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丽霞 《人民军医》2003,46(11):664-666
人们在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病理生理了解取得进展的基础上 ,重新认识了AMI的表现形式 ,提出了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utecoronarysyn drome ,ACS)的概念。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包括 :不稳定性心绞痛 (UA)、无Q波心肌梗死 (NQMI)、有Q波心肌梗死 (QMI)、冠心病猝死[1,2 ] ,其心肌缺血程度呈逐渐加重趋势[3,4 ] 。1 分 类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初始心电图改变分为ST段抬高和非ST段抬高两类 ;ST段抬高者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特异性是 91 % ,敏感性为 4 6 % ,所以大多数ST段抬高者将演变为Q波心肌梗死。这些病人需要再灌注治疗、药物治…  相似文献   

2.
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58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卉  刘振华  韩盈 《武警医学》2003,14(5):301-30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基础上形成血栓及血管痉挛,导致冠状动脉管腔部分阻塞或完全阻塞的急性心肌缺血性疾病。ACS分为ST段抬高的ACS和ST段不抬高的ACS两类,前者即急性心肌梗死(AMI),后者则包括ST段不抬高的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P)。UAP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AMI之间的一种急症,及时、正确的干预不仅可阻止UAP发展为AMI,并有可能使UAP逆转为稳定型心绞痛。本研究对我院近年来治疗  相似文献   

3.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现代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急性冠脉综合症 ( 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为世界人群致死致残主要病因 ,主要包括不稳定心绞痛 (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非 Q波性心肌梗死 ( NQMI)、急性 Q波心肌梗死 ( QMI)和猝死。目前又根据 ACS中 UAP、NQMI和 QMI的病生理特点、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的有所不同又将 ACS分为 ST段抬高型和非 ST段抬高型。近年冠心病诊治发展迅速使冠脉再通率达95 % ,及时挽救了严重缺血坏死的心肌、心功能和无数病人的生命 ,使 AMI病死率从 30 %降为 1 0 %以下 ,也是介入治疗、药物治疗、外科治疗与基因治疗等新的治疗有…  相似文献   

4.
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合称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utecoronarysyndrome ,ACS) ,虽然其住院期病死率较ST段抬高心肌梗死低 ,但再梗死率、心绞痛再发生率和远期病死率较高 ,是一种潜在危险性很大的疾病。如何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对降低心肌再梗死的发  相似文献   

5.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病理基础是冠脉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急性血栓形成,从而造成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包括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 segment elevatio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AMID、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on-STsgment elevatio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AMID、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a,UA).NSTEAMI和UA统称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on-ST segmen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NSTEACS),其发病是血栓不完全堵塞血管所致.NSTEACS患者再发心血管事件(包括死亡或心肌缺血事件)的概率在不同患者中差别很大,因此,对其再发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做出快速准确的预测,为患者提供更科学有效的治疗策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2].  相似文献   

6.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AS)的成分决定了冠心病的临床表现。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基础上,斑块发生破裂、表面血栓形成,导致病变远端血管完全性或者非完全性闭塞,临床表现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ACS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斑块的稳定性与病人的预后直接相关,因此加强CAS稳定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  相似文献   

7.
韩雅玲 《武警医学》2005,16(8):563-566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r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由于不稳定斑块的破裂,引起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所致心肌缺血的一组进展性疾病谱。因为ACS发病急、病情变化快、病死率高,但可救治,所以ACS已成为当今心血管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ACS可分为ST段持续抬高及无ST段抬高两类,前者大部分发展为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ST-elevation myocardhal infarction,STEMI),  相似文献   

