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结构和血流动力学变化及颈动脉硬化程度与左心室肥厚(LVH)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多普勒超声技术观察168例高血压患者和120例健康对照者颈动脉病变及其血流动力学变化,同时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并计算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结果 LVH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发生率为71.28%。随EH危险分层增加,颈动脉IMT有增厚趋势,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也明显增加,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影响颈动脉的血流动力学(P〈0.01)。所有颈动脉参数在左室肥厚组与无左室肥厚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颈动脉有斑块形成的患者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收缩压、舒张压均明显高于无斑块形成组(P〈0.01)。结论 EH患者颈动脉IMT增加与LVH密切相关,颈动脉硬化程度可作为预测LVH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左心室肥厚(LVH)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方法 检测80例EH患者的左心室各有关指数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计算左室重量指数(LVMI).根据LVMI,将EH患者分为LVH组和非左室肥厚(NLVH)组.结果 EH伴LVH组,颈动脉IMT及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NLV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EH患者IMT与LVMI呈显著正相关(γ=0.302,P<0.05).结论 EH患者左心室肥厚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LVH)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临床确诊的45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并左室肥厚、3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非左室肥厚患者和对照组40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分别测量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内径、内膜中层厚度(IMT)、管壁有无斑块以及斑块的大小、斑块的性质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组与对照组比较,颈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舒张末期血流速度降低,血管搏动指数增高,内膜中层厚度增加,粥样硬化发生率增高,其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并左室肥厚组血管搏动指数在各组中最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监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的意义。观察不同级别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结构及其相互关系。方法用高频超声探头对128例高血压患者,观察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有无斑块形成的情况,并检查70例无高血压患者作对照组。结果128例高血压患者中,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斑块形成者72例,检出率56.2%,对照组中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斑块形成者13例,检出率18.5%,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高频超声可清晰显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在高血压粥样硬化的预防及防治监测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室构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左室构型(LVG)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之间的关系。方法:原发性高血压106例,按Ganau分类法分为4型:正常构型(Ⅰ组)28例、向心性重构(Ⅱ组)32例、向心性肥厚(Ⅲ组)26例及离心性肥厚(Ⅳ组)20例;正常对照组30例。采用美国超声协会推荐的方法测量室间隔(I VS)、左室后壁厚度(LVPW)、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计算左室重量指数(LVMI)。同时超声测量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 MT)、观察有无颈动脉斑块形成,从而判断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结果:颈总动脉的I MT在Ⅰ组、Ⅱ组、Ⅲ组、Ⅳ组呈递增趋势,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且Ⅲ组、Ⅳ组显著高于Ⅰ组、Ⅱ组及正常对照组(P<0.05);Ⅱ组与Ⅰ组及正常对照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高血压各组CAS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变化与颈总动脉I MT基本一致;同时高血压病患者LVMI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间有显著正相关(r=0.55,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原发性高血压左室构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张翠平  尚勇  张敬 《基层医学论坛》2009,13(22):714-715
