈髓矢状径均值为 5 .90± 0 .78mm ,颈髓的横断面积均值为 76 .91± 11.5mm2 ,C5~ 6椎间盘水平颈髓矢状径均值为 5 .83± 0 .73mm ,颈髓的横断面积均值为 6 9.5 1± 10 .9mm2 ;正常组相对应的数据为 7.87± 0 .89mm ,95 .2 9± 12 .4mm2 ,7.75± 0 .82mm和 86 .35± 12 .0mm2 。上述两组数据两两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0 1)。结论 :CT测量颈髓的矢状径和横断面积对于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DWI探讨腰椎退行性变患者椎间盘髓核ADC值是否与椎间盘的解剖层面相关。方法:对72例腰椎间盘退变患者行腰椎MRI普通序列和DWI扫描,并测量L1~2至L5~S1椎间盘髓核的ADC值,分析椎间盘髓核平均ADC值与解剖层面之间的相关性。结果:L1~2至L5~S1椎间盘平均ADC值分别为(1.47±0.33)×10-3 mm2/s、(1.47±0.31)×10-3 mm2/s、(1.42±0.34)×10-3 mm2/s、(1.33±0.35)×10-3 mm2/s、(1.32±0.38)×10-3 mm2/s。从L1~2至L5~S1随着椎间盘位置的下移,ADC值有下降趋势。椎间盘的平均ADC值仅在L1~2与L4~5、L1~2与L5~S1、L2~3与L4~5、L2~3与L5~S1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间盘髓核的ADC值能反映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且L4~5与L5~S1椎间盘ADC值较L1~2与L2~3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1病例报告 患者,男,56岁,主因腰腿疼3年,加重1个月,于2008~12入科。入院后完成腰椎X线拍片,腰椎核磁共振及CT检查诊断为L5S1椎间盘突出症,给予非手术治疗2周,症状无缓解,术前检查无手术禁忌,行后路椎板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术中见L5S1椎间隙左侧椎间盘髓核突出明显,顶压神经根,以手术尖刀环形切开后纵韧带欲取椎间盘髓核,  相似文献   

6.
目的:定量研究身高体重指数(BMI)正常的人群椎间盘髓核体积,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310例BMI正常人群的腰椎磁共振图像,运用磁共振图像处理系统测量FSE-T2WI上腰椎各节段椎间盘髓核的体积。根据年龄不同分为青年组(22~44岁),中年组(45~59岁),老年组(60岁以上)三个组,对不同年龄组男女性的L1/2~L5/S1节段椎间盘髓核进行体积测量和统计学分析。结果:青年组L1/2~L5/S1椎间盘髓核体积男性分别为:2523.50±627.55mm3,3178.89±803.77mm3,3686.88±897.43mm3,3913.35±749.00mm3,3086.26±928.92mm3,女性分别为1922.42±659.36mm3,2248.56±847.48mm3,3066.38±968.56mm3,3124.99±917.92mm3,2818.81±1022.87mm3。中年组L1/2~L5/S1椎间盘髓核体积男性分别为:2502.27±821.06mm3,3056.98±965.97mm3,3629.82±1219.14mm3,3858.20±1035.57mm3,3037.07±834.51mm3,女性分别为1991.65±638.32mm3,2383.49±723.42mm3,2989.30±851.11mm3,3165.12±885.84mm3,2787.01±762.72mm3;老年组L1/2~L5/S1椎间盘髓核体积男性分别为:2455.86±776.34mm3,3019.00±676.15mm3,3515.96±809.14mm3,3802.23±721.39mm3,2984.83±706.73mm3,女性分别为:2030.78±604.28mm3,2246.92±622.53mm3,2812.35±833.55mm3,3020.11±899.33mm3,2750.87±852.667mm3。同年龄组L1/2~L5/S1节段男女之间正常髓核体积差异均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同节段不同年龄组之间正常髓核体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节段中相邻两髓核体积存在相关关系,各节段髓核体积与BMI指数相关性不大,而分别与身高和体重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本研究测量了正常成人腰椎间盘髓核体积正常范围,为椎间盘髓核假体体积以及其他科学实验提供方法和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7.
