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包括ST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AMI)、不稳定性心绞痛(UA)和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其发病的主要机制是在斑块破裂的基础上诱发急性血栓形成。他汀类药物具有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及逆转内皮功能的作用[1],我们在ACS的早期应用氟伐他汀,探讨他汀类药物在ACS中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介入术前应用他汀类药物强化治疗的效果。方法1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术前不予以他汀类药物,研究组患者术前均予以他汀类药物,分析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两组血清C-反应蛋白、血脂水平变化。结果与手术前对比,术后第1天两组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均显著提高;术后第7天,研究组血清 C-反应蛋白水平相比较对照组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研究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均明显下降,而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则明显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在介入术前予以他汀类药物实施强化治疗,能够降低炎性反应,加强调脂效果,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匹伐他汀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临床疗效及其对血管内皮功能及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于2015年8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8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3例。观察组给予匹伐他汀治疗,对照组给予瑞舒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八周后血管内皮功能和血脂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内皮素(ET-1)、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氧化氮(NO)、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ER-1、NO、hs-CRP及IL-6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匹伐他汀可有效抑制炎性反应,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安全性高,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介入术前应用他汀类药物强化治疗.方法 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168例,随机分为强化治疗组88例,常规治疗组80例,对两组病例于术前、术后1 d、术后3 d、术后7 d进行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检测并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术前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检测比较P>0.05无显著差异性.两组术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检测比较P<0.05有显著差异性.结论 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介入术前应用他汀类药物强化治疗可以明显减轻介入造成炎症,稳定斑块,减少再发心肌梗死及再住院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确诊的ACS患者16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阿托伐他汀(辉瑞)20 mg/d常规治疗组及首剂80 mg负荷量,继之40 mg/d强化治疗组。所有实验对象在研究初始及2周后2次行肝功能、肌酸激酶、肾功能、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浓度、血浆脑利钠肽(BNP)浓度测定。结果与常规治疗组比较,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组血浆Hcy、BNP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NO水平明显升高,以强化治疗组升高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无肝肾功能损伤、肌酸激酶明显升高等不良反应。结论对ACS患者来说,与20 mg/d阿托伐他汀比较,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可降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改善患者心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苦碟子注射液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收治的92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拜阿司匹林、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欣康)等常规药物治疗,同时给阿托伐他汀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苦碟子注射液,两组总疗程均为2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心电图ST 段改变程度及血脂变化等。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心电图ST 段改变较治疗前均有改善,观察组较对照组变化更明显,显效率及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TC、LDL-C 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HDL-C 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观察组血脂变化程度较对照组更显著,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苦碟子注射液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ACS,可能有协同作用,对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改善患者临床表现及预后等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蔚珍 《临床医药实践》2009,18(10):757-758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40mg/d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2003年1月-2008年10月的380例患者,于入院24h内给予阿托伐他汀40mg/d,患者平均住院2周。对出院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0mmol/L及谷丙转氨酶(ALT)升高超过正常值3倍以上的患者服用剂量减半,即用阿托伐他汀20mg/d。比较用药前、出院时及随访治疗期间血脂指标及肝功能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总胆固醇(TC)、LDL-C比治疗前均有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LDL-C由(3.36&#177;1.14)mmol/L下降至出院时的(2.36&#177;2.10)mmol/L,随访3个月时进一步降至(1.68&#177;0.58)mmol/L;TC由(6.48&#177;2.05)mmol/L下降至出院时的(5.39&#177;1.96)mmol/L,随访3个月进一步降至(4.27&#177;1.48)mmol/L。出院时ALT〉120U/L者34例(8.95%)。出院后260例患者返院随访复查,随访1个月时ALT〉120U/L仅为3例。随访3个月时无ALT〉120U/L的患者。结论:ACS患者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40mg/d治疗是有效和安全的。服用阿托伐他汀40mg/d可显著提高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调脂的达标率,特别是LDL-C降至≤1.8mmol/L的目标值比例更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强化他汀治疗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13年1月至12月行介入治疗的ACS患者112例,入院采血后立即予阿托伐他汀80 mg口服,此后每日予阿托伐他汀40 mg口服维持治疗。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血脂变化,随访药物安全性及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丙氨酸转氨酶(ALT)、肌酐(Cr)无改变(P>0.05)。治疗后1个月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如下(肌痛3.6%、无力10.7%、腹泻0.9%),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总发生率31.3%(心肌梗死后心绞痛24.1%、心力衰竭6.3%、心源性死亡0.9%)。结论 ACS患者介入治疗术后早期服用大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可显著降低血脂水平,且不影响肝肾功能,除无力外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疏血通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脂及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60例ACS患者在人院后24h内随机分到他汀组(阿托伐他汀20mg/d,11=30)及联合治疗组(阿托伐他汀20mg/d和疏血通6ml/d,/1=30)。治疗前及治疗2周和4周后分别检测患者血清血脂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经治疗2周和4周后两组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CR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联合治疗组血清总胆固醇水平下降较他汀组更明显(P〈0.05)结论早期阿托伐他汀联合疏血通治疗ACS可明显降低患者血清血脂及CRP水平,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介入术前应用他汀类药强化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心内科2008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并确诊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17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强化治疗组、常规治疗组各89例,按照不同方案口服他汀类药物,并同时检测术前及术后1d、3d、7d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水平,术前、术后血脂值,并进行系统比较。