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查清宁夏北部是否存在有地方性砷中毒,其危害程度以及主要临床表现。方法根据水砷含量分布情况,对高砷地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发现砷中毒病例628例,患病率11.71%,与年龄、水砷浓度成正比关系。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色素改变、掌跖过度角化等皮肤病变,水砷含量超标情况不严重。结论宁夏北部确存在有地方性砷中毒,但病情相对较轻  相似文献   

2.
山东省地方性砷中毒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了解山东省饮用水砷含量背景值及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流行情况,我们对38个县(市,区)的832个自然村庄和12个矿区,工厂进行了调查,并取了1573份饮用水进行砷,氟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全部水样砷含量在0.05mg/L以下,未发现饮水型砷中毒病人,对土壤及饮用水中的砷,氟含量进行对比分析,三者之间无相关关系,因此,山东省无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病区。  相似文献   

3.
地方性砷中毒(简称地砷病)是在特定地理环境下的居民长期通过饮水、空气、食物摄入过多的砷,而引起的以皮肤色素脱失、着色、角化及癌变为主的全身性的慢性中毒性疾病。卫生部1992年认定的一种新的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地方病,目前我国已有10多个省发现病区和高砷区[1,2],其中淮河流域也发现病区和高砷区[3],泗洪县位于苏北平原西部,淮河下游,  相似文献   

4.
地方性砷中毒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环境地球化学性疾病.台湾西南沿海地区是中国20世纪50年代最早发现的地方性砷中毒病区;1964年在贵州织金县小纳雍乡坝子村,发现由敞灶燃烧高砷煤引起的燃煤污染型砷中毒病区;1980年在新疆准噶尔盆地乌苏县北部地区发现了由深层地下水含砷量过高引起的饮水型砷中毒病区.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掌握甘肃省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病区和水源型高砷区改水进度、改水工程运行使用情况、水砷含量及病情,为科学防治和评价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全覆盖调查的方法对甘肃省全部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病区和水源型高砷区进行调查。结果 共调查8个县69个自然村,其中病区村12个、高砷村57个;69个自然村全部完成改水,改水率100%,改水工程水砷合格率100%,改水工程正常运转率98.55%。砷中毒现症患者145人,患病率0.84%,以男性59.31%、汉族57.93%、文盲和小学学历为主86.21%,年龄分布在14~92岁,平均年龄(63.41±17.74)岁。轻、中、重度患者分别占53.11%、33.79%和13.10%;各县区轻、中、重度患者人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校正χ2=450.428,P<0.01);未发现新发砷中毒疑似患者、鲍温氏病和皮肤癌患者。患者皮肤三联征以色素脱失69.06%和掌跖角化53.96%为主;30.22%的患者有一种体征,39.56%的患者有两种体征,30.22%的患者有三种体征。结论 甘肃省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达到消除标准,建议建立...  相似文献   

6.
山西省应县地方性砷中毒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查清应县地方性砷中毒病区的流行范围、分布特征和危害程度。方法采用拉网调查方式对应县居民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测定饮水中含砷量、含氟量、临床砷中毒患者尿砷以及当地自产粮食中含砷量。结果经检测有197眼饮水井砷超标,超标率达16.49%,不同含砷量的水中含氟量不同(F=21.83,P<0.01),水砷有随井深增加而增高(F=187.53,P<0.01),水氟有随井深增加而降低(F=27.98,P<0.01)。居民尿砷超标率达26.37%,粮食砷均低于国家限量卫生标准,查出临床砷中毒患者216人。确定地方性砷中毒病区村18个,均为轻病区,病区人口16482人。结论应县高砷暴露区域广,居民饮用高砷水时间短,病情轻,低氟低砷水源多埋深于50m左右,应因地制宜地选择安全水源,以保证综合的降氟除砷改水工程防治措施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2006年甘肃省饮水高砷区分布范围和地方性砷中毒流行状况,为今后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按全国饮用水高砷水源筛查方案,选择甘肃省12个县(区)进行饮用水含砷量筛查,用二乙氨基二硫代甲酸银分光光度法测定水砷,皮肤病变按<地方性砷中毒诊断标准)(WS/T 211-2001)进行诊断.结果 12个筛查县共调查145个乡540个村,采集水样11 360份.检测出>0.05 mg/L的高砷水源22处,占筛查水源数的0.19%(12/11 360),其中夏河县洒索玛村1眼冷泉水水砷最高,为0.97 mg/L.对筛查出的17个高砷村进行了砷中毒病情调查,夏河县的4个村有病人检出,其中王格塘汪塘、完肯、完安昂村检出率均<10%.水砷最高的洒索玛村病情较重,检出率为49.68%(77/155),检出鲍文氏病变者1例,年龄范围为2~82岁.该村汉、回、藏3个民族混居,以汉族检出率最高为81.25%(13/16),回族次之为50.56%(45/89),藏族最低为38.00%(19/50).其余13个村未检出阳性体征者.结论 甘肃省高砷水源分布范围进一步扩大,局部病区病情较重,并存在冷泉型地方型砷中毒病区.  相似文献   

