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 毫秒
1.
高龄老年组腔隙性脑梗死血脂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比较不同年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脂的差异。方法 :将 6 6例住院患者按脑 CT检查结果分为两组 :A组 33例 ,为对照组 ,年龄 5 1岁~ 6 9岁 ;B组 33例 ,为高龄老年组 ,年龄 70岁~ 86岁 ,对比两组在血脂方面的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高龄老年组总胆固醇 (TC)、甘油三酯 (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 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 DL- C)、TC/HDL- C及 TG/HDL- C比值均降低 ,以 TG和 TG/HDL- C比值的降低有显著性意义 (P<0 .0 1和 P<0 .0 5 )。结论 :在高龄老年组患者中 ,血脂各项指标均减低 ,以 TG和 TG/HDL- C比值的降低更明显。  相似文献   

2.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血脂及血液流变学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0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测定全血黏度(BV),血浆黏度(PV),血小板聚集率(PAg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脂蛋白(a)[LP9a)],载脂蛋白(Apo)A1,B,E。结果显示TC,TG,HDL,LP(a),ApoA,ApoB各项在腔隙性脑梗死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BV,PV,PAgt分别与TC,TG,LDL呈正相关,与HDL呈负相关,血脂异常,血液流变学变化是腔隙性脑梗死的重要环节,血脂异常与血液流变学及凝血的改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陈旭  鲁晓华  刘兰英  杨雅松 《西部医学》2012,24(2):319-320,323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与非腔隙性脑梗死危险因素的异同性。方法将154例急性脑梗死病人分为腔隙性脑梗死与非腔隙性脑梗死两组,应用卡方检验分析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在两组病人间的统计学差异。结果①患有糖尿病的脑梗死病人与腔隙性脑梗死相比,非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率相对较高(P=0.033)。②有心房纤颤的脑梗死病人中,非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率高于腔隙性脑梗死(P=0.002)。结论为了避免分类偏倚,在研究腔隙性脑梗死以及非腔隙性脑梗死与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时,不采用TOAST分类法。  相似文献   

4.
腔隙性脑梗死是脑梗死的一种特殊类型。是在高血压、动脉硬化的基础上,脑深部的微小动脉发生闭塞,引起脑组织缺血性软化病变。其病变范围一般0.5毫米~20毫米,其中以1毫米~4毫米者最为多见,病变数目呈多个,甚至多达数十个。临床上,患者多无明显症状,约有3/4的患者无病灶性神经损害症状,或仅有轻微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轻度头痛、头昏、眩晕、反映迟钝等症状。该病的诊断主要靠CT检查。广泛性、多灶性的腔隙性脑梗死,可影响脑力功能,导致智力进行性衰退,最后导致脑血管性痴呆。1资料来源资料来源于我院2001年~2006年间医院统计报表…  相似文献   

5.
我国现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腔隙性脑梗死在老年人中发病率较高,其常见病因为脑动脉硬化、高血压病、糖尿病等,而脂代谢异常及血尿酸(uricacid,UA)增高对腔隙性脑梗死的影响,目前报道意见并不一致,特别在高龄患者腔隙性脑梗死中脂代谢异常及血尿酸增高尚无循证医学证据,为了探讨高龄老年腔隙性脑梗死与血脂及血尿酸的关系,本研究对≥80岁老年和〈80岁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血脂及血尿酸水平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腔隙性脑梗死临床特点 ,现将我院自 1993年以来经CT证实的 84例腔隙性脑梗死病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性 68例 ,女性 16例 ,年龄 52岁~80岁 ,平均年龄 63.5岁。既往有高血压史 72例 ,糖尿病史 8例 ,其中 18例有脑梗死史 ,TIA发作史 2 6例。1.2 临床表现 就诊时血压增高者 76例 (BP2 4~ 2 6 12 .5~ 15.5kPa) ,正常 8例。症状与体征 :头昏 18例 ,肢体无力 76例 ,肢体麻木 32例 ,肢体震颤 6例 ,意识清晰、轻度瘫各 4 2例 ,言语不清 2 8例 ,构音障碍 8例 ,进食咳呛 16例 ,伴面瘫 4 4例 ,伴舌瘫 32例 ,肌…  相似文献   

7.
腔隙性脑梗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飞月 《海南医学》2005,16(8):171-172
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ction,LI),是位于大脑及脑干深部非皮质区的小梗死,通常是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基底动脉(有时也见于前动脉和椎动脉)的穿通支阻塞引起,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率约占缺血性脑卒中的25%。腔隙梗死灶的直径多在2~15mm之间,最大不超过20mm,过去认为其一般无明显症状,只在尸检时才被发现。但80年代以来,随着影像学的发展,提高了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率,腔隙梗死已被普遍认为常伴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腔隙性脑梗死相关因素.方法:收集100例脑出血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急诊CT和恢复期CT资料,比对分析出血量、出血部位和止血治疗与腔隙性脑梗死(以下简称腔梗)的关系.结果:入院时存在腔梗45例,病程30天时有腔梗74例,出血量>60ml者6例,发生腔梗6例(100%),50~60ml者11例,腔梗9例(82%),40~50ml者46例,腔梗37例(80.4%),20~40ml者24例,腔梗16例(66.7%),<20ml者13例,腔梗6例(46.2%)早期止血17例,腔梗16例(94.1%).结论:脑出血是诱发腔梗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且随着脑出血量的增加,腔梗发生率随之增高.  相似文献   

