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描述学龄前儿童饮食模式的类型,探讨学龄前儿童饮食模式与情绪行为问题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2016年5月对芜湖市9所幼儿园1 912名3~6岁学龄前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应用自编食物频率表(food frequency questionnaire, FFQ)评估儿童的饮食模式,运用儿童长处和困难问卷(SDQ)(父母版)对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进行评估,运用二分类非条件回归模型分析学龄前儿童饮食模式与情绪行为问题的关联。结果 芜湖市学龄前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异常总检出率为51%。儿童饮食模式可分为4种类型,累计贡献率为48.23%。“加工零食型”高分组儿童情绪与行为异常检出率显著高于中分组儿童(χ2=10.247,P<0.001)。“健康营养型”高分组与中分组儿童情绪与行为异常检出率显著均低于低分组儿童(P<0.012 5)。适量摄入粗粮、豆制品儿童的情绪与行为异常检出率低于摄入少的儿童(χ2=9.364,P=0.001)。“蛋奶型”饮食不同组别的儿童情绪与行为异常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健康营养型”饮食(OR=0.635,95%CI:0.481~0.839)、适量摄入粗粮、豆制品(OR=0.734,95%CI:0.592~0.910)是学龄前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的保护因素,“加工零食型”饮食(OR=1.522,95%CI:1.126~2.056)可增加儿童发生情绪与行为问题的发生风险。结论 饮食模式与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密切相关,“健康营养型”和适量粗粮、豆制品的食物摄入有益于儿童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学龄前儿童照护人喂养行为、儿童饮食行为对儿童体重的综合影响,为儿童肥胖的预防及早期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6年4-7月,使用《学龄前儿童照护人喂养行为量表》(CPCFBS)和《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量表》(CPEBQ)对912名学龄前儿童照护人进行调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和Logisi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在控制了家庭人口学特征后,照护人喂养行为和儿童饮食行为对儿童BMI及超重/肥胖的影响。结果 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在控制了家庭人口学特征后,喂养行为中的体重担忧和饮食行为中的食物响应与BMI呈正相关关系(P<0.05);照护人喂养行为中的责任喂养及儿童饮食行为中的外因性进食与BMI呈负相关关系(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控制了家庭人口学特征后,喂养行为中的体重担忧、饮食行为中的食物响应、情绪性进食是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P<0.05);饮食行为中的饮食行为限制、过饱响应是超重/肥胖是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学龄前儿童体重受饮食行为和喂养行为综合影响,可通过培养健康的照护人喂养行为和儿童饮食行为进行学龄前期儿童肥胖的预防。  相似文献   

3.
济南市儿童少年饮食行为现况调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济南市城郊儿童少年饮食行为现状,为制定干预措施,培养良好的饮食行为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共抽取城效3-16岁儿童及家长各2534名,采用问郑调查方式调查他们的零食、快餐、早餐及饮料食用情况和相关认识。结果:95.5%的儿童少年有吃零食习惯,以水果、冰淇淋、面包及油炸食品为主,有70%以上的儿童少年了解并吃过西式快餐,但对快餐营养的认识存在片面性。大多数儿童每天吃早餐,但早餐营养及质量不高。饮料消费受大众传媒影响消费呈上升趋势。结论:济南市儿童少年饮食行为存在诸多问题,应通过有效途径和措施加强营养知识教育及良好饮食行为的培养。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陕西省农村地区学龄前儿童不健康饮食行为特征,并分析影响因素,为培养学龄前留守儿童良好的进食习惯、提高营养状况和生存质量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量表",选取陕西省3区县6所农村托幼机构512名学龄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并利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影响因素。结果学龄前留守儿童最常见的不健康饮食行为是主动进食能力、挑食、过饱响应以及外因性进食等。经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可知,年龄(OR=0.69)、是否独生子女(OR=0.65)、家庭人均年收入(OR=0.64)、家庭人口数(OR=1.9)是影响儿童饮食行为的主要因素。结论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年龄越大、非独生子女、家庭人均年收入越高、家庭人口数越少儿童饮食行为表现越好。