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小儿支原体肺炎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辉  刘伟光  杨朝  宋伟帮  刘庆 《职业与健康》2006,22(18):1474-1475
目的了解小儿支原体(MP)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治支原体肺炎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金标免疫斑点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技术,对10年间住院确诊的6 532例肺炎患儿血清和咽分泌物分别进行特异性抗体IgM和MP-DNA检测。结果符合MP肺炎诊断者1 385例,总发生率占同期肺炎的21.2%;其中1998年和2001年11月~2002年1月为发病高峰季节;发病年龄明显前移,<3岁婴幼儿占48.70%。结论MP肺炎已成为危害儿童健康的多发病,应积极寻找切实有效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2.
青岛市小儿肺炎支原体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0,自引:6,他引:20  
目的了解青岛市小儿肺炎支原体(MP)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支原体肺炎的防治提供依据. 方法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特异性诊断采用金标免疫斑点法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技术,对我院10年中住院确诊的6 952例肺炎患儿血清和咽分泌物分别进行特异性抗体IgM和MP-DNA检测. 结果符合MP肺炎诊断者1 565例,总发生率占同期肺炎的22.5%;10年中共有两次发病高峰,分别为1997年和2000年12月~2001年2月发病高峰季节;发病年龄明显前移,<3岁婴幼儿占41%;发生率市区显著高于农村,发病高峰在人口集中的幼儿园、中小学有聚集发病现象. 结论 MP肺炎已成为本区危害儿童健康的多发病,并有取代链球菌性肺炎,成为小儿感染性肺炎首位疾病的可能;寻找切实有效的预防措施已成为保护儿童健康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白云地区小儿支原体肺炎12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进一步了解小儿支原体肺炎(MP)发病情况,提高对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表现、并发症、诊断及治疗的认识.方法对同期住院432例肺炎中确诊为支原体肺炎的12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红霉素加阿奇霉素序贯治疗及单用阿奇霉素两种方法进行比较.结果3~6岁儿童支原体肺炎发病占34.1%,婴幼儿占25.5%,6岁儿童支原体肺炎发病占全部病例的59.6%,表明MP在婴幼儿肺炎中并非少见.两种治疗方法疗效无显著差异(P>0.01),但单用阿奇霉素治疗起效快,安全性及病人的耐受性、依从性好.结论MP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好发年龄明显提前,症状表现不典型,病程迁延,肺外并发症多见.阿奇霉素治疗可作为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进一步了解小儿支原体肺炎(MP)的发病情况,提高对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表现、并发症、诊断及治疗的认识。方法:对135例支原体肺炎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红霉素加阿奇霉素序贯治疗及单用阿奇霉素两种治疗方法进行比较。结果:3~6岁儿童支原体肺炎发病占36.3%,婴幼儿占28.4%,6岁儿童支原体肺炎发病占全部病例的57.4%,表明MP在婴幼儿肺炎中并非少见,两种治疗方法疗效无显著差异(P>0.01),但单用阿奇霉素治疗起效快,安全性及病人的耐受性、依从性好。结论:MP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好发年龄明显提前,症状表现不典型,病程迁延,肺外并发症多见;阿奇霉素可作为治疗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不同人群肺炎支原体(MP)感染率、性别、发病年龄分布及发病季节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调查2010年1月-2012年12月住院和门诊的呼吸道感染患者共13 025例,采用SERODIA-MYCOⅡ颗粒凝集方法对住院及门诊呼吸道感染患者做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检测,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 3年共调查呼吸道感染患者13 025例,MP抗体阳性为3 543例,阳性率为27.20%;男性阳性率24.38%,女性阳性率3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82,P<0.01);MP抗体阳性率最高季节在第四季度,阳性率为29.29%,全年的1月份和12月份阳性率最高,其次为10月份和11月份,5月全年最低;患者在0~10岁MP阳性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之后MP阳性率随着年龄增长而降低,好发年龄段为5~20岁;2010-2012年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7.94%、28.84%和25.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48,P<0.01)。结论 MP阳性率女性高于男性,MP感染的高峰期第四季度,MP感染的好发年龄段为5~20岁,2012年均低于2010年和2011年MP阳性率,临床上应加强对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检测和防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儿童支原体肺炎与支原体肺炎合并肺炎链球菌(SPN)性肺炎的影像学表现差异及临床鉴别诊断,为临床早期鉴别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05年1月-2010年3月就诊并确诊的支原体肺炎(MP组)患儿35例和支原体肺炎合并肺炎链球菌性肺炎(MP+SPN组)患儿30例,分析两组患儿的CT图像;分别对病变分布、病变形态以及各种并发症进行鉴别诊断与统计分析。结果 MP组患儿病变部位为左肺上叶、左肺下叶、右肺上叶、右肺中叶及右肺下叶,其分布率分别为45.71%、37.14%、25.71%、37.14%及28.57%,MP+SPN组分别为33.33%、43.33%、33.33%、30.00%及36.67%,发病部位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变形薄片影MP组比MP+SPN组高,无规律肺内实变影MP+SPN组比MP组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比较,磨玻璃影、网状影、支气管壁增厚、支气管血管束增厚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确定MP组与MP+SPN组患儿的影像学表现差异和临床鉴别诊断,为临床诊断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7.
