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甘草种源种子形态与萌发特性的地理变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研究甘草种源种子形态特征与萌发特性的地理变异规律,探讨地理变异模式和生态学机制,为甘草种子区划和种子调拨奠定理论基础。方法:现地调查收集种源种子材料,随机抽样测定形态和千粒重,通过室内发芽实验观察种子萌发特性。结果:甘草的种子形态特征大致呈现自西向东,种粒逐渐增大的经向变异趋势。发芽特性呈现随海拔高度的增加,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增加,平均发芽速度加快的垂直变异趋势,并且平均发芽速度呈现自西向东发芽时间逐渐延长的经向变异趋势。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甘草种源种子的种粒大小与该产地年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种子发芽速度在干旱、高温、强日照生态环境下加快的变异趋势。结论:甘草种子形态特征和萌发特性存在显著的地理变异,地理变异的形成与种源适应该产地的生态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2.
黄芩生长特性与有效成分积累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方阵  杨金兵  王康才 《中药材》2002,25(2):84-85
通过田间试验及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黄芩不同月份生长及器官中黄芩苷的含量,结果:6~7月及8~9月为黄芩地上部生长的两个高峰期,地下部在8~10月生长旺盛;根中黄芩苷含量以10月份较高,符合传统采收季节。建议6~9月以前应加强田间水肥管理,并以11月中旬前后为最佳采收时期。  相似文献   

3.
干旱胁迫下不同种源甘草种子萌发特性的地理变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人工模拟干旱胁迫条件下甘草种源种子萌发特性的地理变异规律,探讨地理变异模式和生态学机制,为甘草种子区划和种子调拨奠定理论基础.方法:现地调查收集种源种子材料,采用PEG法设置水势梯度,通过室内发芽实验观察种子萌发特性.结果:各种源种子的发芽能力对水势降低的敏感程度存在相当显著的差异,总体呈现随着地理经度的增加,种子发芽对干旱胁迫的敏感性逐渐增加的变异趋势.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年均温低,年降水充沛地区种源的种子发芽对干旱胁迫敏感,而年降水量少、年均温高的地区的种源种子发芽对干旱胁迫的不敏感.结论:干旱胁迫条件下甘草种源种子萌发特性存在显著的地理变异,地理变异的形成是自然选择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估算甘草药材产量和甘草酸含量的广义遗传力及其与各生长指标和生物量指标的遗传相关关系,为优质甘草培育技术体系建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区组法布置多点种源试验,采用HPLC测定甘草酸含量,采用经典遗传学的方法估算广义遗传力和遗传相关系数。结果与结论:甘草酸含量受产地环境和自身遗传双重因素的影响,但产地环境的影响占主导地位;单试验点广义遗传力(h2)估算结果表明,药材产量(W下)和甘草酸含量的广义遗传力分别为0.663 2,0.751 1,受中等偏上遗传控制,具有一定的遗传改良潜力。遗传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无论在表型上还是遗传上,株高和地径与药材产量(W下)均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这暗示株高和地茎可作为评估甘草药材产量的地上指标;甘草酸含量与侧根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与株高、地径、芦头直径(D芦头)、总生物量(W总)以及地下部分生物量(W下)等指标在遗传上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这暗示在甘草遗传改良中,高产和高含量难以兼顾,在制定遗传改良方案时,要根据具体改良目标权衡考虑。  相似文献   

5.
目的:确定黄芩的最佳繁殖方式.方法:观察植株根部形态变化,称定根部鲜重,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黄芩苷含量.结果:根长、根直径均以芽头繁殖者最大,其次是育苗移栽者;根分支以扦插繁殖者最高;根部鲜重以芽头繁殖者最高,其次是扦插繁殖、育苗移栽者,种子直播者最低;黄芩苷含量以扦插繁殖和芽头繁殖者较高.结论:大面积种植黄芩以采用育苗移栽为宜.  相似文献   

