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罗国群  邓伟芬  马文敏 《生殖与避孕》2011,31(11):769-772,739
目的:探讨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IVF-ET)治疗中对子宫内膜发育不良者子宫内膜及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IVF-ET患者共67例,均由于子宫内膜发育不良而致IVF-ET种植失败,再次行IVF-ET治疗时随机分为研究组(加用GH治疗,32例)和对照组(未使用GH治疗,35例),统计分析患者的临床结局。结果:患者Gn用量、平均获卵数、受精率、优质胚胎率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子宫内膜厚度、形态及子宫内膜和内膜下血流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1);研究组的胚胎种植率(31.4%)及临床妊娠率(39.5%)明显高于对照组(15.7%和19.8%)(P<0.01),早期流产率明显减低(14.6%vs 21.4%)(P<0.01)。结论:对内膜发育不良的患者进行IVF-ET治疗时加用GH可能是通过改善子宫内膜对胚胎的容受性,从而提高胚胎种植率及临床妊娠率,降低早期流产率。  相似文献   

2.
生长激素对IVF-ET周期中子宫内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生长激素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中对子宫内膜生长不良患者子宫内膜影响。方法:2005.01-2006.05期间由于子宫内膜发育不良而致IVF-ET种植失败68例,再次IVF-ET治疗中加用生长激素(GH)治疗者为研究组(37例),未使用GH治疗者为对照组(31例)。结果:二组在获卵数、优质胚胎率上有明显差别(P<0.05),而受精率、卵裂率无区别。研究组子宫内膜形态学及厚度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0.01)。研究组的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流产率明显减低。结论:对IVF-ET治疗中内膜发育不良的患者再次进行IVF-ET治疗时加用生长激素可促进子宫内膜发育,改善子宫内膜对胚胎的容受性,从而提高临床妊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微吸刮术对反复着床失败妇女再次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临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8月至2012年5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生殖医学中心的164例反复着床失败妇女进行前瞻性对照研究,研究组82例于再次IVF-ET术前行子宫内膜轻微吸刮术,对照组82例IVF-ET术前未行子宫内膜轻微吸刮术。观察两组患者妊娠结局。结果:两组患者年龄、不孕年限、不孕原因、基础FSH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促性腺激素使用天数、HCG注射日子宫内膜厚度、获卵数、移植胚胎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胚胎着床率(22.12% vs 10.55%)、临床妊娠率(41.46% vs 20.73%)及继续妊娠率(36.58% vs 15.8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子宫内膜轻微吸刮术能提高反复着床失败妇女再次IVF-ET术后的临床妊娠率,改善临床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中重型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患者用两种控制性超促排卵方案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的结局。方法:将2003年1月至2008年1月以超长方案行IVF-ET的中重型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患者52例为研究组,按1:2配对选择同期用长方案患者104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周期取消率、Gn起始剂量、Gn总量、获卵数、子宫内膜厚度、受精率、妊娠率、种植率、异位妊娠率及流产率。结果:两组周期取消率、获卵数、受精率、子宫内膜厚度、流产率及异位妊娠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Gn起始剂量及Gn总量均高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妊娠率及种植率高于对照组,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中重型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患者行IVF-ET时,用超长方案比用长方案会增加Gn起始剂量及总量,且有提高妊娠率及种植率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子宫内膜和内膜下血流在IVF-ET中对子宫内膜容受性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第一次进行IVF/ICSI-ET治疗的不孕症患者119例,根据注射hCG日子宫内膜和内膜下血流状况分为A组(n=8):子宫内膜和内膜下血流≤2支;B组(n=50):子宫内膜和内膜下血流3-4支;C组(n=61):子宫内膜和内膜下血流≥5支。各组患者均移植1-3个胚胎。