目的 :明确L3~ 4 、L4~ 5、L5~S1椎间盘与硬膜囊、神经根和脊神经前支的距离。方法 :在 2 0 0例腰椎正常CT片和 2 1具成人腰椎标本上分别观测了L4 、L5、S1神经根出硬膜囊的水平及L3~ 4 、L4~ 5、L5~S1椎间盘与硬膜囊、神经根和脊神经前支的距离。结果 :L3~ 4 椎间盘与硬膜囊及L4~ 5椎间盘与硬膜囊和L5神经根关系密切 ,L5~S1椎间盘与硬膜囊和S1神经根相隔一定距离 ,L3~ 4 、L4~ 5、L5~S1椎间盘与其外后方脊神经前支的距离递减。结论 :L3~ 4 椎间盘突出易压迫硬膜囊 ,L4~ 5椎间盘突出易压迫硬膜囊和L5神经根 ,L3~ 4 、L4~ 5、L5~S1椎间盘的椎间孔外侧型突出 ,压迫脊神经前支的机会递增。  相似文献   

8.
研究L -arg对应激性大鼠血压的影响。给SD大鼠的饮水中增加L -arg ,并给予间断性足底电刺激 15日 ,隔日监测属动脉血压一次 ,观察其尾动脉血压 (BP)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如下 :(1)对照组 :隔日测得的血压分别是 12 .6 5± 1.0 8,14 .86±1.6 6 ,12 .4 1± 1.81,12 .4 5± 0 .6 8,12 .2 4± 0 .78,12 .4 2± 0 .83,12 .34± 0 .88(kPa) ;(2 )单纯应激组 :隔日测得的血压分别是 11.88± 0 .5 5 ,11.90± 0 .4 5 ,13.6 3± 1.5 6 ,14 .14± 1.70 ,14 .4 3± 0 .91,14 .2 3± 1.14 ,16 .4 9± 0 .99(kPa) ;(3)L -arg +应激组 :隔日测得的血压分别是 11.90± 0 .4 5 ,12 .5 7± 0 .93,12 .14±0 .4 7,12 .81± 1.2 6 ,12 .10± 2 .6 9,11.2 4± 1.6 3,10 .5 1± 0 .89,血压未升高 ,且有下降的趋势。结果提示 :应激刺激可使血压升高 ,而L -arg可以对抗应激刺激 ,使血压不升高。结论 L -arg有阻抑应激性大鼠血压升高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L3~4、L4~5、L5~S1椎间盘与硬膜囊、神经根和脊神经前支的距离.方法:在200例腰椎正常CT片和21具成人腰椎标本上分别观测了L4、L5、S1神经根出硬膜囊的水平及L3~4、L4~5、L5~S1椎间盘与硬膜囊、神经根和脊神经前支的距离.结果:L3~4椎间盘与硬膜囊及L4~5椎间盘与硬膜囊和L5神经根关系密切,L5~S1椎间盘与硬膜囊和S1神经根相隔一定距离,L3~4、L4~5、L5~S1椎间盘与其外后方脊神经前支的距离递减.结论:L3~4椎间盘突出易压迫硬膜囊,L4~5椎间盘突出易压迫硬膜囊和L5神经根,L3~4、L4~5、L5~S1椎间盘的椎间孔外侧型突出,压迫脊神经前支的机会递增.  相似文献   

10.
