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王忠琴 《全科护理》2014,12(7):618-618
[目的]总结开胸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病人的观察与护理。[方法]对28例开胸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病人进行心电监护,动态观察心率和心律的变化,采取综合护理措施。[结果]28例开胸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病人均痊愈出院。[结论]加强开胸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病人的护理有利于预后。  相似文献   

2.
对收治的15例急性心肌梗死伴恶性心律失常行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术后病人的护理进行总结。通过严密观察实施IABP过程中病人病情的变化,紧急处理随时发现的恶性心律失常,注重对IABP术后病人潜在并发症的预防、观察和护理工作,加强基础护理等措施,本组15例病人中,除1例病人因室颤致心脏骤停而死亡以外,其余14例病人经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治疗后病情平稳而转入普通病房或出院。  相似文献   

3.
奚忠喜 《临床医学》1997,17(9):28-30
食管癌术中、术后发生心律失常改变屡见不鲜,若术前准备不充分,术中、术后处理不仔细、不合理,有时心律失常是致命性的唯一最早表现。因此,术前对病人病情科学评估及术中、术后正确及时对心律失常予以处理十分重要。但目前临床上对病人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胸骨肿瘤病人胸骨重建后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胸骨肿瘤病人6例,均给予术前心理护理、术后预防低氧血症、控制疼痛、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及胸廓形态、预防肺部感染及胸骨感染、加强营养等护理.[结果]本组6例胸骨肿瘤病人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未发生排斥反应,前胸壁外观良好.术后并发心律失常2例,胸壁浮动1例,经处理后治愈.[结论]术前耐心教育和心理疏导、术后伤口观察和精心护理可促进胸骨肿瘤病人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5.
史淑英  王晶 《护理研究》2010,(1):122-123
[目的]总结胸骨肿瘤病人胸骨重建后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胸骨肿瘤病人6例,均给予术前心理护理、术后预防低氧血症、控制疼痛、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及胸廓形态、预防肺部感染及胸骨感染、加强营养等护理。[结果]本组6例胸骨肿瘤病人术后切口均I期愈合,未发生排斥反应,前胸壁外观良好。术后并发心律失常2例,胸壁浮动1例,经处理后治愈。[结论]术前耐心教育和心理疏导、术后伤口观察和精心护理可促进胸骨肿瘤病人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6.
心律失常是胸部肿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尤其快速严重心律失常对血流动力学状态影响较大,可危及病人生命。2005年1月~2006年12月,我院行胸部肿瘤手术380例,术后并发心律失常34例,现将34例病人心律失常的发生原因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陈玉琢  曹培春 《全科护理》2023,(16):2302-2304
总结1例病人右肩关节软组织肉瘤伴广泛静脉瘤栓及心房瘤栓病人的护理经验。护理要点包括术前严密观察静脉回流障碍症状及体征,预防潜在并发症肺动脉栓塞,术后观察及预防潜在并发症心律失常,给予呼吸道护理、引流管护理、心理护理及功能锻炼的宣教,病人术后无并发症发生,生命体征及化验指标基本正常。病人经过13 d的治疗及护理顺利出院。  相似文献   

8.
冠心病介入手术后常见的问题及护理干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总结了260例冠心病病人介入治疗术后的常见问题,针对病人焦虑不安的心理、排尿困难、腰背酸痛、心律失常、低血压、体温上升等护理问题及并发症,进行了相应的护理干预,强调及时发现术后并发症及采取有效护理措施是关系到患者术后能否顺利康复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食管贲门癌根治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原因及对策。[方法]对我科2002年1月—2006年10月食管癌病人130例,贲门癌病人88例,术后应用惠普多功能监护仪持续48h监护。[结果]食管癌根治术病人术后发生心律失常21例,占16.2%,贲门癌根治术病人术后发生心律失常6例,占6.8%,两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癌根治术病人术后并发心律失常高于贲门癌根治术病人,其主要原因与手术范围、手术创伤、术后缺氧、电解质紊乱、疼痛等因素有关。术后心电监护、吸氧、心理护理、持续止痛泵止痛、纠正电解质紊乱,有助于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静脉使用胺碘酮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病人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胺碘酮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病人的临床资料,观察药物临床治疗效果及药物副反应,对快速性心律失常病人不良反应给予针对性的预防与处理措施。[结果]17例有效,3例无效,总有效率为85%。[结论]加强快速性心律失常病人静脉使用胺碘酮治疗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掌握用药规范、严格按护理流程进行监测,以提高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陈锦丹  李凌芸  倪建芳 《全科护理》2013,(32):3017-3018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结肠镜检查病人的影响.[方法]将100例接受结肠镜检查的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一系列护理干预,在病人提交检查申请单时、检查前15 min安静状态下以及检查结束后立刻测量两组病人的收缩压、心率和呼吸,比较两组病人结肠镜检查不同时期血压、心率、呼吸的变化及镜检成功率、对护理服务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病人检查前15 min及检查后的血压、心率、呼吸变化优于对照组;镜检成功率及对护理服务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恰当的护理干预可降低病人的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可提高插镜成功率及病人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声带麻痹患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的护理措施。方法:做好插管时期的护理、病情观察及呼吸道的护理,减少患儿在插管过程中的躁动行为,防止损伤喉返神经及预防肺动脉高压危象的发生。撤除呼吸机的配合及撤机后的护理,观察患儿的发音情况,有无声嘶、呼吸困难,掌握正确的喂养方法,防止误吸。结果:15例患儿均恢复良好,转至普通病房继续治疗,最后均顺利出院。结论:针对性的临床护理对改善声带麻痹患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的预后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常规给予机械通气,经口气管插管与经鼻气管插管的呼吸道的护理.[方法]心脏手术经口气管插管77例、经鼻气管插管15例,在机械通气阶段加强呼吸道护理.[结果]呼吸模式参数设定、保持呼吸道通畅、无菌操作、保护口腔、鼻腔黏膜完整性、病情动态观察与对比是术后机械通气的关键,经口与经鼻气管插管各有优缺点.[结论]留置气管插管与加强呼吸道管理是保证患儿渡过早期心肺功能不稳定阶段的主要措施,根据惠儿具体情况选择插管方式,使患儿最大受益.  相似文献   