比较各组的临床特征、卵巢反应、内膜情况和妊娠结局。结果:各组的临床特征、卵巢反应、内膜情况均无统计学差异,A组妊娠率低于B组(P<0.05)和C组(P<0.01)。A组着床率低于C组(P<0.01),B组和C组的妊娠率和着床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子宫内膜和内膜下血流在IVF-ET中对子宫内膜容受性有一定预测价值。IVF-ET周期中内膜和内膜下血流≤2支者建议当月不做胚胎移植,可待血流改善后再行胚胎移植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剖宫产手术史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2月行IVF-ET且有剖宫产手术史的144例患者的助孕情况、妊娠及分娩结局,对照组为同期行IVF-ET且既往仅有阴道分娩史的166例患者。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剖宫产史组基础卵泡刺激素水平(b FSH)、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 CG)注射日雌二醇(E2)水平、子宫内膜厚度、促性腺激素(Gn)用量、G n刺激时间,获卵率、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胚胎移植数、多胎妊娠率、流产率、异位妊娠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剖宫产手术史组胚胎移植困难比例(6.25%)高于阴道分娩史组(0.00%),胚胎种植率(24.01%)及临床妊娠率(40.28%)明显低于阴道分娩史组(分别为34.98%和54.8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史组双胎妊娠者较对照组双胎妊娠发生前置胎盘、产后出血比例增加(P0.05);无论是剖宫产手术史组还是阴道分娩史组,双胎分娩较单胎分娩新生儿出生孕周、体质量明显降低(P0.01)。结论剖宫产手术史可能降低IVF-ET患者的胚胎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增加胚胎移植难度。对疤痕子宫妇女应严格控制移植胚胎数目,妊娠后加强孕期监管。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卵巢低反应(POR)患者采用拮抗剂方案加用生长激素(GH)对子宫内膜容受性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对采用拮抗剂方案促排卵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助孕的188例POR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加用GH者为研究组(n=98),其余不加用GH者为对照组(n=90),比较组间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数据及妊娠结局,以评估GH治疗对POR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的Gn使用时间、Gn RH-A使用时间及总Gn使用量显著少于对照组,而获卵数、MII卵子数、受精卵数、优质胚胎数、h CG注射日血E2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 CG注射日子宫内膜厚度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子宫内膜血流改善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种植率、活产率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POR患者,GH改善了子宫内膜血流,可能提高了子宫内膜容受性,但对妊娠结局没有改善。  相似文献   

8.
IVF-ET中输卵管积水对子宫内膜和内膜下血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输卵管积水对IVF-ET结局的影响。方法:接受IVF-ET助孕的110例不孕症妇女,根据有无输卵管积水分为积水组(n=48)和对照组(n=62),应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比较组间子宫动脉血流、内膜形态、内膜和内膜下血流及IVF-ET结局。结果:积水组与对照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积水组hCG注射日A型血流(可检测到子宫内膜和内膜下均有血流通过)、三线型内膜比率及妊娠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组间子宫动脉血流参数PI、RI和子宫内膜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膜形态的改变及内膜和内膜下血流减少可能是输卵管积水患者在IVF-ET种植率下降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IVF-ET失败者行宫腔镜检查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黄晓燕  冯云  张爱军  汝伟 《生殖与避孕》2006,26(8):483-485,490
目的:探讨IVF-ET失败者行宫腔镜检查的意义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38例既往有IVF-ET失败史的患者行宫腔镜检查及手术(研究组),与同期常规行宫腔镜检查的不孕患者45例(对照组),就子宫内膜形态的不同表现类型临床结局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宫腔内膜异常的发生率为84.2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8.89%,其中宫腔粘连、子宫内膜不规则增生以及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32例于宫腔镜术后一年内再次行IVF/ICSI或冷冻胚胎移植术,17例获得临床妊娠。余6例术后至今未行IVF-ET,不避孕未孕。结论:宫腔镜检查、干预有利于改善子宫内膜的形态,提高临床妊娠率,可作为再次IVF前的常规筛查手段。  相似文献   