8.
吉林省地方性砷中毒调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按卫生部要求,为尽快查清地方性砷中毒天吉林省的流行情况,依据以往水质检测资料,对吉林省西部的通榆县4个乡进行了环境砷含量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共检水样174份,其中砷含量超标37份,占21.26%,水砷最高值为0.207mg/L。土壤及农作物砷含量均在国家规定的正常范围内。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地方性砷中毒(简称地砷病)病区饮用水中形态砷化物水平,为地砷病防治和科研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山西、安徽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地砷病病区采集高砷井水水样,高压液相色谱-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各种形态砷化物。结果地砷病病区饮用水的形态砷化物主要是3价的无机砷(iAs^Ⅲ)和5价的无机砷(iAs^Ⅴ),含有机砷量很低。安徽省和内蒙古自治区水样中iAs^Ⅲ明显高于iAs^Ⅴ,分别占总砷的85.2%(297.07μg/L)和73.4%(103.45μg/L),97%(27份)和80%(48份)的受检水样中iAs“占含总砷量的60%以上;山西省水样iAs^Ⅲ和iAs^Ⅴ水平差别不明显。结论不同地砷病病区水体形态砷化物水平和分布存在差异,在对饮用水中总砷测定的同时,有必要测定和分析形态砷化物iAs^Ⅲ和iAs^Ⅴ的水平。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性砷中毒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性砷中毒的临床观察内蒙古地方病研究所马恒之,郭小娟,于广军,武克恭,夏雅娟,党润和,李艳红,郑重,周红菊内蒙古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王凤歧,李泽宇,李珍珍,乌日娜自1990年以来,我区发现了大批地方性砷中毒病人(以下简称地砷病),这些病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掌握2005年全国地方性砷中毒(简称地砷病)病情及防治措施落实进度.为全国地砷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按《全国地方性砷中毒监测方案》规定方法进行。结果①饮水型病区总改水率为36.23%(96/265),最低为0,最高为100%,改水工程水含砷量合格率为72.44%(113/156);燃煤污染型病区总改炉率为73.69%(7424/9719),总改灶率为63.71%(2582/4053),铁炉总合格率为66.58%(245/368),烧煤台灶总合格率为73.75%(118/160)。(2)13个落实改水措施的监测点中有4个监测点改水工程水含砷量〉0.05mg/L:燃煤污染型病区3个监测点,改炉改灶并正常使用的居民户和改炉改灶但不正常使用的居民户辣椒含砷量中位数,均有2个监测点超过国家标准,兴仁县监测点单份样品最高超标近72倍。有1个监测点的改炉改灶但不正常使用的居民户玉米含砷量中位数超过国家标准。③饮水型地砷病病区14个监测点中患病率〉30%的有1个,在10%一30%的有5个,〈10%的有8个;燃煤污染型病区3个监测点患病率在20%~25%。结论①饮水型病区改水率很不平衡,改水后水含砷量依然超标的工程达25%以上;②燃煤污染型病区粮食砷污染以辣椒为重;③饮水型病区以轻病区为主,燃煤污染型病区病情重于饮水型病区。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掌握2006年全国地方性砷中毒(简称地砷病)病情及防治措施落实进度,为全国地砷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按<全国地方性砷中毒监测方案>,选择14个饮水型和3个燃煤污染型地砷病病区监测点,调查监测点所在县预防措施落实情况,监测点的病情及预防措施效果,采用银盐法(DDC-Ag法)或原子荧光法测定饮水、玉米、辣椒、煤、尿含砷量.结果 ①饮水型病区监测县改水率为42.00%(126/300),改水工程报废率为1.04%(3/288),水砷合格(≤0.05 mg/L)率为86.67%(247/285).燃煤污染型病区监测县8746个应改炉灶均已完成.高砷煤使用率为51.08%(355/695),铁炉使用合格率为75.05%(358/477),烧煤台灶使用合格牢为58.13%(286/492).②17个监测点中,有4个监测点地砷病患病率(不包括可疑患者)在10%~30%,5个监测点在4%-10%.8个监测点<3%.③14个饮水型病区监测点中,饮水含砷量≤0.05 mg/L的有6个,占监测点总数的42.86%;3个燃煤污染型病区监测点中,安龙石丫口村有部分煤样含砷量>100 mg/kg.3个监测点辣椒含砷量(均数)均超过国家标准(≤0.50 mg/kg),玉米含砷量(均数)均符合国家标准(≤0.7 mg/kg).结论 ①监测点地砷病病情无显著变化;②饮水型病区监测县,2006年改水措施落实无进展,但有新的报废工程出现;监测点居民高砷暴露依然严重;③燃煤污染型病区监测县,仍有一半的病区户在使用高砷煤,炉灶使用合格率有下降趋势;粮食砷污染与2005年比有所减轻.仍以辣椒为重.  相似文献   