目的:测量腰椎间盘突出时相应水平脊神经节(DRG)面积的变化,了解它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3DMR-PROSET序列扫描30例健康志愿者及52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所得原始图像均行3DMIP后处理。测量健康志愿者组L1~S1水平及病例组椎间盘突出受累水平的双侧DRG面积。结果:健康志愿者组的L1~S1水平DRG面积逐渐增大,为(16.80±4.52)~(90.99±14.02)mm2。病例组共发现97个突出椎间盘,后正中型39个、(后)外侧型58个(分别为L3-4水平9、11个,L4-5水平13、20个,L5~S1水平17、27个),所有突出椎间盘均累及下位神经根。后正中型突出组L4~S1水平DRG面积均较志愿者组增大,为(63.64±13.29)~(99.89±16.12)mm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6.960~-2.650,P<0.05)。(后)外侧型组突出侧的L4~S1水平DRG面积为(70.90±14.21)~(127.33±19.92)mm2,较对侧增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840~5.490,P<0.05)。而对侧的L4~S1水平DRG面积为(64.46±13.52)~(103.47±16.68)mm2,较后正中型突出组相应水平的DRG面积略有增大,但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t=-1.190~-0.690,P>0.05)。结论:3DMR-PROSET序列能够清晰显示腰椎间盘突出时DRG的面积变化,将有助于患者治疗方法的选择和疗效评价。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利用磁共振T2-mapping探讨肥胖对腰椎间盘退变的影响。方法 30例单纯性肥胖和30例正常体重健康志愿者均行腰椎常规MRI序列矢状位及T2-mapping扫描,得到T2-mapping原始图及伪彩图,并测量两组L1~S1椎间盘髓核的T2值;组内不同节段髓核T2值比较用ANOVA分析,两两比较用LSD检验;两组间对应节段髓核T2值用两样本独立t检验。结果肥胖组:髓核T2值范围79.50~123.50ms;30例L1~S1各节段髓核T2值均数范围(89.82±6.34)ms~(112.65±5.75)ms。对照组:髓核T2值范围91.70~145.40ms;30例L1~S1各节段髓核T2值均数范围(108.17±1 0.37)ms~(126.65±10.22)ms。统计检验结果:肥胖组组内仅L2~3与L4~5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96),其余两两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组内L1~2与L5~S1、L2~3与L4~5、L2~3与L5~S1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两两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除L1~2椎间盘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之外(P0.05),其余节段T2值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T2-mapping能发现腰椎髓核退变早期的生化成份的变化;肥胖可能促使或加速腰椎髓核退变。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告25例临床怀疑腰椎间盘脱出病人增强前和增强后40分钟CT 检查及表现。用层厚3~5mm 并重迭1 mm 的方法检查腰5~骶1,腰4~5,腰3~4椎间隙。13例手术证实。髓核脱出的典型CT 表现有:硬膜外脂肪内的软组织肿块;椎间盘后缘引起的硬膜外脂肪移位;硬膜囊的凹入和受压;神经根鞘的受压和移位;椎间盘钙化或真空现象。延迟增强CT 检查适于硬膜外脂肪少或没有硬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脊柱后路椎间盘镜治疗战士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方法 单侧或双侧入路采用椎间盘镜技术行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术。术中用C型臂X线机定位、导引、准确安装 16mm工作通道 ,在影像监视系统辅助下 ,按常规开窗法完成髓核摘除和神经根减压术。结果 手术共 12例 ,随访 4~ 2 0个月 ,按照Nakai标准评定 :优 11例 ,良1例。结论 该术式具有微创手术的优势 ,不干扰腰椎的生物力学结构 ,术后恢复快 ,适合应用于战士腰椎间盘突出症。术中应注意准确定位 ,以摘除压迫神经组织的突出物为主 ,避免盲目扩大减压和过度摘除正常髓核组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为经皮穿刺L5 S1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前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32具成人尸体标本上解剖观察L5 S1椎间盘前方的毗邻关系。结果 :L5 S1椎间盘前方存在一个由左、右髂血管和骶岬上缘平面围成的“△”相对安全区 ,该区的面积是 11.5 9± 3.34(7.40~ 17.42 )cm2 ,在该区内没有大的血管和神经干。结论 :用穿刺导管从腹前壁经腹膜直抵椎间盘前面 ,椎间盘前方的小肠被“T”型杵状压腹器自动推开 ,从而可经双侧髂血管之间由前面较安全地穿入椎间盘中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椎体成形术时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椎间盘渗漏是否会引起椎间盘退变,以及椎间盘退变程度与漏人PMMA的量的相关性。