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布洛芬混合液直肠给药方式对于治疗小儿高热惊厥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12年3月一2013年3月间56例高热惊厥的儿童,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8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的安痛定肌注治疗并治辅助物理降温;观察组患儿使用布洛芬混合液直肠给药的方式实施治疗,对两组患儿的退热时间、止惊时间以及总体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儿的退热时间与止惊时间与对照组患儿相比具有非常明显的改善,两组之间差异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使用布洛芬与安定的混合液不同注射方式治疗小儿高热惊厥的临床效果。方法将该院52例患有高热惊厥的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6例,分别是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加静脉注射布洛芬与安定的治疗方案,观察组采用常规治疗直肠给药布洛芬与安定的治疗方案,对比其疗效。结果对照组中显效15例,有效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4.62%。观察组中显效20例,有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15%。且毒性反应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相比较具有临床效果差异(P<0.01)。结论常规治疗联合直肠给药布洛芬与安定混合液治疗小儿高热惊厥具有较好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的静脉注射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布洛芬混悬液与对乙酰氨基酚在小儿高热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面的对比。方法将符合小儿高热的门诊留观患儿384例随机分为布洛芬混悬液组(A组)和对乙酰氨基酚治疗组(B组),2组均192例,进行5d的疗程。结果治疗后1h,A组患儿的总有效率46.88%,B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为21.88%,A组治疗效果优于B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4h,A组患儿的总有效率84.90%,B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为54.17%,A组治疗效果优于B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组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在临床的治疗工作中,如果是要快速降低高热患儿的体温可选用布洛芬混悬液。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儿高热惊厥的发病因素、预防方法、治疗方法,减少惊厥的发生,防治并发症。方法对81例首发高热惊厥患儿统计分析其年龄分布,病因和相关检查结果。结果高热惊厥患者的年龄大部分在6个月至3岁,多为呼吸道感染。结论惊厥以预防为主,治疗原发疾病;若已惊厥,应立即对症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本文的相为临床资料分析,对临床上治疗小儿高热惊厥的相关注意事项及治疗方法进行探讨。方法对2011年1月-2012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6例小儿高热惊厥患儿在我院治疗期间的相关临床资料回顾分析。结果导致小儿出现高热惊厥症状的诱导原因多为上患儿呼吸道系统受到感染所致。在小儿高热惊厥的患儿中,有少数会由于反复发作而导致脑损害,由此可以看出要及时地对患儿采取有效的降温处理,进行防治患儿高热惊厥的复发。研究的66例患儿,在接受治疗后全部治愈出院,没有发现死亡病例。结论治疗高热惊厥患儿是,应及时对患儿的惊厥情况采取积极有效的控制措施。防治小儿高热惊厥的重点在于对“惊厥”的控制,要帮助患儿消除高热状况,在发生惊厥后可适当的使用抗惊厥药,以使复发减少从而使后遗症发生的几率降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并比较布洛芬混悬液与对对乙酰氨基酚治疗小儿高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到2014年1月我院儿科收治的高热患儿110例,将患儿随机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患儿加用对乙酰氨基酚药物治疗,观察组患儿则给予布洛芬混悬液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接受治疗后1h、3h及6h的体温水平。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1.8%。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布洛芬的优良性在服药3h、6h后逐渐明显,组间比较结果有显著差异(P〈0.05),具统计学意义。结论:布洛芬混悬液与对乙酰氨基酚均可作为小儿高热的治疗药物,布洛芬混悬液的起效时间更短、退烧持续性更长,具有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布洛芬不同给药途径对小儿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144例发热的小儿患者被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48例;分别给予布洛芬口服,塞肛及灌肠治疗,比较3组治疗效果及不同时间点退热情况。结果3组均能有效退热,其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口服组退热速度明显快于其他两组,2h时3组退热的有效率均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h时3组退热的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布洛芬3种给药途径均能有效退热降温,可根据患儿情况灵活选择给药途径。 相似文献
8.
《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15,(5):13-14
目的:探讨通过护理干预治疗小儿高热惊厥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10例高热惊厥患儿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对比护理后两组患儿的惊厥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平均惊厥消失为39.25±10.23秒,平均住院时间为7.33±2.15天,以上指标均短于对照组69.38±20.46秒和14.58±2.42天,P0.05。结论:对高热惊厥患儿采用护理干预能有效缓解病情,加快惊厥消失时间,缩短住院时间,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我院于 2 0 0 0年 4月至 2 0 0 1年 4月应用醒脑注射液辅助治疗小儿高热惊厥 30例 ,临床观察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小儿高热惊厥的诊断标准 :(1)首次发病年龄在 4个月——— 3岁 ,最后复发年龄不超过 6岁。 (2 )发热在 38.5℃以上先发热后惊厥 ,惊厥多发生于发热 2 4小时以内。(3)惊厥呈全身性抽搐伴有意识丧失 ,持续不超过数分钟 ,发作后很快清醒。 (4 )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其它脑损伤。(5 )可伴有呼吸、消化系统的急性感染。符合此诊断标准共 6 0例 ,男 42例 ,女 18例 ,年龄在 4个月——— 6岁 ,其中小于 3岁 5 0例 ,3— 6岁 10例 ,因肺… 相似文献
10.
