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研究内皮抑素在肺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管生成和淋巴转移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60例肺腺癌内皮抑素蛋白的表达及肺腺癌组织微淋巴管密度(MLVD),分析内皮抑素表达与MLVD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肺腺癌组织内皮抑素蛋白阳性率[61.7%(37/60)]高于癌旁正常组织[23.3%(14/60)](P〈0.01);其表达与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内皮抑素阳性组MLVD(7.68±1.89)低于阴性组(9.17±1.95)(P〈0.01),随内皮抑素表达程度加强,MLVD值减小。结论内皮抑素在抑制肺腺癌淋巴管生成及淋巴转移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抑素及微血管密度(MVD)在胆囊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1份胆囊癌组织标本及10份正常胆囊组织中血管内皮抑素表达及MVD,分析其与胆囊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血管内皮抑素在正常胆囊组织、胆囊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0.00%、77.05%,P<0.05;胆囊癌组织中血管内皮抑素表达强度与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胆囊癌与正常胆囊组织中MVD值分别为(76.66±20.15)、(29.53±5.03)个/HP,P<0.01,MVD与Nevin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及组织学分级有关.结论 血管内皮抑素及MVD在胆囊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可用于判断胆囊癌恶性程度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内皮抑素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内皮抑素在62例食管鳞癌中的表达。结果食管鳞癌组织内皮抑素阳性表达率高于切缘组织和食管良性病组织(P〈0.01),食管鳞癌内皮抑素表达水平与原发肿瘤的浸润深度、远处转移情况、细胞分化程度、临床TNM分期均有密切关系(P均〈0.05),而与原发肿瘤部位、区域淋巴结转移状况以及食管鳞癌患者的年龄、性别、饮食习惯、家族史等均无明显关系(均P〉0.05)。结论内皮抑素可能在抑制食管鳞癌侵袭和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以作为判断其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3例大肠癌、21例大肠腺瘤、12例健康人大肠黏膜中生存素(survivi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结果大肠癌中survivin、VEGF阳性率及MVD值均显著高于大肠腺瘤病变及正常大肠组织(P均〈0.05)。survivin表达水平与患者的性别、年龄、组织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VEGF表达水平及MVD与组织分化程度、浸润深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提示survivin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并参与了肿瘤血管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真核细胞起始因子4E(eIF4E)在大肠良恶性肿瘤中的表达,探讨其在大肠癌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与大肠癌生物学特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62例大肠癌、43例大肠腺瘤及30例正常大肠组织中的eIF4E进行检测.结果 eIF4E在大肠癌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大肠腺瘤,而正常大肠黏膜中未见eIF4E阳性表达.eIF4E阳性表达与肿瘤的部位、组织分化程度均无相关性,而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eIF4E过度表达在大肠癌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且eIF4E过度表达可作为提示大肠癌预后不良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鸟氨酸脱羧酶(0DC)mRNA、内皮抑素mRNA和微血管密度(MVD)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相关关系,探讨0Dc在食管鳞癌血管生成中的可能作用,及其与肿瘤浸润和转移的关系。方法 用半定量RT-PcR法测定41例食管鳞癌患者痛组织(T)和相应癌旁组织(N)中的ODC mRNA和内皮抑素mRNA表达,求得各自T/N值;同时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MVD的T/N值。结果在41例患者中,39例ODC mRNA的T/N值>1.0,占95.1%:40例MVD的T/N值>1.0,占97.6%。36例内皮抑素mRNA的T/N值>1.0,占87.8%。ODC mRNA、内皮抑素mRNA和MVD与食管鳞癌的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ODC mRNA、内皮抑素mRNA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有关。ODC mRNA的T/N值与MVD的T/N值呈正相关,与内皮抑素mRNA的T/N值呈负相关,内皮抑素mRNA的T/N值与MVD的T/N值呈负相关。结论 DOC与食管鳞癌血管生成和肿瘤浸润转移密切相关。DOC过表达可能是通过抑制内皮抑素而促进血管生成.从而促进食管鳞癌的浸润和转移。  相似文献   

7.
