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正压机械通气时,患者在麻醉肌松状态下,不同PEEP时腹内压与胸内压的相关性。方法 20例手术后尚处于麻醉肌松状态下,并行机械通气的患者,均留置胸腔闭式引流管和导尿管,在PEEP分别为0 cmH_2O_5 cmH_2O,10 cmH_2O和15 cmH_2O时,进行间接腹内压和直接胸内压测定。结果所有20例患者的初始腹内压为(8.15±3.46)mmHg,初始胸内压为(9.31±5.72) mmHg,增加PEEP后,腹内压,胸内压均升高。当PEEP分别为5 cmH_2O,10 cmH_2O和15 cmH_2O时,腹内压分别增加至(8.31±3.66) mmHg,(9.92±3.75) mmHg和(12.46±5.55) mmHg,胸内压分别增加至(9.15±5.93) mmHg,(12.23±6.29) mmHg和(16.23±5.99) mmHg。不同PEEP时,腹内压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例患者的腹内压与胸内压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其Pearson相关系数R~2=0.789,且P〈0.01,两者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结论在机械通气的过程中,提高PEEP值,能增加患者的腹内压。故对机械通气的患者,有必要实行腹内压监测。不同PEEP时,腹内压与胸内压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监测心脏外科需体外循环(CPB)手术的病人术后呼吸功能与动脉血气的变化。了解术后肺部氧摄取的能力。指导心脏外科术后的呼吸治疗。方法:对心脏外科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二尖瓣及主动脉瓣置换术后病人42例进行观察。其中肺动脉高压组患者18例,非动脉高压组24例,术后1h吸入氧浓度为50%时测呼吸功能和动脉血气值。结果:术后早期肺部氧摄取功能明显下降。术前合并肺术后1h吸入氧浓度为50%时测呼吸功能和动脉血气值。结果:术后早期肺部氧摄取功能明显下降,术前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患者表现尤其突出。表现为PaO2下降,A-aDO2增大、Shunt%升高。气道阻力增高、静态及动态顺应性下降。结论:心脏外科术后氧摄取能力普遍下降,肺动静脉分流增大,胸肺总的静态顺应性降低,必须加强术后呼吸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基于机械能(mechanical power,MP)与跨肺压监测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患者肺复张过程中最佳呼气末正压(best positive end-expiratory pressure,Best PEEP)的滴定,分析二者对ARDS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择2021年9月—2023年3月在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监护病房治疗的ARDS患者,根据28 d病死率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在充分镇静后经鼻腔置入食道测压管,采用PEEP递增法实施肺复张(recruitment maneuvers,RM),基于MP和跨肺压滴定Best PEEP,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RM 30 min、2 h MP与跨肺压的相关性;比较不同结局两组RM 30 min及2 h各临床指标的变化趋势;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2 h MP与跨肺压对ARDS患者28 d病死率预测价值。结果 RM 30 min及2 h存活组MP和跨肺压均显...  相似文献   

4.
保护性通气策略对于开胸术后肺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焦卫平  李简  刘桐林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15(14):2081-2083,2087
目的 评价单肺通气(OLV)期间个体化保护性通气策略的应用对于开胸术后肺损伤的影响。方法 32例限期进行肺切除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通气组(TG):潮气量8mL/kg,吸气峰压(PIP)小于30cmH2O;保护性通气组(PG):潮气量1/2VT(为患者术前肺功能潮气量测试值减半),PIP〈25cmH2O。在全麻平卧位双肺通气20min后(T1)和手术结束(T2)两个时间点收集动脉血做血气分析,记录患者各时点PaO2,PaCO2,pH.FiO2等数据,并据此计算出氧合指数(OI)。同时收集静脉血测量血浆中IL-6水平。结果 无论常规通气组还是保护性通气组,术后氧合指数较术前均有明显降低;术后血浆IL-6浓度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这种变化在保护性通气组与常规通气组之间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常规通气模式相比,保护性通气策略明显减轻高体重(超过标准体重10kg以上)患者术后氧合指数的降低(P〈0.05)。结论 OLV期间,个体化保护性通气策略可减轻高体重患者术后肺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改良带膜支架置入治疗食管癌术后胸内吻合口瘘的作用.方法:存电视透视下对8例食管癌术后胸内吻合口瘘患者先通过导丝经鼻-食管-瘘口-胸腔置入引流管.然后经口置入带膜可回收支架,拔除胸引管,经口进食,每天经胸引管冲洗胸腔,冲洗后接负压吸引器.结采:全部病例支架均置入成功,拔出胸腔引流管,恢复正常进食,1个月后取出支架,正常进食.结论:改良带膜支架置入是治疗食管.癌术后胸内吻合口瘘安全有效的方法,其疗效确切,宜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单肺通气期间保护性肺通气策略对全肺切除术后肺损伤的影响。