6.
割秧对黄芩生长以及药材、茎叶的产量和质量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测量不同割秧茬数处理下黄芩的生长指标,并采用紫外和HPLC测定药材中总黄酮、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千层纸素A和茎叶中总黄酮、野黄芩苷、黄芩苷、芹菜素、木犀草素的含量。该文发现在保证不过度影响药材质量和产量的前提下,进行两茬割秧处理后,不仅黄芩药材和茎叶的产量增加,分别可达193.60,63.21 kg/亩,其所含活性成分含量也具有一定的提高。其中,黄芩药材中所含总黄酮,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千层纸素A的质量分数分别可达18.52%,15.13%,4.03%,1.04%,0.30%,0.12%。在两茬处理下的黄芩茎叶中并未检测到木犀草素,但其他活性成分如总黄酮、野黄芩苷、黄芩苷、芹菜素的质量分数分别已经达到7.00%,0.96%,0.35%,0.04%。故为获取优质黄芩药材和高产药材及茶原料,从药用植物资源合理利用和推动药茶两用黄芩一体化发展出发,定期割秧可以作为一种新的栽培采收技术被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7.
不同生长年限野生与栽培黄芩的药材鉴定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寻找鉴别黄芩的生长年限、区别野生及栽培黄芩的依据,为黄芩质量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性状组织学研究方法,对5个省(区)12个产地45个编号共87份不同生长年限的栽培和野生黄芩标本和7个省(区)共22份黄芩商品药材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野生黄芩与一、二年生栽培品(商品多见)横切面观的导管排列方式不同。野生黄芩导管为切向排列;栽培一年生品为径向排列,二年生为团状排列。首次发现黄芩根中存在年轮结构。根据主根形状、色泽、栓皮、残留茎基和枯心等性状特征,以及导管的排列方式、木质部木栓细胞环、年轮等组织学特征可区别野生和栽培黄芩并判断其生长年限。结论:建立了不同生长年限的野生和栽培黄芩的性状组织学鉴别方法,并首次发现黄芩组织中可观察到年轮结构。  相似文献   

8.
黄芩苷和黄芩素的大鼠在体肠吸收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黄芩苷和黄芩素的肠吸收特性。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肠吸收模型,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循环液中药物的浓度。结果不结扎胆管时,黄芩苷和黄芩素的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0.0047±0.0134)h-1和(0.4960±0.0512)h-1;结扎胆管时,黄芩苷和黄芩素的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0.0239±0.0262)h-1和(0.2106±0.0735)h-1;结扎胆管,在单独以黄芩苷或黄芩素进行在体肠循环时,循环液中分别出现了随时间增加的黄芩素和黄芩苷;结扎胆管尾静脉注射黄芩素时,循环液中出现了黄芩苷。结论黄芩素比黄芩苷更适于口服给药;胆汁不但可以分泌黄芩苷,而且可以促进黄芩素的吸收;黄芩苷在肠内经过菌群代谢为黄芩素而被吸收,被吸收的或静脉注射的黄芩素可在体内还原为黄芩苷,并再被小肠分泌排出。  相似文献   

9.
移栽时间对黄芩药材产量与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确定黄芩的最佳移栽时间。方法:观察植株根部形态变化,称定根部鲜重,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黄芩苷含量。结果:从3月20日至5月19日,移栽时间越早,药材的产量与黄芩苷含量越高。结论:在试验处理的几个移栽时间中,以3月20日移栽最好。为提高药材产量与质量,可考虑采取地膜覆盖或保护种植的方式。  相似文献   

10.
黄芩植株光合特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金花  李佳  张永清 《中草药》2009,40(6):961-964
目的 研究黄芩植株光合特性及其生理生态影响因子,为确定合理栽培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CIRAS-1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仪测定日中不同时段、不同光子通量密度(PPFD)下的净光合速率(Pn)及部分生理生态因子变化.采用灰色关联分析确定黄芩植株Pn 与生态因子间的关联度.结果 黄芩植株不同部位叶片Pn为中部叶片>基部叶片>顶部叶片,光饱和点为1 302μmol/(m2·s),光补偿点为101.5 μmol/(m2·s);日Pn变化呈双峰曲线,有典型的光合"午休"现象;Pn与气孔导度(Gs)密切相关(r=0.88,P<0.05).结论 PPFD和空气湿度是影响黄芩Pn的主要生态因子.  相似文献   

11.
黄芩的解热作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黄芩的解热作用及其与药效物质的关系。方法:制备黄芩水提物、醇提物、黄芩总黄酮、黄芩苷,应用2,4-二硝基酚、鹿角菜胶和干酵母所致大鼠发热模型观察黄芩提取物的解热活性。结果:以相同黄芩苷量ig,4种提取物对实验性发热大鼠具有大体相似的解热作用。结论:黄芩具有显著的解热作用,黄芩苷是黄芩解热主要有效成分。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铝胁迫对黄芩幼苗生理生化的影响,为揭示铝毒害植物机理提供依据.方法 黄芩为研究材料,采用盆栽方式,待幼苗长至6片真叶时,用0.1、0.5、2.0、5.0 mmol·L-1浓度的铝溶液处理黄芩幼苗,在处理15d后,进行各项指标测定.结果 随着铝胁迫浓度升高,黄芩游离脯氨酸和丙二醛(MDA)含量逐渐增加,过氧化物...  相似文献   