方法 选用8只成年杂种犬,每只L1/2~L4/5共4个椎间盘为实验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PMMA组。对照组仅行椎间盘穿刺,不注人任何物质。PMMA组按注射量不同分为0.1ml、0.3ml、0.5ml 3组。计算椎间盘指数百分数(%DHI)及MRI指数,参照Masuda标准对椎间盘退变程度评分并分析。分别对4组的观察指标行方差分析及SNK法统计分析。结果 术后24周X线片显示对照组椎间隙无狭窄,组织学检查未见椎间盘退变。PMMA组X线显示:椎间隙不同程度狭窄,椎体前后缘见骨质增生,腰椎侧弯,PMMA0.3ml及0.5ml组可见许莫结节。MRI显示椎间隙不同程度狭窄,他加权像髓核信号不同程度降低且不均一,其相对高信号区面积减小,髓核形态不规则,纤维环与髓核境界不清。组织学检查显示髓核细胞数量不同程度减少,空泡变小。髓核的细胞外基质不同程度压缩,纤维断裂或扭转。4组%DHI、MRI指数、组织学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MMA漏人椎间盘会导致椎间盘退变,且退变程度与PMMA漏人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100例正常人脑底动脉直径的MR血管成像测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测量并建立国人正常脑底动脉直径磁共振血管成像 (MRA)正常值。方法 常规MR检查脑实质及脑动脉三维时间飞越法 ( 3DTOF)MRA检查脑底动脉表现无异常者 10 0例 ,其中男5 3例 ,女 47例 ,年龄 4~ 75岁 ,平均 45 8岁 ;≤ 14岁者 12例 ,>14岁者 88例。采用投影仪放大胶片间接测量法测量各脑动脉直径 ,分析其左右侧、年龄和性别上的差异性 ,并统计出各动脉直径的正常参考值。结果 各脑动脉直径测量值为 :眼动脉 (OphA)男为 ( 0 8± 0 2 )mm ,女为 ( 0 9± 0 2 )mm ;颈内动脉 (ICA)C2段男为 ( 3 0± 0 3)mm(≤ 14岁 )和 ( 3 5± 0 6 )mm( >14岁 ) ,女为 ( 2 8± 0 6 )mm(≤14岁 )和 ( 3 1± 0 5 )mm( >14岁 ) ;ICAC4段男为 ( 4 3± 0 6 )mm ,女为 ( 3 9± 0 6 )mm ;大脑前动脉(ACA)A1段男为 ( 2 1± 0 4)mm ,女为 ( 2 1± 0 4)mm ;前交通动脉 (ACoA)男为 ( 1 4± 0 4)mm ,女为( 1 3± 0 4)mm ;大脑中动脉 (MCA)M1段男为 ( 2 7± 0 4)mm ,女为 ( 2 6± 0 4)mm ;基底动脉 (BA)男为 ( 2 9± 0 5 )mm ,女为 ( 2 8± 0 4)mm ;大脑后动脉 (PCA)P1段男左为 ( 2 1± 0 5 )mm、右为 ( 2 0±0 5 )mm ,女左为 ( 2 0± 0 3)mm、右为 ( 1 9± 0 3)mm ;PCAP2段男为 ( 1 8± 0 4)mm  相似文献   

17.
经皮激光颈椎间盘髓核消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 探讨颈椎间盘激光消融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10只健康成年犬的C3-4、C4-5椎间盘行激光髓核消融术。激光消融条件:髓核内裸露光纤长度为5mm,输出功率15W,单脉冲时间1s,间隔时间C3-4椎间盘1s、C4-5椎间盘5s,总能量为1000J。消融过程中用针式温度计测量后纵韧带与硬脊膜之间及椎间孔处的温度。术后即刻、2周及4周分别处死犬2只、4只、4只,于光学显微镜(简称:光镜)下观察激光消融椎间盘的病理变化。结果 在激光输出间隔时间为5s时,连续脉冲输出11s时,后纵韧带与硬脊膜之间及椎间孔处的温度可达41℃。2只犬术后即刻处死,大体标本显示其激光消融的椎间盘髓核内出现椭圆形空洞,长轴直径5-6mm,短轴直径2-4mm。术后2周处死4只犬,大体标本显示其髓核内空洞消失,组织切片显示软骨细胞和纤维细胞开始增生。术后4周处死的4只犬髓核组织切片显示空洞被纤维组织和软骨细胞填充。结论 在适当的消融条件,颈椎间盘激光消融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能反映腰椎间盘中水分子扩散运动的平均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ent,ADC)值,探讨椎间盘髓核ADC值与椎间盘退行性变Pfirrmann分级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对63例腰椎间盘退行性变患者进行腰椎MR常规序列和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扫描,并测量L1/2~L5/S1椎间盘髓核ADC值。根据Pfirrmann分级法由两名放射科医师盲法阅片将椎间盘分为Ⅰ~Ⅴ组。对比Ⅰ~Ⅴ组椎间盘髓核的平均ADC值,并对各组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63例301个腰椎间盘中,未发现符合Pfir-rmannⅠ级和Ⅱ级的椎间盘。PfirrmannⅢ~Ⅴ级椎间盘髓核平均ADC值分别为(1.59±0.23)×10-3mm2/s、(1.14±0.21)×10-3mm2/s、(0.84±0.23)×10-3mm2/s。Ⅲ~Ⅴ组椎间盘髓核的ADC值之间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间盘髓核的ADC值可以反映腰椎间盘退行性变,且随着退变程度的增加ADC值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9.