VEGF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15例正常人大肠黏膜,27例大肠腺瘤及81例大肠癌患者瘤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结果VEGF在大肠正常黏膜、大肠腺瘤、大肠癌组织中表达逐渐增高、增强,两两比较均存在显著差别(P〈0.01);VEGF表达与大肠癌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Dukes分期呈正相关。认为VEGF在大肠正常黏膜发展到腺瘤及癌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作为预测组织癌变的因子;VEGF可促进大肠癌组织的生长和转移,可作为大肠癌的预后评估因子;降低VEGF的表达和活性可能成为抗肿瘤转移治疗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分泌蛋白(SPARC)在人大肠癌、大肠腺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65例人大肠癌、32例人大肠腺瘤及29例正常人大肠组织中SPARC的表达。[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SPARC在人大肠腺癌细胞及间质细胞均有不同程度表达。大肠癌、大肠腺瘤及正常组织三者之间比较,SPARC在组织腺管细胞中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间质细胞中的表达率差异显著(P0.05)。另外,在人大肠癌间质细胞中,SPARC的阳性表达率与癌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与否呈明显相关性(P0.05),而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无关(P0.05)。[结论]SPARC有可能作为评估大肠肿瘤浸润转移及其预后的生物学指标,为进一步研究大肠肿瘤的早期筛查与诊断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骨桥蛋白(OPN)及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大肠癌、大肠腺瘤及大肠正常组织中的表达程度及其与临床病理学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50例大肠癌及24例大肠腺瘤、12例正常大肠组织病理标本OPN及HIF-1α的表达.结果:OPN及HIF-1α在正常组织中无表达,在大肠癌组织、腺瘤组织中为高表达.OPN的表达率在腺瘤组与肠癌组间比较差别无显著性.HIF-1α的表达率在腺瘤组与肠癌组间比较,差别有显著性(33.33%vs 62.00%,P<0.05).二者在肠癌组中的表达与肿瘤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呈正相关;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的大小则无相关性.OPN与HIF-1α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具有明显的相关性(r=0.700,P<0.01).结论:OPN及HIF-1α在大肠癌的浸润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HIF-1α高表达的肿瘤组织具有较强的浸润与转移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观察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COX-2)在大肠腺瘤、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大肠癌生物学特性的关系,初步探讨其在大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对78例大肠癌组织、21例大肠腺瘤组织和13例正常大肠黏膜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应用它检验分析COX-2的表达情况及其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大肠癌组织中COX-2阳性表达率为78.21%,明显高于大肠腺瘤的52.38%和正常大肠黏膜组织的7.69%(P〈0.05);COX-2表达与大肠癌的Duke's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P〈0.05),而与大肠癌患者的性别、组织学类型无关(P〉0.05)。[结论]COX-2在大肠癌组织中表达率明显高于大肠腺瘤,而正常大肠黏膜中表达率极低或不表达;COX-2表达与大肠癌生物学特性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hClock基因mRNA及其蛋白在结直肠肿瘤中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类生物钟基因hClockmRNA及其蛋白在不同Dukes分期结直肠肿瘤中的表达,研究它们的表达与结直肠肿瘤的侵袭及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检测结直肠癌与相应癌旁组织中hClock基因mRNA的表达,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相应标本中hCloek基因蛋白产物(CLOCK蛋白)的表达。结果21例结直肠肿瘤中hCloekmRNA弱阳性表达率47.62%,中或强阳性表达率52.38%,且与Dukes分期相关(P〈0.05);CLOCK蛋白均呈中或强阳性表达。相应癌旁组织中hClockmRNA及蛋白呈弱阳性表达(P〈0.01)。结论hCloek基因可能与结直肠肿瘤的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15-LOX-1蛋白表达与大肠癌临床病理因素和患者预后的关系,并探索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5-LOX-1蛋白在103例大肠癌组织、56例大肠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结合患者的临床病理因素、预后情况及大肠癌组织中其他与侵袭转移相关的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15-LOX-1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大肠癌癌旁正常组织(P<0.05);15-LOX-1蛋白的表达与大肠癌的组织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其他器官侵袭转移以及Dukes分期密切相关(P<0.05),病理分化程度低、Dukes分期晚以及有淋巴结或其他器官侵袭转移者肠癌组织中15-LOX-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大肠癌组织中15-LOX-1阳性表达患者1年、3年、5年生存率及中位生存时间明显高于15-LOX-1阴性表达患者(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提示15-LOX-1表达水平、患者年龄及手术时有无淋巴结转移可以作为评估大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大肠癌中15-LOX-1与VEGF、MMP-2、MMP-7的表达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 15-LOX-1对大肠癌具有抑癌作用,对反映大肠癌生物学行为和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CD147)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大肠癌临床病理因素间的关系,探讨其与大肠癌侵袭和转移的相关性及二者间的相互联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4例大肠癌患者癌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对照组织中CD147和MMP-2的表达,以图象分析软件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 大肠癌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对照组织中CD147和MMP-2表达阳性率呈递减改变.CD147和MMP-2的表达部位和染色强度相似,半定量分析显示两者呈正相关(r=0.777,P<0.05).