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及其应用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 (humantetanusimmunglobulin ,TIG)是经乙肝疫苗接种后再经破伤风类毒素 (tetanustoxoid ,TD)免疫的具有高效价破伤风抗体的血浆 ,经低温乙醇分离法提纯 ,并经病毒灭活处理的特异免疫球蛋白 ,用于防治破伤风。马血清破伤风抗毒素 (tetanusantitoxin,TAT)和TIG能有效地预防创伤后破伤风的发生 ,在治疗破伤风中能特异的中和破伤风毒素 ,使其失去毒性作用。一、TAT的局限性人类应用TAT防治破伤风已近百年 ,在我国也有半个多世纪 ,挽救了许多人的生…  相似文献   

2.
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治疗重症破伤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tetanus immunoglobulin,TIG)在重症破伤风中的治疗作用。方法 把我院收治的39例重症破伤风患者分为两组,TIG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了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肌注并鞘内注射,同对照组进行临床疗效的回顾性分析。结果 TIG组较对照组患者痉挛缓解时间明显缩短,并发症减少,住院时间缩短,病死率明显降低(P〈0.01)。结论 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免疫时效长,无过敏性,易到达靶细胞中和游离毒素,能有效解除肌肉痉挛和减低破伤风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新生儿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疾病。目前全国大中城市和许多农村地区已基本消灭,但在医疗条件差的偏僻农村还时有发生,而且病死率仍很高。因此为了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将我院新生儿病房1985年1月-1988年12月所收治的60例新生儿破伤风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梭菌侵入人体伤口 ,在厌氧环境生长繁殖 ,产生外毒素所致的一种急性特异性感染 ,发作后病死率高达 2 0 %以上。但无论采用被动免疫还是主动免疫 ,只要使机体血清的破伤破抗体含量达 0 0 1~ 0 1IU/ml,即可获得免疫保护作用[1 - 6 ] 。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 (TIG)、破伤风抗毒素 (TAT)和破伤风类毒素 (TT)预防和治疗破伤风的疗效已得以普遍认可 ,但国内仍存在一些认识误区现介绍如下。一、应用TIG、TAT及TT的认识误区1.误区一 :因TAT疗效肯定、价格低廉等特点 ,在我国常规用于外伤患者 ,有人认为只要是伤者 ,都可注…  相似文献   

5.
152例破伤风死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培珍  王颖  陈木英 《华西医学》2000,15(4):450-451
破伤风患者病情发展快,预后差,病死率高.近年来,随着预防医学知识的普及以及破伤风免疫接种的推广和外伤后破伤风抗毒素(TAT)的预防性应用,破伤风的发病率已明显降低.但在农村仍是危害劳动人民健康的疾病之一.我院传染科1960年1月至1999年12月共收治破伤风患者741例,死亡152例,病死率为20.5%,笔者就护理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刘鸿梅 《天津护理》2005,13(5):304-304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特异性外科感染,是由细菌外毒素引发的以局部和全身性肌强直、痉挛、抽搐为特征的一种毒血症。此病来势凶险,发病后病死率极高,护理工作在破伤风尤其重症破伤风患者康复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04年11月我科成功地救治了1例重症破伤风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分析静脉吸毒所致破伤风与常见的外伤引起的破伤风在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上的不同点。方法15例静脉吸毒所致破伤风与25例外伤引起的破伤风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静脉吸毒所致破伤风与常见的外伤引起的破伤风相比,没有明确的外伤史,临床症状复杂,常合并其他血源性传染病。结论静脉吸毒所致破伤风有特殊的症状,在诊断和治疗上应分别对待。  相似文献   

