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肾周间隙的研究一直受到医学界的重视,已取得不少成就,但关于肾周间隙周界的活体与非活体研究却仍然有不少分歧,现就近期文献,对有关此类分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肾周间隙CT扫描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总结了18例肾周间隙内积血、28例积脓和37例肾癌累及肾周间隙共83例的CT征象。CT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肾周筋膜增厚;肾周间隙内纤维间隔线增粗;肾周间隙内积血积脓呈局限或包囊性分布;腰大肌受累等。根据肾周间隙解剖,认为肾周间隙内纤维间隔线有限制积液的扩散作用,并因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的阻挡,血或脓液等较稠的液体不进入对侧肾周间隙。  相似文献   

3.
肾癌侵犯肾周间隙的CT表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肾癌侵犯肾周间隙的CT表现。材料一方法:分析经CT扫描发现有肾周间隙异常的肾癌58例,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结果:肾癌累及肾周间隙的主要CT征象有多发结节、条索状影、赘状突起和肾周筋膜增厚,这些CT下象的病理基础为肾周间隙内淋巴结转移,肿瘤直接侵犯或压迫引起的血管曲张和肾周间隙内桥间隙的流体淤积。结论:熟悉肾周间隙的解剖和仔细分析肾周间隙的CT征象有助于对肾癌的正确分期。  相似文献   

4.
肾周间隙断层解剖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涛  张凡  郭东阳 《西南军医》2004,6(1):39-39
肾筋膜是划分腹膜后间隙的重要结构。Meyers等[1] 首次提出了肾旁前、肾周、肾旁后间隙的腹膜后间隙解剖划分。文献中有关肾筋膜前、后层的纵向延伸和附着比较清楚和一致。一般认为肾筋膜前、后层在肾上腺上方融合后续连于膈下筋膜,肾周间隙的上方是关闭的;肾筋膜前层和后层向下与部分腰肌筋膜结合形成倒置的筋膜锥,筋膜锥尖达髂嵴平面以下,向髂窝开放。肾筋膜前、后层的横向延伸和附着则存在很大分歧和争议。本文通过文献复习,以期进一步了解肾筋膜的横向延伸和附着及其临床意义。杨开清等[2 ] 认为肾旁前间隙位于腹后壁腹膜与肾前筋膜之…  相似文献   

5.
急性输尿管梗阻时肾脏及肾周间隙的CT表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了解输尿管结石所致的急性输尿管梗阻时的肾脏及肾周间隙的CT表现。资料与方法对26例经CT及B超扫描显示输尿管结石所致急性输尿管梗阻患者的肾脏、肾周间隙的CT征象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26例患者均有肾脏及肾周间隙水肿性的改变。CT主要表现为:患侧肾实质增厚、肾盂肾盏扩张、肾被膜增厚,部分伴有肾被膜下积液、肾窦水肿、肾周间隙桥隔增厚、肾周间隙内脂肪层斑片状影及肾筋膜增厚。结论急性输尿管梗阻在急诊CT上有明显表现,除输尿管结石征象外,肾和肾周间隙的间接CT征象尤其显著。  相似文献   

6.
急性胰腺炎扩散至肾周间隙的螺旋CT表现及其解剖基础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P)扩散至肾周间隙的螺旋CT表现及其解剖学基础。方法回顾分析87例连续AP病例的螺旋CT增强扫描表现,着重观察肾周间隙是否受累以及其CT特征,并进行CT分级评分,观察肾周间隙受累与肾筋膜的毗邻关系。结果肾周间隙总的受累率为75%(65/87),其中B级50%(44/87),C级25%(21/87)。本组轻症AP24例,其中9例出现了肾周间隙受累;63例重症AP,56例出现了肾周间隙受累。肾周间隙内出现的水肿或积液通过肾周间隙内的桥隔与同侧水肿或积液的肾筋膜相连。结论AP累及肾周间隙时,轻者CT表现为肾周间隙内桥隔或脂肪水肿,重者可见蜂窝组织炎或积液。AP所致的炎性水肿或积液主要通过肾周间隙内的桥隔扩散或者破坏肾筋膜而进入肾周间隙。  相似文献   

