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目的评价hsacirc0025853在低温减轻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K-N-SH细胞)氧糖剥夺-复糖复氧损伤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SK-N-SH细胞至对数生长期,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20):对照组(C组)、氧糖剥夺-复糖复氧组(OGD/R组)、低温组(H组)、hsacirc0025853干扰RNA(siRNA)+低温组(S+H组)。C组细胞在正常条件下培养;OGD/R组氧糖剥夺3 h后复糖复氧24 h;H组氧糖剥夺3 h后, 在32 ℃低温下复糖复氧24 h。S+H组在氧糖剥夺-复糖复氧模型制备前48 h转染siRNA序列, 余同H组。于复糖复氧24 h时, 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 qRT-PCR法检测线粒体动力相关蛋白1(Drp1) mRNA、hsacirc0025853表达, Western blot法检测Drp1表达水平。结果与C组比较, 其余3组细胞活力降低, 细胞凋亡率升高, hsac 相似文献
4.
《中华麻醉学杂志》2021,(11)
目的评价蛋白质糖基化(O-GlcNAc)修饰在氧糖剥夺/复氧复糖小鼠神经细胞氧化应激损伤中的作用。方法标准小鼠海马神经细胞系, 以5×104个/ml的密度接种于培养板或培养皿,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20):正常组(N组)、O- (连接) N-乙酰葡糖胺水解酶(OGA)抑制剂Thiamet G组(T组)、氧糖剥夺/复氧复糖组(D/R组)以及Thiamet G+氧糖剥夺/复氧复糖组(T-D/R组)。采用低糖培养基在94%N2-5%CO2-1%O2混合气体培养6 h进行糖氧剥夺, 随后更换正常培养基进行复氧复糖12 h。T-D/R组在氧糖剥夺/复氧复糖前4 h时细胞培养液中加入终浓度1 mmol/L的Thiamet G, T组于提取细胞蛋白前4 h换成含终浓度1 mmol/L Thiamet G的培养基。复氧复糖完成后, 采用DCFH-DA染色法检测细胞ROS累积量, Jc-1染色法检测线粒体膜电位, 免疫荧光法检测O-GlcNAc修饰水平, Western blot法检测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和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磷酸化JNK(p-JNK)、p53抑癌基因... 相似文献
5.
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RI)涉及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但具体分子生物学机制尚不确切。近年研究表明环状RNA在I/RI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环状RNA是一类特殊编码的RNA,由于对核酸外切酶不敏感,相比线性RNA,其表达更为稳定,且不易降解,这使环状RNA在作为新型临... 相似文献
6.
《中华麻醉学杂志》2022,(5):611-615
目的评价小鼠神经细胞氧糖剥夺-复糖复氧时微小RNA-93-5p(miR-93-5p)与线粒体融合蛋白2(Mfn2)的关系。方法体外培养小鼠神经母细胞瘤细胞至对数生长期。实验Ⅰ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细胞分为5组(n=20):对照组(C组)、氧糖剥夺-复糖复氧组(OGD/R组)、miR-93-5p抑制剂组(I组)、siRNA-Mfn2+miR-93-5p抑制剂组(siMfn2+I组)和miR-93-5p阴性对照组(NC组)。氧糖剥夺:在低糖平衡盐溶液、37 ℃ 5%CO2-95%N2的环境中培养3 h, 复糖复氧:在正常培养基、37 ℃ 5%CO2-95%空气中复氧24 h。I组、siMfn2+I组与NC组在模型制备前48 h分别转染miR-93-5p抑制剂、miR-93-5p抑制剂+siRNA-Mfn2及阴性对照miRNA。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 qRT-PCR法检测miR-93-5p、Mfn2 mRNA表达水平, Western blot法检测Mfn2表达水平。实验Ⅱ构建野生型(WT)-Mfn2和突变型(MUT)-Mfn2质粒, 并分别与miR-93-5... 相似文献
7.