8.
破伤风患者的救护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侵入破损的皮肤或粘膜后释放出毒素作用于中枢神经所致。近年来,破伤风发病率与死亡率均明显下降。而护理工作在破伤风尤其是重症破伤风患者康复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将我科破伤风救护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侵入破损的皮肤或粘膜后释放出毒素作用于中枢神经所致。近年来,破伤风发病率与死亡率均明显下降。而护理工作在破伤风尤其是重症破伤风患者康复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将我科破伤风救护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外伤致甲沟炎并发破伤风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成年人外伤致甲沟炎并发破伤风患者的临床资料。伤后均未及时行TAT预防注射,采用非特异性的综合疗法治疗。结果7例全部治愈。结论外伤致甲沟炎并发破伤风患者在早期应彻底清创,预防性使用TAT;治疗中使用安定控制抽搐和解除痉挛,适当把握气管切开指征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保证能量供给,可提高破伤风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1.
在医学科普知识和预防接种广泛普及的今天,破伤风,尤其是成人破伤风已极为罕见。破伤风早期的症状多不典型,加之内科医生对此又缺乏警惕和/或经验不足,故极易造成漏诊或误诊,现将成人破伤风36例的误诊情况进行分析,以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2.
局部破伤风的发病率远较全身性破伤风为低,而病死率仅为1%。我们自1962年以来共诊治局部破伤风22例,其中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18例,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笫二医院3例,大庆市第一医院1例,现综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重症破伤风112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重症破伤风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12例重症破伤风的临床资料及治疗结果进行分类总结。结果治愈94例(83.9%),死亡18例(16.1%)。结论重症破伤风应早期采取预防性综合防治措施,摒弃刺激性治疗,防止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4.
破伤风并发心血管功能紊乱(附2例报告)广东省公安厅门诊部(510050)马晓红近年来收治2例破伤风并发心血管功能紊乱的病例,1例为破伤风并发症状性高血压,1例为破伤风并发难以纠正的低血压及心脏停搏,现报告如下。1病例报告例1男性,45岁,农民。因头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破伤风感染的救治经验,探索降低破伤风患者死亡率的有效方法。方法收集2004年~2013年收治的破伤风病例24例,分析其临床特点、救治经过,总结救治破伤风感染的经验。结果24例破伤风病例中,Ablett分级Ⅰ级9例,Ⅱ级7例,Ⅲ级8例,发病平均潜伏期为11 d,平均住院时间26 d,存活率100%。结论创面彻底反复处理;常规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etanus antitoxin, TAT);对于重症破伤风患者强调早期气管切开及镇静、肌松是破伤风救治的最主要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宁波市新生儿破伤风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梁永胜 《疾病监测》2001,16(2):59-61
新生儿破伤风 (Neonatalteanus,NNT)是 1 995年我国从丙类传染病调整为乙类传染病 ,1 996年我市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开始按月报告NNT病例。根据全国《新生儿破伤风监测方案》 ,为消除新生儿破伤风 ,于 1 999年 1月我市开始对新生儿破伤风进行监测报告。为了摸清我市该病流行现状和探讨影响该病流行因素 ,以便制订有效防制措施 ,现将我市 1 999年新生儿破伤风流行病学调查及监测情况分析如下。资料来自 1 999年全市新生儿破伤风监测系统报告卡和新生儿破伤风病家调查的材料。1 发病数、病死率 :1 999年我市新生儿破伤风…  相似文献   

17.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进入伤口大量繁殖,产生毒素侵入机体而出现局部和全身肌肉强直性痉挛和抽搐的一种特异性感染,如不及时处理,随时会危及生命。我科于1999年9月~2004年3月共收治破伤风患者18例。现将临床观察及护理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黄亚玲 《家庭护士》2009,7(3):190-190
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系用人破伤风疫苗免疫健康供血浆者,采集含高效价破伤风抗体的血浆,经低温乙醇蛋白分离提纯,并经病毒灭活制成,能中和破伤风毒素,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破伤风,尤其适用于对破伤风抗毒素(TAT)有变态反应者.一般无不良反应,极少数人有红肿、疼痛感,无需特殊处理,可自行恢复,发生过敏性休克者很少见,我科于2008年7月出现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刘婷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29):7086-7087
目的:提高破伤风患者的护理质量和治疗效果,降低死亡率。方法:通过对我院1992-02~2007-07收治的176例破伤风患者护理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结果:在医师正规治疗的前提下,通过一系列精心的护理,提高了破伤风患者抢救和治疗的成功率。结论:保持呼吸道通畅、控制痉挛、防治并发症、保证营养、精心护理等是成功抢救破伤风患者生命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21例重症破伤风窒息的特点及抢救护理。方法 应用重症破伤风窒息ABC抢救方案抢救患21例。结果 21例窒息的重症破伤风患均抢救成功。结论 迅速而有效地实施重症破伤风窒息ABC抢救方案,保持气道的通畅,是抢救重症破伤风窒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