目的研究清晨高血压与CAS的发病情况、特点,并分析清晨血压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对67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将之分为清晨高血压组(MP^+27例)和非清晨高血压组(MP-40例),应用高分辨率超声多普勒检查,测量CCA、CAB和ICB的平均IMT。结果MP^+组患者CCA、CAB和ICA的IMT均高于MP^-组,MP^+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为62.9%,MP^-组为4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晨高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清晨高血压能够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高血压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为高血压患者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2013年2月—2015年11月,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高血压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75例,病程<5年的患者25例入选为短病程组,病程5~10年患者25例入选中病程组,病程>10年患者纳入长病程组,进行颈动脉超声、MRI检查,对比检查结果.结果 短病程组L-IMT、R-IMT、 狭窄处最小管径、 狭窄斑块累及长度分别为(0.76±0.13)、(0.77±0.11)、(3.8±1.10)、(5.3±4.30)mm,中病程组分别为(0.78±0.13)、(0.78±0.12)、(3.5±1.00)、(17.4±5.60)mm,长病程组分别为(0.93±0.20)、(0.88±0.16)、(2.7±0.60)、(28.3±4.30)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长病程者重度狭窄率、活动性斑块检出率、内膜增厚率分别为40.00%、24.00%、44.00%高于短病程组4.00%、0.00%、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随着病程的延长,患者颈动脉硬化病情越严重.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EISH)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方法:选择93例EISH患者,分为1、2、3级ISH3组,应用高分辨率超声多谱勒对其双侧颅外段颈总动脉(CCA)进行超声检查,测量斑块检出率,并与健康对照者进行比较。结果:1、2、3级ISH患者颈动脉斑决检出率分别为54.2%、53.1%、86.5%,1、2、3级ISH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18.2%)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EISH与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老年人的发病率更是出现明显上升,心脑血管疾病临床发病率逐渐上升。在常见和多发的心脑血管疾病中,原发性高血压是当前最为严重的疾病,而且根据调查发现,大多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都可能发生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选取82例EH患者为EH组,根据是否合并缺血性脑卒中分为单纯EH组(n=40)与EH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组(n=42),选取血压正常者80例为对照组。超声检测EH组与正常组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及斑块回声强度。结果:EH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粥样斑块面积、斑块回声强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高血压越严重,斑块面积越大,颈动脉的狭窄程度越高(P<0.05);单纯EH组的颈动脉斑块大于EH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组,内-中膜厚度小于EH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组(P<0.05)。结论:EH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高于血压正常者,且EH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硬化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和左心室肥厚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根据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按左心室心肌质量指数(LVMI)男〉120g/m^2,女〉115g/m^2,将242例高血压患者分为左心室肥厚组(64例)和非左心室肥厚组(178例),并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左心室肥厚组的24h平均脉压(PP)、白天脉压(dPP)、夜间脉压(nPP)和非左心室肥厚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LVMI与年龄、SBP、PP显著相关(P〈0.01)。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P是LVMI的主要影响因素(P〈0.01)。结论PP增大与高血压患者LVH密切相关,是LVMI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左室肥厚与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高血压病(均符合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患者共432例,依据左室肥厚及年龄,分别分为左室肥厚、非左室肥厚及年龄≥60岁、〈60岁各两组。应用彩色超声心动图[按照美国超声心动图学会(ASE)推荐的方法测量]和24h动态心电图进行检查。结果合并左室肥厚组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达33.76%,显著高于非左室肥厚组的9.82%;在≥60岁患者中左室肥厚及复杂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于〈60岁患者(P〈0.01);有左室肥厚及复杂性心律失常者常合并缺血性ST段改变。结论高血压病患者早期积极控制血压是减少发生左室肥厚,进而预防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键,从而减少心脏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中国华南地区汉族人群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基因I/D多态性与高血压病(EH)及左室肥厚 (LVH)的相关性。 方法 以 136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和 11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象 ,测定临床指标 ;经对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检测 ,分为左室肥厚组 (LVH +) 72例 ,无左室肥厚组 (LVH - ) 6 4例 ;应用多聚酶链式反应 (PCR)、限制性内切酶方法检测ACE基因的多态性分布。 结果  (1)EH组ACE基因I/D多态性与对照组比较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均无显著性差异。 (2 )LVH -组与LVH +组ACE基因I/D多态性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均有显著性差异(P <0 .0 5 ) ,LVH +组Ⅱ基因型和Ⅰ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LVH -组。 结论  (1)ACE基因I/D多态性与中国华南地区汉族人群EH发生无相关性。 (2 )ACE基因Ⅱ多态性与LVH相关。  相似文献   

14.