13.
黄芩中黄芩苷提取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黄芩中黄芩苷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选取温浸法、煎煮法、加碱温浸法中较佳方法,考察粒度、次数、提取时间和次数、分离方式等因素对黄芩苷收率的影响。结果煎煮法效果优于其他两种方法,煎煮法提取黄芩苷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粒度40目,煎煮2次,物料比1∶10和1∶5,时间60min和30min,双层滤布过滤再离心分离,70℃保温60min,酸沉静置3h抽滤,50%乙醇洗涤2次,干燥得黄芩苷产品。黄芩苷收率可达13.67%,其含量为85.7%,黄芩苷在pH3.98低温水浴液中性质较稳定。结论该实验结果为大规模提取生产黄芩苷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山东产区黄芩HPLC定量指纹图谱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摘要]目的:建立山东产区黄芩药材定量指纹图谱,为黄芩药材的真伪鉴别及质量控制提供方法支持。方法:采用Agilent ZORBAX SB-C18色谱柱,乙腈-水(含1%甲酸、20 mmol·L-1甲酸铵)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0.8 mL·min-1,柱温为25 ℃,检测波长为274 nm,进样量5 μL,进行了10批次黄芩药材的分析。结果:该分析方法具有良好的精密度、重现性,10批黄芩指纹图谱有17个共有峰,4个特征峰,采用ESI-TOF/MS 对4 个特征峰进行了指认,10个批次山东产黄芩样品中6种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分布规律相似,其相似度系数均大于0.955 7。结论:黄芩HPLC定量指纹图谱有望成为黄芩样品真伪鉴别及质量控制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5.
不同加工方法对黄芩炮制品质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以新鲜黄芩为材料,做了不同加工方法对其炮制品质量影响的比较。方法:分别采用冷浸法、蒸法和煮法三种加工方法,并用HPLC法测定其有效成分含量。结果:蒸法和煮法既可以软化切片,又可以破坏酶的活性,使用过程应根据实际情况选用不同的方法。结论:煮法以等体积水,加热10 m in,80℃干燥为宜;蒸法时间取20 m in,干燥温度以80℃为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明确黄芩UPLC-MS/MS指纹图谱与其抗炎药效的相关性,为中药黄芩质量控制、药效物质基础等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黄芩进行谱效关系研究,以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黄芩UPLC-MS/MS指纹图谱及黄芩抗炎药效信息相关联,寻找黄芩抗炎作用的药效物质基础。结果:建立了黄芩UPLC-MS/MS指纹图谱的共有模式,确定了能够表征黄芩特征的15个共有峰。不同批次的黄芩给药组与模型组相比,均能不同程度的降低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血清TNF-α的含量。黄芩UPLC-MS/MS指纹图谱的各共有峰与其抗炎药效作用的关联度均大于0.7。结论:通过谱效关系研究明确了黄芩发挥抗炎药效作用是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等多成分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归纳和分析黄芩的常用炮制方法及其临床效用。认为生黄芩长于清热泻火,炒黄芩长于清热燥湿安胎,酒黄芩长于清肺凉肝,黄芩炭长于清热凉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确定黄芩根系的差异特征及其在根群内的分布特点。方法田间小区直播,秋后收获取样分析。结果黄芩根类可划分为直根型、半直根型和分根型三种,三种根型的根重与根直径极显著正相关,但与根长的相关方向存在差异;直根型的根重约占根群的65%,根条数约占55%。结论直根型根系是黄芩种质的主导根群。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不同黄芩药材的化合物含量和色度的测定,评价药材质量。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测定黄芩化合物含量,同时采用色差仪法测定药材色度。结果:不同产地和等级黄芩的黄芩苷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并且黄芩粉末颜色与其等级有较明显关系。结论: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和色差仪法可为评价黄芩药材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黄芩野生与栽培植物资源现状,为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充分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对不同地区黄芩野生和栽培资源的地理分布、生长情况以及采收和消长等资源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黄芩野生资源主要分布在我国暖温带与中温带的干旱及半干旱地区,呈不连续的零星分布,其生境和群落特征多样、植株形态差异显著。栽培黄芩主要分布在山西、河北、甘肃、山东、内蒙古等地,栽培模式多样,各地黄芩资源产量和质量存在一定差异。结论黄芩野生资源的破坏与资源质量不稳定是黄芩资源的两大问题。为保护黄芩植物资源使其可持续利用,建议加强黄芩质量成因和质量控制研究,并做好制度性保障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