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本科自1999年8月至2000年1月采用济南世纪生物粘合剂研究所生产的WAB生物粘合剂,粘合普外科手术切口41例,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41例中男11例,女30例;年龄18岁~70岁,平均46岁。甲状腺手术领状切口11例,胆囊切除经腹直肌切口10例、经肋缘下切口9例,经腹直肌切口胆囊切除合并胆总管探查3例,上腹正中切口胃癌根治术3例,阑尾切除经腹直肌旁切口2例、经麦氏切口1例,斜疝修补术1例,右半结肠切除术1例。切口最长20cm,最短5cm。2)粘合方法:按常规缝合皮下各层,认真止血,干纱布擦去切口内渗液,助手用组织钳钳夹对…  相似文献   

2.
1 病历摘要  患者 ,女 ,69岁 ,因胆囊切除后 6年切口下包块2年余入院。6年前因胆囊炎胆囊结石在本院行胆囊切除术 ,术后恢复良好。 2年前发现原切口下有一板栗大小无痛性包块 ,后逐渐增大 ,但无其它不适 ,近来包块触痛。B超示 :上腹壁实质低回声区。查体 :右上腹肋缘下 2 cm有一斜行长约 6cm手术疤痕 ,疤痕平整 ,于疤痕下腹直肌内触及一 5 cm× 5 cm× 4cm圆形、质硬、边缘欠清、活动差、有轻压痛、无囊性感之包块。临床诊断 :右上腹壁切口下包块性质待查 ?手术见 :原切口下腹直肌内有一 4cm× 4cm× 3cm边缘欠清 ,部分与腹直肌鞘粘连 ,…  相似文献   

3.
1病历报告 患者,男,80岁,因右上腹疼痛伴恶心呕吐1d于2011年3月5日入院.入院诊断:急性化脓性胆囊炎.保守治疗2d,效果差,遂在气管插管全麻下经右上腹直肌切口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胆道镜探查、T型管引流术.术后第三天给予半流质饮食,术后第五天晚上突发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腹痛为阵发性.查体:切口无红肿、无压痛,肠鸣音亢进.腹部B超未及液性暗区及其他异常.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采用耻骨上旁开腹直肌外侧腹横纹小切口治疗新生儿和小婴儿卵巢囊肿的疗效。方法:2006年~2007年收治的7例新生儿和小婴儿卵巢囊肿均采用囊肿侧耻骨上旁开腹直肌外侧腹横纹小切口行手术治疗,4例密度均匀,术中未见附件扭转,行囊肿剥除术,术后病理为单纯囊肿,另3例密度不均匀,术中证实囊肿均伴附件扭转720°,行病变侧附件切除,术后病理为单纯囊肿伴出血坏死。术中常规探查对侧附件,1例见有一大小约2.5cm×1.5cm×1.2cm的单纯卵巢囊肿,未予处理。结果:手术时间20~40min,术后6~8h开始进食,未见有并发症发生。结论:如术前能明确诊断,采用耻骨上旁开腹直肌外侧腹横纹小切口是一种合理的并值得推荐的治疗新生儿和小婴儿卵巢囊肿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长期应用临床的经腹直肌直切口 ,满足了手术医生的通常需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患者对小切口更乐意接受。为此 ,作者于 1 999年 2月设计“经腹直肌S形切口”并应用于临床 38例 ,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共 38例 ,分别为 :单纯胆囊切除 1 6例 ,其中腹部高度肥胖 4例 ;胆囊切除加胆总管探查取石术 7例 ;外伤性脾破裂行脾切除 2例 ;右侧肾盂结石合并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瘢痕狭窄 ,作经腹膜外途径肾盂切开取石 ,加狭窄段切除吻合 1例 ,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切除吻合 3例 ;输尿管末端结石取石术 4例 ;肾盂切开取石 2例 ;…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直肌旁单切口治疗输尿管癌的可行性。方法:选择经腹直肌旁切口,上起肋缘下至髂前上棘内侧,末端呈弧形向内下延长。手术切除肾输尿管全长及膀胱袖套状切除,手术中强调无瘤原则。结果:本组17例病人顺利行肾输尿管及膀胱袖套状切除16例,1例因肿物侵犯髂血管不能完整切除输尿管。17例术后恢复顺利,切口无肿瘤种植发生。结论:腹直肌外缘切口避免了传统术式中需要变换体位,缩短了手术时间;并且能够充分做到无瘤原则,可以作为治疗输尿管癌的可选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7.
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瘘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者28岁.因剖宫产术后2年,经期腹部切口处流血1年,于2000年12月23日入院.2年前患者因"孕足月,横位"在当地医院行子宫体部剖宫产,术后一直有低热,切口下段有渗液,经换药切口愈合.产后1年月经复潮出现经期下腹部切口中下段流血,经后自止.体检:一般情况好,体温正常,心肺阴性,下腹正中见约10 cm长的纵形瘢痕,中下段有一凹陷约2 cm,表面有膜样物覆盖.妇科检查:子宫颈高吊,宫体增大如孕7周大,与腹壁切口粘连固定,质硬,有压痛.子宫碘油造影示"腹壁子宫瘘".抗感染治疗后行剖腹探查:术中见大网膜包裹形成一索状窦道连结子宫与腹壁,子宫体原切口处呈机化瘢痕结节,约6 cm×4 cm×4 cm大,取出肠线数根.因瘢痕面积大,无法保留子宫,行次全子宫切除术,手术经过顺利,切口愈合好,术后病理报告:子宫前壁浆膜及肌层慢性化脓性炎,子宫内膜慢性炎.  相似文献   

