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貌似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脑叶出血3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貌似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脑叶出血36例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内科(230001)李淮玉,周本秀自CT应用以来,发现不少临床表现貌似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而CT证实是脑叶出血的病例。现将我院自1990年以来临床表现似SAH病例,经CT诊断为脑叶出血36例临床和...  相似文献   

2.
对我院1990~2003年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误诊31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蛛网膜下腔出血与微血管痉挛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是最常见的脑血管意外之一 ,其病因 95 %以上均为脑血管畸形 (CVM)和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痉挛是其最严重的并发症 ,发生率高达 30 %~ 90 % [1~ 3] ,常引起严重的局部脑组织缺血或迟发性缺血性脑损害 ,甚至导致脑梗死 ,成为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3 ,4 ] 。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及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 ,对SAH后导致脑血管痉挛 (CVS)继发的脑缺血、脑血栓、疾病转归及药物治疗的选择等问题的认识均有了新的进展。1 CVS的特点1 1 CVS发生的部位 SAH后之CVS可发生于颅内动脉的各个部位 ,但以…  相似文献   

4.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护理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凤泰 《现代护理》2002,8(8):636-637
随着对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的治疗、护理技术的发展 ,SAH的再出血及其死亡率大大地减少了。而引起SAH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 (CVS)受到了研究人员日益的重视。近年对SAH性CVS的病因、预防、治疗的研究也不断有了新的进展 ,因此 ,对CVS的进一步认识对提高SAH的护理质量 ,降低SAH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尤其重要。1 SAH性CVS概况CVS也称颅内动脉痉挛 ,为脑底大动脉一支或多支由于动脉壁平滑肌的收缩或血管损伤引起血管形态学变化———管腔狭窄及管腔痉挛 ,严重者可造成脑…  相似文献   

5.
刘蕊 《齐鲁护理杂志》2005,11(2):191-192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一种常见的出血性脑血管病变,其再发率为30%左右,首发的SAH病死为20~30%,而再发的率高达40%~60%。SAH后的康复护理是防止其再发的关键,现将2002年1月~2003年12月我院69例SAH再发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7.
蛛网膜下腔出血 (subarachnoidhemorrhage,SAH)是急诊内科常见病例之一 ,占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第 3位 ,病死率较高。有报道[1] SAH患者急性期病死率可高达 40 5 %。因此在正确诊断基础之上 ,预测急性期病死率及危险因素 ,以提高治疗效果 ,成为急诊诊疗中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旨在用统计学的判别分析方法解决这一问题 ,以降低病死率 ,作为临床医师在处理患者中的参考。1 资料与方法1 1 资料 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和中日友好医院收治的115例SAH患者 ,其中男性 41例 (35 6 5 % ) ,女性 74例(6 4 35 % ) ,年…  相似文献   