因此在学龄前留守儿童喂养的过程中,要将重点放在年龄较小的学龄前儿童和独生子女,家庭应该建立统一、科学的抚养观念,在提供良好抚养条件的同时,避免对儿童的溺爱,减少儿童挑食、过饱响应以及外因性进食,培养儿童自主进食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历下区学龄前儿童的饮食行为习惯及营养品摄入基本情况及特征,为进一步开展行为干预,促进儿童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了济南市历下区4所幼儿园,将所有600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使用自制的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学龄前儿童的一般资料、家长的一般资料、儿童饮食行为习惯问题和儿童营养品摄入情况问题。结果 存在饮食行为习惯问题的儿童检出率为98.8%,不良饮食行为习惯排在前4位的分别是:吃快餐(66.0%),边吃饭边看电视(57.1%),挑食或偏食行为(56.4%),每餐吃的很饱(32.1%)。 结论 历下区学龄前儿童确实存在饮食行为习惯问题,应加强健康教育和早期行为干预,促使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践行正确的饮食行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3~5岁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对蔬菜水果摄入水平的影响。方法在广东、辽宁、内蒙古、上海和四川选取10个幼儿园923名3~5岁学龄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使用儿童饮食行为问卷量化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儿童各维度饮食行为对蔬菜水果摄入水平的影响。结果本研究中3~5岁儿童蔬菜的摄入量中位数为130.5g/d(P25~P75:75.0~220.0g/d),水果的摄入量为175.0g/d(P25~P75:100.0~250.0g/d)。3~5岁学龄前儿童蔬菜和水果的消费率分别为98.5%和98.4%,达标率分别为22.1%和68.8%。儿童饮食行为中,主动性进食、外因性进食、挑食、食物响应、过饱响应、不良进食习惯、情绪性进食得分依次是(3.77±0.69)分、(2.86±0.66)分、(2.77±0.65)分、(2.48±0.66)分、(2.37 ±0.69)分、(2.27±0.64)分和(1.59±0.56)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儿童挑食行为是蔬菜摄入水平的影响因素(OR=0.740,95% CI:0.608~0.899),过饱响应(OR=0.786,95% CI:0.633~0.976)和外因性进食(OR=1.297,95% CI:1.063~1.584)是水果摄入水平的影响因素。以儿童家庭年收入、儿童体格发育情况和年龄进行调整后,结果一致。结论儿童挑食行为对蔬菜摄入有负向影响;过饱响应对水果摄入有负向影响,外因性进食对水果摄入有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7.
监护人饮食行为对学龄前儿童挑食偏食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监护人饮食行为对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的影响,为改善学龄前儿童挑食偏食行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层整群抽取南京市玄武区1128名3~6岁儿童及其主要监护人为对象,采用自制的调查表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学龄前儿童和监护人自身的饮食行为等。结果约59%的学龄前儿童有挑食偏食行为,其监护人不挑食偏食(OR=0.510)、饮用牛奶(OR=0.831)、食用鸡蛋(OR=0.906)的行为是影响学龄前儿童挑食偏食的因素。结论玄武区学龄前儿童的挑食偏食行为问题非常突出,与其监护人自身的饮食行为有关。  相似文献   

8.
鼓浪屿小学生早餐饮食行为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早餐饮食对小学生学习成绩和健康的影响。方法:按照“学生早餐调查表”调查976名小学生。结果:经常吃早餐的学生其语言、数学、体育、音乐和图画成绩的优良率较高;早餐质量与学习成绩优良、体能的平均值没有显著性差别。结论:小学生的早餐行为不仅影响全天能量和营养素的摄入,而且对他们的学习成绩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中国九城市学龄前儿童的饮食现状及不同饮食状况对儿童体格生长的影响,为针对性的饮食行为干预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数据来源于2015年6-10月实施的 “中国九市7岁以下儿童体格发育调查”,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9个城市调查3~7岁儿童53 155名。体格测量由统一培训的人员、采用统一配置的测量工具现场完成,饮食行为采用自制问卷、面对面询问儿童的日常生活主要照顾人完成。比较不同饮食行为的儿童体格生长的差异,并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体格生长的主要因素。结果 1)3~7岁学龄前儿童中34.0%存在挑食现象;饮奶率为96.0%、食用鸡蛋的比例为96.2%,其中54.3%的儿童每日摄入牛奶、30.6%每日摄入鸡蛋;2)不挑食儿童的生长水平较挑食者高,不挑食者的身高标准差分值(SDS)和体重SDS分别为0.17±1.01和0.17±1.15,挑食者分别为0.01±1.00和0.10±1.10,且挑食者中最不喜欢吃肉、蛋类的儿童生长水平较其他类低(组间比较P<0.01);3)牛奶、鸡蛋摄入频率高的儿童生长水平较摄入频率低的儿童高:每周食用6个以上鸡蛋的儿童身高SDS和体重SDS分别为0.26±0.99和0.25±1.13,不食鸡蛋的分别为-0.12±1.02和-0.20±1.10;每周喝6袋以上牛奶的儿童身高SDS和体重SDS分别为0.17±1.01和0.14±1.14,不喝牛奶的为-0.14±1.04和-0.21±1.15(组间比较P<0.01);4)多因素分析发现,不挑食有利于儿童体格生长,而牛奶、鸡蛋摄入频率低和挑食者不喜欢摄入肉蛋类不利于儿童的体格生长。 结论 我国学龄前儿童饮食状况改善、蛋奶摄入比例提高,均衡膳食和肉蛋奶的规律、适量摄入是儿童体格生长的有利因素。  相似文献   

10.
