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护理工作日益受到重视,但对Q-Tc间期延长的AMI患者护理问题国内尚未见报道。本文就我院心电监护的132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进行分析比较,以探讨AMI患者Q-Tc间期的变化及其护理特点。临床资料一、观察对象 1.急性心肌梗塞组:132例,男93例,女39例,年龄35~85岁,平均68岁,测量入院及出院时的心电图,平均住院41天,血电解质正常并除外应用对Q—T间期有影响药物的患者。 2.冠心病组:116例,男61例,女55例,年龄36~81岁,平均57.1岁(均符合WHO提出的冠心病的诊断标准),除外电解质异常及服用对Q—T间期有影响药物的患者。二、测量与分析方法选用QBS波及T波振幅较高的导联,参照V_3等导联的TU波分界点,除外U波所致的误差,连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心脏右室的全貌及电学变化规律,用日本6151型心电图机描记50例健康人全部右胸导联(V_1、V_3R~V_9R)心电图.结果:距心脏右室近的导联,R波振幅均值大,反之,均值小.S波振幅均值自V_1、V_3R~V_9R依次减小.正常人出现的Q>0.04秒>R/4,S—T段抬高>0.05毫伏,难与发病的右室梗死鉴别.上述结果表明:全右胸导联心电图不能客观反映心脏右室的全貌,故亟应寻找新导联、新方法,全方位观察心脏.  相似文献   

3.
1 病例报告 例1,男性,70岁。因慢支伴感染入院。心电图示:V_1导联,窦性心律,心率71次/min,短阵房性心动过速(房速),房速中前两个下传的QRS波均呈LBBB型。 例2,男性,47岁。主诉心悸、胸闷。心电图示:V_1导联,频发房性早搏二联律,配对间期相等,P'-R间期均为0.16s,房性早搏下传的ORS波均呈LBBB型。 例3,女性,76岁。主诉心慌、胸闷。心电图示:V_2导联,房性早搏二联律,P'-R间期0.24s,配对间期相等,房性早搏下传的QRS波呈LBBB、RBBB  相似文献   

4.
男,60岁。一向健康,单纯心脏右位。心电图:Ⅰ、Ⅱ、Ⅲ、aVF导联P波直立。aVR导联P波倒置,P电轴+75°,V_1导联P波低平切迹,V_(5、6)P波>V_1P波,Ⅰ、Ⅱ、aVL导联均见q波,胸导联V_4R、V_5R和V_1呈RS,R/S<1;V_2呈RS,R/S>1;V_3呈Rs;V_(4~6)呈qRs。诊断:右旋心。右旋心与镜像右位心在形态学上极相似,但右旋  相似文献   

5.
男,18岁。1984年12月因胸痛就诊。一周前有“上感”史,既往无器质性心脏病史。体查心脏无异征。 心电图分析(图见插页) 一、窦性心律不齐伴交界性逸搏。如图中Ⅱ所示:P波顺序发生,同导联P波形态相同,R—R间期0.76~1.12秒,P—R间期0.14秒。R_3属交界性逸搏,QRS前有未下传的窦性P波,无P—R段。二、位相3右束支传导阻滞。图中ⅡV_1左均可见R—R间期在0.76秒时,QRS波群呈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R—R在0.84~1.12秒时,QRS波群恢复正常图形;R—R为0.50秒时全部呈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V_1右)。由此可见,位相3束支传导阻滞的临界  相似文献   

6.
患者 女,71岁,主因咳嗽、心慌、气短7~8天,加重3天来院就诊。当时BP 24/10kPa(180/75mmHg),心率120次/分,呼吸急促,神志恍惚,口唇紫绀,颈静脉怒张,两肺底可闻及湿性罗音,心尖部S_1减弱,肝肋下3cm,急查心电图:全图各导联均无P波出现,在V_1导联可见不规则“f”波;延迟出现的R-R间期均等为1.62  相似文献   

7.
1病例资料 男,53岁。因体检诊断为冠心病2月余入院。患者2个月前单位体检行心电图检查示:窦性心律,心率84/min;I、Ⅱ、aVL、V4-V6导联T波低平,T波顶部微凹或呈双峰;Ⅲ、aVF导联T波双相,aVR导联T波平坦;V1~V3导联T波直立,但V3导联T波的振幅较V1、V2明显偏低;Q-T间期为0.36s。  相似文献   