10.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子宫内膜和内膜下血流评价IVF-ET结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hCG注射日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子宫内膜和内膜下血流预测IVF-ET的结局。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hCG注射日子宫内膜和内膜下血流分布情况,将115例IVF-ET/ICSI-ET助孕患者分为A组(n=56):子宫内膜和内膜下均有血流通过;B组(n=42):内膜下有血流但内膜没有血流通过;C组(n=17):内膜和内膜下均无血流通过。随访IVF-ET结局,按妊娠与否分为妊娠组(n=53)与非妊娠组(n=62)。比较A、B、C组的临床特征、卵巢反应、内膜厚度及类型和妊娠结局;比较妊娠组与非妊娠组内膜厚度和类型。结果:A、B、C组间的临床特征、卵巢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内膜厚度C组低于A组和B组(P<0.05),但3组内膜形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C组妊娠率(62.5%、33.3%、23.5%)和种植率(37.9%、18.4%、10.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组与非妊娠组的内膜厚度及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CG注射日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子宫内膜和内膜下血流对IVF-ET的结局有一定的预测价值,是一种较好的、能在临床上普遍开展的无创伤性的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 CG)注射后不同时间受精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患者实验室指标及临床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行IVF-ET治疗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200例,根据h CG注射后受精时间不同随机分为4组:h CG注射后38.0~39.0 h受精为A组;注射h CG后39.1~40.0 h受精为B组、h CG注射后40.1~41.0 h受精为C组、h CG注射后41.1~42.0 h受精为D组,每组50例,观察并比较四组间实验室指标及临床指标。结果可用胚胎率B组(65.7%)、C组(63.3%)、D组(66.8%)均高于A组(55.5%)(P0.05);优质胚胎率A组(50.6%)显著低于C组(60.2%)与D组(63.6%)(P0.05),B组(54.3%)明显低于D组(P0.05);C组获得了较好的临床结局,临床妊娠率(50.0%)和着床率(34.2%)较高,流产率(9.1%)较低。正常受精率、正常卵裂率、临床妊娠率、着床率以及流产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一定时间范围内(38.0~42.0 h),随着h CG注射后受精时间的延长,优质胚胎率呈增高趋势;本中心IVF-ET治疗患者的最佳受精时间为h CG注射后40.1~41.0 h,此时受精患者有较高的临床妊娠率,较低的早期流产率及较好的临床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2.
IVF-ET中自然流产的相关因素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引起IVF-ET中自然流产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2004.01.01-2005.12.31间在本中心行IVF-ET获得妊娠的患者381例,排除异位妊娠28例,葡萄胎1例,运用单因素及多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余下的352例患者年龄、病因、既往史、男方少弱精行单精子卵胞浆内显微注射史、月经d3基础激素水平、血PRL值、促排卵方案,以及取卵日的子宫内膜厚度,着床孕囊数等对流产的影响。结果:本研究期间本中心IVF-ET的流产率为13.1%。352例患者中年龄>35岁患者的流产率(32.3%)显著高于<35岁的患者(11.2%)(P<0.05),单孕囊的流产率(16.5%)显著高于双孕囊的流产率(5.6%)(P<0.05)。此外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亦显示高泌乳素血症(OR=8.335)以及单孕囊(OR=3.550)与流产有显著相关性。单因素与多因素均提示既往病史(自然流产史,内异症等)、BMI值、月经d3的性激素(FSH、LH、E2、P)水平、促排卵方案、男方因素、受精方式(IVF/ICSI)以及取卵日子宫内膜厚度等均与流产无关。结论:IVF-ET的流产与患者的年龄、着床胚囊数以及高泌乳素血症有关。加强对治疗周期中高年龄、高泌乳素血症、单孕囊妊娠妇女的监控,积极治疗高泌乳素血症,尽可能采取保胎安胎措施,对防止IVF-ET妇女的自然流产具有极积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在薄型子宫内膜患者中新鲜胚胎移植与冻融胚胎移植(FET)妊娠结局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显微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治疗采用长方案胚胎移植h CG注射日与冻融周期胚胎移植内膜转化日的内膜厚度≤7 mm的患者共592个周期的临床资料。