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缺血再灌注损伤是肾移植中供体肾最常发生的一种病理变化,它可以通过多途径导致慢性移植肾病发生。近年来,临床上慢性移植肾病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缺血再灌注损伤与慢性移植肾病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缺血再灌注损伤是肾移植中供体肾最常发生的一种病理变化 ,它可以通过多途径导致慢性移植肾病发生。近年来 ,临床上慢性移植肾病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对缺血再灌注损伤与慢性移植肾病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预防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崔巍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5,25(10):638-640
1960年Jenn ings首先提出了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 i-a-reperfusion in jury)的概念:缺血后再灌注,不仅不能使组织、器官功能恢复,反而加重组织、器官的功能障碍和结构损伤,这种现象称为缺血再灌注损伤。Toledo-pereyra则指出:在临床移植中,再灌注损伤实际上是器官的供体维持、热缺血、保存、移植、再灌注期间总的损伤。再灌注损伤不仅见于临床,而且也为不同种属的大量动物实验所证明,在机体内,许多组织器官,如心、肾、肝、肺、胃肠、脑、肢体和皮肤等都可发生再灌注损伤。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H IR I)是肝脏外科中常见的病理过程,多发于…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胰腺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建立SD大鼠糖尿病模型。取糖尿病大鼠24只,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组(I/R组,n=6)和缺血预处理组(IPC组,n=18),IPC组又平均分为3个亚组:IPC1组(阻断脾血管5min,再灌注5min)、IPC2组[(阻断脾血管5min,再灌注5min)×2次]和IPC3组[(阻断脾血管5min,再灌注5min)×3次]。另取健康SD大鼠6只作为对照组,仅打开腹腔,不做胰腺移植;I/R组和IPC组大鼠均行同种胰腺移植。检测各组胰腺移植再灌注后2h后移植胰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髓过氧化物酶(MPO)的活性;用原位末端脱氧核糖核酸转移标记(TUNEL)法观察移植胰组织的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Blot法检测移植胰组织Bcl-2和Bax基因表达情况。结果IPC各组与I/R组相比较,前者移植胰组织中SOD活性明显升高,MPO活性明显降低,细胞凋亡指数明显降低,Bcl-2表达明显升高,Bax表达明显降低,各项检测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PC各组中又以IPC2组的各项检测指标差异更为显著(P<0.05)。结论缺血预处理可以减少移植胰缺血/再灌注后的细胞凋亡,IPC2组的效果更为突出。其机制可能与缺血预处理减轻嗜中性粒细胞(PMNs)粘附与聚集、减少氧自由基、上调Bcl-2基因和下调Bax基因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
促红细胞生成素与肾缺血再灌注损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在肾移植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近来研究发现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能显著减轻肾脏的IRI,保护肾脏的结构和功能。本文综述了EPO在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综合防治移植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本中心开展的 6 0例无特殊情况的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应用综合方法防治移植肾缺血再灌注损伤进行分析。结果 :52例恢复良好 ,7例并发急性排斥反应延期恢复 ,1例并发加速排斥反应切除移植肾。结论 :移植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经过合理的防治 ,大多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猪活体肾移植手术中腹腔镜手术对移植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用猪同种肾移植模型(白色小型猪CEMP-III黑色小型猪CEMP-I),分腹腔镜组和开放手术组活体取肾。移植后1、3d观察移植肾组织学分析了解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程度,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TLR4(Toll-like receptor)mRNA的表达了解导致缺血再灌注损伤差异的机制。结果组织学分析发现移植后1d两组移植肾以肾小管浊肿为主,移植后3d腹腔镜组移植肾肾小管多见片状坏死,而开放手术组仅见肾小管浊肿和局灶性坏死;检测移植肾中11LR4mRNA表达,发现移植后第1天两组11LR4mRNA表达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934-3.66比12.464-2.60,P〉0.05),移植后第3天两组TLR4mRNA表达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0.164-6.19比61.534-9.47,P〈0.01)。结论腹腔镜活体取肾手术中C02气腹引起腹内压增加影响供肾血流,导致早期移植肾有加重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风险,11LR4表达增加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10.
移植肝胆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唐莉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2005,26(1):61-62
自1963年Starzl施行首例人体原位肝移植术以来,肝移植已成为治疗终末期肝病的一种重要手段。结构特殊的胆道,往往成为热缺血、冷缺血及再灌注等所致损伤的重要靶组织,损伤严重时可致移植肝功能丧失。现对移植肝胆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作一综述。一、胆道并发症与缺血再灌注相 相似文献
11.