方法将110例行全肺切除术的病例分为2组。保护性肺通气组:小潮气量通气(5~8mL/kg),逐渐增加呼气末正压(PEEP)。常规通气组:潮气量10~12mL/kg,根据血气情况随时调整呼吸机参数,尽可能以最低参数条件达到最满意效果。记录术中单肺机械通气情况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保护性肺通气组术中潮气量、气道峰压(PIP)、PEEP及吸入氧浓度(FiO2)与常规通气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两组术后24h氧合指数(O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保护性肺通气组住院时间短于常规通气组,并发症发生率要小于常规通气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单肺通气期间,保护性肺通气策略可以减少术后肺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全身麻醉手术中保护性通气策略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保护性通气全身麻醉手术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常规机械通气组(C组,20例);保护性肺通气组(P组,20例)。对手术全程患者的HR、MAP、气道峰压(Ppeak)、气道平台压(Pmean),计算肺动态顺应性(Cdyn);血气分析仪测定PaO_2、PaCO_2和Hb进行记录并观察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结果研究组中T2时间段的平台压值明显低于对照组,肺静态顺应性和氧合指数高于对照组,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研究组治疗天数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保护性通气策略能够有效提高全身麻醉手术患者肺顺应性,改善氧合,减少肺部并发症,利于呼吸功能恢复。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周艳红  李乐之 《医学综述》2014,(22):4114-4116
肺复张策略是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的一部分,通过肺复张可减少肺损伤、降低低氧血症的发生率。体外循环术后患者由于手术和机械通气损伤可造成肺损伤导致低氧血症。因肺复张可能对体外循环术后患者血流动力学造成影响,在为其实施肺复张时应把握实施肺复张的时机、通气模式、通气压力及维持时间、复张后呼气末正压的维持、复张频率,严密监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重症创伤性湿肺(STWL)时实行肺保护通气策略中,适应性支持通气(ASV)和压力控制通气(PCV)模式对患者呼吸力学、血气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78例STWL患者随机分为ASV组和PCV组进行机械通气治疗,均实行肺保护通气策略,比较两组患者呼吸力学、血气及血流动力学各指标的变化,以及1周内使用镇静剂的用量及脱机时间。结果:ASV组通气24h气道峰压和平均气道压均低于PCV组;两组通气24h后中心静脉压均升高,而PCV组升高更明显;两组治疗后心率显著减慢,ASV组更明显;两组同时间点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气压伤;两组治疗24h后PaO2、PaO2/FiO2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ASV组24h后PaCO2明显下降,1周内使用镇静剂剂量小于PCV组,脱机时间缩短,住ICU时间相应减少。结论:对于STWL患者在实行肺保护通气策略时,ASV和PCV通气模式均可改善氧合,防止气压伤的发生,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小,ASV模式控制气道峰压及平均气道压更有效,能减少镇静剂的用量,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主张对于STWL患者尽量采用ASV模式实行肺保护通气策略。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肺隔离症患者术后责任护士评估、指导下实行早期下床活动锻炼,总结护理经验。方法收集我科从2009年3月至2016年2月21例肺隔离症患者实行早期下床功能锻炼。所有肺隔离症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结果 21例患者在实施早期下床活动后,开胸手术的9例患者,因创伤、疼痛的影响胸引管留置时间(9.2±8.2)d,术后住院时间(16.4±7.3)d,而实施胸腔镜手术12例患者胸引管留置时间(6.9±7.5)d,术后住院时间(13.3±10.3)d,术后出现1例胸腔内感染,按脓胸原则处理,1例出现乳糜胸。结论早期下床功能锻炼使肺隔离症患者大大降低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吻合口瘘是食管癌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其治疗方法多样,具有广泛的争议。本研究旨在评估食管癌术中吻合口旁预置负压引流管治疗吻合口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68例食管癌、贲门癌术后胸腔内吻合口瘘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三组,即吻合口旁预置负压引流管组(A组)、内镜下经鼻瘘口置入引流管组(B组)、传统治疗组(C组)。 结果:食管癌、贲门癌根治术胸内吻合1251例,发生吻合口瘘68例(5.4%),死亡14例(20.5%)。A、B组与C组的死亡率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根据重复置管次数对比A、B两组均与C组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统计各组置管所需时间发现,A组吻合口旁预置负压引流管时间明显短于B、C两组(P<0.05)。