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规范的性激素补充治疗发生子宫内膜癌二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激素补充治疗 (HRT)能有效地缓解更年期症状 ,但使用不当可发生子宫内膜增生 ,甚至子宫内膜癌。现报告 2例绝经后妇女应用HRT发生子宫内膜癌。一、临床资料例 1  5 7岁 ,已婚 ,因绝经 8年 ,HRT 5年 ,阴道少量出血 4个月 ,宫腔镜下行诊断性刮宫 (诊刮 )病理检查提示高分化子宫内膜腺癌后 1个月 ,于 2 0 0 0年 11月 14日入院。患者于绝经后 3年因骨折 3次 ,外院诊断为骨质疏松症而开始接受HRT。自述服药前曾行妇科及腹部B超检查 ,均无异常 ,激素水平符合绝经后改变。曾先后服尼尔雌醇 1mg/2周共 1年 ,未加用安宫黄体酮 ;7 甲…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索早期发现子宫内膜病变的无创伤性诊断方法 ,我们对 132例绝经后子宫出血妇女诊刮术前用阴道B超检测子宫内膜厚度 ,并与诊刮术后子宫内膜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照性分析 ,以评估阴道B超检测绝经后子宫出血妇女子宫内膜厚度的临床价值。1 资料与方法1 1 研究对象 选择我院 1996年 10月至 1999年 10月门诊及住院的绝经后子宫出血、无激素替代治疗的妇女132例。年龄 43~ 74岁 ,平均 (5 7 2 0± 6 86 )岁 ,绝经时间1~ 2 9年 ,平均 (8 40± 2 5 1)年。1 2 方法 所有患者在行诊刮术前 1天或当天行阴道B超检查 ,仪器采用德国生产的…  相似文献   

3.
作者实施本研究目的是评估妇女绝经后出血或激素替代治疗期间不规则出血 ,阴道超声检查子宫内膜厚度≤ 4mm的患者是否可以不作子宫内膜活检 ,故作者对 36 1例年龄≥ 5 0岁因绝经后出血或激素替代治疗期间不规则出血妇女行阴道超声检查 ,对子宫内膜厚度≤ 4mm者则作宫颈涂片巴氏检查 ,在 4~ 12个月重复检查 ,期间再次出血则作子宫内膜活检。子宫内膜厚度≥ 5 m m者或作诊刮或作子宫内膜活检。结果 :16 3例妇女子宫内膜厚度≤ 4mm中有 1例子宫内膜癌 ,被超声漏诊而由宫颈细胞学检查发现 ,2例超声检出为附件恶性肿瘤 (卵巢及输卵管癌各 1例 )…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绝经后阴道出血的妇女性激素变化及与子宫内膜病变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免疫法对 4 6例绝经后阴道出血的患者性激素水平测定。结果 绝经后阴道出血妇女血清E2 水平远高于正常绝经后妇女血清E2 值 ,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 (P <0 0 1 )。FSH、LH与正常绝经后妇女比较明显降低 (P <0 0 5 )。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和子宫内膜癌的患者雌激素水平增高者分别占 71 4 %和 5 7 1 %。结论 绝经后阴道出血与雌激素水平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5.
子宫内膜息肉213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对 2 1 3例子宫内膜息肉的回顾性分析 ,探讨子宫内膜息肉的病因、诊断及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 1 993年 1月~ 2 0 0 1年 1 2月我院通过手术病理诊断的 2 1 3例子宫内膜息肉病历。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 4 9 1岁 (2 6~ 82岁 )。 3例 (1 4 % )有激素替代的历史 ;1 0例 (4 7% )为乳腺癌术后服用三苯氧胺。 5 6例绝经后患者中 ,2 4例 (4 2 9% )绝经后出血 ;32例 (5 7 1 % )无症状 ,仅通过超声或手术后发现。 1 5 7例未绝经患者中 ,5 7例 (36 3% )有不规则出血症状 ;5 3例 (33 8% )周期正常 ,但经量增多 ;4 7例 (2 9 9% )月经正常。经超声诊断率为 6 5 3% (1 30 1 99) ,刮宫诊断率为 30 0 % (1 8 6 0 )。病理报告 1 6 5例 (77 5 % )合并正常内膜 ;2 4例 (1 1 3% )合并存在子宫内膜单纯增生 ;6例 (2 8% )合并存在子宫内膜复合增生 ;3例 (1 4 % )并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 ;2例 (0 9% )合并子宫内膜癌 ;1例 (0 5 % )合并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结论 子宫内膜息肉是一种常见的宫腔内良性病变 ,常表现为异常出血 ,也可无症状 ,常与子宫内膜的增生或子宫内膜癌前病变合并存在。妇科阴道超声作为无创性检查 ,可提示内膜息肉的存在 ,宫腔镜是诊断内膜息肉的金标准。处理首选宫腔镜下内膜息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月经周期中各期子宫内膜的端粒酶表达及其在子宫内膜周期性变化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 (telomericrepeatamplificationprotocol,TRAP)方法检测 6 3例正常子宫内膜和 19例子宫内膜癌组织的端粒酶活性。结果 月经周期中不同期的子宫内膜的端粒酶活性表达不同。增殖期阳性率为90 6 % (2 9/ 32 ) ;分泌期阳性率为 4 7 4 % (9/ 19) ,二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0 6 )。绝经期子宫内膜也有5 0 0 % (6 / 12 )表现为阳性 ,子宫内膜癌阳性率为 89 5 % (17/ 19)。增殖期子宫内膜有 5 3 1% (17/ 32 )端粒酶活性为强阳性而分泌期和绝经期子宫内膜的端粒酶活性则没有强阳性。结论 月经周期中子宫内膜细胞的周期性变化 ,端粒酶可能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7.