姜黄素对大鼠单肺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大鼠单肺移植缺血再灌注肺损伤肺功能改变及姜黄素(CUR)干预作用。方法建立大鼠原位异体左单肺移植模型。纯种雄性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两组,每组又分三个亚组(n=12):假手术组、载体组、CUR组,分别在缺血4h、再灌注2h和24h处死大鼠,测量移植肺损伤病理评分、氧合指数、肺湿干重比(W/D)、伊文思篮染料(EBD)含量。结果移植肺组织病理学主要表现为肺水肿,炎症细胞浸润,出血。与假手术组比较,再灌注2h,移植肺氧合指数从358.3下降到153.7,W/D从3.7增加到5.6,EBD含量从381.0μg/g干重增加到1172.3μg/g干重;再灌注24h后,氧合指数从394.2下降到102.3,移植肺W/D从3.8增加到6.6;EBD含量从387.5μg/g干重增加到927.5μg/g干重。供体和受体大鼠经CUR预处理后,明显减少缺血4h,再灌注2和24h的移植肺组织学病理评分,肺泡毛细血管通透性,湿干重比,改善气体交换。结论大鼠单肺移植后缺血再灌注损伤(IRI)肺功能学改变主要表现为肺泡毛细血管内皮损伤导致的通透性肺水肿及由此导致的氧合功能下降。CUR对大鼠单肺移植缺血再灌注肺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缺血预处理 (ischemicpreconditioning ,IP)对大鼠移植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方法 采用SD大鼠原位肝移植动物模型 ,供肝冷保存时间 10 0min ,无肝期 2 5min。 64只SD大鼠随机均分成两组 :对照组 ,获取供肝前仅以肝素生理盐水经门静脉灌注 ;IP组 ,获取供肝前阻断肝门血供 10min ,再灌注 10min ,然后再以肝素生理盐水经门静脉灌注。每组受体的一半 (n =8)用于观察存活率 ,另一半 (n =8)用于移植肝脏再灌注 2h后取血及肝脏检测。结果 IP组的 1w存活率、胆汁分泌量、抗氧化酶活力、血清NO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 .0 5 ) ,血清ALT、AST、LDH、TNF及肝组织中的过氧化产物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 .0 5 ) ,组织的病理改变也轻于对照组。结论 IP能够提高血清NO水平 ,降低血清TNF含量 ,对大鼠移植肝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肢体缺血后再灌注损伤的诊治经验 ,以提高临床对肢体缺血后再灌注损伤诊治的有效率。方法 :回顾分析了 2 0 0 0年以来收治的多种原因所致的下肢急性缺血后再灌注损伤 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行非手术治疗3例 ,3例行筋膜室切开减压及清创术 ,1例继行截肢术。 5例患者存活 ,1例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死亡。结论 :正确认识和处理缺血再灌注损伤可通过以下措施 :①及早发现缺血再灌注损伤 ,尽可能缩短缺血时间 ;②适当控制再通后血管口径 ,以降低再灌注压力 ;③重视并及时应用清除氧自由基类药物 ;④及时行切开减压并清除坏死组织 ,以减轻毒素对机体造成的继续损害 相似文献
14.
15.
16.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皮瓣移植损伤的动物模型,观察阿魏酸钠对皮瓣存活率的影响。方法:利用H&E染色分析皮瓣的损伤程度,利用免疫组化检测皮瓣组织中COX-2及HO-1的表达水平,利用ELISA法检测皮瓣组织中MPO、MDA、NO的含量以及外周血中TNF-α的表达水平。结果:在移植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中,相比于生理盐水处理组,阿魏酸钠处理可显著提高皮瓣的存活率,同时上调皮瓣组织中HO-1的表达水平,抑制COX-2通路的活化。在阿魏酸钠的作用下,皮瓣组织的MPO、MDA的含量明显下降,同时NO的合成增加,阿魏酸钠可显著抑制外周血中TNF-α的表达水平。结论:阿魏酸钠对移植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与减少炎症反应,抑制氧化应激损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L-精氨酸(L-Arginine,L-Arg)对大鼠胰腺移植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SD大鼠作为供、受体行胰腺移植术,给予不同方式处理:假手术组(Sham):只行开腹术;对照组(Control):只行胰腺移植术,不行预处理;缺血预处理组(IPC):在供胰切取前阻断血供10min,然后再灌注10min;L-精氨酸组(L-Arg):行胰腺移植术,再灌注前先经下腔静脉注射L-Arg 10mg/kg体重;L-硝基精氨酸甲酯组(L-NAME):供胰切取时阻断血供10min,再灌注10min;然后行移植术,在再灌注前,先经下腔静脉缓慢注射L-NAME 10mg/kg体重。各组手术完成后,于再灌注6h检测血清淀粉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一氧化氮(NO)水平,胰腺细胞凋亡指数、胰腺细胞bcl-2蛋白表达情况和胰腺组织病理改变。结果L-Arg和IPC都降低TNF-α水平(P〈0.01)和细胞凋亡水平(P〈0.01),NO水平升高(P〈0.01)。而L-NAME可阻断该保护效应。IPC和L-Arg均能激活bcl-2蛋白的表达。结论L-Arg可以模拟IPC对大鼠胰腺移植I/R损伤的保护作用,其机制与合成NO,激活bcl-2基因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8.
本文回顾了干细胞和肾缺血再灌注相关的文献,并总结了目前的研究结果.现在还不清楚肾脏中是否存在干细胞,但干细胞能分化成间质、内皮及肾小管上皮细胞等,这种过程在肾损伤后增强,并有助于肾功能的恢复.其潜在的机制很可能是干细胞的可塑性,但也可能是细胞融合的结果.这些结果为研究肾缺血再灌损伤引起的急性肾衰以及肾移植物损伤的治疗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肝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发生机制极为复杂,是涉及多因素、多脏器的全身性疾病。笔者就肝移植过程中(HIRI)发生胰腺缺血再灌注损伤(PIRI)的相互联系和作用机制等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本文回顾了干细胞和肾缺血再灌注相关的文献,并总结了目前的研究结果。现在还不清楚肾脏中是否存在干细胞,但干细胞能分化成间质、内皮及肾小管上皮细胞等,这种过程在肾损伤后增强,并有助于肾功能的恢复。其潜在的机制很可能是干细胞的可塑性,但也可能是细胞融合的结果。这些结果为研究肾缺血再灌损伤引起的急性肾衰以及肾移植物损伤的治疗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