许多研究表明,早餐提供的能量和营养素对儿童少年营养状况及健康的重要作用是其他餐次无法替代的[1-2].因此,早餐对儿童少年的生长发育和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经常不吃早餐或早餐质量较差会引起能量和营养素摄入不足,甚至导致某些营养素缺乏,长期下去不仅会影响儿童少年的生长发育,还会影响认知能力和学习成绩.吃早餐儿童的短期记忆能力、数学测试成绩优于没有吃早餐的儿童,早餐吃得好的学生明显比早餐质量不好的学生精力充沛、思考问题积极[3].然而,我国儿童少年的早餐现状不容乐观.有调查显示,我国儿童经常不吃早餐的比例为5.5%[2].为了解沈阳市小学儿童早餐、零食及保健品补充情况,探讨儿童饮食习惯现状,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笔者选取沈阳市某小学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成都市儿童青少年的饮食行为状况,探讨饮食行为与超重肥胖的关系。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成都市7~15岁中小学生2179名,使用自行设计的食物频率问卷获得儿童青少年的饮食行为状况。同时对儿童青少年进行体格测量,判断其超重肥胖情况,并计算体脂百分比(PBF)和BMI Z-评分。结果女生中,肥胖组每周摄入含糖饮料的次数低于体重正常组和超重组(P=0.0406),超重肥胖合并组每周摄入零食的次数低于体重正常组(P=0.0304)。按照每周摄入食物次数的三分位数,将调查对象分为摄入频率低、中、高3组后发现,男生摄入零食的频率越高,其BMI Z-评分值越低(P=0.0278)。经常同父母共进晚餐的男生,其PBF和BMI Z-评分值均较高(P=0.0010和P=0.0339)。经常加餐的男生的PBF高于不常加餐的男生(P=0.0108)。而在女生中,经常吃早餐和经常同父母共进晚餐的女生,其PBF均较低(P=0.0004和P<0.0001)。结论不良饮食行为如常喝含糖饮料、不常吃早餐、不常同父母共进晚餐可能是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调查西安市新城区社区学龄前儿童常见不健康饮食行为特征,并系统分析影响儿童饮食行为的因素,为规范学龄前儿童良好的进食行为、促进学龄前儿童合理膳食提供依据。方法 2017年8-12月选取西安市新城区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06名学龄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量表”进行,并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儿童饮食行为影响的因素。结果 西安市社区学龄前儿童最常见的不健康饮食行为是挑食、主动进食能力差、不良进食习惯等。不同性别的挑食,不良进食习惯及过饱响应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650,2.024,3.707,P<0.05)。抚养人教育背景不同,儿童挑食行为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26,P=0.026)。抚养人身体状况不同,儿童主动进食能力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52,P=0.007)。家庭常住人口数不同,学龄前儿童的挑食行为,不良进食习惯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42,3.515,P<0.05)。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的因素依次为是否独生子女、家庭常驻人口数、体重指数及抚养人教育背景。结论 加强抚养人知识储备和健康抚养观念的建立,家庭成员统一抚养观念,减少肥胖/超重儿童不良进食习惯,是培养学龄前儿童健康饮食行为,促进身心健康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了解母亲喂养行为对学龄前儿童蔬菜水果摄入的影响,为指导学龄前儿童科学喂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综合喂养行为问卷及每周水果和蔬菜摄入问卷对杭州市分层抽取的1 157名3~6岁儿童的母亲进行调查,分别评估母亲的喂养行为及学龄前儿童水果和蔬菜的摄入量.分析母亲不同喂养行为对学龄前儿童水果蔬菜摄入的影响程度.结果 学龄前儿童每天摄入水果报告率为72.8%,每天摄入蔬菜的报告率为66.4%.建立健康的家庭进餐环境、鼓励均衡和多样化饮食、让孩子参与制备食物对学龄前儿童蔬菜摄入量呈正向影响(β值分别为0.43,0.33,0.19,P值均<0.05),限制不健康食物对学龄前儿童蔬菜摄入量产生负向影响(β=-0.30,P=0.015);鼓励均衡和多样化饮食、监督、建立良好的进餐环境对学龄前儿童水果摄入量产生正向影响(β值分别为0.47,0.39,0.35,P值均<0.05),限制不健康食物对学龄前儿童水果摄入量产生负向影响(β=-0.31,P=0.036).结论 父母亲应建立良好的家庭进餐环境,鼓励孩子均衡和多样化饮食,让孩子参与准备食物等积极的喂养方式有利于提高学龄前儿童水果和蔬菜的摄入量.  相似文献   