7.
肾周间隙积液的CT表现及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结合肾周间隙的解剖学基础分析肾周间隙积液的CT表现。材料和方法:观察59例肾周间隙积液的分布及CT表现。结果:肾周间隙积液CT表现:肾窦水肿,肾被膜下积液,肾周间隙内桥隔增厚,肾周间隙脂肪层内斑片状影,肾被膜及肾前、肾后筋膜增厚,部分同时有圆锥侧筋膜增厚肿胀。右侧肾周间隙积液向上可至肝裸区。结论:CT能够清楚显示肾周间隙积液和肾筋膜的分隔作用,了解这些解剖结构,可合理地解释影像学征象及了解疾病扩展途径,为泌尿外科及介入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肾周脂肪间隙在小肾畸形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肾周脂肪间隙在小肾畸形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收集本院2000-2006年手术病理证实小肾32例,其中先天性小肾11例,继发性小肾21例.全部病例病均经CT检查.分析双侧肾周脂肪间隙在不同病变中的差异性.结果 先天性小肾双侧肾周脂肪间隙宽窄无明显差异,继发性小肾,肾萎缩侧肾周脂肪间隙较对侧平均增宽8 mm.结论 肾周脂肪间隙增宽,对诊断继发性肾萎缩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腹膜后间隙放射解剖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腹膜后间隙(retroperitoneal space) 的放射解剖学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以解剖学家Congdon 为代表的侧重于筋膜结构的纯解剖观察(40 - 60 年代) ;以放射学家Meyers 为代表的放射解剖学研究,提出了肾旁前、肾周、肾旁后间隙的腹膜后间隙的新的解剖划分(60 年代至80 年代中期) ;以放射学家为主,也包括一部分解剖学家,在Meyers 的腹膜后间隙解剖划分的框架基础上,提出了不少新见解,对Meyers 的解剖学认识和概念,进行了丰富、补充和修正(80 年代中期至今) 。新近研究主要集中在腹膜后间隙的横向和纵向通连关系上。讲座将结合文献复习和部分实际病例从肾旁前间隙、肾周间隙、肾旁后间隙及其它方面介绍横向通连情况;从向上和向下两方面介绍纵向通连情况。熟悉腹膜后间隙放射解剖学研究进展,将有利于提高对发生于腹膜后间隙的疾病局部及扩散途径的影像学表现和解剖基础的认识,从而也有利于提高腹膜后间隙疾病影像学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急性胰腺炎(AP)向肾周间隙扩展的MRI表现,以及肾周间隙受累与AP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19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MRI表现.每例AP患者在MRI上的严重程度用MRI严重程度指数(MRSI)进行分级,MRS10~2分为轻症,3~6分中症,7~10分为重症.在MRI上观察肾周间隙有无受累,并对受累程度分级:无受累记为0分,肾周间隙内条索状高信号记为1分,积液记为2分.分析肾周间隙受累程度与MRSI的相关性.结果:119例急性胰腺炎中,轻症急性胰腺炎例48例,中症59例,重症急性胰腺炎12例.73.95%(88/119)的AP患者在MRI上有肾周间隙受累,表现为肾周间隙内条索状、斑片状或大片状异常信号.其中轻症急性胰腺炎肾周间隙受累率47.92%(23/48),中症为91.52%(54/59),重症为91.67%(11/12).肾周间隙MRI评分为1分时在轻症为41.67%(20/48),中症及重症为19.72%(14/71)(χ~2=7.249,P=0.007);肾周间隙MRI评分为2分者轻症和中症共为42.06%(45/107),而在重症为75.00%(9/12)(χ~2=4.724,P=0.030).在MRI上肾周间隙受累的严重程度与MRSI成正相关(r=0.714,P=0.000).结论:在MRI上急性胰腺炎肾周间隙受累率高于文献报道的CT上的受累率,肾周间隙受累反映了AP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肾周间隙桥隔正常走向及异常增厚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75例肾周间隙桥隔增厚的CT表现.结果 肾周间隙桥隔增厚的原因可为肾源性、非肾源性疾病或原因不明.肾源性疾病包括肾外伤26例,肾结核2例,肾脓肿4例,肾盂肾炎3例,尿路梗阻15例,肾癌2例.非肾源性疾病包括急性胰腺炎15例,急性胆囊炎1例,腹膜炎2例,结肠癌3例.原因不明者2例.肾周间隙桥隔增厚的CT表现为肾周间隙内的条状、分支状软组织影.结论 肾周间隙桥隔增厚的病因多样化,影像学检查对探其病因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2.
腹膜后间隙是指后腹膜与腹横筋膜之间的解剖间隙及其解剖结构的总称。对腹膜后间隙的解剖描述 ,过去教科书里将它简单地分为肾圆锥和肾旁脂肪体。 194 1年Congdon等[1] 从尸体解剖中发现 ,腹膜后间隙在肾周间隙的前、后均可能存在潜在的另外间隙。 1972年Meyers[2 ] 利用尸体断面解剖和间隙灌注对比剂后行X线摄影 ,证实了Congdon等的发现 ,并将腹膜后间隙分为三个明确的解剖间隙 ,即肾周间隙、肾旁前间隙、肾旁后间隙。其中 ,肾周间隙由肾脏前方的肾前筋膜和后方的肾后筋膜所限制 ,两层筋膜在外侧融合成圆锥侧筋膜 ,后者向前外侧伸延 ,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MSCT对肾周间隙桥隔增厚分型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分析经16层螺旋CT检查,确定有肾周间隙桥隔增厚的病例159例,在诊断医生工作站进行分析阅片.结果 依据肾周间隙桥隔增厚的分布范围,将桥隔增厚分为3型:I型为局限型,桥隔增厚位于肾周间隙局限性区域或空间内,共29例,占18.2%;Ⅱ型为弥漫型,单侧或双侧肾周间隙内非局限性分布的桥隔增厚,共68例,占42.8%;Ⅲ型为弥漫型并肾周间隙积液,共62例,占39.0%.结论 MSCT可准确地对桥隔增厚进行初步分型.  相似文献   