病史摘要
  患者,男,50岁,以“腰部疼痛伴双下肢疼痛5月余”于2013年10月5日入住我科。5个月前患者因腰部酸胀不适行针灸治疗后出现腰部及双下肢疼痛,2013年9月10日腰椎间盘CT 平扫,示L4-5椎间盘膨隆,腰椎退行性变;腰椎MRI示L4-5椎间盘突出及腰椎椎体结核不能排除,ECT示L4、L5椎体放射性异常浓聚,考虑转移。经保守治疗后疼痛无缓解。近1个月来发热,最高体温达39℃,翻身困难,双下肢放射痛及感觉异常,无法正常行走,提重物、咳嗽时症状加重,平卧、休息时减轻,大小便功能正常。既往2010年曾行直肠癌切除术,2011年因肠梗阻行造瘘术。入院查体:患者神清、气平、痛苦面容,平卧位,无法翻身,心肺(-),L4、L5椎体棘突明显压痛,叩痛(+),左下肢直腿抬高试验50°(+),右下肢直腿抬高试验40°(+),双侧巴氏征(-)。入院后复查腰椎MRI增强示椎间盘感染合并硬膜外脓肿形成可能;腰椎CT示椎间盘炎可能,血常规白细胞14.3×109/L,中细粒细胞百分比0.887,C反应蛋白90 mg/L,红细胞沉降率100 mmol/L。于入院1周后行DSA和透视引导下L4-5椎间盘髓核摘除抽吸术、外引流管置入引流术并穿刺活检术,术中患者取左侧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局麻,DSA和透视引导下定位,经皮穿刺入L4-5椎间盘内,经正侧位确认后,逐级扩张置入直径1.4~8.4 mm椎间盘穿刺工作套管,用环踞开窗,用髓核钳反复钳取髓核组织,然后负压抽吸残存髓核组织及脓液,然后使用交换导丝插入5 F 外引流管(Cook 公司,美国)留置并体外固定,通过三通连接引流袋。取出的组织和液体分别送细菌培养和病理检查。细菌培养结果:肺炎链球菌生长;抗酸杆菌培养阴性;穿刺液荧光PCR检测结核杆菌DNA阴性。病理结果示:慢性化脓性炎伴肉芽组织增生。术后每天引流液量约300 ml,颜色为先淡黄色,后逐渐变清。同时静脉输注左氧氟沙星注射液500 mg静脉滴注,1次/d联合治疗。术后半个月,患者腰痛及双下肢疼痛症状逐渐减轻。术后3周拔出引流管,患者翻身无疼痛,可自主坐立行走,腰部疼痛症状基本消失,患者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治疗后6个月复查腰椎增强MRI及CT平扫检查提示:硬膜外脓肿影消失,L4-5椎间隙明显变窄,相应椎体上下缘骨质增生硬化(图1)。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椎间盘内电热疗法(IDET)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动物实验选用家猪2只,选择L3 -4、L4 - 5椎间盘全麻下行标准IDET治疗,术后即时、1、2周分别行MRI检查,于术后1、2周分别各处死1只动物,行大体及组织病理检查。临床应用选择慢性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2 3例(总计2 9个椎间盘,病变范围在L2 - 3~L5 - S1 ) ,进行IDET治疗。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 ,0 1 0 )作为疗效评价指标,对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只家猪4个椎间盘成功建立标准IDET模型,术后活动正常,即时MRI无异常信号改变,术后1、2周MRI示治疗椎间盘T2W髓核中心高信号体积缩小,周围呈明显低信号改变,1周后病理示髓核变性收缩,局部纤维环增厚,神经根及硬膜囊未见损伤。2 3例临床患者中2 9个椎间盘成功行IDET ,与术前比较,术后1周及3个月随访VAS分值均有显著性差异(P <0 .0 0 0 1 ) ,有效率分别为6 5 .3%、78.9%。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 IDET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