14.
张建化 《现代预防医学》2020,(14):2555-2558
目的 了解长沙市部分学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状况以及影响因素。方法 对长沙市2 242名学龄前儿童进行饮食行为问题和监护人喂养行为问题的调查。结果 长沙市部分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发生率为72.9%。各项饮食行为问题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经历充沛胃口不好占53.5%、外因进食占48.6%、偏食挑食占40.1%、进食习惯不良占36.5%、父母过度关心占23.9%、情绪进食占10.1%、害怕进食占2.4%。饮食行为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降低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87.1,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父亲学历高是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保护因素,OR值95%CI为0.81(0.71~0.93);家庭收入低、家庭成员有饮食行为问题、独生子女、存在不恰当的喂养方式、喂养时存在焦虑情绪是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发生的危险因素,OR值95%CI分别为1.21(1.01~1.43)、1.94(1.49~2.49)、1.67(1.25~2.26)、4.28(2.52~7.29)、5.13(3.02~8.71)。结论 长沙市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检出率较高,今后应加强家庭教育,促进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干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学龄前儿童照护人喂养行为与儿童饮食行为间的相关性,为学龄前期儿童饮食行为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6年4-7月,使用《学龄前儿童照护人喂养行为量表》(CPCFBS)和《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量表》(CPEBQ)对912名学龄前儿童照护人进行调查,采用典型相关分析探讨家庭人口学特征、照护人喂养行为与儿童饮食行为间的相关性。结果 典型相关分析得到两组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典型相关变量和典型结构,组间均呈正相关关系(CRU1-V1=0.703,P<0.001;CRU2-V2=0.342,P<0.001),能够解释原始变量变异的比例分别为16.5%、32.3%和11.3%、20.0%。第一对典型结构主要体现了年龄较大儿童家庭的喂养行为中,责任喂养、限制喂养、监督喂养与儿童主动进食能力的正相关和体重担忧与儿童主动进食能力的负相关关系;第二对典型结构则主要体现了受教育程度和月总收入较低家庭的喂养行为中,逼迫喂养与儿童外因性进食之间的正相关关系。结论 在控制了家庭人口学特征后,照护人的喂养行为会对儿童的饮食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我国4城市儿童少年食物好恶及其影响因素调查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了解我国城市儿童少年食物好恶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制订营养教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三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从广州、上海、济南和哈尔滨等4城市抽取10216名儿童少年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数据。结果:92.3%的学龄前儿童、87.0%的小学生和68.8%的中学生中有食物喜好,他们最喜欢吃的前5种食物依次为水果、肉类、甜食、米饭和西式快餐,食物的味道和气味是影响他们食物喜好的主要因素。分别有64.3%的学龄前儿童、68.5%的小学生和67.4%的中学生厌恶某些食物,他们不喜欢吃的前4种食物是肥肉、鱼、苦瓜和绿叶蔬菜,食物的味道是他们厌恶这些食物的主要原因。结论:大多数城市儿童少年有食物好恶,这会影响他们的膳食摄入,应制订有效的营养教育措施以培养儿童少年健康的饮食行为。  相似文献   

17.
