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肠道手后合并梭状芽胞杆菌性肌坏死,病死率较高,但并不多见。我院自1985~2000年期间,发现此症4例。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4例男性,年龄35~72岁,2例腹部碾压伤回肠破裂,1例腹部刀伤回肠破裂,均行修补术,1例结肠绞窄梗阻肠破裂,行双腔造瘘术。术后出现梭状芽胞杆菌性肌坏死,发生  相似文献   

2.
抗菌素诱发性肠炎(Antibiotic-Associated Colitis,简称AAC)是较严重的肠道疾患,在很多情况下是由于应用预防或治疗性抗菌素而诱发的。1977年以来,Bartlett等,通过动物实验及临床证实,AAC主要是由艰难梭菌及其产生的毒素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建立蜡样芽胞杆菌分子分型方法,用于蜡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的快速溯源。方法15株蜡样芽胞杆菌进行生化分型,同时进行vrrA基因PCR扩增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检测PCR扩增产物,所有PCR扩增产物进行序列分析,并用ClustalW(ebi.ac.uk)分析软件对DNA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传统生化分型:15株蜡样芽胞杆菌中12株可分为3个型,3株不能分型;主要生化型为1型、2型和4型。分子分型:15株蜡样芽胞杆菌都可分为7个型。结论、vrrA基因可作为蜡样芽胞杆菌分子分型的一个多态性遗传标记。蜡样芽胞杆菌分子分型方法与传统生化分型方法相比,将传统生化分型所需的48h甚至更长时间缩短到5h,具有简便快速准确的优点,可做到快速溯源。  相似文献   

4.
5.
淋巴结分支杆菌性梭形细胞假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淋巴结分支杆蓖性梭形细胞假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对2例淋巴结分支杆菌性梭形细胞假瘤,常规石蜡切片,HE、抗酸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光镜观察。结果 患者均系1岁婴儿,无免疫缺陷疾病和使用免疫抑制剂史,出生1个月后接种卡介苗,临床表现:腋下淋巴结结节性肿大伴发热,病理表现:淋巴结肉梭形细胞束状或席纹状增生伴有淋巴细胞、浆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和增生的毛细血管,形成梭形细胞假瘤,抗酸染色显示病变内大量分支杆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梭形细胞Mac387和溶菌酶强阳性、S-100阴性。结论 在免疫功能低于或缺陷患者(如AIDS)和婴儿接种卡介苗后,可以发生淋巴结分支杆菌性梭形细胞假瘤,该病应与淋巴结的原发性梭形细胞肿瘤鉴别,确诊对其治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35岁,发现有小腿肿块5年,伴间断疼痛,肿瘤缓慢增大。体检:右小腿上段后侧略隆起,皮肤表面尤红、肿、热及触痛,轻脏可扪及一约5cm×5cm×3cm肿块,质中,活动度尚可,有压痛。辅助检查:B超示右小腿外侧腓肠肌内肿块,MRI疑为脉管性肿瘤。临床诊断:右小腿软组织肿瘤,行肿瘤切除术,术中见肿瘤位于肌组织间,无包膜,但境界尚清,肿瘤直径约2cm,术后患者恢复良好,随访10个月,无肿瘤局部复发或转移。[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炭疽芽胞杆菌基因组中多位点串联重复序列遗传标记的遗传变异规律。方法根据文献上发表的串联重复序列位点,利用已发表的13对引物,对88株炭疽芽胞杆菌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进行琼脂糖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利用凝胶影像分析软件对PCR产物DNA片段的碱基含量进行测算,计算出串联重复拷贝数。对部分PCR扩增产物DNA片段进行测序,利用DNAStar软件进行序列比对,分析不同菌株间的串联重复序列遗传变异规律。结果(1)炭疽芽胞杆菌基因组中的串联重复序列位置,同一菌株具有相对稳定的串联重复拷贝数。(2)88株炭疽芽胞杆菌DNA上的13个串联重复序列遗传标记中,有的串联重复序列拷贝数变异较小,有的却存在着复杂的多态性;(3)有些串联重复序列单位内的核苷酸数目不变,但核苷酸的排列组合有差异,不过其重复单位内都包含着一个相同的稳定不变的核心核苷酸序列。结论炭疽芽胞杆菌基因组DNA中串联重复序列可以精确定位,测定结果可以数值化,并且串联重复序列在菌株DNA中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因此,串联重复序列是研究炭疽芽胞杆菌遗传特征的较好指标,具有鉴别炭疽芽胞杆菌菌株间差别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陈鹏  吴楠  葛俊君  杨秋燕  陈曦 《医学信息》2018,(23):114-116
探讨地衣芽胞杆菌联合幽门螺旋杆菌补救治疗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将胃镜及呼气试验确认的Hp感染者予标准三联疗法治疗清除2周,4周后复查Hp,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2例首次清除Hp失败者分为地衣芽胞杆菌联合补救疗法的观察组(n=102)和非联合疗法的对照组(n=100),对比分析根治率及不良反应率;结果 观察组根治率优于对照组(89.13% vs 80.6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5.43% vs 19.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地衣芽孢杆菌联合补救疗法清除HP不能加强根治效果,但可以减少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病例报告 患者,女,39岁,住院号71274,于80年3月下旬起感乏力、纳减、消瘦、恶心、呕吐、多饮和多尿。去某医院检查发现肝功能异常,麝浊 ,锌浊>20,SGPT及胃肠钡餐检查均正常。虽经保肝治疗,症状日益加重,全身酸疼和无力尤甚,致数次因下肢无力而摔倒,体重由117市斤减至90市斤,恶心呕吐频繁,口干多饮(3000毫升/日)夜尿量达一痰盂,遂于6月15日入我院诊治。既往素健,家族史无特殊。体检主要发现:软弱,肝肋下适及质软、无压痛,四肢肌肉轻按痛,但无明显肿胀或萎缩,肌力4—5  相似文献   