两者的表达与大肠癌患者年龄、肿瘤分型、肿瘤分化程度未见相关性(P<0.05),而在大肠癌患者伴转移组显著高于无转移组(P<0.05).结论 CD147在大肠癌患者组织中的表达增高与大肠癌侵袭转移密切相关,其促MMP-2的激活和表达增高的作用可能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外周静脉血中CK20 mRNA表达及其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结直肠癌术前患者61例、健康志愿者20例和结直肠息肉患者10例,采用RT-PCR法检测其外周静脉血中CK20 mRNA的表达,并结合其临床病理特点和随访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61例结直肠癌患者术前外周血CK20 mRNA阳性率为41.0%(25/61);其表达与肿瘤TNM分期、浸润深度、远处转移和区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20例健康志愿者和10例结直肠息肉患者外周血均无CK20 mRNA表达.在61例结直肠癌患者中,术后46mo完整随访的有37例,其中有17例死亡,有10例外周血CK20 mRNA表达阳性.结论:外周静脉血中CK20 mRNA的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的肿瘤分期和浸润转移有关.血液中CK20是反映结直肠癌患者发生肿瘤微转移较为特异的肿瘤标志物,外周血液中CK20 mRNA的表达可作为评估患者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黑色素瘤缺乏因子2(AIM2)和血清癌胚抗原(CEA)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收集辽宁省肿瘤医院2010年1月~2013年3月118例结直肠癌患者的肿瘤组织标本及其50例癌旁正常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组织中AIM2的表达,回顾性搜集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及术前通过电化学发光法(ECUA)测定的血清CEA水平。通过相关性分析癌组织中AIM2表达水平和血清CEA水平的相关性,分析两种指标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对不同AIM2、CEA水平组别进行生存分析。 结果118例肿瘤组织中有42例AIM2呈高表达,有39例癌旁正常组织呈高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5.295,P<0.001);结直肠癌患者术前血清CEA阳性率为44.07%(52/118)。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结直肠癌组织AIM2和血清CEA表达呈负相关(r=-0.660,P<0.001)。肿瘤的浸润深度、TNM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是影响癌组织AIM2表达水平的相关因素(χ2=4.847,7.794,3.961;均P<0.05);肿瘤大小、TNM分期以及分化程度是影响患者术前血清CEA水平的相关因素(χ2=17.14,5.779,5.293;均P<0.05)。K-M生存分析显示,AIM2高表达组生存时间明显长于低表达组,术前CEA阴性组生存时间明显长于阳性组,AIM2高表达联合CEA阴性患者生存时间明显长于AIM2低表达联合CEA阳性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结直肠癌患者AIM2和血清CEA表达可能与结直肠癌的进展有关,联合分析两个指标有助于评估结直肠癌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耐药基因P-gp(P-糖蛋白)、GST-π(谷胱甘肽S-转移酶)及TopoⅡ(DNA拓扑异构酶Ⅱ)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法)检测74例结直肠癌组织中P-gp、GST-π及TopoⅡ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结直肠癌临床分期、组织类型、肿瘤大小、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等之间的关系。结果本组74例患者中P-gp阳性62例(83.78%),TopoⅡ阳性60例(81.08%),GST-π阳性70例(94.59%)。P-gp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但与淋巴结转移、浸润程度有关,发生淋巴结转移患者阳性率明显高于未转移者(P0.05);TopoⅡ表达仅与淋巴结转移情况有关,而结直肠癌组织中GST-π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转移及浸润程度等临床病理特征无关(P0.05)。结论 P-gp、GST-π及TopoⅡ耐药基因的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多药耐药密切相关,化疗治疗前,对患者P-gp、GST-π及TopoⅡ的检测对化疗药物的选择、化疗效果及预后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人类生物钟基因hClock蛋白在结直肠肿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不同Dukes分期结直肠肿瘤及相应癌旁组织中hClock基因蛋白产物(Clock蛋白)的表达,并比较其差异。结果Clock蛋白红结直肠肿瘤中呈现中或强阳性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及Dukes分期无显著相关性(P〉0.05)。癌旁组织呈现弱阳性表达。结论Clock蛋白与结直肠肿瘤的发生有相关性,与侵袭、转移的关系有待更深入地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大肠癌组织中生长抑素(SS)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0例大肠癌组织及20例正常大肠黏膜组织中SS蛋白和VEGF-C蛋白的表达,采用VEGF-C受体FLT-4阳性脉管标记淋巴管计数,分析SS与大肠癌淋巴管生成、转移的关系。结果SS蛋白表达阳性率在大肠癌组及正常大肠黏膜组分别为37.7%和65%,VEGF-C在癌及正常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和30%,差别均有显著性;SS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淋巴管侵犯及远处转移密切相关,与浆面膜受累无关;VEGF-C表达与肿瘤淋巴结转移,淋巴管侵犯及远处转移密切相关,而与肿瘤分化和浆面膜受累无关;大肠癌组织中SS和VEGF-C蛋白表达呈显著负相关。结论SS可能通过对VEGF-C/FLT-4信号通路的阻滞而抑制大肠癌淋巴管生成及转移。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结肠癌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7、MMP-9的表达,探讨其在结肠癌浸润、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0例结肠癌及其切缘组织中MMP-7、MMP-9的表达。结果肿瘤组织中MMP-7、MMP-9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8.00%和82.00%,标本切缘组织中分别为0和24.00%,两者相比,P均〈0.05,MMP-7、MMP-9在有淋巴结转移者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6.96%和91.30%,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的51.85%和74.07%,P均〈0.05;MMP-7、MMP-9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84,P〈0.05。结论MMP-7、MMP-9高表达可能与结肠癌的浸润、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