9.
84例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腔隙性脑梗死是慢性高血压小动脉硬化所致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病变,是由脑部穿通动脉堵塞所致脑深部小梗塞病灶,系起源于直径为100~400μm的深穿支闭塞而产生的微梗死。晚期因微小软化灶内的坏死组织被清除而遗留下小的囊腔。本文对24例老年患者的腔隙性梗死的临床和CT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1临床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我院住院腔隙性脑梗死患者24例,经详问病史、全面体检、CT阳性证实而确诊。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不典型脑梗塞的 CT表现。方法 :选择 16 1例具有不典型脑梗塞的病人行颅脑 CT扫描。结果 :发现梗塞灶位于基底节区 92例 ,放射冠区 30例 ,顶叶 2例 ,枕叶 11例 ,颞叶 14例 ,脑干及脑桥 12例。135例病灶直径在2 0 m m以下 ,大于 2 0 mm小于 4 0 m m者 2 6例。病灶表现为圆形、卵圆形、点状及不规则型。结论 :CT是诊断不典型脑梗塞的一种有效方法 ,其发病部位、病灶大小都有特殊性、典型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讨论了脑叶性大面积梗塞的诊断、CT表现及治疗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三维脑电地形图对脑梗死的诊断意义。方法:对23例单侧脑梗死患者进行CT/MRI,3-DEM,2-DEM,EEG对比性研究。结果:发现3-DEM图像与CT/MRI,SPECT图像呈良好的相关性,且可相互补充,对皮层电活动的定位能力明显优于2-DEM及EEG。结论:三维脑电地形图对脑梗死的定位诊断更为真实准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塞(ACI)患者CT表现与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关系。方法对180例ACI患者行CT检查,并于发病后24-72小时内行血浆D-二聚体测定,对比分析ACI患者CT表现与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关系。结果 ACI患者额叶、颞叶、顶枕叶和基底节等不同梗塞部位与血浆D-二聚体含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梗塞大小与ACI患者的D-二聚体含量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I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与病灶大小有关,与病灶部位无关。  相似文献   

15.
常规CT检查在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仲良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8):225-226
目的分析常规CT对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我院确诊为超急性期脑梗死的CT表现。结果脑密度减低10例,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12例,局限陛脑沟变窄或消失15例,基底节区结构模糊8例,CT值测量差值(△HU)增高18例。结论常规CT对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16.
报道36例慢性酒精中毒,CT扫描发现:30例脑萎缩(83.3%),13例脑梗塞(36.1%),说明慢性酒精中毒在脑萎缩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慢性酒精中毒者易发生缺血性脑梗塞。要减少脑血管病的发生,节制长期大量饮酒是极为重要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早期脑梗塞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提高CT对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塞的早期诊断。方法:本文通过20例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早期脑梗塞(发病6h内)的CT分析,并采用薄层扫描急窄窗照片技术、摆正体位等方法,进行双侧大脑密度及脑沟、脑裂对比,发现脑内更多、更早病灶。结论: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早期脑梗塞CT表现有:豆状核边缘模糊。密度减低;岛叶密度减低,相应侧裂池变窄;颞叶皮层密度减低,脑沟变窄或消失,灰白质界面不清。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寻找急性脑梗死患者和对照组脑脊液差异蛋白,从分子水平探讨脑梗死患者脑脊液蛋白整体变化规律。方法取脑梗死患者及对照组脑脊液,用三氯乙酸(TCA)沉淀后,加入裂解液使蛋白质裂解,离心后取上清液上样,行双向电泳(2-DE),染色脱色后,分析所得蛋白质点。结果对照组和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脊液2-DE图谱上均可得到近200个蛋白质点,其中6个蛋白质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脊液中含量增加,3个蛋白质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脊液中含量减少,11个蛋白质点为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脊液特有。结论对照组和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脊液的2-DE图谱存在明显差别,此发现可为研究急性脑梗死病理机制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脑梗塞患者CT及MRI诊断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9月至2014年8月脑梗塞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分别采取CT及MRI诊断,比较两种检测方式对不同类型脑梗塞的检出率及不同发病时间两种检测方式符合率差异。结果84例患者MRI总检出78例,占92.9%,显著高于CT检测符合率66.7%,MRI对缺血性脑梗塞及腔隙性脑梗塞检出率分别为93.1%、97.2%显著高于CT的65.5%、6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发病内12h检出率为84.0%,12-24h为94.6%,与CT检测率52.0%、64.7%比较显著较高(P0.05),24h后两种方式检出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与MRI均为诊断脑梗塞的有效方式,MRI对于早期诊断以及对各类型脑梗塞的检出率均优于CT,临床工作中建议两者结合以提高脑梗塞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