A-S反应(Arias-Stella reaction,ASR)是妊娠子宫内膜的常见病理表现。为研究非孕妇女子宫内膜的ASR,选择9例子宫内膜有ASR的围绝经期妇女,平均年龄62.4岁(43~85岁),平均孕次3.3(0~7),平均产次2.6(0~7),6例为绝经后,3例绝经前期,均无子宫内膜腺癌史。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利维爱 1 2 5mg d和结合雌激素 (CEE) 0 6 2 5mg +安宫黄体酮 (MPA) 2mg联合钙剂对绝经后骨质疏松和低骨量妇女骨密度的影响。方法 绝经后妇女 30人 ,分为利维爱组和CEE组。利维爱组8例为骨质疏松 ,中位年龄 6 4岁 ,中位绝经年限 1 4年 ;9例为低骨量 ,中位年龄 5 2岁 ,中位绝经年限 3年 ,均给予利维爱 1 2 5mg d、Ca -D 6 0 0mg d口服。CEE组中位年龄为 5 1岁 ,中位绝经年限为 2 5年。治疗前及治疗 1年时用DEXA方法检查前臂远端骨密度各 1次 ,做为自身对照 ,对比骨密度变化情况同时每年通过阴道B超监测子宫内膜的厚度。结果 利维爱组骨质疏松患者 ,松质骨骨密度增长中位数为 +4 0 % ,密质骨为 +2 6 % ;低骨量者 ,用利维爱者分别为 0和 - 1 0 % ,用CEE者为 +0 3%和 - 0 7%。所有患者依从性好 ,无明显副作用发生。结论 利维爱 1 2 5mg d联合钙剂能够提高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的前臂骨密度  相似文献   

9.
端粒端粒酶与妇科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端粒DNA缩短或丢失可导致细胞老化、死亡 ,而端粒酶以自身RNA为模板合成端粒DNA加到染色体末端上 ,稳定端粒长度 ,使细胞永生 (如癌细胞 ) ,本文就端粒、端粒酶与妇科肿瘤的关系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1 端粒的结构与功能端粒位于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 ,按 5 'TTAGGG3'顺序重复排列 ,自发地完成DNA复制 ,端粒和端粒结合给端粒末端提供了一个保护性的“帽” ,避免端粒受化学性和核酸酶的破坏[1] 。其长度因细胞种类不同而不同 ,据报道人类端粒长度在 5~ 15kb ,也有人报道为 15~ 2 0kb ,端粒长度取决于端粒延长和缩短过…  相似文献   

10.
宫腔镜治疗子宫息肉样腺肌瘤2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子宫息肉样腺肌瘤的宫腔镜表现和治疗。方法2000年10月~2006年2月我院收治的子宫息肉样腺肌瘤患者22例。其中息肉样腺肌瘤18例,非典型性息肉样腺肌瘤4例。全部患者均接受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TCRP)治疗,术后随访2~42个月。结果22例患者经超声检查和宫腔镜检查均不能将其与子宫内膜息肉或粘膜下肌瘤区分。绝经前妇女占40.91%(9/22)。绝经后妇女占59.09%(13/22)。患者的平均体重指数(BMI)是(26.5±4.10)。绝经后患者的平均卵巢体积为(1.57±2.49)cm^2;绝经前和绝经后患者子宫内膜厚度分别为(0.94±0.66)cm和(0.71±0.72)cm。1例绝经后息肉样腺肌瘤患者宫腔镜治疗后1年。因阴道出血再次行宫腔镜检查,病理检查显示为非典型性息肉样腺肌瘤,同时合并子宫内膜非典型性增生,行子宫全切术。结论息肉样腺肌瘤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子宫内膜息肉,在临床和宫腔镜下没有特异性表现,必须由病理确诊;非典型性腺肌瘤可能发生在息肉样腺肌瘤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1.
