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失眠”在《内经》中有很多名称,如“不得眠”、“不得卧”、“卧不安”、“目不瞑”、“喜梦”、“数欠”等,并在《素问·平人气象论》、《素问·评热病论》、《素问·逆调论》、《素问·大奇论》、《素问·病能论》、《素问·痹论》、  相似文献   

2.
通下法包括通便和泻下(亦称为攻下),是中医重要治疗法则之一。《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所谓“中满者,泻之于内”,“其实者,散而泻之”等,是其理论依据。广义的通下包括通便、泻水、攻瘀、逐痰等,故此法是祛除顽固病邪的一种治法,狭义的通  相似文献   

3.
标本中气学说出自《内经》,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素问·六微旨大论》、《素问·天元纪大论》诸篇,为运气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后世外感热性病的学术发展有较大影响,然而至今在学术界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为继承与发扬这一理论,以便更好地在临床上发挥作用,故此略述浅见。  相似文献   

4.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有"心主舌……在窍为舌",同时《素问·金匮真言论》中又出现"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后人解释这句话为耳之听声与心神有关,故有"心寄窍于耳"之说。然而对于心是否需要寄窍,以及心与耳的关系,笔者认为还需进一步的探究。  相似文献   

5.
泻下方剂是以泻下药物为主组成,具有通便、泻热、逐水、攻积等作用,为治疗里实证的方剂。汪昂《医方集解》称之为“攻里之剂”,在八法中属于下法的范围。泻下方剂的源流和发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中满者,泻之于内”;  相似文献   

6.
通下法,即下法是中医治法八法中一重要法则,是通过荡涤肠胃,泻出肠中积滞或积水、血,使停留于肠胃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1 下法的渊源 早在2000年前的<内经>就有关于下法治病的记载,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中满者泻之于内",就是指病邪积留于内致中满腑实者,宜用攻逐泻下法治疗.  相似文献   

7.
中医学的脑学说始于《黄帝内经》。其中,《素问·五脏别论》、《素问·脉要精微论》、《灵枢·海论》、《灵枢·经脉》、《灵枢·大惑论》等篇对脑主神明的生理功能进行了论述。《内经》认为,脑位于颅内,由髓汇聚而成,其生理功能主要表现为与神志活动和视觉、听觉有关,对于机体生命活动有重要的意义,这种脑主宰神明的理论在隋唐以后,明清以来不断发展完善,  相似文献   

8.
三因司天方为陈无择所创制,以五运六气理论为指导,制五运时气民病证治方10首,六气时行民病证治方6首,计16方。五运时气民病证治方,临床表现取自《素问·气交变大论》,依据《内经》五(性)味理论制方;六气时行民病证治,临床表现取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其制方则是在《内经》五味胜复理论的基础上,依据《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治则而设。三因司天方具有明显的的针对性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从出土简帛中"胃"的用法对《素问·水热穴论》"肾者,胃之关也"句义提出质疑,又从《素问·水热穴论》原文进行分析,发现经文讲的是肾脏在发生水病(胕肿、风水、大腹、水肿)过程中的病理机制,并无涉及肾胃相关的任何情况。"肾者,胃之关也",即"肾者,谓之关也"。"胃"通"谓"。  相似文献   

10.
七、消法(一)消法,即通过消导和散结,使积聚之邪消化的治法,也即《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谓"坚者削之"、"结者散之"的治疗原则。消法具有消散和削破的作用,某些方面与和法和下法较接近。但和法重在和解,消法则有克伐破削的性质;下法是对于燥粪、瘀血、停痰、留饮等有形实邪,在  相似文献   

11.
“玄府”一词,始见于《内经》。《素问·水热穴论》说:“所谓玄府者,汗空也。”“窑”与“孔”通,“玄府”即指汗孔。明·张景岳注释:“汗属水,水色玄,汗之所居,故日玄府;从孔而出,故曰汗空。然汗由气化,出乎玄微,是亦玄府之义。”由于汗孔不通,故可引起浮肿,故《素问·水热穴论》继续说:“肾汗出逢遇风,内不得入于脏府,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肘肿。”玄府不通,外闭则郁而发热,故《素问·调经论》也指出:“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金·刘河间更从生理、病理角度,认为  相似文献   