8.
对十二导动态心电图多型Brugada波1例分析如下.1 病历摘要男,64岁.以发作性头晕就诊,无高血压病史.常规心电图示:窦性心律,HR 65次/min,P-R间期180 ms,QRS 114ms.体格检查t BP:125/70mmHg,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心脏超声、血生化均未见异常.图A:窦性P波规律出现,HR 78次/min,V1~V3导联ST段抬高0.1~0.3 mV,V2导联J波增大,ST段呈下斜型抬高达0.3 mV,T波倒置.图B:窦性P波规律出现,HR 55次/min,V1~V3导联ST段抬高0.1 mV,V2导联ST段呈马鞍型抬高,V1导联T波正负双向.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Brugada波(Ⅰ型、Ⅱ型).  相似文献   

9.
孔庆武 《临床荟萃》1999,14(7):325-326
U波是心电图中T波后宽而低平的小波,由于其在某些病理状态时可出现特征性改变,故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正常U波位于T波后0.02~0.04S处,其方向与T波方向一致,时间0.1~0.3S,振幅0.05mv以下(V_3导联可达0.2~0.3mv,均应低于同导联中的T波)。识别U波时要求基线平稳,测量V_1导联的Q-T间期,因为该导联通常无U波,再以测得的Q-T间期的长度确定其余导联T波的终点,以观察U波是直立或倒置。运动后心电图除avR导联外,其他导联出现不与T波终端及其后P波起点相融合的T-P段明显的负性偏移(与P-R比较),即判为U波倒置。另外,在判断U波变化时应除外束支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心房颤动及电解质紊乱等。冠心病常见的U波变化如下。  相似文献   

10.
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我们从 1996年 3月至 2 0 0 2年 6月诊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110例 ,均按 1979年WHO诊断标准 ,其中男 86例 ,女 2 4例 ,年龄 3 8~ 78岁 ,其中 5 0~ 70岁之间的有88例 ( 80 .0 % )。1.2 方法与评定 我们将 11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从诊疗前到治疗后病情缓解或出院时的心电图JTc间期进行了测量 ,排除明显影响心肌复极的有关因素 (如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电解质明显异常 ) ,具体以S和T波明显的导联为测试对象 ,参照各导联的TU分界点 ,除外U波的干扰。依次测 5个JT和R R间期并以其均值按JTc =JT/R R来算出JT…  相似文献   

11.
关于急性正后壁心肌梗塞(Direct Posterior AMI,以下简称DPAMI)的心电图诊断,通常根据V_1、V_2有高而稍宽的R波,R/S≥1,V_1、V_2导联有两肢对称的高尖T波进行诊断。但是上述条件又常与右室肥厚、左束支间隔支阻滞及正常人变异相混淆。六十年代一些著者认为心向量图对DPAMI的诊断较心电图可靠,甚至有人认为:  相似文献   

12.
宋某,男.58岁,心电图号6941。患者近一年来经常发生心前区疼痛,胸闷.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可自行缓解。因上述症状加重3天,于1982年12月7日入院。首次描记常规心电图9个导联,示窦性心律,心率66次/分,P—R间期0.18秒,Q—T间期0.36秒,Ⅱ、Ⅲ、avF导联均呈QR型,Q波深度>1/4R,  相似文献   

13.
例1:女,81岁。因胸翳1天、心前区压榨样疼痛半小时于1992年2月7日入院。体查无特殊。心电图:①Ⅱ、Ⅲ、aVF、V_1导联ST水平下移0.1毫伏;②V_2~V_6导联ST水平下移>0.3毫伏;③Ⅱ、Ⅲ、aVF、V_1~V_6导联T波倒置。次日心电图V_5、V_6导联T波倒置变浅,余大致同前。2月9日下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38岁。因心前区闷痛两天入院。临床诊断:局限性前壁心肌梗塞。心电图为两次多导联记录:1991年4月6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V_1呈rS型,V_2呈QS型深切迹。V_(?)呈qRS型,STV_2、V_3呈水平型抬高大于0.05mV。T波低平双相,额面平均电轴—30度。诊断为局限前壁心肌梗塞。4月14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额面平均电轴—49度,Ⅱ、Ⅲ、avF导联呈rS型,SⅢ>SⅡ,Ⅰ导呈qRS。avL。呈qR型。Ravl>RⅠ及avR。V_1呈rsr型,QRS时限大于0.11S。V_2由原来的OR型变  相似文献   