10.
从骨科创面脓汁中分离出一株蜡样芽胞杆菌高玉琴我院从一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患者骨科创面脓汁中分离到一株革兰氏阳性杆菌。感染110天后,取患者血清与该菌加热煮沸,“O”抗原作试管凝集试验其效价为1∶32,反复培养可复获本菌,证明该菌是胃肠道外骨科术...  相似文献   

11.
蜡样芽胞杆菌是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之一〔1〕。蜡样芽胞杆菌的溶血素具有肠毒素的性质〔2〕,提取其溶血素可作为实验室诊断蜡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和分析食品中残留毒素的诊断试剂。材料和方法蜡样芽胞杆菌溶血素的制备 :试验用的菌株接种肠毒素产毒培养液 ,经 37℃、16h静置培养后 ,振荡培养 10h。培养液基本按Beecher等〔3〕的方法提取成粗制溶血素。进一步提纯则采用制备性SDS PAGE的方法 ,切下含有 3种溶血素成分的凝胶 ,利用蛋白质沉淀或冷冻干燥的方法浓缩后得到分析测定用的溶血素。溶血素的测定1 用紫外吸收法测定蛋…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63例新生儿肠道机会杆菌败血症进行临床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感染率明显增高,而免疫功能极低下的高危地表现更加明显,本组早产儿、足月小样儿、过期产儿占34.9%,一些患有严重疾病的患儿也易患此病;发病日龄4-14天,占63.5%,产后感染61.9%。另外,母乳喂养率下降也不容忽视,母乳不足、人工喂养占57.1%,临床表现缺乏特异,以青紫、苍白66.7%。反应差68.3%,黄疸46.0%等全身症状为主,合并症多,死亡率高达22.2%。提示:加强产后护理、提倡母乳喂养,对高危儿进行预防性治疗及合理用药是减少感染和死亡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在局部解剖学实习操作中,发现一成年男尸左侧斜方肌缺如。尸解前该男尸背部皮肤完整,未见手术疤痕。尸解过程,切开皮肤、浅筋膜,剥开背部深筋膜,未见左侧斜方肌。发现其左侧菱形肌较右侧的发达,几乎成方形,长13.8cm,上部宽8.1cm,中部宽8.4cm,下部宽7.8cm,厚0.7cm;右侧菱形肌长9.5cm,宽6.6cm,厚0.4cm。背部左侧除斜方肌缺如,菱形肌增大外,其他肌大小、起止均正常;右侧肌肉未发现变异。本例变异中,左侧菱形肌较大,对于左侧斜方肌缺如有一定的代偿作用。查阅国内文献资料,对斜方肌部分缺如有报道,但完全缺如未见报道,故本文所描述的发现属国内罕见。  相似文献   