14.
腹膜后间和射解剖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腹膜后间隙(retroperitoneal space)的放射解剖学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以解剖学家Congdon为代表的侧重于筋膜结构的纯解剖观察(40-60年代);以放射学家Meyers为代表的放射解剖学研究,提出了肾旁前、吉、肾旁后间隙是的腹膜后间隙的新的解剖划分(60年代至80年代中期),以放射学家为主,也包括一部分解剖学家,在Meyers的腹膜后间隙解剖划分的框回基础上,提出了不少新  相似文献   

15.
肾及肾周脓肿的CT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报道了27例肾及肾周脓肿,其中肾脓肿19例,19例中10例脓肿向肾外扩展,3例合并肾周围炎,7例形成肾周脓肿;另外8例为孤立性肾周脓肿,其中1例脓肿侵入肾后旁间隙和腰大肌,并沿腰大肌下行形成骼窝脓肿。作者认为CT对本病的诊断是十分有价值的,它不仅能显示肾及肾周脓肿,而且能显示脓肿在肾周及腹膜后的扩展情况。  相似文献   

16.
急性尿路梗阻性肾周炎的影像学特征和解剖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急性尿路梗阻性肾周炎的影像学特征、解剖以及病理生理基础,加深对该病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34例梗阻性肾炎CTU影像表现,着重观察肾周筋膜毗邻关系和肾周间隙的受累情况及其CT分级.结果:134例梗阻性肾炎中,左侧结石72例,占53.7%,右侧结石55例,占41%,两侧结石7例,占5.3%.肾周筋膜增厚6例,渗出或积液在肾旁前间隙46例,肾周间隙97例,肾旁后间隙54例.肾周受累的CT分级:A级4.5%(6/134).B级17.2%(23/134),C级78.4%(105/134).结论:熟悉腹膜后间隙的解剖结构,掌握梗阻性肾周炎病理情况下影像学表现,可以预测病变扩散途径和渗出程度,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多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探讨肾周间隙桥隔增厚的MSCT表现及引起桥隔增厚的病因、临床意义。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经MSCT扫描,临床或手术病理证实的引起桥隔增厚的病例共计159例,所有病例均行GE Lightspeed 16层螺旋CT扫描。结果桥隔增厚表现为肾周间隙内边缘模糊的条索状稍高密度影,分布紊乱、呈不规则排列,部分纵横交错呈栅栏状改变。依据桥隔增厚的分布范围分为:Ⅰ型局限型,Ⅱ型弥漫型,Ⅲ型弥漫型合并肾周间隙积液。引起桥隔增厚的主要病因为肾源性病变、肾周间隙及肾旁间隙病变、输尿管源性病变,其次为腹腔内病变。结论桥隔增厚为肾周间隙受累的主要CT表现,MSCT对肾周间隙桥隔增厚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准确显示桥隔增厚的分布范围,推测引起桥隔增厚的病因有一定价值,为临床进一步的治疗提供准确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作者回顾研究了24例肾脏或肾周感染。症状出现至诊断确定的相隔时间平均6.8天。CT 表现为18例(75%)肾周前筋膜增厚,15例(62.5%)肾脏体积增大,15例肾脏局灶阴影致密,11例(46%)肾周间隙积液,8例(33%)肾周间隙或集尿系统积气,其中2例气体在肾实质。8例(33%)腰大肌增大,其中2例有脓肿。在本组1例感染性肾囊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腹膜后间隙受累的CT表现与临床严重程度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76例AP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按照亚特兰大AP临床分类标准及AP腹膜后间隙扩散CT表现范围分级评分.分析腹膜后间隙扩散CT表现范围分级评分与临床严重程度分级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76例中,肾旁前间隙、肾周间隙及肾旁后间隙受累发生率分别是49%(37/76)、25%(19/76)及26%(20/76).轻症AP 26例,其中肾旁前间隙受累19例,肾周间隙受累6例,肾旁后间隙受累1例;重症AP 50例,其中肾旁前间隙受累18例,肾周间隙受累13例,肾旁后间隙受累19例.腹膜后间隙扩散CT表现范围分级评分与临床严重程度呈显著正相关(r=0.547,P=0.000).结论 AP腹膜后间隙扩散CT表现范围分级评分与临床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影像学检查能够为AP的严重程度及预后提供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20.
急性胰腺炎胰外扩散在临床很常见,常借潜在的解剖间隙和通道向胸腔扩散;由于胰酶特殊作用及胰腺特定的解剖位置,炎症通过系膜孔及韧带裂隙处进入腹膜腔,可使膈下腹膜外间隙脂肪受累;胰腺炎症亦可向肾周间隙扩散,由于肾周间隙或肾周前间隙与膈下腹膜外间隙相通连,炎症可跨筋膜扩散侵入膈下,进而通过膈肌裂孔及横膈周围的淋巴丛与纵隔及胸膜下间隙逐渐渗入胸腔造成胸水。就急性胰腺炎病变局部及胰外扩散途径,以及胰性胸水的解剖通道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