目的:进一步了解小儿支原体肺炎(MP)发病情况,提高对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表现、并发症、诊断及治疗的认识。方法:对同期住院432例肺炎中确诊为支原体肺炎的12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红霉素加阿奇霉素序贯治疗及单用阿奇霉素两种方法进行比较。结果:3-6岁儿童支原体肺炎发病占34.1%,婴幼儿占25.5%。6岁儿童支原体肺炎发病占全部病例的59.6%,表明MP在婴幼儿肺炎中并非少见。两种治疗方法疗效无显著差异(P>0.01),但单用阿奇霉素治疗起效快,安全性及病人的耐受性、依从性好。结论:MP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好发年龄明显提前,症状表现不典型,病程迁延,肺外并发症多见。阿奇霉素治疗可作为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8.
399例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中山市儿童肺炎支原体 (MP)肺炎的发病情况特征 ,进一步提高对Mp肺炎的临床特点、并发症的诊断及治疗的认识 ,为预防和诊疗儿童MP肺炎提供参考。 方法 对 2 0 0 3年 1~ 12月该院儿科住院收治的 3 99例MP肺炎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儿童MP肺炎多集中发病在冬春季 (占 5 4.9% ) ,以 1~ 3岁为高发年龄组 ( χ2 =2 5 .97,P <0 .0 1) ,临床以咳嗽、发热为主要表现 ,肺部体症主要有湿性罗音、呼吸音增粗及哮鸣音。并有累及心、肝及肠道等肺外器官 ,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胸部X线检查及血清特异性抗体确诊 ,红霉素、阿奇霉素治疗 ,痊愈率达 83 .2 %。 结论 春冬季儿童MP肺炎发病较多 ,1~ 3岁为高危组 ;该症临床表现不典型 ,肺外并发症以心、肝及肠道多见 ;MP -IgM是简便、快捷的诊断 ,红霉素、阿奇霉素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以消化系统为首发症状的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的临床认识和诊疗水平进行提高。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来自我院儿科门诊及住院期间以消化症状为首发的80例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结果两年的肺炎支原体感染占就诊总病人的4.62%(1000/21600),具有消化症状的MP患儿占MP感染总人数的30.2%(302/1000),其中以消化系统为首发表现的MP占26.49%(80/302)。在临床上的主要表现为3岁以下的患儿出现呕吐、腹泻,3岁以上的出现单纯纳差、呕吐等。结论由于在儿科门诊中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比例较高,经常伴有消化系统的症状,所以在注意不能误诊,减小误诊率,检测MP-IgM有利于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0.
