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姚丽萍 《西南军医》2010,12(6):1167-1169
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是一类能分化为成熟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不仅参与人胚胎血管生成,同时也参与出生后血管新生和内皮损伤后的修复过程.大量的研究显示,动员和移植的EPCs可提高缺血组织的血管新生能力,促进损伤血管的修复和再内皮化,这为治疗以坏死性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一类疾病带来了新的希望.因此EPCs已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就血管内皮祖细胞与血管新生的关系及其在治疗性血管新生中应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是一类能循环、增殖并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但尚未表达成熟血管内皮细胞表型特征的前体细胞.1997年Asahara等[1]发表在上的文章首先描述了成体外周血中骨髓来源的EPCs.  相似文献   

3.
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EPC)是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在生理或病理因素刺激下,可从骨髓被动员到外周血进行损伤修复。内皮祖细胞又称血管母细胞(angioblast),不但参与出生后的血管生成(angiogenesis,AG),亦参与机体、器官损伤后的血管再生与修复。1997年,Asahara等[1]首次证明循环外周血中存在能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并将其命名为血管内皮祖细胞。近年来的研究显示,内皮祖细胞在心脑血管疾病、肿瘤血管形成及创伤愈合等方面均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对内皮祖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体内调节机制、功能和临床应用作一…  相似文献   

4.
1997年,Asahara等[1]运用免疫磁珠分选法首次从成人外周血中分离出了一种CD34+/VEGFR-2+、可分化为成熟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ECs)的单个核细胞,将之命名为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内皮祖细胞参与胚胎时期血管发生(vasculogenesis),在成年个体可通过血管发生和血管生成(angiogenesis)两种方式参与血管新生[2-3].  相似文献   

5.
一种新型的支架——干细胞捕捉支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支架内再狭窄 (ISR)是影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疗效的主要原因 ,也是近年来介入心脏病领域最富挑战性的难题之一。放射性支架和药物涂层支架是通过抑制细胞增殖的途径来预防ISR ,近年 ,一些研究者致力于加速受损内膜修复的途径来实现这一目的 ,细胞种植支架得以问世。尤其是新近研制出的CD34抗体支架能捕捉内皮前体细胞(EPCs) ,加速内皮修复 ,在临床上应用有着广阔的前景。一、EPCs介绍(一 )EPCs的来源 现在认为内皮细胞系与造血细胞系在胚胎发育早期密切相关 ,它们共同来源于中胚层一种祖先细胞 成血管细胞。在胚胎期 ,成血管细胞在血岛中分化 ,其周边的细胞分化成扁平的内皮细胞 ,相邻的内皮细胞连接 ,并且形成最早的毛细血管。出生后EPCs体内也是存在的。Gehling等发现 ,用G CSF转移到外周血中的AC133 细胞 ,在内皮生长因子或造血系生长因子的作用下 ,可分别分化为内皮细胞或造血细胞。EPCs存在于骨髓、脐带血、外周血中。(二 )EPCs的表面标记 EPCs能被动员进入血液循环并增殖分化为成熟的血管内皮细胞。从形态上不能区分 ,只能依靠特异性的分子标记来鉴定和筛选。对于EPC的...  相似文献   

6.
内皮祖细胞是血管内皮的前体细胞,这是一群具有游走特征的、能进一步增殖分化的幼稚内皮细胞,主要参与血管内皮修复、缺血器官以及肿瘤组织的新血管形成。脑梗死发生后,在缺血部位存在着新血管形成,此过程同样存在着内皮祖细胞的参与。内源性内皮祖细胞的增加与循环中的内皮祖细胞最大程度参与到新血管组织中,可能是脑卒中治疗的一条重要途径。本文就血管内皮祖细胞的分离纯化和培养、动员,以及它在缺血性心血管病、脑缺血治疗中的作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内皮祖细胞是血管内皮的前体细胞,这是一群具有游走特征的、能进一步增殖分化的幼稚内皮细胞,主要参与血管内皮修复、缺血器官以及肿瘤组织的新血管形成。脑梗死发生后,在缺血部位存在着新血管形成,此过程同样存在着内皮祖细胞的参与。内源性内皮祖细胞的增加与循环中的内皮祖细胞最大程度参与到新血管组织中,可能是脑卒中治疗的一条重要途径。本文就血管内皮祖细胞的分离纯化和培养、动员,以及它在缺血性心血管病、脑缺血治疗中的作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急性肺损伤(ALI)是临床上常见的危重疾病,目前尚无特效疗法。保护内皮细胞受损并逆转已形成的损伤成为ALI治疗发展的新趋势,受到广泛关注。一系列研究提示从骨髓动员至外周血的内皮祖细胞(EPCs)在受损的肺组织处可以直接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并能调节失控的炎症反应、增强受损肺组织的抗氧化能力,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修复和维持肺泡毛细血管屏障的完整性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内皮祖细胞的移植治疗将成为降低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死亡率的治疗新靶向。  相似文献   