子宫内膜息肉 (endometrialpolyp ,EP)是引起绝经后阴道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宫腔镜检查术的运用 ,EP的检出率增高。本文通过总结 30例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患者 ,并与 38例绝经后萎缩性子宫内膜患者作对比分析。旨在探讨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与体重指数关系。1 资料与方法1 1 研究对象 选择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院自 1997年 4月至 1999年 7月 ,宫腔镜检查绝经后阴道出血的患者6 8例 ,根据宫腔镜及病理检查结果 30例为子宫内膜息肉(EP组 ) ,年龄 47~ 80岁 ,平均年龄 (6 4 4± 7 79)岁 ,其中≥ 6 0岁者 19例 (6 …  相似文献   

12.
PTEN和P27在子宫内膜腺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与张力蛋白同源的第 1 0染色体丢失的磷酸酶基因 (PTEN)与细胞周期调控因子P2 7在子宫内膜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并通过对PTEN与P2 7关系的研究 ,分析PTEN功能异常参与癌发生的分子机制。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 ,检测了 1 2例增生期子宫内膜 ,4 2例子宫内膜增殖症包括 1 5例单纯型增生 (SH) ,1 9例复合型增生 (CH)和 8例非典型增生 (AH) ,4 5例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PTEN和P2 7的表达情况。结果 在增生期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增殖症和子宫内膜腺癌中PTEN阳性表达率呈下降趋势 ,分别为 91 7%(1 1 / 1 2 )、 4 2 9% (1 8/ 4 2 )和 37 8% (1 7/ 4 5 ) ,增生子宫内膜PTEN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子宫内膜增殖症和子宫内膜腺癌 (P <0 0 0 1 ) ,PTEN在SH中的阳性表达率为 73 3% (1 1 / 1 5 ) ,高于在CH和AH的阳性表达率 ,分别为2 6 3% (5 / 1 9)和 2 5 0 % (2 / 8) (P <0 0 0 5 )。P2 7在增生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增殖症和子宫内膜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1 0 0 0 % (1 2 / 1 2 )、 6 4 3% (2 7/ 4 2 )和 4 2 2 % (1 9/ 4 5 ) ,三者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P2 7在SH ,CH和AH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80 0 % (1 2 / 1 5 ) ,6 8 4 % (1 3/ 1 9)和 2 5 0 % (2 / 8)。SH和CH中P2 7的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服用他莫昔芬(TAM)对子宫内膜的病理影响。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收治的乳腺癌手术治疗患者共622例,术后197例服用TAM,其中59例患者因异常阴道流血或超声子宫内膜异常行宫腔镜诊刮术,将其分为绝经前组及绝经后组,以服药时间3年及5年为界值,分析子宫内膜病理情况。子宫内膜异常增生包括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其余为良性子宫内膜病变及正常子宫内膜,根据子宫内膜病理结果分析绝经前及绝经后超声诊断异常子宫内膜增生的标准。结果乳腺癌术后服用TAM患者197例,其中59例行宫腔镜诊刮术,因异常阴道流血就诊者占32.2%(19/59),经病理证实有子宫内膜病变者占76.3%(45/59),其中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率最高;绝经前子宫内膜癌发生率为3.4%(1/29),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发生率为20.7%(6/29);绝经后子宫内膜癌发生率为20.0%(6/30),无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的发生。TAM服用时间超过3年或5年,子宫内膜癌及不典型增生的发生率均增加(P0.05)。绝经前子宫内膜厚度与子宫内膜异常增生有关(P=0.035),当超声子宫内膜厚度达15mm时可作为诊断绝经前异常子宫内膜增生的最佳超声诊断阈值;而绝经后子宫内膜厚度与子宫内膜异常增生无关(P=0.631)。结论乳腺癌术后服用TAM能够引起子宫内膜息肉及子宫内膜增生,绝经前患者亦有子宫内膜癌及不典型增生的发生,不可忽视对服用TAM绝经前妇女子宫内膜的监测。服用TAM时间超过3年者,需更加警惕子宫内膜病变的发生。绝经前超声子宫内膜厚度15mm可作为诊断异常子宫内膜增生的最佳超声诊断阈值;绝经后仍以超声子宫内膜厚度5mm作为子宫内膜异常增生标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宫腔镜在诊断绝经后妇女子宫内膜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从而为绝经妇女的子宫内膜病变提供相应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4月~2014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绝经后超声提示子宫腔内异常回声的患者107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55例,观察组采用宫腔镜诊断,对照组采用诊刮法诊断,分析两组子宫内膜病变的诊断结果差异。