13.
2010年全国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监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掌握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地砷病)病区降砷改水工程运行状况及地砷病病情,为饮水型地砷病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2010年,按照《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监测方案(试行)的通知》的要求,根据以往地砷病的调查结果,选取11个省(自治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进行地砷病监测.在每个监测省,既往高砷暴露人数超过100人的病区村中抽取86个村作为监测村,既往高砷暴露人数超过100人的潜在病区村中抽取48个村作为监测村.调查监测村所在县的改水工程运行情况,调查监测村改水工程运行情况、居民家中饮用水含砷量,同时对常住人口进行地砷病病情调查.结果 ①在32个县共监测降砷改水工程219个,覆盖自然村1673个,受益人口69.07万人.②共调查了134个村,已改水村数86个,占64.18%,改水工程正常运转率为91.86% (79/86),间歇运转率为4.65% (4/86),报废率为3.49% (3/86);改水工程水砷合格率为91.86%(79/86).未改水村48个,水砷超标户数占总检测户数的35.04%(356/1016).③在已改水村共检查20 885人,砷中毒检出率为4.44%(928/20 885).其中,轻度患者检出率为3.27%(682/20885),中度患者检出率为0.80%(167/20 885),重度患者检出率为0.37%(78/20885);共检出皮肤癌患者1例.在未改水村共检查6166人,砷中毒患者检出率为3.08%(189/6166).其中轻度患者检出率为2.69%(166/6166),中度患者检出率为0.28%(17/6166),重度患者检出率为0.10%(6/6166);新发病例20例,分布在山西省.结论 已改水村砷中毒患病率仍然高于未改水村;应尽快建立健全长效监测机制,加强改水工程的管理和维护.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掌握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地砷病)病区降砷改水工程运行状况及地砷病病情,为饮水型地砷病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监测方案(试行)的通知》的要求,选取11个省(自治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为监测省(区);每个监测省(区)在既往高砷暴露人数超过100人的病区村中抽取监测村,其中2010年度抽取81个,2011年度抽取89个;在既往高砷暴露人数超过100人的潜在病区抽取监测村,其中2010年度抽取26个,2011年度抽取19个.调查全部监测村所在县以及全部监测村的改水工程运行情况、测定居民家中饮用水含砷量,同时对常住人口进行地砷病病情调查.结果 ①2010年度在45个县共监测降砷改水工程225个,覆盖自然村1349个,受益人口72.66万人;2011年度在48个县共监测降砷改水工程233个,覆盖自然村1576个,受益人口84.61万人.②2010年度共调查了107个村,已改水村81个,改水工程正常运转率为90.12%(73/81),间歇运转率为9.88%(8/81),无报废工程,改水工程水砷合格率为86.42%(70/81);2011年度共调查了108个村,已改水村89个,改水工程正常运转率为86.52%(77/89),间歇运转率为11.24%(10/89),报废运转率为2.25%(2/89),改水工程水砷合格率为82.02%(73/89).2010年度监测未改水村26个,水砷超标户数占总检测户数的66.01%(371/562);2011年度监测未改水村19个,水砷超标户数占总检测户数的54.99%(204/371).③2010年度在已改水村检查23 964人,砷中毒患者检出率为4.43%(1061/23 964);在未改水村检查3964人,砷中毒患者检出率为5.98%(237/3964),新发病例2例.2011年度在已改水村检查25 225人,砷中毒患者检出率为4.68%(1181/25 225);在未改水村检查3145人,砷中毒患者检出率为2.26%(71/3145).结论 改水工程运行情况及水质质量不容乐观;已改水病区砷中毒患病率仍然高于未改水病区.应尽快建立健全长效监测机制,加强改水工程的管理和维护.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查清湖北省仙桃市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简称地砷病)病区和高砷水源的分布,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中围地方性砷中毒分布调查实施方案>与<湖北省高砷水源筛查项目实施方案>,并结合仙桃市的地域特点,选择7个镇(区、场),采取普查和抽样调查相结合,采用统一试剂盒半定量法筛检居民饮水砷,超标水样再用国标法复核.利用已发现病Ⅸ和本次筛查出的高砷井居民户资料开展线索调查,筛查地砷病病人.结果 仙桃市7个镇(区、场)均存在高砷水源.在81个自然村中水砷超标的有35个村.超标率为43.21%(35/81).共筛查水井4020眼,筛查出超标井269眼,超标井(>0.05 mg/L)检出率为6.69%(269/4020),其中沙湖原种场超标井检出率最高为13.56%(115/848).高砷暴露总人口 1091人,暴露率为5.75%(1091/18 975),儿童高砷暴露人口281人,暴露率为5.82%(281/4826),其中沙湖原种场的高砷暴露总人口为467人,暴露率为13.26%(467/3522),儿童高砷暴露人13为129人,暴露率为12.91%(129/999).结论 仙桃市广泛存在高砷水源,且以沙湖原种场为中心的东南部高砷水源检出率、人口暴露率、儿童暴露率相对较高,防治工作重点应在这一地区尽快落实改水这一根本措施.其他检出率较低的地区也不可忽视,需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地做好相应预防.  相似文献   