统计各组患者瘘口引流冲洗时间、恢复时间及胃肠减压时间分析,可以发现A、B两组比C组所用时间大大缩短,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另外通过统计各组患者置管相关并发症可以发现,鼻咽部明显不适感及导管堵塞发生率,A、C两组明显少于B组,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除死亡患者外,各组吻合口瘘患者在经过积极治疗后均正常饮食,安全出院。 结论:吻合口旁预置负压引流管对胸腔吻合口瘘的治疗效果较好,可以明显缩短患者的恢复时间,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减轻患者痛苦,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综合引流治疗胸内食管胃吻合口瘘合并包裹性脓胸的价值。方法对2000年1月~2011年6月手术切除的食管癌、贲门癌中发生胸内食管胃吻合口瘘合并包裹性脓胸的4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合并脓胸3例采用综合引流法即:用胃管引流胃液,胸腔闭式引流胸腔积液,介入方法置引流管引流瘘腔,胸壁置细引流管(中心静脉导管)负压引流包裹性积液,B超定位胸穿随时抽吸新发包裹性积液。结果 25d左右纵隔脓腔消失,各引流管及肠造瘘肠内营养管先后拔出,患者可顺利进食。结论综合引流治疗胸内食管胃吻合口瘘合并脓胸安全、经济、有效。  相似文献   

13.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in respiratory and circulatory functions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patients during sequential invasive-noninvas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therapy, and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this new technique.Methods Twelve COPD patients with type Ⅱ respiratory failure due to severe pulmonary infection were ventilated through an endotracheal tube. When the pulmonary infection control window (PIC-Window) occurred, the patients were extubated and were ventilated with a facial mask using pressure support ventilation combined with positive end-expiratory pressure. The parameters of hemodynamics, oxygen dynamics, and esophageal pressure were measured at the PIC-Window during invas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one hour after oxygen therapy via a naso-tube, and three hours after non-invas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Results The variation in esophageal pressure was 20.0±6 cmH2O during naso-tube oxygen therapy, and this variation was higher than that during non-invas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10±6 cmH2O, P&lt;0.01). The changes in respiratory and circulatory parameters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invas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and noninvas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P&gt;0.05).Conclusions The respiratory and circulatory functions of COPD patients remained stable during sequential invasive-noninvas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therapy using PIC-Window as a switch point for early extubation. The COPD patients can tolerated the transition from invas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to noninvas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食管癌切除术后并发胸胃穿孔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探讨其预防措施。方法食管癌切除术后并发胸胃穿孔7例,2例手术(开胸胃修补)、5例保守治疗(胸腔闭式引流、胃肠减压、营养支持、抗感染等)。结果本组治愈6例,死亡1例。结论食管癌切除术后一旦并发胸胃穿孔,掌握手术适应证,及时手术并综合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办法。手术操作轻柔、胸胃游离充分、术后胃管护理是预防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食管癌与贲门癌患者术后残余食管与胸腔胃功能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Liu JF  Wang JD  Zhang SW  Tian ZQ  Wang QZ  Li BQ  Wang FS  Cao FM  Zhang YF  Li Y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38):2678-2681