结果观察组对病变组织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子宫内膜息肉观察组检测出11例(91.67%),对照组检测出5例(35.71%);子宫内膜下肌瘤观察组检测出14例(100%),对照组检测出7例(43.75%);子宫内膜炎观察组检测出9例(90%),对照组检测出2例(25%);子宫内膜增生观察组检测出11例(100%),对照组检测出5例(38.46%);子宫内膜癌观察组检测出5例(100%),对照组检测出1例(25%),两组患者子宫内膜病理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表明观察组在诊断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下肌瘤、子宫内膜炎、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癌与对照组相比检出率更高。结论宫腔镜在诊断绝经后妇女子宫内膜病变中更加有效,更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阴道出血是妇科常见的临床症状,我院妇科门诊1985年至1986年3月治疗46例阴道出血患者,其中31例出血原因不明者,做了诊断性刮宫并作病理检查,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一般资料见附表附表46例阴道出血患者临床资料年龄阴道出血时间绝经时间诊断刮宫8~10天少于20天大于1个月1~3年3年以上20-40 5 141-50 5 2 1 651-76 17 13 4 15 17 24表中阴道出血时间是指阴道出血到就诊时间。表中绝经时间是指患者就诊时的绝经日期。本文经临床症状及辅助检查(包括B 型超声检查11例,宫颈刮片43例,尿妊免试验3例,血hCG 测定5例)明确诊断15例;宫外孕1例;绒癌1例;子宫肌瘤5例;老年性阴道炎4例;宫颈癌4例。其余31例诊断不明,遂行诊断性刮宫病理检查确诊,其中年龄小于50岁7例,病理报告分别诊断为不全流产1例,功血2例,子宫内膜增殖2例,子宫内膜息肉1例,子宫内膜癌1例。年龄大于50岁24例,病理报告诊断为子宫内膜增殖8例(其中5例有内膜增殖伴有息肉),破碎子宫内膜3例,萎缩子宫内膜2例,慢性子宫内膜炎2例,子宫内膜癌9例。讨论本文46例阴道出血患者,年龄小于50岁的12例,恶性变2例。年龄大于50岁的34例,恶性变的13例。而恶性变的15例中有14例为已绝经妇女。绝经后阴道出血患者1/3~1/5由于恶性病变引起,距绝经时间越长,恶性率越高。Banerjee 报告250例妇女老年病,恶性肿瘤中子宫内膜癌57.1%,宫颈癌占19.5%。本组子宫内膜癌9例,宫颈癌4例。本组31例行诊断性刮宫中,年龄大于50岁的24例,良性病变15例,占诊断的63.5%。从中提示任何年龄的妇女,子宫内膜对雌激素都有反应。绝经后妇女雌激素是由肾上腺、卵巢产生,量虽少,但持续增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Survivin、Ki67、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在绝经前后妇女子宫内膜息肉中表达的相关性及绝经前后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机制.方法 选取2000-2005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经病理证实的50例绝经前后妇女子宫内膜息肉组织(绝经前息肉组27例,绝经后息肉组23例)及同期3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绝经前对照组20例,绝经后对照组10例),应用免疫组化SP法进行Survivin、Ki67、ER、PR表达的检测目的(1)绝经前:Survivin、Ki67、ER在息肉腺体中的表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98.96±5.68时83.67±20.25.32.46±35.95对12.43±25.88,85.59±27.08对73.46±32.03,P均<0.05).ER、PR在息肉组间质中的表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58.76±33.10时50.31±24.43,73.05±25.42对61.30±30.49,P均<0.05).(2)绝经后:ER、PR、Ki67、Survivin在息肉腺体中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97.42±7.19对49.06±26.41,93.25±25.14时56.67±29.68,30.70±37.95对0.50±0.89,100.00±0.00对0.02±0.01,P均<0.05);在息肉问质PR表达与绝经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3.32±31.19对50.00士23.14,P>0.05).结论 (1)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与局部ER、PR的分布失衡及细胞增殖亢进和凋亡抑制有关.(2)绝经前息肉可能以子宫内膜局部细胞增殖亢进、凋亡抑制为主要发生机制.绝经后息内可能以子宫内膜局部ER、PR分布失衡为主要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7.