9.
廖文筠 《西南军医》2014,(2):198-200
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cells,EPCs)是干细胞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其可以分化成熟为内皮细胞,参与血管形成及血管内皮损伤后修复,EPCs内活性氧类(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生成失衡,将导致正常EPCs生长周期紊乱,过多的ROS甚至诱导其凋亡。虽然近年来有关EPCs体外培养及ROS通过细胞信号通路诱导EPCs凋亡的研究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但仍有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本文主要对EPCs的生物学特性、EPCs相关的ROS增多机制、氧化应激信号通路对EPCs功能影响等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HBO)作为一种安全、非侵袭性的治疗方法已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中,主要用于治疗急性一氧化碳中毒[1]、气体栓塞症[2]、缺血缺氧性脑损伤[3]、促进伤口愈合[4]、脊髓损伤[5]、急性末梢循环障碍以及心肌梗死[6]等.HBO有许多作用,如促进细胞增殖和血管形成、调节干细胞及免疫抑制等.众所周知,HBO能促使内皮细胞和纤维原细胞增殖、新血管形成及基质生物合成[7-8].随着干细胞生物学的不断发展,HBO与干细胞的基础及临床研究也成为研究热点.本文试就HBO对神经干细胞(neuralstem cells,NSCs)、外周血CD34~+细胞、内皮祖细胞及间充质干细胞等不同类型干细胞的促增殖、激活性和催分化等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尹华曦 《西南军医》2011,13(6):1090-1092
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是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尤其是骨髓来源的EPCs在心脏修复、临床肢体缺血的治疗、冠状动脉疾病的治疗、脑中风治疗、改善血管移植物通畅率、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形成能力、作为基因治疗导向载体和靶细胞及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细胞因子、炎症因子、激素以及药物等可以通过多种细胞信号传导通路影响EPCs的迁移、分化、增值和凋亡,其中丝裂原活化蛋白酶(MAPK)信号传导通路是近几年国内外研究热点。本文就EPCs的生物功能与MAPK信号传导通路的关系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165)基因转染体外诱导的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并移植到下肢缺血的高脂血日本大耳兔体内,观测其促进血管新生、改善肢体缺血的效果。方法:①制作高脂血兔,梯度离心法分离兔骨髓单个核细胞(MNCs),用内皮细胞专业培养基(EGM-2)诱导培养EPCs,并用双荧光染色法及免疫组化等方法进行鉴定。②脂质体介导携带EGFP标记的VEGF165质粒转染EPCs,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VEGF蛋白的表达,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率。③制作兔单侧下肢缺血模型,并将其随机分为A、B、C 3组,分别移植EPCs、VEGF165基因转染后的EPCs及EGM-2培养基,多种方法检测移植效果。结果:①诱导出的梭形细胞,经FITC-UEA-I和DiI-acLDL荧光双染证实为正在分化的EPCs,同时经免疫组化法证实其Flk-1和Ⅷ因子的表达。②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见绿色荧光蛋白表达,证实VEGF165转染成功,经流式细胞仪检测得到转染率约22.5%。③DSA及免疫组化检查显示VEGF165基因转染后的EPCs移植后改善肢体缺血的效果优于其他2组。结论:VEGF基因转染EPCs后能改进EPCs质量,移植后促血管新生能力增强,其效果优于未转染组。  相似文献   

13.
干细胞是体内存在的一种特殊细胞,其显著的生物学特征是既有自我更新和不断增殖能力,又有多向分化的潜能。干细胞移植血管新生/再生技术通过向患肢肌肉注射干细胞,使其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形成新生血管网,增加皮肤血流灌注和缺血肌肉内的毛细血管密度。糖尿病足属于肢体缺血性疾  相似文献   

14.
内皮祖细胞是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不仅参与人胚胎血管生成,同时也参与出生后血管新生和内皮损伤后的修复过程,可用于缺血性疾病、血管损伤性疾病及肿瘤等的治疗,基因与细胞联合治疗为内皮祖细胞开创了新的应用前景。就基因修饰的内皮祖细胞应用于疾病治疗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并探讨治疗中应用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SPIO)作为基因载体和磁共振示踪剂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内皮祖细胞是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不仅参与人胚胎血管生成,同时也参与出生后血管新生和内皮损伤后的修复过程,可用于缺血性疾病、血管损伤性疾病及肿瘤等的治疗,基因与细胞联合治疗为内皮祖细胞开创了新的应用前景.就基因修饰的内皮祖细胞应用于疾病治疗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并探讨治疗中应用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SPIO)作为基因载体和磁共振示踪剂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生物电是人体固有的基本属性,血管是机体最为重要的组织结构,缺血性病变往往伴随着血管的损伤以及生物电的变化.已经证实,借助外加生物电场可以实现缺血性病灶的血管修复.本文围绕新生血管形成的主要因素,就电刺激促进血管新生的特性作一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内皮祖细胞的介入可能为电刺激促进新生血管形成的研究提供新依据.  相似文献   