15.
有些肺心病者心电图酷似心肌梗塞,极易误诊,临床多以急性或陈旧性前壁心肌梗塞入院,其心电图 V_1~V_3 或 V_1~V_4 导联呈QS 型,部分 S—T 段抬高等。笔者曾收治肺心病九例,均因入院时出现上述心电图波形而误诊为“心肌梗塞”,分析如下。一、临床资料一般情况:年龄50~70岁;女4例,男5例;均有慢性支气管炎(下称慢支)病史。均符合慢支、肺气肿、肺心病的临床表现,常规12导联心电图描记:V_1~V_3 导联呈 QS 型者7例,误诊为前间壁心肌梗塞;V_1~V_4 呈 QS 型2例,误诊为前壁心肌梗塞;2例 S—T 段抬高(超过正常限度)误诊为  相似文献   

16.
我们对近年来收治的急性下壁心肌梗塞35例进行临床分析,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35例均为我院1986年1月~1992年10月收治且发病24小时内入院的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患者。心肌梗塞诊断符合WHO标准。远隔导联ST段下移是指在V_1~V_6、I、avL导联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导联的QRS波J点后0.08秒ST段水平或斜形下移≥0.1mv。按远隔导联ST段下移持续时间分组,Ⅰ组无ST段下移。Ⅱ组(短时性ST段下移)ST段下移随梗塞导联ST段上抬的恢复而同时复位。重组(持续性ST段下移)ST段下移不随梗塞导联ST段上抬的恢复而同时复位。其中,Ⅰ组11例,男6例,女5例,平均年龄62.8岁(49~76岁)。Ⅱ组7例,男5例,女2例,平均年龄65.1岁(59~72岁)。Ⅲ组17例,男1.3例,女4例,平均年龄60.2岁(40~75岁)。 测量远隔导联ST段下移的平均值和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1996年1月至1998年1月入院的资料完整的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40例,其中男36例,女4例,平均年龄(63.11±11.86)岁。无电解质紊乱,无心房颤动或扑动;未使用影响心肌复极的药物。对照组40例,无心血管疾病,性别、年龄与AMI组差异无显著性。 1.2 方法 对照组静息休息10分钟后,做常规12导联心电图。AMI组选用入院后首次心电图除常规12导联外,必要时加做右胸或V_6~V_8导联。记录纸速为25mm/s。QT间期测量从QRS波群第一波折起点至T波终点。如存在U波,QT间期测量到T波和U波间弧线的最低点。各导联连测3个,取其均值。不论何导联从最长QT间期(QTmax),减去最短QT间期(QTmin)即得QTd。校正QT间期(QTc)=QT/√R-RQTcd导联心电图QTcmax与QTcmin之差。为减少测量误差,AMI组和对照组的全部心电图由一人测量。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相似文献   

18.
在基层医院,心电图仍是常用而重要的诊断心血管病的手段,但不可否认,心电图对某些心血管病的诊断确有一定的限度和缺陷。我们体会到,某些限度和缺陷是可以通过描记技术来弥补的。本文介绍描记时特殊要点及附加导联、附加操作的应用。一、某些附加导联的应用1.下壁导联呈梗塞图形时,加做(1)右胸导联V_3R~V_6R,以明确有无右室梗塞;(2)V_7~V_9导联,以明确有无正后壁心肌梗塞。2.V_1R/S>1时,加做V_3R 和V_(7~9)导联,可分  相似文献   

19.
手术应激与心脏电生理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外科手术患者在手术应激下的心脏电生理变化。方法使用同一型号心电图机对110名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分别采集入院及入手术室后的心电图,并进行分析。结果应激后出现心率加快,R-R间期、Q-T间期短于应激前,标Ⅲ导联的T波和aVF导联的R波均低于应激前。结论手术应激对患者心脏电生理有显著影响,可使手术后患者诱发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右室心肌梗塞渐被人们重视。其诊断方法越来越多。本文对我院自1991年以来确认的10例急性右室梗塞病例的右胸头胸导联与右胸导联心电图对比研究,以探讨头胸导联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及诊断标准 患者10例,男8例,女2例。年龄38~80岁(平均66.2岁)。常规心电图示急性下壁梗塞4例,急性下后壁梗塞6例。同时具有急性右室梗塞的诊断依据:(1)右胸导联V_3R~V_7R连续2个以上导联S-T段抬高≥1.0mm;(2)有右心功能不全表现如颈静脉怒张、Kussmaul's征、肝大及低血压或休克,无肺部罗音;(3)超声心动图示右室增大。 3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男女各15名,年龄24~71岁(平均45岁),常规心电图正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