陈怀龙;张艳平;于群;王炳琪;高翔;张高峰;时飞 《中华麻醉学杂志》2020,(11)
目的评价低温对小鼠N2a细胞氧糖剥夺/复氧复糖时内质网-线粒体结构偶联(MAMs)的影响。方法将生长状态良好的小鼠N2a细胞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n=24):对照组(C组)、氧糖剥夺/复氧复糖组(OGD/R组)、低温组(H组)、siRNA-Mfn2转染+低温组(siMfn2+H组)和siRNA-NC转染+低温组(siNC+H组)。C组在正常条件下培养;OGD/R组氧糖剥夺3 h后复氧复糖24 h;H组氧糖剥夺3 h后,在32 ℃低温下复氧复糖24 h;siMfn2+H组和siNC+H组模型制备前48 h时分别转染siRNA-Mfn2及非特异性siRNA,余同H组。于复氧复糖24 h时,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qRT-PCR法检测Mfn2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Mfn2表达水平,透射电镜下观察并测量内质网-线粒体偶联部分长度、内质网周长和线粒体周长,计算内质网-线粒体偶联部分长度/内质网周长比值和内质网-线粒体偶联部分长度/线粒体周长比值,反映MAMs水平。结果与C组比较,其余4组细胞存活率、Mfn2及其mRNA表达水平和MAMs水平降低(P<0.05);与OGD/R组比较,H组和siNC+H组细胞存活率、Mfn2及其mRNA表达水平和MAMs水平升高(P<0.05),siMfn2+H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H组比较,siMfn2+H组细胞存活率、Mfn2及其mRNA表达水平和MAMs水平降低(P<0.05),siNC+H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温减轻小鼠N2a细胞氧糖剥夺/复氧复糖损伤的机制与上调Mfn2表达,从而稳定MAMs有关。 相似文献
8.
环状RNA(circular RNA, circRNA)是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的一种非编码RNA,具有闭合环状结构,经过特殊剪切机制形成,在基因转录后水平发挥重要调控作用。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存在大量circRNA,与神经细胞增殖、分化、凋亡及脑缺血后神经细胞损伤密切相关。有研究表明脑缺血性疾病发生时,circRNA表... 相似文献
9.
10.
11.
目的探讨B细胞淋巴瘤相关X蛋白基因-双链RNA(Bax-siRNA)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方法SD大鼠66只,体重290~310g,随机分成3组:假手术组(S组,n=6)、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组(C组,n=30)、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Bax—siRNA组(B组,n=30)。C组、B组行大脑中动脉阻断,阻断1h再开放,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B组在缺血前即刻、16、24h水压法尾静脉注射Bax-siRNA 2.5mg/kg(用PBS稀释至10ml),C组给予等量PBS,S组只作切口,不作缺血再灌注。B组、C组分别于再灌注1、5、11、23、47h各处死6只大鼠,S组实验后23h处死大鼠,断头取脑,计算脑梗塞体积比,用RT-PCR法测定脑缺血半影区Bax mRNA表达水平。结果B组、C组再灌注11h时脑梗塞体积比达到高峰,再灌注23h时B组、C组脑梗塞体积比均高于S组(P〈0.01);与C组比较,B组脑梗塞体积比缩小(P〈0.05)。S组和B组Bax mRNA无表达,C组再灌注23h时Bax mRNA表达强于S组。结论Bax-siRNA预先给药可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2.
依托咪酯对大鼠皮层、海马脑片缺氧复氧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依托眯酯对大鼠皮层、海马脑片缺氧复氧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10只,体重90-100 g,制备大脑皮质和海马脑片,随机分为对照组、缺氧复氧组、3 μmol ·L-1依托咪酯组、6μmol·L-1依托咪酯组、15 μmol·L-1依托咪酯组和6 μmol·L-1依托咪酯+γ-氨基丁酸 A(GABAA)受体拮抗剂Picrotoxin 50 μmol·L-1组。各组脑片缺氧10 min复氧120 min时,测定经三苯基氯化四唑氮染色的吸光度(A490),Fluo-3荧光染色后计算细胞内Ca2+浓度。结果缺氧复氧可导致大脑皮层、海马A490降低,细胞内Ca2+浓度升高,不同浓度依托咪酯可减弱缺氧复氧导致的上述改变,以 6 μmol·L-1依托咪酯的效果较好,且此作用可被GABAA受体拮抗剂完全拮抗。结论依托咪酯对大鼠皮层、海马脑片缺氧复氧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能通过GABAA受体介导,并降低Ca2+负荷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红素氧合酶-1(HO-1)在七氟烷预处理抑制大鼠氧糖剥夺海马神经元凋亡中的作用.方法 出生48 h内的Wistar大鼠,体外培养海马神经元,随机分为6组,每组108孔,正常对照组(C组):不做任何处理;2%七氟烷预处理组(S1组):2%七氟烷预处理60 min后正常培养24 h;OGD组:缺糖缺氧45 min后复糖复氧,再正常培养24 h以制备氧糖剥夺模型;2%七氟烷预处理+OGD 组(S1+OGD组)和4%七氟烷预处理+OGD组(S2+OGD组):分别经2%、4%七氟烷预处理后制备氧糖剥夺模型;4%七氟烷预处理+ZnPPⅨ+OGD(Z组):4%七氟烷预处理同时在培养液中加入ZnPPⅨ(终浓度10 μmol/L),其余处理同S2+OGD组.