8.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侵袭,继发完全或不完全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临床综合征,包括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近年来随着诊治水平的提高,ACS患者的病死率明显降低,但我国依然存在诊断水平低、指南实施不理想、患者依从性不高等问题。作者就目前国内ACS诊治的现状和挑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非ST段抬高或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在内的一组急性冠脉事件。目前认为由于不稳定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导致冠脉管腔闭塞所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是临床发生ACS的重要病理基础。炎性因子如:高敏CRP(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可作为反映斑块稳定性的炎性介质。本研究测定ACS患者血清MMP-9、hs—CRP水平.用于探讨其在ACS发病中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中,血栓抽吸联合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心肌微循环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8年4月至2010年6月诊断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接受直接PCI治疗患者184例,随机分为血栓抽吸联合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组(A组,78例)和常规PCI及静脉滴注替罗非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替罗非班联合血栓抽吸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冠脉血流灌注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就诊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血栓抽吸联合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组(观察组)60例及单纯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组(对照组)60例,观察联合治疗对心肌梗死患者心肌血流灌注及预后的影响.结果 观察组在术后心电图2 h STR>50%比例优于对照组,术后1个月心功能恢复优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替罗非班联合血栓抽吸导管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可明显改善心肌血流灌注,并且有利于恢复心功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延时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亚急性期不同阶段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辽宁省人民医院因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首诊并行延时PCI治疗的6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发病到介入手术时间分为早期介入治疗组(自发病起48 h~6 d行介入治疗,n=49)与择期介入治疗组(自发病起7~14 d行介入治疗,n=18)。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即刻成功率及患者院内病死率。观察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患者手术即刻成功率为100.0%(67/67),无院内死亡事件出现。早期介入治疗组术后3个月MACE发生率为2.0%(1/49),择期介入治疗组MACE发生为0(0),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行延时介入手术治疗时,早期及择期介入治疗的安全性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 (PCI)后心电图ST段持续抬高对心梗后晚期左室功能和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因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入院接受急诊PCI的患者 72例 ,动态观察PCI术前后心电图ST段的变化 ,以PCI术后 1hST段下降大于 5 0 %为ST段下降组 ,相反为ST段抬高组。应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心梗后早期 (2~ 3周 )和晚期 (5~ 6个月 )左室功能和室壁活动异常的变化 ,并随访其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ST段下降组 5 3例 (74 % ) ,ST段抬高组 19例(2 6 % )。心梗后早期两组间左室功能和室壁活动异常无明显差异 ;晚期ST段抬高组LVEF明显低于ST段下降组 (P <0 .0 5 ) ,而LVEDVI、LVESVI和VWMA积分均明显高于ST段下降组 (P <0 .0 5 ,P <0 .0 1)。随访期间ST段抬高组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略高于ST段下降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T段下降组梗死前心绞痛和直接支架术的比例明显高于ST段抬高组 (P <0 .0 5 )。结论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成功直接PCI后ST段持续性抬高者心梗后晚期左室功能较差。有梗死前心绞痛和直接支架术者PCI术后ST段持续性抬高的发生率可能较低  相似文献   

14.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一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快破裂、血栓形成、或血管痉挛而致急性或亚急性心肌缺血的临床综合征。包括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与不稳定性心绞痛(uap)。Acs约占冠心病人的30%~40%,是心源性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a VR导联ST段变化与冠状动脉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从而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并评估其预后。方法对129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体表心电图和冠脉造影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其中STa VR抬高组69例,STa VR无抬高组60例。结果 STa VR抬高组中左冠状动脉主干(LM)病变、左前降支(LAD)病变及三支病变的发生率显著高于STa VR无抬高组(分别为28.99%比5.00%,P<0.01;72.46%比40.00%,P<0.01;43.48%比15.00%,P<0.01)。STa VR抬高组患者的冠状动脉Gensini评分明显高于STa VR无抬高组[(84.69±31.19)分比(46.76±26.89)分,P<0.01]。STa VR抬高组患者住院期间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高于STa VR无抬高组(17.39%比5.00%,P<0.05)。STa VR变化与冠状动脉Gensini评分呈明显的正相关(r=0.625,P<0.01)。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时,体表心电图的a VR导联ST段变化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ST段抬高与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的影像差异。方法:连续收集2009年10月-2011年4月间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STEACS)患者30例及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35例,均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研究其冠状动脉斑块的发生部位、数目、性质、斑块所致的狭窄程度以及伴或不伴有主要冠状动脉血管中断、心肌梗死等方面的影像差异。结果:冠状动脉非钙化斑块的发生率、单发病变以及单支血管累及率在STEACS组中均高于NSTEACS组(P〈o.05),并且心肌缺血以及血管中断发生率较NSTEACS组高(P〈o.05);而冠状动脉的钙化斑块、多发病变以及多支血管累及率在NSTEACS组均高于sTEACS组(P〈0.05)。结论:STEACS及NSTEACS患者的冠状动脉及心肌病变具有各自的特点,这对临床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具有较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on-ST-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NSTE ACS)的诊断意义。方法选择115例NSTE ACS患者和69例非心脏性胸痛患者(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法测定H-FABP与心肌肌钙蛋白Ⅰ(c Tn I)水平,比较其在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NSTE AMI),不稳定性心绞痛(UAP)及非心脏性胸痛患者3组人群中的差异。结果 NSTE ACS患者和对照组血清H-FABP水平分别为(459±312)pg/ml和(237±169)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STE ACS组中,61例UAP患者H-FABP水平为(340±285)pg/ml,54例NSTE AMI患者为(592±289)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胸痛发作后6 h内诊断NSTE AMI,H-FABP的ROC曲线下面积0.863,敏感性97.1%,特异性47.6%;c Tn I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99,敏感性为61.2%,特异性93.9%。结论 H-FABP是一个具有较高敏感性的早期NSTE ACS标志物,检测H-FABP有助于NSTE ACS诊断。  相似文献   

