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0 毫秒
1.
阿糖腺苷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和病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伟  赵伟  罗婵 《陕西医学杂志》2003,32(9):819-820
目的 :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阿糖腺苷治疗后血清 HBV指标和肝组织学的变化。方法 :选择 2 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静脉滴注阿糖腺苷 40 0 mg/d,连续 2月。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血清 ALT、HBV- DNA、HBe Ag,活检肝组织作病理检查。结果 :治疗后 2 0例ALT降低 ,9例 HBV- DNA阴转 ,1 7例肝组织炎症明显减轻 ,7例 HBe Ag阴转。治疗前后比较 ,差异有显著意义。2例患者肝组织纤维化减轻 ,治疗前后比较 ,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 :阿糖腺苷可以有效减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组织炎症 ,改善患者的肝的功能 ,促使患者的血清 HBe Ag、HBV- DNA阴转 ,但改善肝组织纤维化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合并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患者肝组织HBcAg表达与血清HBV-DNA、HBsAg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0例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合并HCC患者癌旁肝组织HBcAg的表达;分别采用荧光定量PCR法,ELISA一步法检测血清HBV-DNA含量和HBsAg含量,以此作为试验组。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20例无乙肝病毒感染的肝血管瘤或肝囊肿切除术后所取的肝组织HBcAg的表达,以此作为对照组。分析肝组织HBcAg的表达模式与血清HBV-DNA含量、HBsAg含量的关系。结果:对照组20例的肝组织HBcAg均为阴性。试验组50例癌旁肝组织HBcAg阳性30例,阴性20例;HBV-DNA阳性率为64%,阴性率为36%,联合检测癌旁肝组织HBcAg和HBV-DNA阳性率为80%;试验组中肝组织HBcAg阳性组的血清HBsAg定量值与阴性组的血清HBsAg定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合并HCC患者癌旁肝组织HBcAg联合检测血清HBV-DNA阳性率明显高于单项检测血清HBV-DNA;与血清HBsAg含量无明显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人接受贺普丁联合单磷酸阿糖腺苷的治疗效果。方法:178例慢性乙型肝炎病人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而治疗组用贺普丁联合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2年;对照组单用贺普丁治疗2年。结果:贺普丁联合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1年(12个月)后,HBV-DNA阴转率为47.3%,HBsAg血清阴转率20.4%;治疗2年(24个月)后HBV-DNA阴转率升至72.0%,HBsAg血清阴转率升至29.0%,ALT复常率为65.6%;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贺普丁联合单磷酸阿糖腺苷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4.
张玲  吴昊鹤  潘虹  罗殿中  缪建勇  陈霜 《广西医学》2012,34(10):1327-1328
目的 探讨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合并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患者HBcAg、HBV-DNA与甲胎蛋白(AFP)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0例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合并HCC患者癌旁肝组织中HBcAg的表达;分别采用荧光定量PCR法、电化学发光方法检测血清HBV-DNA含量和AFP含量.分析肝组织HBcAg表达模式及血清HBV-DNA含量与AFP含量的关系.结果 50例患者中,癌旁肝组织HBcAg阳性30例,阴性20例,两者血清AFP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BV-DNA阳性组32例和阴性组18例的血清AFP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HBeAg阴性慢乙肝合并HCC患者HBcAg、HBV-DNA的水平与AFP水平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5.
邹淑碧  潘澄清 《四川医学》1991,12(4):202-203
我们于1988年开始采用激素撤除并用阿糖腺苷治疗慢性乙型肝炎20例。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一、病例选择住院病人20例,年龄23~42岁,男性13例,女性7例。慢性活动型肝炎(下称慢活肝)11例,慢性迁延型肝炎(下称慢迁肝)9例。均按南宁全国肝炎会议诊断标准,肝活组织检查确诊。治疗前,HBsAg,HBeAg和HBV-DNA持续阳性半年以上。二、治疗方法先口服强的松40mg/日,共10日,继以强的松30mg/日,10日,再用强的松20mg/日,10日,共30日,停药后给予阿糖腺苷600mg/日及400mg/日,分别为7日及14日,静脉缓慢滴入,同时加用齐墩果酸、肌苷及维生素等保肝药物。三、观察指标按照卫生部颁发抗肝炎药物临床指导原则(试行),用药前检测肝功能:包括GPT、GOT、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α-2b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组织学的变化及对血清HBV DNA滴度的影响。方法对21例CHB患者于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1周进行肝穿刺活检并对肝组织学进行评分,采用定量PCR方法检测血清中HBV DNA,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肝组织中HBsAg、HBcAg表达。结果治疗前后血清中HBV DNA分别为(log值)8.3±O.7,7.3±1.1(P〈0.01);肝组织学HAI计分治疗前后分别为9.7±3.5,7.4±3.5(P〈0.05);肝组织中HBcAg于治疗后9例(9/16)转为阴性,占56.25%。血清e抗原阴转率为57.14%。结论α-2b干扰素对HBVDNA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可明显降低血清HBV DNA水平,并能显著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的炎症及坏死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单磷酸阿糖腺苷 (Ara -AMP)联合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近期疗效。方法 :选择 7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用苦参素和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为观察组 ,选择 75例患者用甘利欣及 /或门冬氨酸钾镁治疗作对照 ,共治疗 3个月。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HBsAg、HBeAg及HBVDNA阴转率均有显著差异 ,肝纤维化指标pⅢp、HA亦有明显差异。结论 :Ara-AMP联合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肝组织病理检查对隐匿性慢性乙型肝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98例血清HBsAg阴性、肝功能不明原因反复异常患者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和肝组织HBV DNA的原位杂交法检测肝组织中HBsAg、HBcAg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血清HBV DNA水平,并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肝组织病理改变的情况.结果 肝组织病理检查示:98例患者中,隐匿性慢性乙型肝炎73例,隐匿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20例,早期肝细胞癌5例;98例患者肝组织HBV DNA原位杂交法检测阳性率为74.49%(73/98),明显高于血清HBV DNA检测的阳性率7.14%(7/98)(P<0.01)和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HBsAg、HBcAg的阳性率50.02%(50/98)、30.73%(36/98)(P<0.05).结论 肝组织病理检查对隐匿性慢性乙型肝病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用聚乙二醇干扰素(pegasys)和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前后的肝组织病理变化.方法:对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pegasys组(n=12)和拉米夫定组(n=8).第1次肝穿刺活检后,12例患者使用pegasys 180 μg,1次/周皮下注射;8例患者使用拉米夫定100 mg,1次/d;分别连续用药48周.停药观察24周后,第2次肝穿,对治疗前后的肝活检组织进行炎症和纤维化分级及积分.结果:两组治疗后的肝组织炎症和坏死积分均较治疗前有降低,其中pegasys组点状融合坏死治疗前后有显著差异(t=2.56,P<0.05),拉米夫定组门脉周围坏死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差别 (t=2.56,P<0.05);两组的纤维化积分无变化.持续血清学应答患者治疗前后肝组织在HAI积分、汇管区周围坏死、点状融合坏死和汇管区炎症等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纤维化积分无差异.结论:两种抗病毒药物均能有效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脏组织学状况,但对已经发生的肝纤维化无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联合复方丹参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对肝纤维化指标和肝组织病理的影响。方法:选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5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41例,采用恩替卡韦0.5mg,1次/d,口服;治疗组患者44例,采用恩替卡韦0.5mg,1次/d,口服,同时加用复方丹参片,每次3片,3次/d。疗程均为48周。治疗前后检测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肝生化学指标和HBV DNA。部分病例(治疗组33例、对照组27例)于基本疗程前后行肝穿刺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作组织学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评分。观察治疗后患者的上述指标变化,并作比较研究。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肝生化学指标及HBV DNA水平较治疗前改善明显(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肝纤维化指标明显下降(P<0.05),患者的肝组织学评估结果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恩替卡韦联合复方丹参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临床疗效较单独使用恩替卡韦更好。  相似文献   