14.
1病例报告患者杨某,男,17岁。因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无力进行性加重人院。表现为上楼、爬楼梯及走路久后时感双下肢无力明显;无头昏、头痛,无吞咽困难及饮水呛咳,无肢体麻木、疼痛、双下肢肌肉跳动,无压痛。家族史中患者父母为近亲结婚,患者有2个姐姐,均未发病。否认其他家族成员中有类似疾病患者。门诊以“肌营养不良症”收入我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常规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方法检测蜡样芽胞杆菌群rpoB基因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方法提取蜡样芽胞杆菌群和其他各种对照细菌的基因组DNA,合成蜡样芽胞杆菌群rpoB基因扩增引物,采用常规PCR和SYBRgreen实时定量PCR两种方法扩增rpoB基因片段,并将PCR产物克隆到pMD18-T载体后进行DNA测序。结果常规PCR和Q-PCR均能扩增出蜡样芽胞杆菌群rpoB基因的174bpDNA片段,而各种对照菌株均未见扩增。序列比对发现蜡样芽胞杆菌群细菌在该片段中存在5处核苷酸的不同,差异率为2.88%。以炭疽芽胞杆菌基因组DNA系列稀释作为扩增模板显示常规PCR最小检出量为3.42pg,Q-PCR的敏感性达到171fg,3次重复实验显示Q-PCR检测rpoB基因的灵敏度为(3.32×101±7.45×100)拷贝。结论以rpoB基因为检测靶基因的Q-PCR方法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良好的敏感性,能实现对蜡样芽胞杆菌群快速而准确的检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抗体"框架区重塑"技术,对鼠单克隆抗体(mAb)框架区进行人源化,制备人源化单链抗体(scFv)并检测其活性。方法:在获得抗炭疽芽胞杆菌保护性抗原鼠mAb(5E1)可变区基因的基础上,保持鼠mAb互补决定区(CDR)不变,选择与框架区同源性最高的人源序列替换鼠mAb的框架区,保留个别关键的鼠源残基。通过融合PCR技术构建人源化的scFv,并在大肠杆菌中进行了表达。表达产物以包涵体形式存在,通过变性、镍柱亲和层析和复性,获得复性后的可溶蛋白。对纯化产物进行了SDS-PAGE、ELISA和抑制炭疽毒素中和活性的检测。结果:人源化后的序列具有与鼠源scFv一致的抗原结合活性和细胞水平的中和炭疽毒素活性。结论:获得了具有功能的人源化的抗体基因序列,为表达具有中和炭疽毒素活性的全分子人源化抗体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正>笔者在一具男尸(约65岁)的解剖中,发现左侧胸大肌和背阔肌同时有变异肌束出现,为积累国人解剖形态学资料,现从胸大肌与背阔肌额外肌束的起止、走行、形态、血供以及神经支配等方面予以报道。1.胸前壁变异肌束位于左侧胸大肌下缘,呈扁条状,斜向外上走行,大体分三段(图1):起始部以三角形腱膜附于剑突下腹直肌前鞘,腱膜起始部宽4.85 cm,长6.9 cm,移行至肌腹部宽1.2 cm;中段为肌腹部分,行于胸大肌下缘,与胸大肌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上斜肌矢状移位治疗眼性斜颈。方法 上直肌颞下方剪开球结膜10mm,暴露上直肌在其止点后5—10mm处分离上斜肌反转腱将上斜肌劈开1/2沿斜肌走行向颞侧移位6mm,前移4mm固定于巩膜上,球结膜连续缝合。结果 术后第一眼位正,代偿头位消失。结论 上斜肌矢状移位术使上斜肌的反转腱由51度夹角变成90度夹角,产生单纯的内旋作用,有效的矫正了斜颈。  相似文献   

19.
在制作1个成年男性左侧面三叉神经标本的过程中,见其茎突过长、茎突舌骨肌止于二腹肌,并出现副茎突舌骨肌、下颌舌骨肌额外头.此种同时存在多处变异的现象极罕见,查国内外文献未见报道,为积累国人解剖学资料,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胸骨肌是胸部的异常肌之一,也是人体中变化最多的一块异常肌.有关胸骨肌观察报道甚多,但胸骨肌合并胸大肌变异者迄今尚未见报道.为积累体质变异资料,将在制作教学标本时,观察到的一例上述类型的变异报道如下:尸体男性,约50多岁,身体发育正常,身高170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