正常培养24 h时检测神经元存活率、凋亡率和HO-1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C组比较,OGD组、S1+OGD组、S2+OGD组和Z组海马神经元存活率降低,凋亡率升高,海马神经元HO-1 mRNA及其蛋白表达上调,S1组海马神经元HO-1 mRNA 及其蛋白表达上调(P<0.01),神经元存活率、凋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OGD组比较,S1+OGD组、S2+OGD组海马神经元存活率升高,凋亡率降低,海马神经元HO-1 mRNA及其蛋白表达上调,Z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1+OGD组比较,S2+OGD组海马神经元存活率升高,凋亡率降低,海马神经元HO-1 mRNA及其蛋白表达上调(P<0.01);与S2+OGD组比较,Z组海马神经元存活率降低,凋亡率升高,海马神经元HO-1 mRNA及其蛋白表达下调(P<0.01).结论 HO-1可能参与了七氟烷预处理抑制大鼠氧糖剥夺海马神经元凋亡的机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活性氧(ROS)在线粒体KATP(Mito-KATP)通道特异性开放剂二氮嗪预处理减轻大鼠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培养的成年大鼠心室肌细胞,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缺氧复氧组、二氮嗪预处理 缺氧复氧组、二氮嗪 ROS清除剂2-硫基丙酰氨基乙酸(MPG)预处理 缺氧复氧组、二氮嗪 蛋白激酶C特异性抑制剂氯化白屈菜赤碱预处理 缺氧复氧组。对照组常规培养;缺氧复氧组缺氧30min复氧40min;其余各组则加入相应的药物预处理10 min,二氮嗪、MPG、氯化白屈菜赤碱的终浓度分别为200、400、2μmol·L-1,更换无血清培养基培养20 min,然后缺氧30 min复氧40 min。采用MTT法、CK检测试剂、Na -K -ATPase活性检测试剂和Western blot等方法分别检测心肌细胞的活力、CK活性、Na -K -ATPase活性、细胞浆和细胞膜PKCε表达情况,计算细胞膜PKCε表达百分比。结果缺氧复氧可导致心肌细胞存活率及Na -K -ATPase活性降低, CK活性升高;二氮嗪预处理能增加细胞存活率及Na -K -ATPase活性,降低CK活性,增加细胞膜PKCε表达百分比;MPG抑制了二氮嗪预处理的心肌保护作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PKCε的转位;CH可完全阻滞PKCε的转位,并且可降低二氮嗪预处理的心肌保护作用。结论Mito-KATP通道开放后释放的ROS参与了二氮嗪预处理减轻大鼠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其机制与PKCε的转位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δ受体在吗啡预处理减轻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体重220 ~ 250 g,尾静脉注射阿霉素2 mg/kg,每周1次,共6次,末次注射后2周取心脏,分离、培养心肌细胞,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5组(n=8):对照组(C组)、缺氧复氧组(H/R组)、吗啡预处理组(MPC组)、吗啡预处理+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组(MPC+Naloxone组)和吗啡预处理+δ受体拮抗剂纳曲吲哚组(MPC+ Natrindole组).C组正常培养,余组细胞行缺氧3h,复氧1h.MPC组于缺氧前即刻行吗啡预处理.MPC+ Naloxone组和MPC+ Natrindole组于吗啡预处理前10 min时分别加入纳洛酮(终浓度10 μmol/L)和纳曲吲哚(终浓度1μmol/L).于复氧1h时采用MTT法测定心肌细胞活力,检测乳酸脱氢酶(LDH)和肌酸激酶(CK)活性,Hoechst 33234染色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情况,计算细胞凋亡率.结果 与C组比较,H/R组、MPC+ Naloxone组和MPC+Natrindole组心肌细胞活力降低,LDH、CK活性和心肌细胞凋亡率升高(P<0.05);与H/R组比较,MPC组心肌细胞活力升高,LDH、CK活性和心肌细胞凋亡率降低(P<0.05),MPC+ Naloxone组和MPC+Natrindole组上述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吗啡预处理通过激活δ受体抑制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内质网应激在高糖培养加重神经细胞缺氧-复氧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在含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中培养小鼠神经瘤母细胞N2a,按照接种密度每毫升105个将细胞接种于培养板中。采用随机数字分组法将细胞分为四组:正常糖对照组(NC组)、正常糖缺氧-复氧组(NH组)、高糖对照组(HC组)、高糖缺氧-复氧组(HH组)。待细胞贴壁后,将DMEM/F12培养基更换为高糖培养基,孵育48h,造高糖孵育模型。在缺氧小室中缺氧3h后,再转入正常氧孵育箱中复氧2h,造缺氧-复氧损伤模型。NC组未作处理;NH组行缺氧-复氧处理;HC组行高糖孵育处理;HH组先行高糖孵育48h后,再作缺氧-复氧处理。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GRP78、CHOP蛋白含量。结果与NC组和HC组比较,NH组和HH组细胞活力明显减弱,凋亡率明显升高,GRP78、CHOP蛋白含量明显增多(P0.01);与NH组比较,HH组细胞活力明显减弱,凋亡率明显升高,GRP78、CHOP蛋白含量明显增多(P0.05)。结论高糖培养加重神经细胞缺氧-复氧损伤,可能与内质网应激标志性蛋白GRP78蛋白含量增多和促凋亡转录因子CHOP介导的细胞凋亡相关。 相似文献
17.