18.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一组由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包括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on—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近来已经肯定炎症反应、脂质代谢、斑块动力学、血小板和凝血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反馈通路,在ACS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破裂所触发的血小板和凝血酶激活、血栓形成是ACS主要的发病机制。冠脉病变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注射比伐卢定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接受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冠状动脉无复流预防作用的影响。方法选取北部战区总医院2017年3—8月收治的86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接受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编码信封进行分组,将患者分入A组(冠状动脉内注射生理盐水10.00 ml组,n=40)和B组(冠状动脉内注射比伐卢定0.75 mg/kg组,n=46)。记录并比较主要终点[靶血管矫正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帧数、术后90 min心电图ST段完全回落率]和次要终点[术后30 d内净临床不良事件(包括全因死亡、再次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脑卒中、支架内血栓及出血学术研究联合会定义的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纳入时,A、B组的靶血管矫正TIMI帧数分别为(78.43±36.62)、(85.10±31.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靶血管矫正TIMI帧数≥40的比例分别为72.5%(29/40)、82.6%(38/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组时,A、B组的靶血管矫正TIMI帧数分别为(31.43±16.62)、(27.10±15.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靶血管矫正TIMI帧数≥40的比例分别为30.0%(12/40)、34.8%(16/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包括支架后扩张全部完成)即刻复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A、B组的靶血管矫正TIMI帧数分别为(34.16±19.22)、(20.90±12.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靶血管矫正TIMI帧数≥40的比例分别为27.5%(11/40)、4.3%(2/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B组的靶血管矫正TIMI帧数分别为(24.16±22.62)、(17.95±7.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靶血管矫正TIMI帧数≥40的比例分别为7.5%(3/40)、2.2%(1/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的术后90 min心电图ST段完全回落率分别为85.0%(34/40)、87.0%(40/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的术后30 d内净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2.5%(5/40)、6.5%(3/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内注射比伐卢定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接受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的冠状动脉无复流具有较好的预防作用,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心电图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5月-2013年6月收治的52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资料病变发生的相关动脉不同,将患者分为右冠状动脉组(35例),左回旋支组(17例)。回顾性分析患者从突发胸痛入院后6h内连续心电图12导联的心电图情况,对比两组患者心电图的特点,分析心电图对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诊断及相关动脉的诊断的临床价值。结果心电图诊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右冠状动脉闭塞时出现Ⅰ导联ST段压低或水平;Ⅰ、aVL导联ST段同时压低:ST段抬高水平Ⅲ〉Ⅱ导联。心电图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左回旋支闭塞时出现Ⅰ导联sT段抬高,sT段抬高水平Ⅲ〈Ⅱ导联。结论心电图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诊断及相关血管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与冠状动脉造影相比,具有无创,操作方便,费用低廉等特点,对临床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