8.
汤建清 《临床医学》2000,20(12):27-28
近年来研究发现血钠、血钙与出血性脑血管病预后有密切的联系。现将1995年10月~1999年10月在我院内科住院的6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血钠、血钙变化与预后关系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蛛网膜下腔出血性脑血管痉挛动物模型的制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脑血管痉挛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不良预后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生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了.因此,建立一种理想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性脑血管痉挛动物模型将对脑血管痉挛发生机制及临床防治的研究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文章介绍了各种蛛网膜下腔出血性脑血管痉挛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优缺点及应用范围,但目前尚无一种用于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神经肽类物质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nhage,SAH)后脑血管痉挛中的作用机制,为寻找有效的防治脑血管痉挛的方法提供理论基础。方法:20只Wistar大鼠被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及单纯注血组,通过枕小脑延髓池注血法建立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及皮质脑血流量的变化来判定脑血管痉挛的程度,采用放射免疫法动态观察实验性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血浆、脑脊液中神经肽Y、心钠素含量的变化。结果:注血组大鼠注血前及注血后30min,2,4,7d血浆中神经肽Y和心钠素含量分别为(216.61&;#177;14.17,321.37&;#177;10.10,373.60&;#177;13.98,435.05&;#177;13.81,558.42&;#177;22.60)ng/L和(140.43&;#177;3.76.142.39&;#177;3.87,175.34&;#177;6.21,227.00&;#177;10.62,321.19&;#177;11.63)ng/L,注血组大鼠注血前及注血后2,4,7d脑脊液中神经肽、Y和心钠素含量分别为(264.71&;#177;14.60,523.73&;#177;28.33,841.14&;#177;35.29,1036.74&;#177;82.39)ng/L和(32.75&;#177;2.48,69.35&;#177;2.09,143.29&;#177;10.23,192.47&;#177;9.93)ng/L,注血组血浆、脑脊液中神经肽Y、心钠素含量明显高于同期正常对照组(P&;lt;0.01).且组内不同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是常见的并发症,神经肽Y是继发脑血管痉挛重要的血管活性物质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糖控制水平对高血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合并脑出血患者并发症发生的影响。方法将156例脑出血患者按血糖控制水平分为DM血糖控制良好组(95例)和DM血糖控制不良组(61例),比较两组患者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DM血糖控制不良组患者肺部感染、压疮的发生率及死亡率高于DM血糖控制良好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血糖控制不良会增加高血压糖尿病合并脑出血患者死亡率及肺部感染和压疮的发生率。加强血糖的监测与控制,做好患者和家属的健康指导,对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自发性脑出血急性期血糖及其他危险因素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树涛  张莉峰 《临床荟萃》2006,21(13):922-924
目的 探讨自发性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糖及其他危险因素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575例自发性脑出血急性期非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将病例分为血糖升高组和血糖正常组,两组的近期病死率,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血糖及其他因素对自发性脑出血近期预后的影响。结果 血糖升高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肺部感染30.4%vs18.9%,消化道溃疡27.4%vs10.2%(均P〈0.01),近期病死率均高于血糖正常组26.1vs9.6%(P〈0.01),发病时意识障碍、高龄、血糖值和高血压影响疾病预后的因素。结论 自发性脑出血急性期患者出现高血糖是提示近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发病时意识水平、高龄、血糖和高血压也是近期预后不良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脑出血大鼠局部脑血流量和脑水分含量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探讨脑出血大鼠局部脑血流量(rCBF)变化规律及脑出血后继发性脑缺血与脑水肿的关系。方法:采用新鲜未肝素化自体动脉血注入大鼠尾状核建立脑出血模型,以氢清除法测定rCBF,以干湿重法测定脑水分含量,观察脑出血后24小时内两侧尾状核、丘脑和额叶皮质rCBF和脑各部位水分含量的变化。结果:脑出血后血肿周围脑组织rCBF迅速下降,出血4小时起脑水分含量明显增加,血肿远隔区同样受到影响。脑水肿区域与rCBF下降范围基本一致,但脑出血后24小时内脑水肿高峰期迟发于rCBF下降高峰期。结论:实验大鼠脑出血后存在广泛脑缺血和严重脑水肿;rCBF下降是脑水肿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颈静脉血糖和乳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鼠颈静脉血糖和乳酸的变化,以及电针对大鼠颈静脉血糖和乳酸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脑缺血再灌注组(CI/R)及脑缺血再灌注+电针组(CI/R+EA),每组8只。