端粒酶与妇科肿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肿瘤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最新的研究表明 ,端粒酶(telomerase)激活在细胞癌变中发挥重要作用。是迄今发现的一个最为广泛的肿瘤标志物。利用高灵敏度的酶活性分析法可在大部分恶性肿瘤和永生化细胞中检测到端粒酶活性 ,而在良性肿瘤和正常组织中 (生殖细胞、造血细胞等胚胎性干细胞除外 )测不出 ,这表明端粒酶在肿瘤恶变中起重要作用。1 端粒、端粒酶的结构和功能端粒 (telomere)是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含有简单重复序列的一种特殊结构 ,能维持染色体的稳定和完整 ,避免发生融合、降解、重组等变化[1] 。早在 2 0世纪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双极汽化电切技术在绝经后妇女的良性宫腔病变的应用。方法 患者为 2 0 0 1年 1 0月~ 2 0 0 3年 4月于我院妇科病房收治的接受宫腔镜手术治疗的绝经后妇女。术后病理诊断为子宫内膜息肉或粘膜下子宫肌瘤的患者共 1 0 4例。患者分为A、B两组。A组 5 4例 ,给予双极系统电切除手术 (TCRP或TCRM) ;B组 5 0例 ,给予单极系统切除手术。手术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进行 ,应用Versapoint系统 (Gynecare)和单极电切(Olympus)系统。所得组织均送病理检查 ,证实诊断。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 6 3 0± 6 2岁 (4 8~ 74岁 ) ,平均绝经时间 1 2 4± 7 4年 ,阴道分娩次数 2 0± 1 2次 (0~ 4次 ) ,1 5 38% (1 6 / 1 0 4例 )无阴道分娩史 ,4 0 38% (4 2 / 1 0 4例 )单独合并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 ,5 77% (6 / 1 0 4例 )单独合并糖尿病 ,另 5 77% (6 / 1 0 4例 )同时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A、B两组患者在平均年龄、绝经时间和阴道分娩次数相匹配。比较两组的手术结果 :术后均未见复发 ;B组 1例患者手术中发现子宫穿孔。A组平均手术时间较B组缩短 (P <0 0 5 ) ,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在绝经后妇女的宫腔镜手术中 ,双极系统可以节省手术时间而且是比较安全 ,有效的。因此它在此类手术中有一定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绝经后妇女子宫内膜息肉(endometrial polyps,EMPs)发生恶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4月至2009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产科收治的489例经宫腔镜病理确诊为EMPs的患者,依据病理类型分为良性组(471例)和非典型增生/恶性组(1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子宫内膜息肉恶变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患者中,子宫内膜息肉合并不典型增生者11例(2.20%,11/489),子宫内膜息肉合并子宫内膜癌者7例(1.43%,7/489)。单因素分析的各临床因素中,绝经≥10年(OR=15.60,95%CI:2.05~118.57)和绝经后出血(OR=4.08,95%CI:1.31~12.70)是与子宫内膜癌前病变或子宫内膜癌相关的危险因素(P<0.05),而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和子宫内膜息肉病史等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发生癌前病变和子宫内膜癌风险增加,绝经≥10年和有绝经后出血症状是发生癌前病变和癌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绝经后子宫内膜异位症2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绝经后子宫内膜异位症 (内异症 )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93年 6月至 2 0 0 2年 6月手术证实的 2 2例绝经后内异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年龄 4 7~ 6 5岁 ,平均 5 5 .6± 4 .8岁。主要症状有盆腔包块 15例 ,绝经后阴道流血 9例 ,阴道分泌物增多2例 ,慢性盆腔疼痛 1例。 19例 (86 .4 % )术前误诊。 2 2例均行全子宫加双附件切除术。I、II期 3例 ,III、IV期 19例。术后病理证实合并子宫肌瘤 13例 ,子宫腺肌病 7例 ,子宫内膜癌 2例 ,卵巢癌 1例。随诊时间超过 6个月的有 12例 ,其中HRT者 7例均无复发。结论 :绝经后内异症很可能是绝经前就存在的。临床表现不典型 ,常常与其他激素依赖性疾病同时存在 ,易于漏诊。全子宫加双附件切除术是诊断及治疗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