17.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在烧伤后脏器损害的发生、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而且是导致缺血再灌注损伤、最终引起全身多脏器功能损害的重要原因[1] 。内皮细胞作为创面修复的主要细胞 ,其分化、增殖在血管形成、创面愈合中起重要作用。既往研究表明 ,同源盒基因是胚胎发育、细胞分化和增殖的主控基因 ,B簇同源盒基因与造血祖细胞增殖的关系已早被人们所证实[2 ] 。但与造血祖细胞起源相同的内皮细胞与B簇同源盒基因(HoxB)的关系尚未见报道。笔者用3 H -TdR及流式细胞仪测定脂质体包裹并经硫代修饰的HoxB2反义寡核苷酸对内皮细胞D…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_(165))基因转染体外诱导的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治疗慢性下肢缺血兔模型,探讨CTA、DSA及多普勒超声检查对缺血下肢侧支循环形成评价的敏感性,并比较各种检查方法的差异性。方法:①制作高脂血兔,梯度离心法分离兔骨髓单个核细胞(MNCs),用内皮细胞专业培养基(EGM-2)诱导培养EPCs,脂质体介导转染携带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标记的VEGF_(165)质粒转染EPCs,流式细胞仪检测整体转染率。②制作兔单侧下肢缺血模型,随机分为A、B、C组,分别移植注射未转染EPCs(EPCs组)、VEGF_(165)转染的EPCs(EPC/VEGF组)、EGM-2培养基(EGM-2组),多种方法检测移植效果。结果:①自兔骨髓诱导出的梭形贴壁细胞为EPCs。②流式细胞仪检测其总体转染率约22.5%。③DSA、CTA、多普勒超声及免疫组化显示移植基因修饰后的EPCs组比未转染EPCs组能更好地促进缺血肢体新生血管形成,改善缺血肢体血运。DSA较CTA对新生血管显示更清晰,各处理组内对2种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A、DSA及多普勒超声均能客观评价缺血下肢侧支循环建立情况,DSA对新生血管的显示上优于CTA,但DSA为有创检查,技术要求高,CTA为无创性检查,对缺血下肢评价时宜首选CTA检查,超声多普勒用于对治疗效果的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探讨血管内皮祖细胞移植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可行性。方法分离、鉴定并培养新西兰大白兔外周磁粒子标记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制备氧化铁(Fe2O3)-多聚左旋赖氨酸(PLL)并体外标记EPCs。用2.5F球囊扩张并损伤兔右侧颈动脉血管内皮,对损伤血管进行局部EPCs移植,A组8只,移植Fe:O,-PLL标记的EPCs;B组3只,移植荧光标记的EPCs;C组5只为空白对照,局部注射生理盐水。细胞移植后4d,所有实验兔用1.5TMR仪进行活体颈动脉扫描,并任意选A、B、C组各1只,取受损伤血管做病理组织学检查,并与MRI信号变化进行对比分析,其余所有实验兔继续高脂饲料喂养,15周后对损伤血管做MR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EPCs的Fe2O3-PLL标记率〉95%,A组标记细胞移植后4d,MR T2·WI显示损伤血管壁呈明显低信号区,而B组和C组无明显异常信号改变;病理学检测显示A组损伤血管内膜有普鲁士蓝染色阳性细胞黏附,B组损伤血管内皮有强荧光表达,C组损伤血管内皮无表达。15周后,A、B组动脉粥样硬化形成(3/9)明显低于C组(4/4)。结论活体MR技术可示踪并检测EPCs在损伤血管内皮的黏附及分布;血管内皮祖细胞局部移植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肿瘤血管生成与在影像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随着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肿瘤血管生成或再生是肿瘤生长与转移的先决条件 ,持续失控的血管生成是肿瘤病理改变特性。血管生成也是肿瘤生物学行为的一个方面 ,且对影像学诊断开辟了一个新途径。同时 ,也是近年研究的一个新领域与热点。1 肿瘤血管生成与特点血管生成是指从已存在的血管网状内皮细胞分化而形成新的血管。实体肿瘤的生长与转移依赖于新生肿瘤血管形成。(即新生血管提供氧与必要的营养物质 )。临床上任何可检测的实体肿瘤 ,实际上都已有肿瘤血管系统。肿瘤血管[1~ 5] 的发生、发展分为“血管前期”和“血管期”。肿瘤早期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