12.
王艳芳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22):1002-1002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依据内经的观点,防病的最好办法,莫过于养生。故《灵枢·官能》中云:“是故上工之取气,乃救其萌芽;下工守其已成,因败其形”。学习《内经》,其养生理论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顺应自然“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夫四时之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臣服于生长之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平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相似文献   

13.
孙一民教授临证 50余载 ,学验俱丰 ,应用下法治疗急腹症、痛症疗效显著。兹将其应用下法经验简介如下。下法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八法之一。下法是以泻下或润下的药物来通导大便 ,消除积滞 ,荡涤实热 ,攻逐水饮的一种治疗方法。下法始见于《黄帝内经》 ,形成于仲景 ,发挥于从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 :“其下者 ,引而竭之 ;中满者 ,泻之于内 ,……其实者 ,散而泻之。到东汉末年 ,张仲景有关下法的论述已较为具体 ,他提出了阳明急下与少阴急下等。至金元时期 ,张从正丰富了下法的内容。他指出 ,下法能使陈积去而肠胃洁 ,症瘕尽而荣卫昌 ,不…  相似文献   

14.
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之核心、肝在人体脏腑中,尤具十分重要的作用,肝主一身之里就是其高度概括。《知医必辨》云:“治病能治肝气,则思过半矣。”现代名医岳美中亦云:“临床所见杂病,肝病十居六七。”故探讨这一命题不仅有理论意义,且具重要的临床意义。一、寄生相火生发温煦天人相应的思想,贯穿于《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筋,筋生心……”《素问六节脏象论》:“肝……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肝属木,气通于春,主少  相似文献   

15.
《素问·刺法论》将五运六气理论与针刺相结合,为运气异常致病提供临床治疗方法。但《素问·刺法论》中的刺法与运气异常情况单一对应,限制了临床应用范围,且缺乏对其刺法规律及临床应用的深层次研究。从调整人体气机的角度剖析《素问·刺法论》的刺法共性,将运气异常致病的病机归纳为气实、气郁、气虚,提炼"调气三法",即泻余气、疏郁气、补虚气,使其应用范围扩大到引起人体气机失常的各类疾病。  相似文献   

16.
<正>从古至今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阳气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其理论大多源于《内经》。重阳思想贯穿《内经》全书,应用范围十分广泛,笔者认为《素问·生气通天论》为《内经》重视阳气思想的代表篇章。《素问·生气通天论》以太阳与天体的关系为天然模型推论出人体阳气具有气化温养的生理功能,推动着人体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活动[1]。  相似文献   

17.
略述中医补法及用补之注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补法是最常用治法之一。它是从医疗实践中发现 ,又经过长期的发展、完善 ,成为中医治病的重要方法之一。1 历代医家论补要义从《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这些早期的医学经典中 ,对补法就有一定的理论概述和药物基础。如《素问·五常政大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至真要大论》说 :“补上治上制以缓 ,补下治下制以急 ,急则气味厚 ,缓则气味薄”。以及“劳者温之 ,损者益之”。这些都扼要地说明补法的使用原则和方法。《难经·十四难》进而指出 :“虚则补其母”等内容 ,指出了五脏分补的原则与方法。《神农本草经…  相似文献   

18.
    
①音利(li)。疫病。《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民乃厉”,“厉大至”。②音赖(lai)。古同癞。癞病。厉,本作疬。即麻风。《史记·范睢传》:"漆身为厉"。《素问·风论》:"疡者,有  相似文献   

19.
从通降论治呕吐七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呕吐一证,其病在胃,“通”和“降”是胃腑生理特点的集中体现。然呕吐病机的关键是胃气上逆,所以临床根据通降理论治疗呕吐,疗效颇佳。1清热通腑,和胃降逆法适用于胃中积热所致的呕吐。《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呕吐酸、……皆属于热。”“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相似文献   

20.
导引养生学源远流长,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导引术是我国一种古代独具特色的医疗保健体操。导引起源于上古,发源于“中央”流布于四方,这在《素问·上古天真论》和《素问·异法方宜论》等篇中,都做了明确阐述。《吕氏春秋·古乐》有这样载有:“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