8.
谢珊莉  杨晋蓉 《中外医疗》2010,29(33):53-54
目的探讨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诊断、治疗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4年8月至2009年8月收治的25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5例患者均有剖宫产史,病灶均经手术切除,其中10例累及腹直肌前鞘,10例累及腹直肌,5例累及腹膜,对于腹直肌及腹膜受累、直径〉3cm或多发者,术后给予口服孕三烯酮治疗。随访1例术后8年确诊为子宫腺肌症行子宫切除术。结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和查体多可确诊,首选治疗方法是手术,降低其发生关键在预防。  相似文献   

9.
王在武  密辉 《实用医技杂志》2003,10(11):1271-1271
<正> 1 临床资料 例1,男,25岁。因下腹部外伤后腹痛并漫及全腹1h,腹穿抽出不凝血。急症取右下腹经腹直肌探查切口手术。术中见:腹壁挫伤重,皮下、肌肉组织均有挫伤出血。小肠距回盲部10cm处有长约15cm的肠及肠系膜挫裂伤,肠管血运差。肠系膜血管有活动性出血。腹腔内积血500mL。行血运差肠管切除端端吻合。术后5d切口线结处有淡黄色渗液,拆除2针皮肤缝线见皮下各层均液化坏死裂开。急行减张缝合。术中见:肠管水肿增粗,肠管与肠管、肠管与腹壁已形成粘连,未见肠梗阻及肠瘘。分离肠管与切口周围腹壁粘连时,将肠吻合口分破1小口  相似文献   

10.
切口疝是腹部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1] ,文献报道发生率在 2 %~ 11% [2 ] ,但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 ,其发生率有增高趋势。近来 ,国内学者相继报道了一些修补方法[3,4 ] 。笔者对本院自 1999年 1月~ 2 0 0 1年 1月 11例腹壁切口疝采用自体组织重叠修复治疗 ,取得满意结果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11例 ,男 4例 ,女 7例。年龄4 0~ 72岁 ,平均 5 7岁。发生切口疝均为腹壁直切口 ,其中右上腹直肌切口 6例 ,右腹直肌剖腹探查切口 3例 ,右下腹直肌切口 1例 ,下腹正中切口 1例。因术后切口感染 7例 ,切口裂开再缝合 3例…  相似文献   

11.
例1,女性,31岁.因左腹壁肿块进行性增大8月余入院.查体: 左中下腹触及15 cm×10 cm×4 cm包块,表面光滑,质硬,活动度差,内侧界限未超过中线.外院CT示左腹壁肿瘤.术中见肿块位于腹直肌鞘之间,约15 cm×10 cm×6 cm,表面光滑,色泽灰白色,与腹直肌之间粘连,肿块下缘靠近左耻骨结节旁亦有2个孤立性结节,分别约3 cm×3 cm×2 cm及2 cm×2 cm×1 cm,完整切除肿块.术中冷冻及术后病理均确诊为左腹壁韧带样纤维瘤.术后10天痊愈出院,未行任何治疗.1年后,原切口下方再次出现4 cm×3 cm×2 cm肿块,切除后病理同上.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享改良体位与切口的阑尾切除术式体会,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5年至2012年间对50例急性阑尾炎病人采用左侧卧位、改良式腹直肌外缘横切口手术,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两组病例术后排气时间和切口愈合情况改良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改进的切口在腹直肌前后鞘靠近外缘处,既保证了原有腹直肌外缘切口的优势,同时使此种操作更容易,关腹时两层缝合更为确实。改良的经腹直肌外缘切口,对肌肉本身没有破坏,术后切口疼痛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13.
腹直肌外缘小切口阑尾切除术65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彦军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9,22(10):1286-1286
目的:探讨腹直肌外缘小切口阑尾切除术的手术方式、操作要点、适应证及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腹直肌外缘小切口阑尾切除术临床资料。结果:本组65例均成功施行腹直肌外缘小切口阑尾切除术,手术时间平均25min,无1例发生切口感染,未见其他并发症发生,平均住院天数5d,手术后切口短小且比较隐蔽,疼痛轻,恢复快。结论:腹直肌外缘小切口阑尾切除术术式简便易行,耗时短,切口感染发生率低,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但该术式对术者要求较高,注意选择适应证。  相似文献   