采用4-VO法建立大鼠全脑缺血模型,于再灌流开始后,CI/R+EA组电针"百会""命门"和"足三里"穴,电针参数:频率3 0~5 0 Hz,间断疏密波,电流强度1 mA,以局部肌肉轻微震颤为度,时间2 0 min。在缺血后2 4 h,从右颈静脉抽取0.5 mL血样,进行血糖和乳酸测定。结果CI/R组大鼠脑静脉血糖水平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 5),乳酸值显著降低(P0.05);电针治疗后,CI/R+EA组脑静脉血糖明显降低,乳酸水平升高,与CI/R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治疗可明显改善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糖代谢,增加脑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原(AGT )基因 T174M、M235T 多态性及血糖水平与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 AGT 基因 T174M、M235T 位点基因型的多态性,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糖等生化指标。结果 AGT 基因 T174M 位点携带 TT 基因型者、TM 基因型者 ACI 组 GLU 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 <0.05),两组不同基因型间血糖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M235T 位点 MM、MT、TT 基因型者ACI 组 GLU 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不同基因型间血糖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血管紧张素原(AGT)基因 T174M、M235T 多态性及血糖水平与动脉硬化性脑梗死三者之间未发现关联性;高血糖是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的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血糖范围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血糖范围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03~2006年我院SAH患者62例,在入院第1、3、5、7、10、14天分别检测静脉血糖,以病情的轻重、转归和存活患者的生存质量分组,观察血糖值与它们的关系。结果将血糖控制在4.6~7.8mmol/L时对改善预后是有效的。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糖范围与患者的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7.
纳洛酮的稳压效应及在脑出血急性期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樊继芒  匡友成 《临床荟萃》2003,18(17):978-981
目的 观察纳洛酮对血压的作用机制及实际疗效 ,探讨脑出血患者急性期应用纳洛酮的价值。方法 ①随机将院前急救的 10 0例脑出血患者分为纳洛酮治疗组和对照组各 5 0例 ,前者以常规抢救为基础 ,再给予纳洛酮0 .8~ 1.6mg静脉注射 ,另选择 5 0例血压无明显变化的脑梗死患者作为参考组 1,5 0例血压低于正常的乙醇、一氧化碳中毒的患者作为参考组 2 ,参考组均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纳洛酮。②监测四组患者发病及抢救后不同时间血压变化及意识、呼吸和心率的改变。结果 不论高血压、低血压患者使用纳洛酮后 ,血压均趋向正常。脑出血治疗组在配合应用纳洛酮后血压稳步下降 (P <0 .0 5 ) ,与对照组相比 ,在用药 30分钟后作用显现 (P <0 .0 5 ) ,收缩压与舒张压下降幅度大致同步 ,参考组 1血压波动不大 (P >0 .0 5 ) ,参考组 2血压在用药后 1小时内回升至正常 ,收缩压升幅明显 (P <0 .0 1)。结论 纳洛酮作为阿片受体拮抗剂 ,从多个环节对血压产生稳定作用 ,脑出血急性期应用纳洛酮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血压、意识、呼吸和心率 ,有助于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不同类型中风血瘀证患者血液流变学和凝血谱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通过对不同类型中风血瘀证患者血液流变学和凝血谱有关指标的检测,比较两型患者的与健康对照组的血液流变学和凝血谱指标。为脑出血临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比较98例血瘀证患者和51例健康对照组的血液流变学和凝血谱有关指标。结果 两型中风患者的红细胞压积、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脑出血与脑梗死比较,前者凝血酶原时间明显缩短,凝血酶原活动度明显增高、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比率明显降低,D.二聚体水平降低。结论 脑出血患者从瘀血论治。为活血化瘀治疗脑出血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9.
烧伤患者静脉血糖与末梢血糖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烧伤后由于葡萄糖的生成增多,利用下降,可导致血糖升高[1]。高糖血症是烧伤早期的共同特征,与烧伤的严重程度有关[2]。烧伤后的糖代谢障碍造成机体能量供应不足、免疫力下降,导致细菌感染易于发生并且难于控制[3],因此,烧伤患者,特别是危重烧伤患者必须进行血糖监测,以便及时发  相似文献   

20.
一次性心电电极片不同更换时间的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次性心电电极片在临床使用十分广泛,因其具有使用方便、不必消毒、粘贴牢固、可以避免交叉感染的特点而受到特别重视。经调查,国内一次性心电电极片的更换时间为24~72h,但患者常会出现皮肤过敏及监测效果不理想等现象。更换过于频繁,会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经济负担;而使用时间过长,则会影响监测效果,引起皮肤过敏。为了减少患者经济负担,同时保障心电监测效果真实有效,2005年4-5月,我院进行了有关一次性心电电极片更换时间的研究.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