乔金梅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19):2692-2694
目的:提高对小儿肺炎支原体(MP)肺炎的临床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对2005年10月~2006年6月96例确诊为MP肺炎住院患儿的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发病年龄多为学龄儿童,7~13岁占56.2%,持续发热伴刺激性咳嗽的患儿占93.8%,早期肺部无明显阳性体征。MP-IgM阳性率高(92.7%)。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大多正常(72.9%),但血沉(32.3%)及CRP(51.0%)都升高。胸片以一侧大片絮状阴影为多见,占80.2%,右侧(53.1%)多于左侧,下叶(62.3%)多于中上叶。41例有肺外合并症,伴有心肌酶增高占29.1%,此外尚有胸腔积液、贫血、肝损害、血尿、蛋白尿、肌肉、关节痛,嗜睡或烦躁或精神萎靡等神经系统症状。还有腹痛、胸痛、皮疹、食欲差、恶心、呕吐、胸闷、气短等肺外症状。对MP肺炎患儿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效果良好。必要时可并用利福平、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结论:小儿MP肺炎好发于学龄儿童,MP-IgM阳性率高,利于早期诊断。MP可引起肺炎及肺外系统损害。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支原体 ( MP)肺炎在婴幼儿中患病率较高 ,且病情严重 〔1~ 2〕。湖北省妇幼保健院 1997年 7月~ 1998年 3月共收治儿童肺炎 2 78例 ,并用酶联吸附试验对 MP Ig G和Ig M作了检测 ,现就有关 MP与儿童肺炎的关系 ,MP感染与患儿年龄、性别的关系及临床特点进行分析。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住院肺炎患儿 2 78例 ,其中男童 16 9例 ,女童 10 9例 ;1岁以内 87例 ,占 30 % ;新生儿 2 1例 ,占 8% ;1~3岁 74例 ,占 2 7% ;3~ 6岁 6 8例 ,占 2 4% ;6~ 11岁 49例 ,占 18%。于入院后抽静脉血分离血清 ,置 - 2 0℃冰箱待检。1.2  MP…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MP)与肺炎支原体合并链球菌属感染肺炎(SP)的胸部CT诊断鉴别,以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4月35例MP患儿为MP组,同时选取同时期合并SP的35例患儿作为MP+SP组,两组均予CT检查,观察在影像学上的表现差异。结果在CT征象上,MP组胸部CT磨玻璃影、网状影、支气管壁增厚、支气管血管束增厚的发生率分别为65.71%、82.86%、62.86%、80.00%;MP+SP组发生率分别为11.43%、11、43%、17.14%、20.00%;在肺内病变形态上,MP组扇形薄片影、无规律肺内实变影的发生率分别为71.43%、28.57%,MP+SP组发生率分别为25.71%、74.29%;MP组胸腔积液的发生率为17.14%,MP+SP组发生率为42.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两组在胸腔积液厚度、淋巴结平均横径和95%CI上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与肺炎支原体合并链球菌感染肺炎可从胸部CT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3.
小儿慢性咳嗽病因及其与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小儿慢性咳嗽的病因及其与肺炎支原体 (mycoplasmapneumoniae ,MP)感染的关系 ,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对 94例慢性咳嗽患儿进行病因分析 ,并测定肺炎支原体IgM抗体 (MP IgM )水平。  【结果】  94例慢性咳嗽患儿确诊为反复呼吸道感染 41例 (4 3 .6% ) ,咳嗽变异性哮喘 3 3例 (3 5 .1% ) ,慢性鼻窦炎 14例 (14 .9% ) ,其它 6例 (6.4% )。全部病例MP IgM抗体阳性 5 1例 ,占 5 4.3 %。MP感染组 5 0例 (98.0 % )胸片异常 ,而非MP感染组 2 9例 (70 .7% )胸片异常 ,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χ2 =13 .968,P <0 .0 0 1)。 【结论】 反复呼吸道感染、咳嗽变异性哮喘和慢性鼻窦炎是小儿慢性咳嗽的主要病因 ,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小儿慢性咳嗽关系密切 ,临床上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4.
珠海地区2001-2003年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情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调查小儿肺炎支原体(MP)感染发病率、发病季节、发病年龄分布及性别因素。方法 对珠海市妇幼保健院儿内科2001-2003年部分住院及门诊呼吸道感染患儿,采用明胶颗粒凝集方法(PA)做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检测,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年共检测患儿6458例,阳性数为2268例,阳性率为35.1%。肺炎支原体占小儿肺炎的46.2%。支原体感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秋、冬季发病率最高,发病年龄以学龄前儿童为最高,1岁以下为最低,性别间无差异.2001-2003年阳性人数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结论 肺炎支原体是儿童时期呼吸道感染重要病原之一,其引起小儿肺炎有增加的趋势,临床上应加强对肺炎支原体感染的防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调查小儿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 MP)感染发病率、性别、发病季节及发病年龄分布。方法 用SERODIA@-MYCOⅡ颗粒凝集方法对本院住院及门诊呼吸道感染儿童做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检测。结果 3年共检测肺炎儿童5 924例, 阳性数为2 321例, 阳性率为39.13%;男性患儿阳性率34.403%(1 208/3 512), 低于女性患儿阳性率46.14%(1 113/2 412), 差异有统计意义(χ2=82.82, P<0.01)。MP抗体阳性率最高季节在第4季度(10-12月), 为42.00% (625/1 488), 其次在第1季度(1-3月), 为41.25% (528/1 280)。按年龄共分为14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1岁年龄段MP阳性率最低为13.55%, 其次为1~2岁年龄段和2~3岁年龄段MP阳性率, 9~10岁年龄段MP阳性率最高为65.03%, 5~14岁年龄范围MP阳性率保持较高水平约51%~65%, 可见儿童MP阳性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2010-2012年MP抗体阳性率无统计意义。