16.
贵州省六盘水地区地方性氟中毒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贵州省六盘水地区地方性氟中毒(地氟病)的流行状况。方法采取分层抽样方法,对六盘水市水城县金盆、双嘎、陡箐3个病区乡和花嘎乡(对照)的8-12岁儿童进行总摄氟量和氟斑牙现状调查以及尿氟测定。结果①金盆、双嘎、陡箐3个病区儿童总摄氟量超过我国燃煤型病区儿童总摄氟量卫生标准5.26-9.87倍;②总摄氟量与氟斑牙病变程度和尿氟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21、0.421(P<0.05)。结论进一步作好病区防氟改灶和健康教育工作是六盘水病区防治地氟病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广西地方性氟中毒病区分布和改水降氟工程现状,掌握广西地方性氟中毒病情状况.方法 2006年按照国家(2005年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技术实施方案>,对广西地方性氟中毒分布地区和改水降氟工程进行水氟监测和病情调查.水氟测定采用氟离子选择电极法,儿童氟斑牙采用Dean诊断分度法检查,氟骨症按全国氟骨症临床分度诊断标准判定.结果 共筛查了61个村屯305份水样,超标71份,超标率为23.28%.检测了8处降氟改水工程,除1处工程报废外,其余工程水氟均未超标.调查了8~12岁儿童2627人,检出氟斑牙356人,检出率为13.55%;调查16岁以上成人1615人,检出Ⅱ度以上氟骨症患者65人,检出率为4.02%.结论 广西地方性氟中毒防治形势仍然十分严峻,须进一步加强改水降氟等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8.
陕西省燃煤污染型砷中毒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6,自引:10,他引:16  
目的进一步证实陕南环境砷与燃煤污染型砷中毒之间的关系,查清陕南燃煤污染型砷中毒的病区范围、病情程度和受危害人口。方法用抽样调查的方法,把调查范围扩大到整个石煤产区和燃用石煤的地区。分析石煤、玉米、辣椒和头发含砷量与患病之间的关系。结果调查的8个县、区均有燃煤污染型砷中毒病区分布,病区范围与燃煤污染型氟中毒重叠。砷中毒患者总检出率达19.26%,病例以轻度为主,男性多于女性(P<0.05),年龄越大检出率越高(P<0.01)。临床主要表现为皮肤色素脱失,其次为皮肤色素沉着(P<0.01),掌跖角化的检出率仅为0.75%。石煤砷与玉米、头发砷呈正相关(P<0.05),与辣椒砷的相关性不明显。石煤砷与病例检出率之间呈相关关系(P<0.05),辣椒、头发砷与病例检出率之间相关性极为明显(P<0.01)。玉米砷与病例检出率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结论调查的8个县、区均为燃煤污染型砷中毒病区,且为“氟砷联合中毒”病区。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山东省黄河流域内地方性氟中毒流行现状,为制订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山东省选择9个病区县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居民饮用水含氟量测定采用氟离子选择电极法,8~12儿童氟斑牙诊断采用Dean法.结果 水氟均值≤1.00 mg/L的村占34.41%(606/1761);>1.00 mg/L的村占65.59%(1155/1761);水氟最大值为11.33 mg/L.水氟均值≤1.00 mg/L的改水降氟工程占72.65%(449/618):>1.00mg/L的改水降氟工程占27.35%(169/618);水氟最大值为5.85 mg/L.8~12岁儿童氟斑牙总患病率为45.03%(25 579/56 804),氟斑牙指数为0.80.结论 山东省黄河流域内50.00%以上的村庄水氟超过国家标准(≤1.00 mg/L),地方性氟中毒的流行尚未得到有效控制,须尽快落实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