2岁的军军不久前感冒发烧,体温最高时达到39摄氏度,并出现抽搐、双眼凝视,叫他没有反应,脸和嘴唇都略微苍白。军军的母亲赶紧把他送到附近的医院急救。医生诊断为高热惊厥,当即收住医院进行退热处理并治疗原发病。经过4天的治疗,军军出院了。医生提醒说,由于儿童高热惊厥多发生在家中,家长有必要掌握一些急救知识。那么,孩子们在家里发烧惊厥时该怎么办呢?让笔者给你详细介绍一下。高热惊厥是儿科常见的急症之一,发生的年龄主要在6个月至3岁,5岁以后很少见。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探讨 β-内啡肽 ( β- EP)在复杂性高热惊厥发病中的作用及纳洛酮治疗效果。方法 :将 5 5例复杂性高热惊厥 ( complicated febrile convulsion,CFC)患儿随机分为纳洛酮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 ,两组常规治疗方法相同 ,治疗组加用国产盐酸纳洛酮 ,按每次 0 .0 2~ 0 .0 4 mg·kg- 1 ,每 8h1次 ,连续使用 3~ 5 d。治疗前后对患儿的血浆和脑脊液 ( CSF)中 β- EP进行放射免疫测定 ,观察惊厥复发的次数和持续时间。结果 :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血浆和脑脊液 β- EP无明显差别 ,P>0 .0 5。治疗后 5 d复查血浆和脑脊液 β- EP水平 ,纳洛酮组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 ,两者比较差别有显著意义 ,P<0 .0 5。纳洛酮组所有患儿发热时均无惊厥再发作 ,脑电图好转。结论 :β-内啡肽 ( β- EP)与复杂性高热惊厥的发生密切相关 ,纳洛酮可以有效地阻断内源性阿片肽与阿片受体的结合 ,减少 CFC发热时惊厥再发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苯巴比妥的药理作用及其治疗热性惊厥的优势.方法 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四川省泸州市人民医院治疗的380例热性惊厥患儿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190例,采用“苯巴比妥(i.m)+地西泮(i.v)”治疗;对照组190例,仅给予地西泮(i.v)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惊厥症状控制时间、脑神经因子水平、复发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3.68%(178/19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37% (147/190),x2=20.430,P<0.05;观察组的惊厥症状控制时间(11.30±2.45)明显少于对照组(15.02 ±4.50) min,t=10.008,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脑神经因子水平NSE(20.31±4.85) ng/mL、S-100β(0.14±0.03) μg/L、BDNF(6.71±1.48) μg/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8.35±5.77) ng/mL、(0.23±0.05) μg/L、(10.98±3.25)μg/L,t值分别为14.703、21.276、16.404,均P<0.05;观察组的复发率(10.53%)和复发次数(2.03±1.15)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0%和(3.22±1.08)次,均P<0.05;不良反应方面,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苯巴比妥具有良好的镇静、抗惊厥、抗癫痫等药理作用,临床治疗热性惊厥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伊来西胺预防小儿复杂性热惊厥(CFC)复发的效果。方法:将45例CFC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给予常规退热及原发病治疗;治疗组25例在发热期间每日口服伊来西胺3~5 mg/kg用至体温正常,常规辅以退热及原发病治疗。所有病例随访1年。结果:服药5 h以内,对照组和治疗组意识恢复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3.27%和80.64%(P<0.05);服药48 h以内,对照组和治疗组体温恢复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1.58%和79.83%(P<0.05);对照组和治疗组的CFC复发率分别为45.00%和12.00%(P<0.05);对照组和治疗组的癫痫发生率分别为15.00%和4.00%(P<0.05),并且治疗组比对照组患儿的脑电图有明显改善。结论:伊来西胺对治疗和预防CFC复发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热性惊厥(FC)异常脑电图(EEG)与临床的关系。方法:记录92例5月~10岁患儿的FC后EEG。结果:首次EEG异常率为19·6%。随着FC再发次数的增多及FC患儿年龄的增大,EEG异常率增高,3岁以内FC的EEG异常不明显,3岁以后FC的EEG异常逐渐增多,有统计学意义。结论:EEG的异常率与FC临床特征有关;FC再发与EEG异常及年龄有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热性惊厥患儿的临床特点及其血浆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annose-binding lectin,MBL)水平在惊厥前后的变化。 【方法】 对2010年8月-2011年7月在本院住院的68例热性惊厥患儿,应用ELISA法检测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浆MBL浓度,同时进行临床特点分析。统计分析采用SPSS 11.0。 【结果】 急性期和恢复期MBL平均浓度分别为(595±559) ng/mL和(585±466) ng/mL,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207,P=0.836),急性期与恢复期MBL水平呈线性相关(r=0.809,P<0.01)。其中恢复期MBL血浆浓度<200 ng/mL的病例占29.4%,MBL参与急性应答占全部病例的38.2%。 MBL浓度与CRP浓度无明显相关性(r =0.15,P=0.22)。89.7%的患儿热性惊厥由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诱发,54.1%的患儿惊厥急性期CK-MB增高。 【结论】 惊厥应激对机体血浆MBL水平表达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小儿高热惊厥与有害金属铅的关系。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010年12月某院收治的56例0~3岁(0~36个月)高热惊厥患儿为观察组,对照组为同时期在该院治疗的0~3岁(0~36个月)上呼吸道感染相同病例数的高热患儿,用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两组患儿的血铅水平,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观察组(高热惊厥)患儿血铅水平为(4.95±0.80)μmol/L,对照组患儿血铅为(1.98±0.86)μmol/L,观察组患者血铅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3154,P﹤0.001)。结论血铅与小儿高热惊厥的发生有明显关系;在小儿高热惊厥诊疗中,应重视血铅的测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