14.
巨大粪石1例     
患者,女,52岁,因经常便秘年余,腹部肿块半年入院。曾行阑尾切除术及因粘连性肠梗阻手术三次。查体:腹部膨窿腹壁四处手术切口瘢痕,中下腹部可扪及约30×25×20cm肿块,不活动无压痛,质硬,指压无凹陷痕迹。肛门指诊阴性。钡灌肠报告:钡剂到达直肠与乙状结肠交界处,钡剂由肿块  相似文献   

15.
邓洪强  王盛 《右江医学》2005,33(2):169-170
腹壁切口疝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为2%~11%[1]。传统方法采用拉拢张力缝合,缺损较大者修补后复发率高。1999 年 12 月至 2004 年 6 月我院利用聚丙烯网片施行腹壁大切口疝(疝环直径≥5cm)修补术 20 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本组20例,男性8 例,女性 12 例,年龄 33~78岁,平均62.5岁,其中上腹正中切口疝 2 例,下腹正中切口疝5例,右下腹直肌旁切口疝 8 例,左下腹直肌旁切口疝5例;4例为复发疝,其中2例为2次复发。疝环最小直径为5 cm,最大直径为 18 cm,平均 8.5 cm。按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疝和腹壁…  相似文献   

16.
<正> 刘荣柱(金寨县医院外科)报告:患者男,13岁,于1980年9月28日阵发性腹疼伴呕吐二天入院。自幼有左斜疝史,嵌顿后常自行还纳。于9月26日又嵌顿,经自行还纳后仍阵发性腹疼,诊断为肠梗阻,急诊入院行剖腹探查手术。术中发现左下腹膜前有一包块约6×4cm大小,一段肠管进入包块内。因行经右腹直肌切口,无法松解。将包块回复原位,改用疝手术切口,疝囊内嵌入一段6cm肠管。肠管无坏死送入腹内,住院10天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17.
我院自1993~1998年应用Pfannenstiel切口行筋膜内游离膀胱腹膜外剖腹产术18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1.病例:18例产妇年龄26~36岁,均为第二胎第1产单胎初次剖宫产术者。2.手术方法:术前留置导尿,用连续硬膜外麻醉。Pfannestiel切日呈弧形,长约12cm,深达腹直肌鞘前层与腹外斜肌腱膜。向上钝性分离约10cm,中线处因皮下与腹直肌鞘前层连结紧密,可用电刀锐性分离,(注意结扎两侧的血管穿支),再向下分离至耻骨联合。沿中线旁剪开腹直肌前层,上自脐下约2cm处,下缘至耻骨联合,钝性分离腹直肌,暴露腹膜,行筋膜内游…  相似文献   

18.
阑尾炎是常见病、多发病,多需手术治疗。以往阑尾炎切除时多采用麦氏切口或腹直肌外缘切口,有许多优点,但有一定的局限性,对有些病例存在着不足。我院外科自2000年以来行阑尾切除术54例,其中6例采用下腹横切口,通过比较具有一定的优点,现介绍如下。本组病例6例,男4例,女2例,多为肥胖病人,年龄20-57岁。阑尾炎程度:单纯性阑尾炎2例,化脓性阑尾炎4例,其中2例伴发弥漫性腹膜炎。治疗效果:手术后住院6-8天,切口均甲级愈合。手术要点:以右下腹压痛点最明显的部位为依据,在半环线以下,距腹中线0.5-1cm,作一横切口,长约6-7cm,依次切开皮肤,腹直肌前鞘及少许腹外斜肌腱膜,然后将腹  相似文献   

19.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1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近5年收治的112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112例患者均为剖宫产术后,其中11例肿块浸润皮下脂肪及腹直肌前鞘,101例肿块浸润至腹直肌,其中22例肿块浸润到耻骨后间隙.所有病例均行病灶切除, 对病灶直径>3 cm或浸润深度达腹直肌的101例患者给予3周期的预防性假孕疗法治疗.术后随访,112例患者症状完全消失,95例患者腹壁局部虽有不明显团块但无相应临床症状.结论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根据病史、典型的临床表现及妇科检查可以明确诊断.预防该病的发生极为重要,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 切除的彻底性是治疗该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原因、临床特征、治疗及预防方法。方法对26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6例患者术前诊断与术后病理100%符合;临床症状主要为腹壁切口瘢痕附近发现渐进性增大的触痛肿块,26例中80.77%(21/26)发生于横切口,19.23%(5/26)发生于纵切口;好发部位:横切口的76.19%(16/21)位于脂肪层,23.81%(5/21)侵及腹直肌前筋膜层或膀胱间隙,纵切口的80%(4/5)位于脂肪层,20%(1/5)侵及腹直肌前筋膜层,两者均易发生在脂肪层;2次手术切除后随访1年无复发。结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与手术切口的选择密切相关,手术是治疗的主要方法,降低剖宫产率是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最好的预防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