14.
严伟  孙国珍  陶源 《全科护理》2012,(31):2888-2890
[目的]总结先天性心脏病病人行介入封堵治疗的护理。[方法]对104例先天性心脏病病人行介入封堵治疗,同时加强术前护理、术后心电监护、手术肢体制动与观察、饮食护理、体温监测、并发症的观察与防治等。[结果]104例病人均成功行介入封堵治疗,术后并发心律失常8例,手术穿刺部位渗血1例,假性动脉瘤1例,经治疗和护理后,均恢复正常,顺利出院。[结论]加强先天性心脏病病人行介入封堵治疗的护理,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15.
苏振修 《临床医学》2012,32(8):118-119
目的 探讨血小板减少症(TP)患者心脏直视手术的护理方法,为今后的相关护理工作提供经验.方法 对河南省胸科医院2002年7月至2010年2月36例行心脏直视手术TP患者行及时针对性的护理,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结果 36例患者术后有2例因心包填塞二次开胸止血,其余患者未发生重大并发症,所有病例均痊愈出院.结论 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患者行心内直视手术尽管出血风险较大,但经过精心手术和及时恰当的护理处理,能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6.
袁丹  龙春梅  陈嘉妍 《全科护理》2016,(11):1083-1085
[目的]探讨协同护理模式对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6例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予常规的护理模式,包括饮食、休息与运动、用药指导和预防感染等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运用协同护理模式,采用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ESCA)对两组病人干预前后的自我护理能力进行评价并比较。[结果]干预后3个月观察组病人的自我护理技能、自我责任感、自我概念及健康知识水平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协同护理模式以其独特的理念促进病人及家属共同参与护理,提供优质、高效护理,帮助解决病人的各种健康问题,以达到提高病人自我护理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围手术期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价值,探索针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围手术期患者合理的心理护理模式。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实验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由专职护士采取人本主义心理护理,比较2组患者围手术期SCL-90结果。结果入院时,2组患者10项因子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1d,实验组较对照组在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因子方面得分低,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第7d,实验组较对照组在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其它方面得分低,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本主义心理护理比常规心理护理更能有效地缓解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围手术期的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院外多因素素强化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相关临床指标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方法,将215例出院的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普通随访组和强化护理干预组,通过1年的随访观察,最终完成随访的患者共计205例。普通随访组98例仅进行常规的门诊随访,强化护理干预组患者107例接受电话咨询、专门的心力衰竭门诊随诊及定期健康宣教、心理护理。比较干预后2组的自我管理能力及相关的临床指标水平。结果强化护理干预组和普通组相比较,限水限钠达标率和坚持每天监测体质量的比例大幅度增加,强化护理干预组左室射血分数高于普通组;与普通组相比,强化护理干预组NT—pro—BNP降低更明显,且6min步行试验优于普通组。2组再次入院和总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强化护理干预措施显著降低了死亡和再住院联合终点事件的发生率。结论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进行院外强化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改善心功能、降低再住院率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心理护理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将18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90例,对照组给予一般冠心病专科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强化心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干预前后服药依从性情况。结果:干预组护理后临床疗效及服药依从性均优于对照组(P=0.036,P=0.033);干预组护理后服药依从性高于护理前(P=0.006)。结论:心理护理可以明显提高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服药依从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出院过渡期照护者照护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19年11月该院收治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及其照护者各120例为研究对象, 用自制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对研究对象进行资料收集和照护能力现状进行调查, 并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法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照护者照护能力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研究。结果照护者为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配偶的75例(62.5%), 子女的25(20.83%), 年龄46~60岁的53例(44.17%), 在职的76例(63.33%), 每月照护所需费用<3 000元的61例(50.83%), 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的55例(45.83%), 照护者的照护能力平均分数为(27.45±9.45), 照护能力处于中下水平;健康状况、疾病了解程度、是否与患者同住、照护经历及应对能力均为影响老年CHF患者照护者照护能力的相关因素;健康状况、疾病了解程度、应对能力、照护经历均为老年CHF患者照护者照护能力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健康状况、疾病了解程度、应对能力、照护经历均为老年CHF患者照护者照护能力的独立因素, 临床应结合患者的病情及照护者照护能力的以上影响因素, 为其制定合理的治疗及护理对策, 进而提高照护者的照护质量, 使患者得到最佳的照护与护理, 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