结果术前(CRP)水平、血脂值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不稳定、破裂导致炎症因子、血小板及凝血系统被激活,急性继发血栓形成,闭塞冠状动脉,冠状动脉血流急剧减少,从而造成心肌急性缺血、缺氧。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UAP)、ST段抬高及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介入前强化口服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可明显降低术后血脂水平,增加斑块的稳定性,减轻炎症反应,改善内皮细胞功能,降低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分析本院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60例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常规组30例和强化组30例。结果强化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CRP、TC、LDL-C明显优于常规组,强化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明显,疗效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对比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ACS患者56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3例,分别给予阿托伐他汀10mg/d(10mg组)及20mg/d(20mg组),并于服药后1个月、3个月复查血脂、肝功、肾功,并记录临床症状如心绞痛发作、心肌梗死、再次住院,血管重建及心血管死亡等情况。结果阿托伐他汀10mg/d及20mg/d,1次/d口服,均能有效降低ACS患者总胆固醇(T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并有逐渐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趋势,三酰甘油(TG)有逐渐下降趋势,且20mg/d组优于10mg/d组。结论两种剂量阿托伐他汀应用于ACS患者均能安全有效降低ACS患者血清TC及LDL-C水平并升高HDL-C水平,20mg/d的阿托伐他汀调脂及减少心脑血管事件作用更佳。治疗过程中无严重不良反应,阿托伐他汀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及耐受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辅助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效果.方法:将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12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治疗药物分为常规组(52例)和辅助组(70例),常规组予以吸氧、抗凝、降压、降糖、抗血小板聚集以及保护脑细胞等,辅助组在此基础上予以阿托伐他汀钙辅助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前辅助组和常规组ADL和NIHS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辅助组ADL和NIHSS评分均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辅助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阿托伐他汀辅助治疗有助于改善日常生活能力以及神经功能,不良反应轻微,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80mg/d阿托伐他汀(立普妥)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强化降脂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94例AC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阿托伐他汀20mg/d)和强化组51例(阿托伐他汀80mg/d),分别测定治疗前、治疗4周后的血脂水平、肝肾功能、心肌酶、血常规,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及心血管事件。结果治疗后2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三酰甘油(TG)水平均比治疗前下降,2组TC和LDL-C治疗前后下降幅度分别为对照组14.97%和17.87%、强化组24.48%和27.68%,2组治疗前后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肝功能、心肌酶、肾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药物不良反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ACS降脂疗效显著,其效果与剂量相关并具有剂量依赖性,药物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不同剂量阿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血清炎性因子的变化以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人98例ACS患者,并随机分为三组: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组34例与阿托伐他汀钙片10mg组34例;对照组30例。服用他汀类药物的两组患者均于入院24h内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测定三组患者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纤维蛋白原(FG)、入院时、入院后4周及入院后8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结果 ACS患者住院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可明显降低炎性因子,而且20mg优于10mg。这种益处早在治疗4周后即可见,8周时更明显。结论 UA患者住院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可降低炎性因子,20mg作用明显优于10mg。  相似文献   

17.
张琳 《中国实用医药》2012,7(13):163-164
目的 探讨和分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介入术前应用他汀类药物强化治疗的临床疗效,总结其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2008年10月至2010年10月来我院就诊的急性冠状动脉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患者有5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的药物支架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在术前给予他汀类药物强化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不同治疗方法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临床疗效.结果 经统计学检验,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术前的C反应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血脂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血脂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介入术前应用他汀类药物强化治疗疗效显著安全可靠,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有效方法之一,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阿托伐他汀药物降低血脂,评估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86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及阿托伐他汀治疗组,2个月后观察两组血脂变化及再住院率情况。结果 2个月后治疗组患者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及高敏C反应蛋白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因心肌缺血症状需再次住院的例数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亦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在降低血脂的同时,能有效改善冠状动脉血液循环,减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再住院率。  相似文献   

19.
他汀类药物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发新 《中国基层医药》2007,14(8):1394-1395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指由于易损斑块破裂导致凝血级联反应和血小板聚集从而导致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和ST段抬高非Q波性急性心肌梗死。本文就他汀类药物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进展及抗炎活性进行综述。[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分析强化他汀治疗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9月至2015年10月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84例,患者入院后进行采血,并给予80 mg阿托伐他汀口服,第2天起,每日给予40 mg阿托伐他汀口服,7 d为1个疗程,所有患者治疗4个疗程。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肌酐(Cr)、谷氨酸转氨酶(ALT)、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及总胆固醇(TC)变化,并统计患者的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心源性死亡、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后心绞痛等)的发生率。结果4个疗程后患者的LDL-C、TG和TC指标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Cr和ALT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个疗程后不良反应(腹泻2例,无力10例,肌痛3例)发生率为17.85%,心血管不良事件(心源性死亡0例,心力衰竭3例,心肌梗死后心绞痛8例)发生率为13.09%。结论强化他汀治疗能有效降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血脂水平,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不良反应和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