目的了解食管癌与贲门癌患者术后残余食管和胸腔胃的病理生理变化,为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应用放射性核素胃排空、食管测压、24h食管pH监测、电子胃镜、摄像上消化道造影和DeMeester烧心症状评分对92例食管癌与79例贲门癌术后患者进行客观检查,并与正常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食管与贲门癌术后患者的胸胃排空较正常人明显延迟(t=7.105,P〈0.01),且随时间推移有所改善,但术后1年仍未达到正常人水平(t=2.900,P=0.016)。食管癌切除术后患者,食管上括约肌关闭压和残余食管静息压均高于正常人(分别为t=2.275,P=0.03;t=2.160,P=0.039)。24h食管pH监测发现89.7%的术后患者存在胃食管反流,半卧位的反流程度低于平卧位(t=3.074,P=0.005)。结论食管癌与贲门癌术后,胸胃排空明显延缓,且随时间推移逐渐改善,但很难达到正常人水平。食管与贲门癌术后广泛存在胃食管反流,采取半卧位可减轻反流。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食管癌切除术后,从残余食管到胃的运动功能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SGY-3型多功能消化道检测仪对18例食管癌切除术后患者进行食管、胃的压力测定,同时与20名正常人对照。结果:术后近远期患者的食管近端静息压分别为7.56mmHg和7.48mmHg显著高于正常人1.18mmHg(P<0.05)。结论:术后残余食管的蠕动能力减弱,在食管胃吻合口的上部出现新的高压带,有减少反流性食管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陈溉  姚健  官禹 《四川医学》2009,30(10):1567-1569
目的探讨手辅助胸腔镜下食管癌切除术的适应证。方法2005年1月-2007年11月,我院在手辅助胸腔镜下行食管癌切除、胃食管颈部吻合术17例。胸腔镜下经右胸游离胸段食管及肿瘤,清扫胸腔内淋巴结,上腹部正中切口完成胃的游离及清扫腹腔内淋巴结,颈部切口完成食管癌切除胃食管颈部吻合术。结果1例因双腔气管插管失败,1例因胸腔粘连中转开胸,另15例经胸腔镜手术成功。手术时间250-360min,平均270min。术中出血量150-400ml,平均240ml。清扫淋巴结4-10枚,平均6.4枚。术后2-3d拔除胸腔引流管,引流量200-500ml,平均350ml。术后喉返神经损伤1例,术后3个月恢复。17例随访4-15个月,平均8个月,均健在,无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胸腔镜下食管癌切除术主要适用于食管癌临床Ⅰ期及Ⅱ期,肿瘤长度〈5cm,无外侵及纵隔明显肿大淋巴结的患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并发吻合口瘘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至2014年5月行食管癌根治术750例患者临床资料,出现术后吻合口瘘28例,其中颈部吻合口瘘4例,左胸入路胸内吻合口瘘19例(弓上13例,弓下6例), Ivor Lewis术后吻合口瘘5例。所有吻合口瘘患者均采用禁食、胃肠减压、胸腔内引流、纵隔脓腔冲洗以及放置空肠营养管进行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等保守治疗。结果颈部吻合口瘘患者均治愈出院,3例胸腔内瘘患者死亡,其余胸腔内瘘患者均经积极治疗后痊愈出院,包括1例食管内置入支架患者。结论吻合口瘘是食管癌术后严重的并发症,早发现、早处理是食管癌术后的吻合口瘘治疗的关键。积极的保守治疗是处理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外科治疗延迟诊断的晚期自发性食管破裂合并脓胸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9月至2010年5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收治的3例晚期自发性食管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明确诊断后行剖胸探查及脓胸廓清术,1例患者予带蒂肋间肌瓣修复,2例未做修补,术中同期行空肠造瘘.术后予呼吸机辅助呼吸、持续胸腔冲洗及引流、肠内外营养支持等处理.结果:3例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无手术死亡;手术时间180~270m in,平均手术时间210m in;术后无脓胸、肺部感染等明显并发症;住院时间35~76 d,平均住院时间37 d.平均随访时间1.5年,患者无食管狭窄、反流性食管炎发生,日常工作和生活正常.结论:对延误诊断的晚期自发性食管破裂,手术的指征应尽量放宽,只要患者全身情况许可,应强调尽早外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胸腔镜下食管癌根治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对2011年5月-2012年1月经胸腔镜下切除食管癌患者9例护理要点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胸腔镜下食管癌根治术的围手术期护理经验。结果通过周到细致的护理,均未发生护理并发症,无死亡病例。平均住院15 d,比传统开胸手术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结论加强胸腔镜下食管癌手术患者的护理,通过耐心细致的心理护理;术前加强营养;改善全身营养状况;加强术前的健康教育。术后做好生命体征的监测;密切观察胸腔引流管、胃肠减压管的情况;并做好胸腔引流管、胃肠减压管以及鼻肠营养管的护理;做好呼吸道的护理;指导患者正确的术后饮食和活动;并有针对性地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监护。对患者术后康复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