儿童少年时期是生理、心理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饮食行为和习惯形成的重要阶段。科学合理地摄入各种营养对于保证其正常的身心发育至关重要,而合理的营养摄入需要通过良好的饮食行为来实现。为了解虹口区儿童少年饮食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以便进行有效的营养教育,我们利用“2008年上海市学生饮食行为现况调查”资料,对虹口区2所小学的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探讨亲子健康饮食教育模式对学龄前儿童早餐质量的影响效果,为学龄前儿童合理健康饮食教育提供支持.方法 于2019年4-5月采用亲子健康饮食教育模式对南京市某幼儿园的105名儿童及其家长进行健康教育.儿童的早餐情况采用图像法记录,比较干预前后儿童早餐中总食物种类数和6类主要食物摄人情况,并根据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特点和《中国学龄前儿童膳食指南》,自制学龄前儿童早餐质量评分表,比较干预前后儿童早餐质量评分的变化.结果 干预前,学龄前儿童早餐总食物种类数在5种以下较为普遍;干预后早餐总食物种类≥5种的人数由8.6%增至83.8%.干预前后儿童谷类及杂豆、畜禽肉鱼虾类的摄入率未发生明显改变,水果、蔬菜、蛋类和奶类及其制品的摄入率分别从23.8%,41.0%,53.3%,41.0%上升至79.0%,75.2%,81.0%,68.6%.通过对早餐质量评分发现,干预后儿童早餐质量评分高于干预前的水平,早餐质量评分等级为好的人数由干预前14.3%上升至干预后的52.4%.结论 亲子健康饮食教育模式有利于学龄前儿童早餐质量的提高.加大对幼儿及其家长关于儿童饮食的健康教育,将有助于幼儿形成健康的饮食习惯,促进其良好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学龄前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情绪行为问题与饮食行为问题,并对该群体中两者的关系进行初步探究。方法 2020年8月—2021年4月使用长处和困难问卷(SDQ,父母版)和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问卷(PEBQ)对150例学龄前ASD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及饮食行为问题展开评估,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两者关系。结果 学龄前ASD儿童常见的情绪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同伴交往问题(86.0%)、社会行为问题(72.7%)、多动问题(51.3%)。常见的饮食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主动进食能力不足(83.3%)、挑食(57.3%)、情绪性进食(42.0%)。品行问题是学龄前ASD儿童食物响应问题(OR=3.48, 95%CI:1.04~11.63)和情绪性进食(OR=6.11, 95%CI:1.56~23.86)的危险因素。社会行为问题是学龄前ASD儿童挑食(OR=3.07,95%CI:1.40~6.74)和主动进食不足(OR=5.32,95%CI:1.25~22.70)的危险因素,多动问题是学龄前ASD儿童挑食(OR=3.40,95%CI:1.65~7.00)和不良饮食习惯(OR=4...  相似文献   

20.
4城市儿童少年早餐行为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城市儿童少年早餐行为及主要相关因素,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三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广州、上海、济南和哈尔滨抽取样本10276名儿童少年,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早餐行为及相关因素的资料。结果83.0%的儿童少年1周每天都吃早餐;有时不吃早餐的主要直接原因是没有食欲(46.1%)和没有时间吃(44.2%);是否每天吃早餐的主要相关因素为母亲文化程度、居住地、父亲职业和儿童少年的学习阶段等。儿童少年早餐营养质量良好者占9.5%,一般者占35.5%,较差者占55.0%,影响早餐营养质量的主要因素有母亲文化程度、居住地、儿童少年的学习阶段和父亲的职业。结论 城市儿童少年有时不吃早餐的现象比较普遍,早餐的营养质量也不高,父母和居住地是影响儿童少年早餐行为的最主要因素,改善儿童少年早餐行为的关键在于加强对父母和儿童少年的营养教育以及学校提供营养早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