敖雪  苏雨江 《海南医学》2014,(22):3296-3299
目的探讨血清Chemerin水平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LVH)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3年11月期间在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高血压患者149例[男77例,女72例;年龄(67.12±11.06)岁]。根据入选患者的心脏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采用Devereux公式计算出左室质量指数(LVMI)并分组,其中LVMI〉125 g/m^2(男)和LVMI〉110 g/m^2(女)视为高血压合并LVH组,小于此标准的视为高血压不合并LVH组(NLVH组)。再选择同期的80例在我院体检中心体检结果正常的正常健康人作为对照组。详细采集研究对象的病史、检验以及辅助检查结果。通过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血清Chemerin水平。结果 (1)比较三组血清中Chemerin水平,LVH组血清Chemerin浓度高于正常对照组(t=8.530,P=0.000);NLVH组血清Chemerin浓度高于正常对照组(t=3.232,P=0.026);LVH组血清Chemerin浓度高于NLVH组(t=6.784,P=0.000)。(2)血清Chemerin浓度与LVMI呈正相关(r=0.827,P=0.000)。结论血清Chemerin水平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左室肥厚存在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及其与原发性高血压及左心室肥厚(LVH)的关系.方法 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32例为观察组,其中高血压1级(EH1级)42例,高血压2级(EH2级)46例,高血压3级(EH3级)44例,单纯EH无LVH(EH-非LVH组)68例,EH合并LVH (EH-LVH组)64例.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原发性高血压各组患者和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60例的血清IGF-1水平及左心室质量指数,并对比分析.结果 血清IGF-1水平,观察组[(296.41 ±60.51)ng/mL]明显高于对照组[(172.41±41.25)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H1级、EH2级和EH3级组患者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EH-LVH组、EH-非LVH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清IGF-1水平、左心室质量指数均明显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EH-LVH组均高于EH-非LVH组(P<0.05).IGF-1水平与左心室质量指数呈正相关(r=0.42,P<0.05).结论 EH患者血清IGF-1水平明显升高,IGF-1可能参与了EH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脉压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 对114例年龄超过60岁的高血压患者应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室间隔厚度(IVST)及左室室壁厚度(PWT),根据公式测得左室重量指数(LVMI)。按脉压(PP)和平均动脉压(MBP)进行分组比较,以MBP≤110mmHg及〉110mmHg分别分成两组,再以PP≤60mmHg及〉60mmHg分别分成两个亚组。结果 MBP相同,PP不同,LVMI差异有显著性。MBP不同,PP相同,LVMI差异无显著性。PP增加LVMI增加,LVMI与SBP及PP呈正相关,与DBP呈负相关。结论 在高血压患者,尤其是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增大与高血压左室肥厚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血清尿酸水平与原发性高血压及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共81例,采用心脏超声检查分为单纯高血压组(56例)和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组(25例),以正常血压患者为对照(40例),常规检测血压、体重指数、空腹血糖、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清尿酸。观察血清尿酸和hsCRP在各组之间的差异。结果各组间的体重指数、空腹血糖、血脂无显著差异(P>0.05)。与正常血压患者相比,单纯性高血压和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患者的血清尿酸和hsCRP水平呈逐渐上升趋势,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高尿酸血症可能与原发性高血压及左心室肥厚的发生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左室肥厚的相关性。方法选取8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EH组)和32例正常人(对照组),应用二维超声检查心脏及颈动脉,分别测量左室质量指数(LVMI)、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情况,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EH组LVMI、IMT、斑块检出率均明显增高,EH组LVMI增高者以上指标又均高于LVMI正常者。两组的LVMI与IMT呈显著正相关(r=0.79,p〈0.01)。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IMT增加,与左室肥厚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来蕾  段徐  王宁夫 《浙江医学》2010,32(1):57-59
目的探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患者左室肥厚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方法选取确诊的PA患者32例(PA组,腺瘤22例、增生10例),同期另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其生化指标、血醛固酮(ALD)浓度、血浆。肾素活性(PRA);并行颈动脉B超及心超检查,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左室肥厚情况。结果(1)两组患者仅K^+、LVMt、IMT差异明显(P〈0.05),其他指标均无明显差异(P〉005)。PA组发生左室肥厚22例(68.75%);形成颈动脉斑块10例(31.25%)。对照组发生左室肥厚8例(40.00%);形成颈动脉斑块3例(15.00%)。PA组左室肥厚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颈动脉斑块发生率较之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2)PA组中两类患者各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腺瘤患者发生左室肥厚16例(72.73%);形成颈动脉斑块6例(27.23%)。对照组发生左室肥厚6例(60.00%);形成颈动脉斑块4例(40.00%)。两类患者左室肥厚和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3)PA患者中,剔除病程、收缩压、Cr的影响,LVMI与卧位及立位ALD浓度均呈正相关(均P〈0.05);控制病程、年龄、收缩压、血糖、甘油三脂、总胆固醇等危险因素,IMT与卧位及立位ALD浓度均显著相关(均P〈0.05)。结论PA患者LVMI高于EH患者,左室肥厚发生率增加,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较EH患者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