将移植周期按胚胎是否冻融分为新鲜胚胎移植组(n=173)和FET组(n=419)。比较组间的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多胎率和异位妊娠率有无差异。结果新鲜胚胎移植组患者平均移植胚胎(2.1±0.4)枚,与FET组患者平均移植胚胎(2.1±0.5)枚比较,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按照移植胚胎数分为3个亚组,新鲜胚胎移植组1枚胚胎者,妊娠率为7.7%,2枚者为30.2%,3枚者为23.8%;FET组1枚胚胎者15.6%,2枚者为34.9%,3枚者为41.6%,新鲜胚胎移植组与FET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着床率、流产率、异位妊娠率等结果也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移植3枚胚胎新鲜组多胎率(80.0%)高于FET组(29.7%)(P0.05)。新鲜胚胎移植组多胎率3个亚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FET组妊娠率和流产率3个亚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将移植胚胎数作为协变量,纳入Logistics回归模型对结果变量进行分析,说明周期类型与临床妊娠率间无显著相关性(OR=0.726,95%CI=0.504~1.104)。结论子宫内膜厚度≤7 mm的薄型内膜患者新鲜胚胎移植和FET妊娠结局相似,选择新鲜周期移植不影响妊娠结局并可缩短治疗周期,降低总费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促排卵方案在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的卵巢低反应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7例卵巢低反应患者采用不同方案进行IVF/ICSI-ET共200个周期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短方案者50个周期(A组),拮抗剂方案者39个周期(B组),微刺激方案者93个周期(C组),自然周期方案者18个周期(D组)。比较分析各组的促排卵结局。结果:4组间周期取消率无统计学差异,hCG注射日LH水平A组低于其他3组,E2水平高于其他3组,与C、D组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优势卵泡数及平均获卵数D组低于其他3组,而正常受精率高于其他3组,与A、B组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hCG注射日内膜厚度、P值、MⅡ卵率、可利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C组临床妊娠率略高,但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卵巢低反应患者微刺激方案在IVF-ET促排卵中相对其他方案有更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卵巢储备力低下患者行体外受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助孕时较理想的超促排卵方案。方法:将302例行IVF/ICSI-ET助孕的卵巢储备力低下患者分为3组:微刺激方案组(A组,98例)、黄体期促排卵方案组(B组,62例)和超短方案组(C组,142例),比较3组的一般情况、周期取消率、总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使用天数(Gn天数)、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日血雌二醇(E_2)、促黄体生成素(LH)、孕酮(P)及子宫内膜厚度、平均获卵数、受精率、形成胚胎率、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生化妊娠率。结果:A组的周期取消率均明显高于B、C两组(P0.05);A组的总Gn天数最短,C组的总Gn天数最长(P0.05);A组的HCG日子宫内膜厚度低于B、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的HCG日E_2水平、平均获卵数均低于B、C两组,C组的HCG日LH水平均低于A、B两组(P0.05)。3组的一般情况、正常受精率、成胚率、优胚率、临床妊娠率、生化妊娠率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超短方案可能是较好的卵巢储备力低下超促排卵方案,同时黄体期促排卵亦不失为一种新的有效促排卵方案。  相似文献   

16.
高喜红  倪亚莉 《生殖与避孕》2009,29(12):822-823
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hCG注射日血清睾酮(T)水平对IVF-ET结局的影响。方法:因顽固性排卵障碍而行IVF助孕的187例PCOS患者,于促排卵前均口服短效避孕药预治疗3 ̄6个月,T降至正常水平后,采用GnRHa长方案,观察比较妊娠组和非妊娠组hCG注射日血清T水平、获卵数、受精率、优质胚胎率。结果:非妊娠组T水平明显高于妊娠组,受精率及优质胚胎率均低于妊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COS患者促排卵过程中T明显升高,可能对卵子质量及妊娠结局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