器官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是一种复杂的、多因素参与、非抗原依赖性炎症反应,对器官功能的早期和远期影响以及患者的生命安全有重要的影响,也是目前阻碍器官移植发展的一道难题.传统的理论认为器官I/R损伤主要是固有性免疫系统参与的,如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但是在近几年的研究中,人们发现适应性免疫系统在器官I/R损伤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T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主要在再灌注后1 h内浸润,通过分泌因子和调节其他炎症细胞浸润引起器官I/R损伤.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吗啡预处理对小鼠海马脑片氧糖缺失/复氧复糖(OGD/R)时蛋白激酶Cε(PKCε)膜转位的影响.方法 成年近交系BALB/C小鼠40只,体重18~22 g,雌雄不拘,制备海马脑片,将脑片置入无糖无氧的人工脑脊液中,培养20 min后再置于正常人工脑脊液(nACSF)中培养(复氧复糖)2h,以建立小鼠海马脑片OGD/R模型.脑片随机分为5组(n=40),对照组(C组):在nACSF中培养4 h;吗啡预处理组(M组):在含吗啡3μmol/L的nACSF中孵育30 min后用nACSF洗脱,随后制备OGD/R模型;纳洛酮+吗啡预处理组(N+M组):在含纳洛酮50 μmol/L的nACSF中孵育30 min后,加入吗啡至3 μmol/L,孵育30 min,随后制备OGD/R模型;纳洛酮组(N组):在含纳洛酮50μmol/L的nACSF中孵育1h,随后制备OGD/R模型;OGD/R组:制备OGD/R模型.于脑片OGD/R期间测定PKCε膜转位情况和神经元存活情况.结果 与C组比较,其余各组神经元存活率降低,膜相关蛋白中PKCε表达上调,胞溶蛋白中PKCε表达下调(P<0.05或0.01);与OGD/R组比较,M组神经元存活率升高,膜相关蛋白中PKCε表达下调,胞溶蛋白中PKCε表达上调(P<0.05),N+M组和N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M组比较,N+M组神经元存活率降低,膜相关蛋白中PKCε表达上调,胞溶蛋白中PKCε表达下调(P<0.05).结论 吗啡预处理诱导小鼠海马脑片缺血耐受的机制可能与抑制PKCε膜转位有关. 相似文献
19.
熊利泽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00,(6)
脑缺血后,脑组织内细胞因子水平可明显增高,按反应时间不同依次为TNF-α、IL-1β、IL-6和IL-10。研究表明,脑内注入TNF-α和IL-1β可明显加重脑缺血损伤;拮抗和阻断TNF-α和IL-1β的作用可明显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脑内注入IL-6则可明显减轻脑缺血后损伤。说明细胞因子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不同。研究细胞因子在脑损伤中的作用机制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酸敏感离子通道1a(ASIC1a)在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40只,体重250~ 30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随机分为4组(n=10):假手术组(S组)、全脑缺血再灌注组(I/R组)、ASIC1a特异性阻断剂PcTX1组(P组)和溶剂对照组(SC组).采用改良的Pulsinelli四血管阻断法制备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P组和SC组于再灌注即刻分别经侧脑室注射PcTX1 (500 ng/ml)6μl和双蒸水6μl.再灌注24h时处死大鼠,取海马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Caspase-3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海马CA1区Bcl-2、Bax的表达水平,并观察海马病理学结果.结果 与S组比较,I/R组、P组和SC组海马Caspase-3、Bcl-2和Bax表达上调(P<0.05);与I/R组比较,P组海马Caspase-3和Bax表达下调,Bcl-2表达上调(P<0.05),S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组海马病理学损伤较I/R组减轻.结论 ASIC1a激活后可能通过上调脑组织Caspase-3和Bax的表达,下调Bcl-2的表达,诱发细胞凋亡,从而导致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