11.
谷茂林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5,18(12):1394-1396
目的:探讨HDVM阴性慢性肝炎患者血清HBV-DNA及组织中HBsAg、HBcAg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4例原因不明的慢性肝炎患者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HBV-M(HBsAG、抗HBS、HBcAg、抗HBc、抗HBc),抗HAV-IGM,抗HCV-IgMI、gG,抗HDV-IgMI、GG,抗HEV-IGMI、GG,抗EBV-IGM,抗CMV-IgM,抗TTV-IgM: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对患者进行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基因(HBVDNA)定量检测;应用免疫组化法,通过肝组织活检测定患者肝组织中HBsAg、HBcAg的表达情况。结果:24例HBVM阴性肝病患者中,6例可检测到HBV-DNA,其中5例肝组织中HBsAG、HBcAg同时阳性,1例HBsAg(+)、HBcAg(-);18例血清HBV-DNA阴性患者中用肝组织活检者3例,其中1例肝组织中HBsAg、HBcAg同时阳性。结论:HBVM阴性不能排除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应结合血清HBV-DNA测定及肝组织中HBcAg、HBcAg的检测,以防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12.
13.
慢性肝炎,肝硬变和原发性肝癌内HBxAg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相似文献   

14.
Summary To explore HBV infection status in a group of serologic HBV markers-negative or HBsAg-negative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in situ hybridization to hepatccellular HBVDNA was carried out in combination with detection of HBsAg and HBcAg in the liver tissues. It was found that prevalence of intrahepatic HBVDNA, HBsAg and HBcAg was 43 %, 39 % and 17 % respectively, and 15 out of 23 cases studied were sure to bear one or more positive marker (s) of intrahepatic HBVDNA, HBsAg and HBcAg.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more than half of the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were still undergoing HBV infection, despite serologic HBV markers or HBsAg negative. Furthermore, we found that hepatocytes containing HBV-DNA or surface or core antigen were often close to hepatic necrosis foci, indicating that HBV replication and its antigen(s) expression in hepatocytes could account for chronic, active and necrotic inflammation occurring in the liver of the patients mentioned above.  相似文献   