结论 MP阳性率女性高于男性, MP感染的高峰期第1季度和第4季度, MP感染的好发年龄范围为5~14岁之间, 2010-2012年期间的3年MP阳性率一致, 临床上应加强对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检测和防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提高对小儿肺炎支原体(MP)肺炎的临床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 对2007-05-2009-06确诊为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住院患儿53例的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 发病年龄多为学龄儿童,6~13岁26例,占49%,持续发热伴刺激性咳嗽的患儿50例,占94.3%,早期无明显阳性体征.颗粒凝集法检测血清MP-IgM阳性率高达92.5%.外周血白细胞大多正常,占71.7%,但血沉(84.9%)及CRP(52.8%)均升高.胸片以一侧大片絮状阴影为多见,占88.7%,右侧(58.5%)多于左侧,下叶(71.7%)多于中上叶.17例(32.1%)有肺外合并症,伴有渗出性胸膜炎者7例(41.2%),此外还有贫血、心肌炎、肝损害等.所有病例用红霉素、阿奇霉素治疗,效果良好.结论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好发于学龄儿童,颗粒凝集法检测血清MP-IgM阳性率高,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特征并调查感染危险因素,为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防治工作提供借鉴资料。方法以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长治市潞城区人民医院诊治的肺炎儿童病例为研究对象,收集儿童性别、年龄、发病季节、临床症状、胸部听诊、肺部影像学表现斑片状或大片状致密影、白细胞计数、支原体感染史等相关资料,根据静脉血支原体抗体检测结果统计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检出率并分析感染病例分布特点,通过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确定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危险因素。结果获得有效研究对象3891例,有效率95.23%。检出肺炎支原体感染718例,感染率为18.45%(718/3891)。男童(56.27%)多于女童(43.73%),以4~6岁儿童占比最高(41.50%),其次为1~3岁、7~12岁、3月龄~1岁儿童;发病季节以冬季发病占比最高(39.83%),其次为秋季、春季、夏季;临床症状以咳嗽占比最高(89.00%),其次为发热、呼吸急促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越大(OR=1.963)、咳嗽(OR=2.768)、肺部影像学表现为斑片状或大片状致密影(OR=2.983)、白细胞计数增高(OR=2.161)、支原体感染史(OR=1.436)是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率有待进一步降低,了解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特征及危险因素,可以针对具体感染情况及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减少其对肺炎患儿的健康危害。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北京市顺义区2011年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MP)实时荧光PCR检测数据进行分析,为支原体肺炎早期诊断及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实时荧光PCR法对肺炎病例鼻咽拭子进行MP核酸检测。采用SPSS13.0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17例肺炎病例中共检出MP核酸阳性18例,阳性率为15.38%。各季节、性别之间MP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年龄组对MP阳性率进行比较,主要感染人群在35岁以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青少年为MP检测阳性的重点人群。MP感染与性别、发病季节无明显关系。实时荧光PCR检测对支原体肺炎的早期诊断和临床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肺炎患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血清调查分析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目的调查小儿肺炎支原体(MP)感染发病率与季节、年龄以及性别的关系.方法应用肺炎支原体IgM抗体快速检测卡法进行血清MP特异性IgM检测.结果3年共检测957例患儿样本,其中阳性样本数共386例,阳性率为40.3%.男、女性肺炎患儿MP-IgM阳性率分别为34.5%、51.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1岁婴儿期MP感染率为14.4%;2~3岁组幼儿MP感染率为40.6%;4~6岁学龄前期MP感染发病率为45.9%;7~14学龄期MP感染率为52.2%.0~1岁组MP-IgM阳性率低于其他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发病时间分布上,全年皆有不同程度MP感染病例发生,秋冬季节MP感染率比春夏季节高.从2002~2004年,MP阳性人数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结论MP感染的好发年龄为学龄前和学龄期儿童,女性儿童感染机会高于男性儿童,易发季节为秋冬季.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肺炎支原体(MP)抗体阳性患儿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为诊断和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富士明胶颗粒凝集法,检测具有发热或呼吸道症状5~7天住院患儿的血清MP混合抗体,对其中807例MP抗体阳性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5 405例患儿中MP抗体阳性率14.9%,2008~2010年MP抗体阳性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患儿MP抗体阳性率高于男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龄前组MP感染率最高(P<0.05);2008年MP感染率没有明显的季节差异,2009年秋季MP感染率最高,2010年夏秋季节MP感染率高于春冬季节;807例MP抗体阳性患儿发生肺外合并症129例,占16.0%。结论:MP感染的好发人群有提前趋势,且在儿童中的感染呈逐年上升趋势;MP感染的季节性每年均有变化,MP感染肺外合并症多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