15.
应用原位分子杂交方法分析慢性乙肝患者肝细胞内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发现肝内HBV DNA复制部位往往与HBsAg或HBcAg表达部位相同;HBsAg与HBcAg同时在肝内表达时,数量多不均衡,提示编码HBsAg与HBcAg基因数量或复制活性不同;且观察到含HBV DNA的肝细胞数明显超过表达HBsAg、HBcAg的肝细胞数,提示胞浆HBV DNA一部分可能处于复制期,另一部分为非复制期:肝内HBV DNA复制与HBsAg、HBcAg表达对应的部位常紧紧毗邻肝细胞坏死灶,两者频率相似。  相似文献   

16.
丁型肝炎病人肝组织HDAg与HBsAg/HBcAg和HBV DNA表达及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丁型肝炎病人肝组织中HDAg与HBsAg/HBcAg和HBVDNA表达及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双重染色和原位杂交,检测79例丁型肝炎病人肝组织HDAg、HBsAg、HBcAg和HBVDNA表达,以52例乙型肝炎作对照。结果:丁型肝炎HBsAg、HBcAg检出率(81%、71%)较乙型肝炎(94%、92%)低(P〈0.05或0.01)。HDAg以肝细胞核表达为主,HBsAg以肝细胞浆表达  相似文献   

17.
HBV感染对人体T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后外周血及感染肝组织内CD4 T和CD8 T细胞的数量及功能,探讨HBV对人体T细胞免疫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1)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6例HBV感染者和20例正常人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的数量.(2)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4例慢性肝病的肝脏标本的HBsAg和HBcAg,将HBsAg和(或)HBcAg阳性的50例作为HBV感染组,而将肝组织HBsAg和HBcAg及血清病原学检查均为阴性的10例作为非HBV感染组(HBV阴性组).检测其中CD4、CD8、CD25表达情况.结果:(1)HBV感染组外周血T细胞亚群测定值中,CD4 T细胞和CD4 T/CD8 T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b<0.05);CD8 T细胞升高,明显高于对照组(Pb<0.05);(2)肝组织内浸润的淋巴细胞主要聚集在汇管区和小叶坏死区,免疫组化结果显示HBV感染组肝组织内的CD8 T和CD4 T细胞数量多于非HBV感染组,统计学上其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c<0.01).HBV感染组肝组织内与T细胞活性有关的CD25 T细胞数量与对照组相比有所减少,但统计学上无显著意义.结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外周血和肝内的T细胞亚群紊乱,且活性可能有下降,免疫功能受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APOBEC3G在正常对照、慢性乙肝患者肝脏组织及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在慢性肝炎组织中与HBsAg、HBcAg表达的关系.方法 收集正常对照肝组织9例、慢性肝炎肝脏组织37例,以及肝癌组织13例,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检测APOBEC3G、HBsAg、HBcAg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肝脏相比,慢性乙肝肝炎患者肝脏组织中APOBEC3G的表达增强,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主要定位于HBV感染的肝细胞及汇管区的炎性细胞胞浆中,但与同时在肝细胞内高度表达的HBsAg、HBcAg强度无明显相关性,r分别为0.04和-0.15.P>0.05.肝癌组织中APOBEC3G也有表达,但未明显强于癌旁组织(P>0.05).结论 HBV慢性感染肝细胞中表达增高的APOBEC3G未能有效控制病毒的活动,并可能与肝癌的发生无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9.
应用生物素标记HBV DNA(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作探针,对129例肝病患者肝组织作原位杂交研究。HBV DNA在慢性活动性肝炎中检出率最高(80.7%),显著高于肝硬化、慢性小叶性肝炎、急性肝炎及原发性肝癌组。具有乙肝复制指标阳性患者的肝细胞内HBV DNA检出率(82.0%)明显高于非复制组(63.0%),P<0.05。本研究观察到;HBB DNA阳性肝细胞与肝细胞坏死灶关系密切,多位于肝细胞坏死灶中间或(和)周边,其中以局灶型分布的HBVDNA阳性肝细胞与肝细胞坏死灶关系密切。提示HBV复制与肝细胞坏死有关。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的致癌机理,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和原位分子杂交方法,对慢性肝炎、肝硬化、癌旁肝硬化、肝细胞癌和正常肝组织共108例进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核心抗原(HBcAg)和HB-VDNA检测。结果:HBsAg HBcAg和HBVDNA的阳性率分别为慢性肝炎61.9%(13/21),42.9%(9/21)和75.0%(12/16);肝硬化64.0%(16/25),36.0%(9/25)和83.3%(15/18);癌旁肝硬化72.7%(16/22),61.1%(11/18)和85.7%(12/14);肝细胞癌45.2%(14/31),50.0%/(14/28)和64.3%(9/14);正常肝组织不表达,慢性肝炎、肝硬化和癌旁肝硬化HBVDNA阳性信号较肝细胞癌多而强,结果表明大多数肝细胞癌与HBV感染所致的慢性肝炎和肝硬化密切相关,癌旁肝硬化可能为癌前肝硬化在癌周的残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